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痛苦和欢乐读后感篇一
用几个小时把优米网编著的《俞敏洪口述: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读完,比较轻松,也给人启示,但要完整的写一篇读后感来,也非易事,随手记些感触吧,虽然小,觉得很有意思。
俞敏洪谈到,上大学时,同学们都觉得我没有什么见识,为了和好友赌十元钱,我曾经花5天时间,每天背10个小时把《离骚》背完了。大三时因肺结核休学一年,休学期间读了600多本书。我希望这些书能在培养文化素养方面给我帮助,我用的就是填鸭式的方式,先存在脑子里,等着日后慢慢消化。说起来,那个时候的书都没有白看,还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我拉价值观和看待问题的方法。一次在温哥华住了16天,读了12本书,而且每本书都从头读到尾,还做读书笔记。读书一直是他看重的,没有间断的。
于是,我把本书所谈到的书籍按出场顺序列一下:三国演义,水浒传,离骚,资治通鉴,孙子兵法,论语,曾国藩家书,徐霞客游记,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第三帝国的兴亡,百年孤独,怪诞行为学,圣经,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自己编写的《gre词汇精选》,忏悔录,齐邦媛《巨流河》,心经,弘一法师的全部传记,还提到黑格尔,康德,尼采,二十来本,做个管窥吧。
可能都是小事,但让人读来感觉比较真实,这些小事或许也体现出一些什么吧。
1、热爱劳动。早上起来后必须扫地,扫完地才能去上学,一直到18岁这种生活习惯都没有变过。14岁的时候,整村人插秧,没有一个人能比得过的。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一直积极主动地打扫教室卫生,一直做卫生委员。到北大后还保持这个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一打扫就打扫了四年,包括打水。国外的同学回来加入新东方,他们说:“俞敏洪,我们回去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打了四年水。”
2、爱热闹,爱喝酒。我的父亲喜欢喝酒,酒在我的生命中,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我唯一的长处就是有一点酒量,因为我父亲是个爱酒的人,从小就培养我喝酒,因此练就了超高的酒量。喝酒都很豪爽,直到现在还总觉得大碗喝酒才是真正喝酒,用小酒杯就没了这种爽快的感觉。经常和合伙人、老师们一起豪饮。一次与警察们喝酒,差点喝出人命,赢得了别人的认可。
3、讲人情。万事和为贵。一个人的心中,如果装不下一个“和”字,他的生活就会如同在刀锋上行走一样。与合伙人,与老师,与竞争对手,对外部社会关系都是如此。
4、尊重长者。我老妈一发脾气我就会不自觉地跪下去,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也是对父母敬重的一种方式吧。我妈妈非常尊重老人,这一点没有商量的余地,她对我也是严格要求,必须尊重长者。所以我老妈一训我,轻则就是我两个手垂在身旁,低着头听我老妈训,重则就是下跪了。
5、持之以恒。我是有这样的兢兢业业做事本领的,我的最大的本领之一就是善于把一件小事情有耐心地,一步一步地往前把它做完,这是我的长处。
老婆的一声吼远远超过了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如果你不走出国门,就永远别进家门!我一哆嗦后立刻明白我的命运将从此改变。后来我发现,一个女人结婚以后最大的能力是自己不再进步,却能把一个男人弄得很进步或很失败。
我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宽厚,学到了退一步海阔天高的态度。我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精神。(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虽然只是普通农村农民和妇女,但为了孩子的前途未来,可以改变自己的一切,吃许多苦受许多委屈。)
幽默感是新东方倡导的,因为幽默感背后体现的是智慧。调侃,背后蕴藏着的是“励志”,一种精神世界里的交锋,带给学生的是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新东方一直鼓励学生在一段时间之内为了一个目标去拼命。
中国本来就是一个人情社会,只要在不违法的前提下,你人情越到位,事情越好办。
“你们怎么那么开心?”“我们就是自己干自己的事。”
新东方全是直营。直营就要有良好的两大体系。第一个是良好的薪酬体系。第二个体系就是他个人的成长体系。
其实,人生有时仅需一杯水就够了,一杯水可以解渴,可以清心,可以映出我们快乐的笑脸。
一路走来,我这个创业的过程真是挺不容易的,人生就是这样的,你不受这个苦就会受那个苦。所以我有一个理念,人生来就是苦的。一个人如果从苦中能找到快乐和幸福,那么他就是幸运的。我最喜欢的归宿是到庙里去,我最崇拜的人是弘一法师。人生的苦难肯定是没有尽头的,人要做的是在苦难中奋发起来,做自己能够做的和应该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世界观。什么也不做的痛苦比任何其他痛苦更加深刻,所以我一定要做事,做事的标准就是必须做对社会有好处的事情,以最大的努力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
痛苦和欢乐读后感篇二
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感受到了自己读书方法的错误性,没有注重质量的阅读是起不到作用的。读书有多种方法,但唯一不变的就是,要有所感,读书有三到“口到,眼到,心到”而这其中“心到”放到后面,更是起到了强调作用。
这估计是除了小学那应付作业而做的《读书摘要》以外我第一次这么认真的对待读书笔记,而在看的过程中是没有认真去做笔记的,现在算是对整本书的总结吧。
由俞敏洪口述的《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听这名字其实就很鼓舞人,而且我觉得这短短的几个字正是对本书最好的题记,也正是俞敏洪的写照,可谓一言以概之,在他的眼里,从小到大,其实都生活在苦难的世界,即使现在功成名就,只是还未身退而已,当然也不要觉得这是悲观的.话,因为说这些的话还要加上一句,他很懂得苦中作乐。俞敏洪,留学教父,一直是公众崇拜的对象,如今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这不正是当今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生活吗,可是为什么他要觉得是痛苦的事呢。
他的事迹应该从他参加高考开始讲,他连着参加了三次高考,最后被北大录取,这些应该感谢他妈,是他妈一直逼他完成三次高考的,可以说他妈妈是伟大的,也是一个非常具有远瞻性的妇女,当然我个人是觉得如果俞敏洪当初即使没有在北大,他当一个农民的话,以他这种性格,他也是会是个成功的农民,只是中国会少一个如此爱老师和学生的教育者而已。因此说他妈妈是伟大的,也许更是对俞敏洪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吧。
后来在北大当了名老师,娶了个老婆是自己的同学,这些都平淡无奇,很多人会觉得生活上正轨了,开始稳定的生活了,包括俞敏洪那段时间自己也这么觉得,过着安逸的生活其实挺好。如果后来不是他有出国欲,他老婆又苦苦相逼的话,也许他一生就是个北大老师,到现在顶多也就是个副教授或者教授之类的人吧。我不知道他老婆是谁,叫什么名字,长什么名字,我从书中只能得出她在俞敏洪口中叫“我老婆”,从俞敏洪的口述中可以看出,他爱他老婆,爱的平淡,爱的真实,我觉得这种女人值得去爱,值得男人去为之奋斗。“同甘共苦”可以用来形容他们共同走过的路,如果说俞敏洪没有这么逼他进取,理解他,守护他的老婆,那么他现在估计还陷在家庭的纠纷中,而不会有这么多精力去工作,这种女人是智慧的,特别是后来在俞敏洪清退家族成员在新东方的时候,她就敢于放下一切,孤身一人去加拿大学习,我想她是明白俞敏洪的,所以现在的幸福是她应得的。
后来新东方做的相对大了些,他想到了发展,想找人帮忙了,他用实际行动召了如徐小平,王强等这些老同学回来帮忙。懂得吃亏,懂得奉献,让这些人愿意同俞敏洪一起奋斗,其实乍看之下会觉得这些人一直在欺负俞敏洪,一直在占他便宜,俞敏洪提供平台让他们发展,让他们个个功成名就,但是最后面抱怨俞敏洪最多的还是这些人。俞敏洪在对待这些创始人朋友的态度上真的是人生大智慧,吃亏是福,欲用之,则养之,对于人才,我想俞敏洪是最会留住,晓之心情,动之以物。所以的新东方的这些人都是人才,只是他们可能对于物质看的过重而已,内心没有俞那么淡然,更多的世俗东西在他们眼中,如果他们其中一个谁当老大,都不会有今天的新东方,但是俞可以,从后来的总裁之争可以看出来,2年间易了多少主,最后面没办法,还是得俞上,如果不是俞的人格魅力,那么如此庞大的人才的集团,又怎会驾驭的了。俞的管理方法,我想是最适合中国人的这种态度的,他先让人占便宜,没事吃亏是福,到最后面这些便宜和亏都会成为俞驾驭他们强有力的武器。
同时俞也是一个有长远眼光的人,虽然是农村出来的,可是他好学,好问,总是逼着自己学习那些自己不懂得东西,新东方慢慢扩大了,在原有的业务上,为了形成社会竞争力,俞做了太多的改变,从当初的英语培训,到后来签证培训,口语培训,以及现在的各科培训,可以说新东方永远像一个能量巨大的雪球,在没有到达山脚之前,你永远不知道它会滚成多大。
人最怕的就是迷失自我,在物质金钱欲中容易沉沦,但是俞没有,他内心其实是追求安稳和宁静的,他对他老婆说过,他其实最适合生活在寺庙里的,没错,他是这样一个人,因此即使现在成功了,他其实也是生活在痛苦中,他放不下新东方,他又不喜欢这种疲劳的工作,他只想好好的休息,好好的陪陪家人,过自己真正的生活,他觉得他现在是在帮那些股东赚钱,而他的钱他觉得没有意义,因此他捐赠贫困,建希望小学,今后我想他会做更多的这样有意义的事。
俞敏洪单单从性格上可以的学习的东西就太多太多了,朴实,真诚,内敛,沉稳,责任心强,有毅力,懂思考,等等等等,太多的性格标签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模仿,每个人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因为环境不同,时代不同,机遇不同,但是品质这东西却是通用的,但凡成功的人,其品质基本上都是雷同的,都是充满正能量的,因此读人物传记,我觉得最应该学习,最应该收获的就是从这些人的经历中提炼出这些人所具有的生活态度的性格特征,再择优而学,如此方叫学习。
痛苦和欢乐读后感篇三
每次听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交响曲及第九交响曲等名曲时,都情不自禁为之动容,随着旋律的起伏而感到震撼不已。这对我这种几近音痴的人来说是极少见的。我便一直惊异于一个失聪之人何以能创造出如此奇迹,及至读了《贝多芬传》才明白其中曲折。
贝多芬的一生可说是史诗般壮烈的悲剧。艰苦童年,爱情失败,疾病缠身,贫困交加,这些还都不足以摧毁他,他最大的痛苦——是孤独。看过他画像的人,都不禁从那逆立的乱发、令人震慑的目光推断其性格:孤僻冷峻,愤世嫉俗。而事实上不然,他慈悲,热烈,比任何人都热爱自然,渴望与人交往,热爱世界和人类。然而,却恰恰是这种美德深深加剧了他的痛苦;自从发觉开始耳聋,他就不得不选择了远离人群而独处,他不愿看到别人怜悯的.目光。这种被迫和人类分离的孤独是他最最无法忍受的。他就在这样强烈的矛盾中苦苦挣扎,受着身心双重的煎熬,几度差点被击垮。
耳聋,对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的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自己,而且为着人类,为着“可怜的人类”!没有如此热烈、慈悲的胸怀,他便可少受些苦楚。而他用被自己这种天性大大加剧的痛苦换来了人类的欢乐,这就是英雄的牺牲,多么悲壮的伟大!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这——就是巨人的不朽!当我们感受“英雄”的豪壮,聆听“命运”的叩门,并在“第九交响曲”末合唱中歌颂欢乐时,不要忘记,这是不朽的巨人——贝多芬“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痛苦和欢乐读后感篇四
翻开开《名人传》这本书,仿佛罗曼·罗兰就在我的身边,在诉说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苦难和坎坷的一生。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米开朗琪罗)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尔斯泰)
罗曼.罗兰也曾说过:“生活是严酷的。对那些不安于平庸的人说来,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搏斗,而且往往是无荣誉无幸福而言的,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可悲的搏斗。”
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将伟大的心灵献给了受苦受难的人们,使他们得到安慰和鼓舞。生活里充满了贫困、忧虑、孤独和辛劳,人们却彼此隔膜,不懂得互相安慰,这也是他写作《名人传》的原因。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听力衰退,晚年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罗曼·罗兰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他认为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使人不抱幻想、直面人生;唯有与苦难的搏斗,才能使人经受残酷的命运。可以说正是忧患造就了他们的伟大。
我国先哲孟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心志,劳其筋骨;”,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伟人,是因为在经历了超越常人的磨难之后所造就的伟大。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害,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人格的伟大,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只要我们体会到《名人传》给我们心灵崇高的升华,使英雄的鲜血呈现在我们面前,英雄的红旗在我们的头顶上飘扬,我们就慢慢地感受到,在这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我们的灵魂也被所升华为一种崇高。
痛苦和磨难造就伟人之《名人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痛苦和欢乐读后感篇五
当我们能够从容的接受人生本来就是艰难重重的事实,当我们认同痛苦让我们更成长的真理,当我们勇敢迎难而上,用智慧与力量去不断前进时,我们就能活出真正精彩、有意义而丰满的人生。
保尔柯察金在被老师从学校赶出后,在一次偶然的时刻,认识了冬妮亚并结为朋友。他在装配工朱赫来的引导下,懂得了布尔什维克是为穷人争取解放的革命政党。他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冬妮亚,离开了家乡,加入了红军,期间也经历了不少的磨难,但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毅力,战胜种.种困难,最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即便是后来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右腿变成残废,脊椎骨的暗伤也越来越严重,直至最后瘫痪。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开始了他艰难的写作生涯,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或许人们都在想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保尔从一个顽皮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共产主义战士,现在看来,想必是他所经受的那些磨难和痛苦吧!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书名一样,“铁”只有贯穿熊熊烈火的冶炼才能百变成钢。
原来没那么深的感觉,但是那一年我接连的失业,心灵的重创与不屈中的煎熬让我更加的坚强和强壮后,才越发的觉得这是个真理。而且对多数人都适用,正是因为有那段最为痛苦的经历,才使得自己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敢懈怠,努力奋斗,真正的成长起来。
成长本来就是艰难的,每走一步都需要克服重重困难,痛苦始终伴随。但只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才能真正的成长、成熟起来。这包括了能力的成长、心理的成长。想想也是,如果没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唐僧是取不到真经的,即便能拿到真经,也是读不懂的。
当我们面对痛苦和困难时,往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选择逃避,也有些人选择迎难而上。不同的选择往往有不同的人生结局,但成功永远属于那些迎难而上的人,正是他们在不断的面对问题,迎接挑战中真正的成长起来了。所有的痛苦都是打破我们,开启生命潜能的钥匙,是我们成长的推手。而哪些选择逃避的人,往往路子越走越窄,并且逐步嵌入了心理疾病的漩涡,不能自拔。因此,逃避问题与痛苦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同时,在面对问题与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区分,哪些责任是自己的,哪些不是。善于将责任推给他人的人,会更容易得人格失调症;另外一些人会将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那么他就会得神经官能症。这都是两个极端,其实如何利用痛苦,在痛苦中收获到自己成长的助力是我们最终要寻找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我们能够从容的接受人生本来就是艰难重重的实事,当我们认同痛苦让我们更成长的真理,当我们勇敢迎难而上,用智慧与力量去不断前进时,我们就能活出真正精彩、有意义而丰满的人生。
文/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