“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边城课文读后感篇一
寒假里,经老师的推介,我阅读了由美国作家贝芙莉。克莱瑞写的国际大奖小说《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
《亲爱的汉修先生》主要内容是一个叫雷伊的.孩子,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读了一本《狗儿快乐秘诀》的课外书,结果就喜欢上了作者汉修先生,之后开始和汉修先生书信来往。到了六年级的时候,为了老师的布置作业,雷伊就经常写信来问汉修先生。雷伊还说出了自己的秘密:父母离异,自己转学,内心的孤独。汉修先生叫雷伊坚持写日记,还教他怎样写日记,就这样雷伊成了写作高手。
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插曲,比如他是怎么样发明报警器防止“小偷”偷他午餐袋里的食物。还有很多感人的“画面”,比如他的爸爸妈妈虽然离异,但仍然不忘用各种方式去关爱和引导雷伊。还有法兰德林先生、校长、图书管理员等人给予他的一些帮助,为他的梦想开启了希望的窗户。
我从这本书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找准目标,加上百分之一的聪明才智和百分之九十九的不懈努力,就会成功地实现梦想,相信自己,相信未来,希望之路将会走得更远、更长!
高中边城课文读后感篇二
暑假,我看了《爱心树》这本书,让我非常的有感悟,这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
《爱心树》讲述了有一棵树,深爱着一个小男孩。那位男孩有时爬到树枝上去荡秋千,有时跟大树妈妈一起捉迷藏,大树妈妈每次都可以找到他,大树妈妈跟他在一起玩感觉很快乐.玩饿的时候爱心树就让他爬到自己的身上摘苹果吃,这时大树感觉很快乐.男孩慢慢地长大了,有一天,大树叫他到自己的身上来荡秋千.男孩说他长大了不想再到大树妈妈身上去荡秋千了,说想去买一些好玩的东西,大树说:你是想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吧,我没有钱,但我的果实你可以将它摘下来,到街上去卖之后卖好的钱你就可以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了,这样你就会感到快乐了。男孩笑了,看到男孩满意的样子,大树也很快乐。
过了好久男孩也没有来看大树了又过了几天男孩沮丧地又来了,说他现在已经是个成人了,想有间自己的房子好娶妻生子。于是树让他把枝桠砍去,自己搭建了房子。又一天,男孩闷闷不乐地向树说他厌倦了故乡,想要到远方寻找阳光灿烂的日子,于是树又把主干给了他,让他自己造了条小船,完成了出海的梦想。看着男孩满怀壮志地去寻找新的人生,树很快乐。
多年后,男孩倦游归来,又来到树的身边。树看看自己仅存的树墩,十分抱歉地对男孩说:“如今我只剩下一个老树墩,实在没有东西可给你了”。男孩满脸倦容地对树说,现在我需要的也不多了,只想有个安静的地方,好好休息一下。树说,既然是这样,那么我这老树墩还是挺管用的,“来吧,坐下来,好好的休息一会儿”。身心疲惫的男孩坐下了,树努力地挺直了腰支撑着,那一刻,树仿佛又回到从前,觉得自己好幸福。读到这儿,你是否已经流下了感动的眼泪?这是一棵平凡朴实的树,也是一棵为了自己深爱的孩子而给予了他太多太多的爱的树。
孩子这时可能在沉思:大树给予我的难道只是苹果、树枝与树干吗?这些东西能够用金钱来衡量吗?我留给大树的是什么呢?也许只有那温暖又深远的回忆。孩子用他那双已经浑浊的眼睛注视着四周的这一切,依然是熟悉的地方,可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已经变成了苍老孤独的树墩。孩子的心里充满着忧伤,泪水模糊了双眼,他哭了:“大树给予了我一切,甚至是生命,而我却只有索取。我后悔啊......”是啊,大树的无私奉献,大树的博大胸怀,都让我们感动。他为男孩付出了那么多,却一点儿也不求回报。是啊,大树的无私奉献,大树的博大胸怀,都让我们感动。他为男孩付出了那么多,却一点儿也不求回报。在我的生活中,也有两棵这样的大树在时时庇护着我,为我遮风避雨,他们就是我亲爱的爸爸、妈妈。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在我身旁,给我世上最深最厚的爱,让我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而我却习以为常地享受着这一切,不以为然。今天《爱心树》让我感到了心灵的触动,我的眼睛也湿润了。爸爸、妈妈对于我只有无私的给予,却从不求回报。正如诗中所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可不能做那故事中的孩子。我也要做一个懂得感恩懂得爱的孩子。
你们看啊,这只不过是一棵大树而已就已经是那么有爱心了,为什么我们就不会有呢?我们应该多向大树妈妈学习才对啊!这种精神又让我想起我的妈妈,这个男孩所做的事情让我想到了自己的面孔,他就像是我的镜子.让我发现了他的缺点也让我再次看见了我自己的缺点.我应该长大后多孝顺我自己的妈妈.
看着《爱心树》,我觉得,里面的大树,不正是我们的妈妈吗?
高中边城课文读后感篇三
一部《人生若只如初见》让成为畅销书作家,为越来越多的读者熟悉。27日下午,安意如携最新作品《安得盛世真风流:品味唐诗的极致之美》在北京举办读者见面会。在现场,安意如盛赞唐诗之美,“唐诗的特点在于包含力,既有人生百态,又达到诗的极致。读懂了唐诗,才明白原来文字之间可以这么巧妙”。
唐朝,曾有人称之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那个时候,名家辈出,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诗作均脍炙人口。在书中,安意如顺沿《全唐诗》流脉,用一贯细腻优美的文笔,从品赏李世民、杨广、魏徵等人的作品开篇,一直写到王维、李白、杜甫为止,全书共计27篇,30余万字。其中重点赏析的诗歌近百首,既有《静夜思》等传世经典,也有一些诗人尚不为人熟知的.作品。
在诸位诗人中,安意如较为推崇李白。她说,李白的诗是自己童年时的读物,至今仍然爱不释手,早有念头去分析他的作品。但当要落笔之时,一时间竟然不知从何下手,而只能随着心思游走,“此次写李白,实在是件欣喜又为难的事情”。
其实,早在上部作品出版之时,安意如便表示,自己最喜欢唐诗,希望有一天能将品读唐诗的感悟与读者,本次的新作堪称“回归初心”。不过,安意如说,她一点儿也没觉着唐诗好解读,“相关论着以及个人见解着实太多,其中不少人的资历、学养都远在我之上。所以,我要写的时候,就要想明白自己有没有这个份量去完成这部作品,是不是在内心深处对这份文化有自我独特的感受”。
出于这个考虑,在出道以后,安意如在品读诗词的同时,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人物传记等作为知识储备。十年过去,她说,终于觉得自己有资格可以赏析唐诗,“起码写出来能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就是我写书的原动力”。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笔,去回溯我心中的那个黄金时代。”在安意如眼中,古代社会里只有大唐才称得上盛世,“每个人都能自由表达心性,可以在各种不同的选择中活出自己的姿态,这大概也是唐诗能臻至美的原因之一吧”。
高中边城课文读后感篇四
这里记载着一篇非常感人的故事,我读后生生泪下。
讲的是:小时侯,我常去爷爷家玩儿。爷爷家有一棵很茂盛的梧桐树。每次我到爷爷家玩,都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那时,家境并不好,妈妈动不动就生气,一生气就训人,我常常挨她的训。我一生气,便跑到爷爷家,快乐的玩耍。有一次,我淘气,拿起针扎了梧桐树一下,清清的、圆圆的泪珠一样的水滴滴了下来。我呆了一下,这“泪珠”在爷爷眼里有过。那次,我打破了人家的花瓶,却不承认时,爷爷就落下了一滴清清的、圆圆的泪。从此,我把梧桐树和爷爷连在了一起。
有一天傍晚,竟下了一丝细雨,爷爷叹了口气说:“梧桐树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我不懂,爷爷便讲解给我听。
我在梧桐树下玩着、转着,转到了梧桐树的叶子全落了。爷爷的病情加重了。一天,爸爸回来告诉我,爷爷快不行了,我感到自己疯了似的往家跑。不会的!决不可能!爷爷只是睡了。瞧,他那面貌与生前一样,他只是睡了。我猛然想到:梧桐树,梧桐树,梧桐树不死,爷爷不会死!我又扎了梧桐树一下,水流了出来,我笑了,可在一看,那水不在是清的,而是混浊的,不在是滚圆的,而是一道细流。
我绝望了,只看见一位老爷爷,坐在梧桐树下,给一个小女孩儿讲故事听……
虽然,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可我知道,它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爱,懂得爱,做一个懂得爱的人。
高中边城课文读后感篇五
今天我读了《斜塔上的实验》这篇课文,深有感触。
这篇课文讲的是,伽利略生活的时代完全被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所笼罩。所有的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只要老师说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问问题的学生便不敢再怀疑。只有保利略敢于探索与追求。
有一次,伽利略在大教学里跪着祈祷,大厅里除了一条链条扰人的擦碰声,一片寂静。一个教学司事,刚注满一盏从大教学顶上悬挂焉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着的挂灯链条的嘀嗒声惊扰了伽利略,引起了他的思考。他想着,看着,突然发现了一个规律。尽管每闪摆的距离越来越小,但是每次往返的时间似乎一样长,他高兴地跳了起来,因为了发现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如果这是真的。
他一回到家,立马就找来了两根同样长的绳子,每根绳子的顶端都有一个同样重的铅块,他让他的教父帮他一起做实验。他们把绳子吊在柱子上,第一根绳子的距离有20厘米,第二根有十厘米。开始做实验了,伽利略让教父数第二根绳子摆的次数,而自己则数第一根绳子。绳子完全会议室上后,第一根绳子摆了一百下,第二根绳子摆了一百下,实验结果完全相同。“自然节奏规律”从此命名,后来又把这个原理用在了钟上。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明白了,做事要勇于探索和追求,不能被传统的观念所吓倒,要敢于创新和发现。
高中边城课文读后感篇六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乌丢丢的奇遇》,它讲述了一个优美而忧伤的童话故事。
一开始,乌丢丢是一个耍木偶戏的木偶独脚大侠,一次在演完木偶戏时丢下一个小脚丫。一个叫珍儿的小女孩儿捡到了这个小脚丫,珍儿过生日的时候把小脚丫缝在了丑娃娃的身上,小脚丫立刻活了起来,也有了生命,一蹦一跳地,珍儿给他取名叫乌丢丢。乌丢丢很想念布袋爷爷就走了。
后来乌丢丢回来找珍儿。乌丢丢看到珍儿的学校起火了,就赶快跑去救火,珍儿被救出来了,可乌丢丢却被烧死了,只剩下一只小脚丫了。乌丢丢又把小脚丫安在了珍儿的`腿上,珍儿又有了健康的双脚可以欢乐地玩耍了。乌丢丢为了报答珍儿,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乌丢丢为朋友而死,死得光荣。
高中边城课文读后感篇七
《昆虫记》是一本描写昆虫生活习性的书,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法布尔通过仔细观察,多次实验,细致描写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作者写得生动有趣,我读得兴趣盎然,爱不释手。
在法布尔的笔下,这些在我们眼里微不足道的小昆虫也表现出它们独特的一面:遂蜂的守门人充当着大门板和守门人的角色,同类来了就让开,异类来了就赶跑它;迷宫蛛的网像一个迷宫,昆虫掉进去就“走”不出来了;蝈蝈儿看起来好像是食素的,其实它们是一群“伪素食者”……这些小生灵在作者的笔下表现的活灵活现,像人一样有了灵性,会唱歌,会跳舞,有欢喜,有悲哀。
看完这本书后,我对这几句描写遂蜂“守门人”的话还记忆犹新:“也许三个月以前,那时它还很年轻的时候,它曾经为了自己和后代们在这里单枪匹马地辛勤工作,每天都干得筋疲力尽,一直到现在才得以休息。不,它仍然没有停下劳动,它还在用它微薄的余力守卫着这个家。它已经不能再做母亲了,可是它依然能够为家人守卫大门,抵挡不速之客。”看完这几句话以后,我被遂蜂“守门人”那对家里人深沉的母爱所震撼了。在它年轻的时候,它为了自己的家庭而奔波着;在它老了后,它仍然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守卫这个家。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人类的许多母亲不也是如此吗?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而操碎了心,在儿女长大后虽然已经没有什么能够帮忙的了,可是心中却仍然装满了沉甸甸的母爱,想要再做点什么。
原来昆虫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处!
《昆虫记》让我了解了昆虫,更让我了解了生命;《昆虫记》虽然看起来平平淡淡,但却蕴含了作者对生命的无比尊重,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美,无处不在。美,就在身边。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昆虫记》,走进大自然。
高中边城课文读后感篇八
我觉得读后感的写作有很多种,看你读后对哪些方面更有心得和感悟。可以偏重思想与理趣,也可以偏重语言或结构。可以就文章整体进行评价,也可以选一二细节做深入分析。若针对文章观点,可赞和,可批判,也可进一步阐发。若结合文章语言或细节,可以比较、联想、评论赏鉴。关键在于有自己的见解,写出独有的感受。这样,就会通过写作使阅读得以条理化和深化。在作业中记录下自己思考的轨迹。不是很不错的一件事吗?其实,一篇文章,只要有一句话留给你深刻印象,让你长久不忘,那这篇文章就没白读啊!就值得写呢!
一般来讲呢,初中时候的读后感比较侧重的是读完后的思想与感性上的波澜。而高中的读后感更偏重的是较为理性的平叙与论述,也就是更侧重于弘扬理性,更强调从“点”到“面”。通常的情况下,议论文的写作是最快适应的好方法之一。自下的.愚论不多,阁下若有更好的方法小可极盼赐教。
初中时候的读后感比较侧重的是读完后的思想与感性上的波澜。而高中的读后感更偏重的是较为理性的平叙与论述,也就是更侧重于弘扬理性,更强调从“点”到“面”。通常的情况下,议论文的写作是最快适应的好方法之一。
高中边城课文读后感篇九
《八十天环游地球》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一部科幻小说。描写了主人公福克先生和朋友打赌,自己在八十天内环游一周,朋友们都不相信,假如一旦输了,福克先生将会倾家荡产。然而,就在这种重压下,福克先生并没退缩,他以坚定的意志,凭借我们的智慧、勇气和自信,克服了种。种自然和人为的障碍,终于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一周,最后取得了胜利。
福克是一个善良正直、乐于助人、足智多谋,有主见的英国绅士,但他不苟言笑,性格有点孤僻冷淡。无论遇见什么意料之外,就算是生命马上完结,他也表现得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十分让人钦佩。
福克对自己这次旅游充满信心,他相信只须有决心,啥事都大概做到,正是这种执着,才使得福克先生克服种。种困难,环游地球。在日常,自信是发动机,是一种力量,有了自信你可以去超越自我,去冒险。假如没自信,这是相当可怕的事情,或许还没冒险,你就打退堂鼓了,感觉自己不可以胜任,所以,大家做每件事,自信是非常重要的。福克先生就具备这种自信。
在当时没飞机,环游地球一周只用八十天,是一件好不容易的事情。但福格先生做到了,他靠的就是——分秒必争。“分秒必争,合理的利用时间,就没那些问题。”这是“八十天环游地球”一书主人公福格先生一句自信的话。
这虽然是一篇科幻小说,但,我感觉非常真实,仿佛真的发生过一样,福克先生机智勇敢的形象一次次展示在我的眼前,但仅仅靠福克先生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以够完成这坚难的任务的,他也需要帮。福克先生的仆人“路路通”,个为人乖巧,有侠义之心。他一直在福克先生有危险的时候出现,一次次为了主人冒生命危险,这是否也值得大家学习呢?至于为何叫他“路路通”,我想大概是他的绰号,由于一路上他是福克先生的向导,每一个国家的路他都了解,所以就叫“路路通”吧。
费克斯是个鼎鼎大名的大警探,身材矮小,但心地善良。但他误觉得福克就是那个在伦敦银行偷金磅的那位江洋大盗,于是,他就在福克主仆环游地球期间多次捣乱、阻挠,但在最后还是消除误会,与他们化敌为友。
在阅读故事的同时,我还获悉了很多丰富的地理常识,世界各地的奇风异俗。正是如此,我才对这本小说着了迷,读了一遍又一遍,但真的让我佩服的,还是福克先生那种为了明天而勇于坚持拼搏的精神,与他不惜放弃生命的品质。
高中边城课文读后感篇十
闲暇时偶然看到萧默先生的《一叶一菩提——我在敦煌十五年》,曾经不太理解一些人创作的传记性文学和影视。
那古代的篇幅,像是墓志铭,传主都是忠孝两全,面目可憎;当代的则是比圣徒还圣徒,围绕意识形态编排,主角一定道德高尚,让人存疑。但我却很喜欢这篇,传主有血有肉,个性突出,叫人能感受到他们的真实存在;能看到那个时代赋予的情境;能从他们身上得到启示。
《一叶一菩提》呈现给我的是一段鲜活的历史,一群生动的人物,一座让人震撼的艺术宝库,还有作者以诚相待的心,和对人性与社会的体认。开读以后,敦煌文物研究所这个小世界里的人物命运就一直让我牵挂,欲罢不能。描写高尔泰先生的那些文字,最是生动传神。曾读《寻找家园》,高尔泰先生的坎坷经历就给了我深深的震撼,他的文笔让我赞叹,思想的自由更让我钦佩。
作者不愧是画家出身,美学研究者,观察入微,文章犹如展开的画卷,引人入胜;笔下的人物也栩栩如生。字里行间,作者特立独行的性格贯穿始终,是一位一般世俗规矩不能约束的奇人。今天,读了萧默先生笔下的高尔泰,我的这些印象在书里得到了印证,也得到了扩充。很喜那个浪漫主义者的宣言,对于我这种总是想法多于行动的人来讲,颇有启发。性格的执拗和多年的屡遭不公让他斜眼看人间,像一头离群的狼,孤独、敏感,时刻提防被袭击,并在感觉到危机时先发制人。可是萧默先生他不能原谅这样朋友的背叛;他人的蔑视;自身的愤怒,一切不能逆转。
我还是为这样的结果感到遗憾,宽恕本不是廉价的,“犯错是人,原谅是神”啊! 萧默先生笔下的常书鸿老人纯真、执著、善良、爱惜人才,为了敦煌研究事业,忍常人之不能忍之寂寞,受常人不能受之苦,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千佛洞,却反而在一切渐入正轨之时被迫离开,他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不谙世事,亦是无可奈何,让人心酸呐!莫高窟清苦寂寞的生活总算成就了艺术家的事业,萧默先生成为著名的建筑艺术与理论学者,远在美国的高尔泰先生靠了当年在莫高窟的摹写积攒的素材而能安身立命,莫高窟没有亏待他们,莫高窟留下的不只是记忆,读过《一叶一菩提》,我感慨于们生活的丰富,遗憾于时代的不可变迁,或许能给我留下的,是那份坚毅的信仰,执着的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