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马基心得体会篇一
妈妈常说,做人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善良的心。可是善良是怎样的.呢?自从我读了《基督山伯爵》这本书后,我就找到了答案。
这本书的主人公叫唐纳德,他受别人陷害进了监狱。唐纳德从狱友口中得知了陷害他的人是谁。他偷偷地越了狱,却意外地得到一笔巨额财产。他买通了一条走私船,带着财富开始了复仇。
读完这本书的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也想到了许多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同学故意犯错,欺负弱者,那算得上善良吗?有的同学只是因为一点小事就“报仇”犯错的人,那算得上善良吗?不,都不。善良很简单,也许就只是原谅了别人的错误。
我平时的行为有时也不是很好,读完这本书,我也要改变自己,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马基心得体会篇二
爱德蒙・唐泰斯是个活力四射的水手,年轻有为的他本可以在二十岁当上法老号的船长,和爱妻梅尔塞苔丝结婚,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他清澈明亮的目光里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可就因为他人的嫉妒,在结婚典礼进行到一半时,他被刑警捉了个正着,就此锒铛入狱,面对他的是伊夫堡阴森地牢的黑暗及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在此,耗费了他十四年的青春。如此的风云突变,作为读者的我们无不对他感到惋惜。
这样的晴天霹雳,任何人都将陷入绝望,爱德蒙却坚强地度过这煎熬的十四年。这时,小说的主旨逐渐体现出来。是谁让这个年轻人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好好地活下去呢?一是法里亚神甫,一位同样被命运捉弄的长老,他象慈父,更是爱德蒙最好的老师,不仅将其毕生所学传授给他,更重要的是他的越狱计划为爱德蒙带来了希望,使他能够坚持下去。二是他的仇人,是他们让爱德蒙心中燃起了复仇的火焰,使他坚持活下去。
这狱中的十四年,看上去是被害者的青春年华被白白浪费,可实际上却又是值得的。它为唐泰斯带来了现实和精神上的双重财富:他拥有基督山岛上的千万宝藏,并且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变成了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兼通医学、政治、金融、法律等知识的全才。
唐泰斯33岁出狱,他得知父亲被活活饿死,爱妻也嫁作他人妇,复仇的火焰顿时燃烧得更旺盛了。他做好了周密的计划:他利用积累的丰富知识武装自己,为自己创造了布索尼神甫、威尔莫勋爵等多重身份,并凭借基督山岛上的巨额财富踏入巴黎上层社会,针对仇敌一一痛击。最终陷害他的人都得到应有的惩罚:银行家破产,政治家自杀,检察官发疯。
在我看来,爱德蒙的复仇,也是有节制的。他在向银行家唐格拉尔,这个最该受惩罚的仇人复仇时,没有把他折磨到死,而是让他感受自己曾经有过的绝望,给他留下了五万法郎度过余生。我欣赏唐泰斯的人格魅力。
有仇要报,有恩必答。爱德蒙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待自己有恩的东家莫雷一家关怀备至;待善良的维尔福小姐―虽然她的父亲是自己的仇敌,爱德蒙仍多次出手相助,助她获得幸福。
总结整本书,唐泰斯着实是一个值得学习、值得敬佩的人。他遭人陷害,徒然入狱,却能依靠心中的希望坚持度过煎熬,终换来重见天日。狱中他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积极地学习,获取渊博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未雨绸缪,不动声色地打击仇敌,获取成功。当下的我们,活在太平盛世,更应该拥有理想,心怀希望,努力学习,积累知识,提升能力,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马基心得体会篇三
3二:正文:写作背景:
解决的理论或现实问题: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应用唯物史观,深刻分析资产者和无产者产生、发展和相互斗争的过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震撼世界的科学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通常习惯称为两个必然。
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是整个《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是马克思、恩格斯应用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即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的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终无法克服的矛盾。它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
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它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并在百年之后直接影响了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政治方针,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正式诞生的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了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总趋势,是人类思想史上树起的一座不朽丰碑。中国革命胜利的50年,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0年,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相结合,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勃勃生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不断取得巨大进步,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任务、路线和纲领。当前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当前的努力又是为了实现党的总目标,即社会主义终究代替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制度服务的。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就会不断地乘风破浪向前发展。
今天,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做出的理论贡献:
《共产党宣言》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为此,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把《共产党宣言》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发展了《共产党宣言》中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的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科学论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深刻精辟的揭示和言简意赅的回答。总的来说,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三个层次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它们是《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指导。
今天需要发展的地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是党的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区别了其他政党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每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和根本的人生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客观需要,也是党性原则的突出体现。每位共产党员都必须通过勤奋学习和实践锻炼,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
在与时俱进中提高修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断取得了新胜利。在这一伟大进程中,绝大部分共产党员都能始终坚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然而,一小部分共产党员在新形势下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改造和自我修养的提高,在相关法律法规、监督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的背景下,不能埋头苦干、不能默默奉献,而是或精神空虚、或贪污腐化,完全失去了共产党员的党性,直至滑向犯罪深渊,严重败坏了党员形象,突出影响了人民群众和党的血肉联系,任其发展下去,甚至会动摇党执政的基石。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这一阶段还将长期继续下去,共产党员需要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中和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中切实加强自身修养,积极主动对加强自身学习和改造,始终保持党性。
加强共产党员的修养,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马基心得体会篇四
班级:07城市规划
姓名:吴华斌
学号:071603001
4小时候爸妈就对我说:学会做人是最根本的,却也是最难学的。
很小的时候我就接触了《方与圆》这本书,当时并没有仔细的去读,只是很喜欢去读那些案例故事,觉得很有趣,很生动,其中有一个例子我记得特别——当你去跟别人借钱,如果你想借50元,就跟他说借100元,成功的机会会大得多的!很有趣的人间现象啊!
《方与圆》教会了我很多东西,让我受益匪浅。
我想,人生就如走路,直走不行,就可以想办法绕过去,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就像生铁一样,一拗就容易断;但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久而久之,谁还愿意与这种人打交道呢?这种人自然也是人生的失败者。正是如此,我认同作者丁远峙的观点:做人就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而内方。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也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您见过清朝的铜钱吗?一枚圆圆的小钱,中间透着棱角分明的小方孔,铜钱所启示我们做人的道理就是要外圆内方。方,就是做人的正气,具备优秀的品质;圆,就是处世老练,圆通,善用技巧。很精妙啊!
“方是做人之本”我们从小在家庭学校受教育,都是做人要善良,正直,可当我们走上社会后却发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我们纯真的梦想开始在现实无情的墙壁前碰得粉碎,于是我们犹疑彷徨,怀疑我们接受的思想,怀疑做人之方是不是一种傻气,实质上“方”的确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这个世界上最受欢迎、最受爱戴的那些人物无不具有“方”之灵魂,武侠小说之所以倍受欢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正在于它歌颂了一种侠义精神,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没有“方”之灵魂的人,有悖于社会论理,只会遭到大众的唾弃,永远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功,但人仅仅依靠主是不够的,还需要圆的包裹,需要掌握为人处事,有效说话等技巧,才能无往不利。
“圆”是处事之道。192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团在芝加哥某厂做“如何提高生产率”的实验时,首次发现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的关建所在,由此提出“人际关系”一词,自此以后,人们普遍意识到个人的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生活快乐都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举一个例子,比如你对邻居说:“我家有一盆花,你帮我修剪一下吧?”对方不一定会帮助你,但如果你换种说法:“我发现你家的花修剪得特别漂亮,你在这方面造诣很高。哎,我家有一盆花你能不能教教我,我怎么剪才漂亮?”对方一定就会高高兴兴地来帮你剪花,同一件事,说话的方法不同,导致的结果就截然不同,这就是技巧的作用。
成绩一流的打工,成绩二流的却当老板,为何如此?就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成绩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学却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之道。
一个人的成功主要依靠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善于为人处世,会有效说话,推销自己。如幸福的家庭并不一定是妻子貌美如花,丈夫英俊潇洒,幸福的家庭正在于双方彼此尊重体谅,关系融洽和谐。
一个人失去金钱,损失甚少;一个人丧失健康,损失甚多;一个人失去勇气,则失去一切。
成功,是否真的很遥远呢?我看这个答案是见仁见智吧。
书中有提到:美国哈佛大学做过研究,全美国有百分之八十的财产掌握在少数的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而另外的百分之八十的人却只拥有百分之二十的财产,如果今天把他们全部打散,所有财产平均分配的话,经过一段时日之后,还是会回复成原本的情形。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那少数百分之二十的人把握了成功的秘诀。而他们把握住的秘诀是什么呢?知识,相信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影响成功的重点是取决于知识,但是他们这些人看的更远,他们不但看见了知识他们更把握得是「如何运用知识」。这个是我们现代的教育所缺少的,而他们看见了所以他们自然成为成功的一员。而这就是能力(方)的重要;而美国一位著名的人际关系专家卡内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有百分之十五是他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却要依靠人际交际、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同,表达方式的取决与应用就必须看你的外交技巧(圆)了。
成功,是否真的遥远呢?只要把握住方与圆,他与你的距离又更靠近了一大步了。
通过阅读,它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人性,把握人性的弱点,帮助我树立信心,建立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健康的心理。正像书中所言,刻意改变自己去掌握某种技巧,是永远无法取得成功的,而优秀的品质才是人生成功的决定因素。我想提醒自己的是,每天对着镜子的时候多一些微笑,那么你看到是就是一个自信的,快乐的,充满活力的,在走向成功的自己。
方乃人的本性,而圆乃人之处事。人的本性是个轨迹,百年不变,甚至是千年不变的轨迹,圆呢?它完整透露出成与败的前提基础。人要成功就要会处事,比如会创新、会广交朋友,但你不能带某种利益去处事,那你就彻底越轨无法回头了。圆只是方轨迹上的润滑剂,使人成功之快,品质提升之快,不再是所谓的做作了。
每个伟人的历史让后人读得不厌其烦,正是因为他们各自的方与圆各得其所,让人深得其益。所以后人是越来越精明。现代人都知道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当然这只是对中国来说。中国一直是“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在我们下层百姓眼里中国腐败,但中国腐败是一个整体,其中某一分子是局部。所以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应洁身自好,走向振国强民的道路。有时我觉得我处事过方了,因而我常保持沉默,我确信真理就在眼前,无需辩解。然而我不让他人下不台,在他人眼前是我过圆的表现,我无奈以笑至之。
读了《方与圆》的前言,略有所感,愿我能领悟得体,以后处事能得体。多多是倾听他人的意见,创出自己的天地,不畏权利,排除万难,端正自己。
强烈推荐大家阅读《方与圆》,你肯定大有所获!!
马基心得体会篇五
阅读吴思的潜规则,的却是收获了很多惊喜。说到最开始的惊喜呢,没看书以前本猜测《潜规则》必然是一部教人如何适应现代职场生活或如何学习现代潜规则之类的书,阅读之后才惊喜地发现,书本并不是教条式或者是教学式的教人们适应潜规则。更多的似乎是基于学术的角度,用风趣幽默的语调来阐述中国源远流长的潜规则文化。看起来轻松而又富于乐趣。当然了金无足赤,书无完书。即使是文豪莎士比亚的著作,也会有局限。我们没法要求《潜规则》是一部完美的书籍,《潜规则》的小局限在于,书中所写多基于古代官场,或官与民之间的博弈,缺乏普通人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潜规则,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教科书上说古希腊的民主是奴隶主之间的主,那么要讲古希腊民主,就一定要讲到奴隶与奴隶,奴隶与奴隶主,奴隶主与奴隶主这三者的关系。显然本书是没有写到古代普通百姓之间的潜规则。同时由于时代的变化,本书中的潜规则可能在中国社会中有所改变。这大概是我对《潜规则》的整体印象。
段子,说:一等洋人,二等官,三等少民,四等汉。笑话的个中滋味,只有我们自己能体会了。
到了后半部分,内容其实可以总结为“古代官场内部关系”。这就好比是哲学上说的“外部矛盾与内部矛盾”书中上部分写古代官员与百姓的矛盾,下部分写古代官员与官员的矛盾。顿时结构清晰不少。这也就印证了电影《笑傲江湖》里的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即使是特权阶层的内部,也会有错综复杂的潜规则。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古代清官往往难以在官场混迹,做出一些成绩来,毕竟清官总是无视官场的潜规则,是大局的破坏者,由此看来,清官被淘汰也并不是很奇怪。因此我们也就越发的看重或者是欣赏古代的清官,常言道“物以稀为贵”人有何尝不是如此呢。其中最让人佩服的清官莫过于晏子了,他既保护了自己的官途,以便实现抱负,继续服务国家,又让国君了解了他的清廉,这种明智的做法是在是令人钦佩。
最后,阅读本书的确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更多的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确的一本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