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比贼还笨的曾国藩读后感篇一
寒假里,我读了《曾国藩家训》虽然没读完,但其中的故事让我感触很深。曾国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大家想,这样一位名人,肯定是聪明绝顶吧!那让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吧。在公元1825年一个冬天的晚上,天气很冷,一般人都早早上床睡觉去了,只有小偷在这时“工作”。有一个小偷早早地趴在一户人家的房梁上等待最佳时机。这户人家里的一个孩子正在背书,小偷想,等他背完了我再下去“工作”吧。这孩子背的文章并不长,按理说一会儿就背完了,可这孩子背了一晚上还没有背过。小偷在房顶上又冷又饿,眼看着再不走天就亮了,冻了一晚上什么也没偷着,他气得不得了,“蹭”的一下就从房顶上蹦了下来。小偷一把抢过小孩手里的书,“啪”的一下摔在地上,说:“不就是一篇文章嘛!有什么难的。”小偷一下就背了出来,原来,小偷趴在房顶上一晚上,听都听会了!这个笨孩子是谁呢?原来他就是曾国藩。那么,曾经小时候那么笨的孩子后来怎么就成为那么有才能的人了呢?我看过书后才知道,原来,曾国藩虽然笨一点,却是一个特别勤奋好学的人,他每天都坚持学习,坚持写日记,每天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检查过错,加以改正,不是坚持一天两天,而是一辈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后,他才成为了一代大儒。今后,我也要向他学习:学习他勤奋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坚持每天写日记,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努力做一个“自立、自省、自信、自强”的'人!
成语聪明绝顶:聪明:聪敏有智慧;绝:冠绝。形容极其聪明,无人能比如: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五回:“他本是夙根极好、聪明绝顶的人,当时都已领会。”
比贼还笨的曾国藩读后感篇二
左宗棠比曾国藩只小一岁,自称当今诸葛亮。他家挂着二副对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你能感受到他的志向抱负和雄心气魄嘛。他耿直成性、刚勇忠义、嫉恶如仇;他满腹经纶却又不只会满口之乎者也;所以他时常觉得曾国藩虚伪做作;靖港惨败曾国藩受挫跳江寻死,左宗棠敢说敢言,骂其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一番慷慨激昂的议论让曾国藩重拾信心;樊燮事件,左宗棠身陷囹圄,曾国藩上书力保;金陵一战,左宗棠又毫无情面的直指曾国藩欺上瞒下,这次之后两人长达八年没再有私人联系;天津教案,左宗堂再次尖锐的直指错误也是伤透了曾国藩的心;后来曾国藩纵论天下人杰,纵使他伤心失落,他仍认为左宗棠之才为当今海内第一人;他能清楚的认识自己的长短,爱才惜才用才,补己之短、扬己之长;这又恰恰是他最擅长的。再后来左给曾写了副对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也;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不负平生。怎么说呢,同道中人相爱相杀又惺惺相惜吧。
年轻时的曾国藩也是喜欢莺歌燕舞的,他还曾为一个歌楼女子写过挽联:“大抵浮生若梦,姑从此处销魂”。生而为凡人,谁又能够做到六根清净,摈欲绝缘呢。曾国藩就做到了。他作为理学门徒,秉承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谨言慎行,规规矩矩;后来为打造一支军容整肃的湘军,他更是不近女色,真正做到六根清净。后来娶妾也是因为常年在外行军打仗,确需要一个女人照顾,经彭玉粼介绍娶了如夫人陈春燕。这个女人应了他的要求,长的不过于漂亮、性格温和、识字,把他的生活照顾的井井有条,他慢慢的爱慕上春燕。可惜好景不长,春燕患疾,在她将要离世的时候,他竟然去处理公务,没有陪她最后一天,最终没能给她一丝最后的温情与安慰。看到这里,我在想能陪在这样男人身边的女人得有多大的胸襟,不知道春燕闭眼的最后一刻心里有多少期盼和怨言。春燕死后的第四天,他半夜悄悄去了她的灵柩前,抚摸着春燕生前他送的唯一的一件红木梳礼物,久久坐了一夜,一遍遍默念着“未免有情,对帐冷灯昏,一别竟伤春去了;似曾相识,怅梁空泥落,何时重见燕归来。”铁汉柔情,不动声色,深藏于心,可惜这份绵绵柔情春燕到死也没感受的到,又怎能不是薄情寡义呢。
康福的结果我最意外。两人于“康福残局”上欧阳兆熊的解围而相识;曾国藩以识人用人闻名,他称奇康福的武艺和棋艺,通过几次对弈观察,他认为康福是一个孝母爱弟、正直诚实、情趣高洁、才智超俗的君子;而康福也因为堂堂侍郎大人的人格魅力和知遇之恩从此生死追随,成为了曾国藩最得力、最信任的贴身助手。康福曾三次救过曾国藩的命,回荷叶塘奔丧被太平军掳走险些被砍头,是康福冒死营救;初建湘勇靖港惨败,曾国藩纵身跳江,又是康福跳水营救;转战江西,曾国藩三败石达开,最后一次在樟树镇中计险些被活捉,又是康福以身阻挡避免大祸;后来用传家之宝深入敌营策反太平军将领韦俊;正直正义的他为了权术争斗、为了保护他的曾大人,甚至亲手除掉了宿敌德音杭布。曾国藩率领湘军对抗太平军的十几年里,一切的荣辱得失康福全部见证,于他公立下了汗马功劳,于私更是有天大的恩情。战天京的一战,康福遭算计被同伴枪击,曾国藩对这个出生入死的伙伴好像并没有过多的询问和挂念;他写了奏折为所有将士论功讨赏,可偏偏没有康福;后来借韦俊头颅裁撤湘军更是让康福对他的曾大人彻底失望。最后一局围棋,这个片段我读了三遍。我理解康福用最后一局棋划清界限的决绝;曾大人身在权术界,不管是不是身不由己,一将功成终归是骨山血海;他的博学、智谋、手段都注定了他是一名了不起的政治家,而不是,英雄。
曾国藩临终前给他的孩子们留了一份宝贵的财富,是他一生总结的家教。一是慎独则心安;二是主敬则身强;三是求仁则人悦;四是习老则身钦。曾国藩的修身之道也是从《道德经》这里豁然开朗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曾大人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所以他一生坚持自律,勤奋有恒,小事易为难坚持,坚持下去就能起到大作用;于是他坚持早起,每天早晨必做练字临帖;每天不管事情多忙,坚持看史书5页,坚持写日记;每天打坐一小时,静心养性;甚至最后戒了烟、戒了色。自律这件事是很难的,坚持一生自律必定能成大人物,不得不叫人佩服的五体投地;谈及读书和写文章读书在于熟读深思,看、读、写、作缺一不可。看指的默观;读指的高声朗诵;写指的抄写;作指的是写作练习,这四字诀窍我印象深刻,想着以后可以尝试实践。写文章呢,他认为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最高的境界为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做人也是一样,将刚强藏于柔弱之中,将申韩融于黄老之内,乃为官之佳境。这些家教也浓缩出那句名言: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正应了那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比贼还笨的曾国藩读后感篇三
读《曾国藩》时,正处于人生的困顿期,那时,大二刚开学,在经历了大一一年的迷茫和数次挫败之后,我确信我的人生存在着巨大问题,于是开始反思自己,在思考了很久之后,我确定我一切的迷惘都是出由于价值观的缺失。
我决定从书中发现自己。
很偶然的一次,在网易新闻上看到一个当当的历史小说推荐,其中便有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出于对近代史的兴趣,我就买来认真阅读。
唐浩明先生是研究湖南近代史出身的,汗牛充栋的古籍,大量的史料,在睿智的思考与探索之后,透彻的认识与读书人揭真批伪的使命感使他开始动笔写一部大书。上千个日日夜夜过后,《曾国藩》终于出炉,而且炉火纯青。
据白岩松讲,1993年这部书一出版,就迅速在两岸三地的文化圈中流行起来,而且,它也是对白岩松人生第三个十年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读之前是疑惑的,读书时是享受和思考的,读完后是沉重的。一本文笔、故事、内涵、真实性都极佳的历史小说,写出了一部传记所不能表达得当的意味。
“写历史小说就像是在刀尖上起舞。”唐浩明如是说。诚然,历史的真实性和小说的故事性,在某种层面上有着深刻的矛盾,但如果处理得当却能发挥各自的效力:既准确地阐述了历史,又能在故事中引人入胜,使人沉思。
这部书中虚构了两个人物――康福与康禄两兄弟,二人性格相似,侠肝义胆,古道热肠,又同样本领高强,但却走上了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道路――康福做了曾国藩的贴身护卫和亲信,康禄成为太平军的一位将领,到最后,康禄在天京保卫战中殉职,康福离开曾国藩归隐山林。
但两个虚构人物的加入并未减损全书的真实性(即使假定为真实人物,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反而成为这本书的一个剖面和作者对于这段历史及其主要人物反思的一个窗口。历史并没有严格的正确和错误之分,太平军建军初期的平等口号和民主作风毫无疑问是值得肯定的,曾国藩振衰起疲、经邦济世的士大夫精神难道就有错?历史的矛盾和作者对它的反思,借两个虚构的人物含蓄地表达着。
我相信,读书应该是一种生活习惯。我也相信,读书正如吃饭,奶蛋鱼肉果蔬都应该吃一些而且良好搭配。我更相信,读书对于人的作用是持续而升华的。但若非要谈一谈这本书对于我的人生启示,那就是《道德经》(又称《老子》)对于曾国藩的影响。
曾国藩在江西战场屡屡败于石达开,而且受到江西官场上上下下所有官员的一致排挤,困厄之时,曾国藩父亲去世,他索性撇下军队回乡奔丧,咸丰皇帝则借机解除了他的兵权。
百般困顿之时,曾国藩重读《道德经》,惊觉字字珠玑,深以为然,出山以后,曾国藩引以为人生准则,从此左右逢源于官场,报国报民于实践。可以说,没有《道德经》,曾国藩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曾国藩的每一次反思,亦是我的每一次反思。一次次地向书中寻求思想,一次次地拷问内心――我究竟想要什么?从那时到现在已是两年过去,我想,有一些答案我已经找到,前路上永远亮着一盏灯,不管,这夜有多黑,多久。
比贼还笨的曾国藩读后感篇四
《曾国藩家训》是我最近读过的收获最大的一本书!之前也看过一些写曾国藩的文章,但是对这位大家的了解都只是些皮毛。郦波老师幽默风趣的评说,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认识了曾国藩这位大家最真实的一面,他是如何从一个资质平平的甚至愚笨的人,不断自省,不断修身养性,而成为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家!很多人很推崇曾国藩,包括像毛泽东和蒋介石这样的对手,都不约而同地敬佩着一个共同的偶像,这说明曾国藩除了功业上的成就以及文章、思想之外,他有很多过人之处,那种具有普适价值的智慧与思想尤其值得学习,下面略做总结:第一部分修身、养性,这就是自立、自达;第二部分识人、用人,这就是立人、达人。
14、曾国藩曾经三顾茅庐重用彭玉麟,史上最痴情的高官,当世唯一的一个完人!不爱官,不爱钱,甚至不爱惜自己的性命,但爱民!爱国!一个重情重义的奇男子、大丈夫!
你看他一生重情重义,画尽十万幅梅花以纪念梅姑。
你看他从军数十年,作为水军将领,带兵期间,哪怕身受重伤,也要住在船上,从来不移住到岸上来。
你看他屡次受高官厚禄,却从不为之心动。
你看他一生节俭朴素,从不追求个人享受,到晚年却把一生上百万两白银的官俸捐出来修建学校,补充海军军费。
15、曾国藩从善如流,在创建江南制造局的同时设立了翻译馆,专门翻译西方科技专著,奠定了中国翻译学的基础。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蒸汽机轮船、第一台汽锤、中国第一台车床、中国第一台刨床、第一艘近代军舰全是从安庆内军械所,从江南制造局里出来的。曾国藩的洋务事业虽没他预期的效果,但为中国近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6、就全体人类的文明史来看,就无数个体的成长史来看,思想、精神、信仰才是人生恒久的力量!
数十年来的教育,一直在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之间兜圈子,以为倡导了能力的培养就逃避了知识灌输的嫌疑。但全社会似乎都忘记了,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是关心生命的成长、启发良善的人性、影响有价值的人生。而这一切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归宿。
这些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度里的每一户家庭,乃至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而中国传统儒家所提倡的以家训教育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却给出了最佳答案。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儒家向来视家庭教育为人生教育之本,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好的学校与老师也无法取代父亲与母亲——这是教育上最简单的一条真理。
以上是我读此书的一些感想,由于职业的影响,我对涉及教育方面的话题关注较多,也用了很长的篇幅来不厌其烦地阐述,真的是佩服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感恩!感动!
比贼还笨的曾国藩读后感篇五
于裁湘军、杀韦俊几件事上,曾国藩亦颇遭非议,然而,这些亦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功过是非,只凭表面事实是不能给予正确评价的,况且,于历史,于人物,谁又能说得清哪个是哪个非呢?以史鉴今,仅此耳!
“当官要读《曾国藩》”,这句话,我亦不能完全接受,与其说曾国藩游刃于官场,不如说曾国藩慎独于私室;与其说曾国藩走向了封建社会官位的顶峰,不如说曾国藩达到了中国文人的极致!
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所逐渐形成的对文人的定位。于七十年风雨人生中,曾国藩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所有的特点,考科举,中进士,点翰林,走仕途,以文报国,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身上的独有的根本的特点,几进几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一片忠心,剿除内匪,兴办洋务,曾国藩时刻以定我朝廷、兴我中华为己任,这恰恰是他的中国文人思想在支持,而他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思曾之一生,惟八字耳:志在尽忠,以忠酬志。
比贼还笨的曾国藩读后感篇六
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高中时候很奇怪书店里摆的那么多”国贼“的书,真的好多呀,还灰糊糊的封皮,宛如历史垃圾的颜色,隐隐还知道和厚黑学搅和在一起,对于国贼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没有想过要读。
后来渐渐明白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一场残暴的'杀人运动,洪秀全荒淫无耻,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满清贵族更加可怕。渐渐改变了看法,也许曾国藩是个值得了解的人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本马东玉教授所着的《曾国藩本传》。
原来他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中进士,勤学不辍,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在京颇着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绿营兵之外筹建地方武装,初战大败,投水自尽被救起,之后的战事胜多负少,在八旗兵、绿营兵一触即溃的危机关头扭转了形势,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了太平军的空间。
但是,因为湘军是”团练武装“,打出湖南以后更加无依无靠,曾虽为中央二品大员,但并无地方实权,粮饷兵源到处有求于人,官场腐败、彼此扯皮,皇帝又担心他权力过大处处掣肘,几年下来受尽了气,难以尽述。愤而借父丧委军家居一年半,开始的时候整日漫骂,书中说:”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对自身的修养严厉酷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持身严谨,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风得意。正是抱有这种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5年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但是,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为什么上至枢垣,下至府县,都那么忌恨自己?“心中苦闷抑郁。
比贼还笨的曾国藩读后感篇七
11月某日网上看见消息说,河南文艺出版社新推出唐浩明《曾国藩》全集,是唐先生唯一自己作序并重新校对的全本书,另外湖南朋友近期微信圈晒唐先生,于是便毫不犹豫买了一套。此书热时,买过若干套(自己看和送友人),也读过两遍。收到书后便迫不及待的读了第一本,到是有序,是为短序,所谓全本和过去没有什么区别,河南人民言过其实了,不过书的质量和纸张不错,拿在手中阅读的感觉很好。
近几年有幸加入了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湖南微信朋友圈,先先后后与若干位湖南人近距离接触,前年也深入了一下湖南。湖南人的确性格鲜明,人才济济,和我们陕西人似乎有相通之处,区别可能在于一个受古风影响多一些,一个受近现代影响多一些。由于朋友圈的关系,或许是有相通的地方,想带家人或与三五好友去湖南游历一下竟成了我近两年来的心结。
曾国藩,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洗礼的社会精英,正常情况下行走朝廷、衣锦还乡是他们的毕生追求。可曾国藩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时期,成就一番事业是他们内心的呐喊,但身处乱世,世风日下,社会落后,朝廷岌岌可危,潜规则盛行,想做事无事可做的无奈、苦闷,成就一番事业过程中的激越、纠结、挫败,做大事不拘小节不拘手段的气魄,对改朝换代内心深处的挣扎,一个个鲜明特点的人物,在唐先生穷尽八年的书写下,一本丰富鲜活引人入胜近些年难得的好看的大气的书出炉了。
再读‘血祭’有以下几处印象深刻,一是对左宗棠这个人物的刻画,尤其是助张亮基守长沙巡抚衙门中的洪门宴一节中不多的笔墨,便使一个活生生的左宗棠跃然纸上,让我觉得有身边熟人的影子;二是世无艰难何来人杰一节和之后两节,把曾国藩出山前的纠结顾虑描写叫一个透,今后谁有什么事想不明白了,看看这三节,会大有收获的;三是对塔布齐、康福、彭玉麟的使用,对罗泽南金松龄青麟的处理,与刘蓉的相处,皆是经典之处。另外,有几句话印象深刻,如:当文官的不爱财,再平庸亦是良吏,当武官的不怕死,再粗鲁亦是好将;读书人附逆匪,则匪逆有可能成大事——。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传读后感曾国藩全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