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寻梦读后感篇一
前不久,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让我泪流满面,那部电影就是《寻梦环游记》。让我感受到了父女之间浓浓的亲情,让我明白了有梦想就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要追随自己的心,不惧任何阻碍。
米格尔,一个来自鞋匠家庭的12岁男孩,从小就有一个音乐梦想,但音乐却被家人所禁止。在暗中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时,却意外进入了死亡之地。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的家人的灵魂,并得到他们的祝福,可以唱歌并回到人类世界。
当米格尔为曾祖母唱起《rememberme》时,不知触动了多少麻木的'心。是什么让一个已经患有痴呆症的老人还记得几十年前听过的歌曲?就是那份深情!这种美好的感觉,让一个老人牵挂了很多年。爱是换不来无数金钱的。它不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信念,一种使人奋发进取的信念。它抬起并继续前进了多少人。如果不是有这种信念,那些不死之魂再也不会被任何人在意,会全部化作金粉消失。
在这部电影中,坚定的信念、美好的情感、奇幻的情节,巧妙地交织融合在一起,让我至今仍沉浸在那种意境之中,久久不能忘怀。
寻梦读后感篇二
墨西哥小男孩米格出生在一个鞋匠之家,从小有着音乐梦。但是在他的家族里音乐是禁止的,都说音乐是被诅咒了。
亡灵节下午,米格为了想用音乐来证明自己,便去了广场中心。但是没有乐器,不能参加。米格突然看到了歌神的雕像,又想到白天发现歌神的吉它和自已家高祖父的吉它一样,很可能他是被自家人抛弃的高祖父。米格便跑去把歌神的吉它拿走了。米格刚一弹吉它就来到了亡灵国度。
跟米格来的'还有一条狗,被米格叫成“丹丹”。米格在走过菊花桥时,遇到了他己经死去的家人。在家人的帮助下回到了活人世界,但是米格又回到了亡灵世界,说是要歌神的祝福。
后来米格发现一直在帮他的埃克托是自己的高祖父,最终一家人团圆。
高祖父为了追求音乐让家庭破碎,而米格的音乐梦让家人又得到幸福生活。
寻梦读后感篇三
日记是一种常见的文体格式,用来记录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虽然篇幅短小,却充满了新鲜感和纪念价值,能够将彼时自我的情感保存下来。假期里,我就读了一本由一个班级里的小同学们的日记编成的书--《逆水寻梦的鱼》。书中所描绘的正是这群孩子记忆中最难忘的片段,我也深深地被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打动,尤其是其中有一篇叫做《垂直过山车》的文章令我印象深刻。
过山车是一种游乐设施,文中的主人公在游乐园里第一次体验这种刺激的玩法,来到游乐园,面对过山车的诱惑和挑战,他毫不犹豫地迈出了第一步。过山车刚刚开动起来的时候,他心中是喜悦的,忐忑的,当速度一点点加快,过山车在轨道上做着各种角度地行进,他的心也紧张激动了起来。虽然体验的时间不长,但是一路上在高空中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让他无比难忘,随着过山车缓缓降速,他终于成功地征服了这项刺激的活动,也在这次体验中收获了信心和成长。
读到这个故事时,我也仿佛与作者一样置身于过山车上,文中对于人物的描写尤其是心理刻画十分到位,把那种环境下的惊险刺激体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深深体会到他的所见所闻所想。正如作者面对过山车,人生中无处不存在挑战,当你面对挑战时,是努力战胜它还是退缩逃避,这个选择决定了你的人生是否精彩或是晦暗。不踏上那高高的过山车,怎能看到极速中的高空景色?不选择勇往直前又怎能惊艳你的人生之路?有人说坐过山车的时候大喊大叫是因为恐惧,而在我看来,那却是敢于挑战的胜利者发出的豪言壮语。挑战无处不在,人生需要勇敢。
寻梦读后感篇四
《寻梦环游记》里说有两种死亡,一种是肉体归于尘土的时候,另一种是从人们记忆中消失的时候。我支持并进行了默哀,并且说“即便明天是怎样美好的开始,也不要忘记昨天是怎样沉痛的结束”,就是希望哀悼能够有那么一点点“永不遗忘”的锋芒。
设定悼念日是不是形式主义,我觉得不是。我支持各种形式的悼念,小到默默无闻的葬礼,大到举国悲伤的讣告,悼念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是生者和死者告别的仪式。哀悼本应该就是肃穆的,包括着小殓,报丧,奔丧,停灵,守灵等诸多礼节程序,程序的繁杂有助于人从悲伤中走出来。
哀悼仪式结束了,一切在人们心中应该顺理成章的过去。我真正疑惑的是入土为安,没有追责、真相、道歉,他们真的能心安吗。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对逝者表示悲痛、感动、致敬,然后岁月静好的继续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般的活下去,悼念仪式的.完成,往往是遗忘的开始。毕竟中国人喜欢说两句话,一句是“来都来了”,就是让你做不想做的事情,因为你来都来了;另一句是“人都死了”,就是不让你做你想做的事情,因为人都死了。对于真相的追求,或许是真正的悼念的开始。
葬礼的繁重礼节为什么可以让人们解脱悲伤,因为程序做完了,娱乐被禁止了,页面也黑白了,你也鸣笛了、默哀了,就感觉真正的为死者做了一些事情,原本愤慨、压抑、不安、焦虑的个体通过完成这套程序获得的仪式感暂时代替了悲伤,这有着积极的意义,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正视死亡,从恐惧明白活着的意义。
我们永不遗忘过去,我们哀悼,应该是在正视问题上才有更多积极的导向意义。我们铭记的,我们哀悼的,我们痛苦沉思的,该带有“锋芒”一些。逆刺,才能让我们的感受痛苦疼痛,逆流,才能永葆前进的动力;逆战,才能见证我们内心的强大。
寻梦读后感篇五
我仿佛于《寻梦者》中见到一个寻梦的人,行遍千山万水,伴着日月星辰,不怕风吹雨打,去追寻自己心中的那个梦。
与其说梦会开出花来,倒不如说用一朵花来象征梦想,而且那花是极其娇妍的花。可是花开必有花谢,人生也注定生死。人一辈子追求梦想,就像花一辈子追求雨露一样。可是,也许再得到的那一霎那,你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你或许拥有过它,或许拥有过而并不长久,仿佛雨巷中丁香般的女子,看似近了,却蓦然消失在阑珊的灯火中。
金色的贝里吐出桃色的珠,桃色的珠如同梦的翅膀、梦的希望,若是把它放在怀里,藏于枕边,青色的海上定该升起那悠然的梦想了吧。这梦就该如诗中的各种色彩,缤纷而美妙。诗人就这样,将现代人的“寻梦”思绪寄寓在一个“寻找金色的贝”的民间故事里,一虚一实,巧妙地交织为一体。
诗人所渴望得到的那心中的梦,不再像对《雨巷》中丁香般的姑娘的追逐,那般静默,那般颓然,那般的看似没有“出路”。或许是明白了那次“放手”得来的是一心的怅惘,这回对这梦想该是放手一搏了吧。也许,如今他心中的梦想依然朦胧,可他不再像当初那样无望地期盼和摸索,而是为了追逐那个许是遥不可及的梦,他去“攀九年的`冰山,去航九年的瀚海,在海水里养九年,在天水里养九年”——梦想没有追逐,没有沉淀,就犹如花朵不曾仰望日光,怎么会艳丽地绽放呢?等到生活中的种种人事沉淀了你的心性,磨平了你的棱角,也许该是你鬓发斑白、双眼朦胧的时候了,可在看见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时,也该是幸福的、慰藉的,还有那一抹淡淡的忧伤了。
多少人如诗人般寻梦,又有多少人可如诗人般寻梦?我们今天像是已经分不清什么是梦中,什么是现实了。我们在现实里做着梦,把梦想说得那么不可或缺,把它套上个中冠冕堂皇的套子,头头是道地说着:没有梦想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可是,殊不知,我们却在梦中找现实,那时候你是否会有另一种说法:梦想基于现实,抛弃现实的梦想都是空谈。这要说是觉悟还是悲哀呢?其实细细想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寻梦者,可都是逃不出现实套环的梦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