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恶意读后感篇一
今天安利下东野圭吾的《恶意》。《恶意》和《白夜行》这两本书有不同的地方但又互相联系,《恶意》这本书主要以怨恨贯穿全文,让你感受人性的底线无比忧伤令人窒息。而《白夜行》这本书则是以爱情的极度来贯穿了全文,让人感受到压迫感让人痛不欲生。《恶意》这本书是把复杂的人性很深刻精准的刻画。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了。
这本书就是在朋友实现了自己一只想要的梦想就起了杀心,再加上患上了癌症让这个本该发狂的人更加的疯狂,他会在自己死之前先杀掉自己的朋友,并且让他接受所有人的骂,这还不算杀死朋友后更加的恨。这本书在人性底线的刻画上简直就是直击心灵。
下面就是本书的经典语录:
1、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一份错觉上。老师错以为自己可以教学生什么,而学生错以为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重要的是,维持这份错觉对双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为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在做的事,不过是教育的扮家家而已。
2、痛苦的时候要假装快乐是很困难,但快乐的时候要假装痛苦却还好办。
3、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4、简单来说,现在的父母自己都不看书了,却一味逼着小孩去读。可是由于自己没有阅读的习惯,所以也不知道该给孩子看什么才好,结果只能把政府推荐的图书硬塞给他们。不过,那种书通常内容生硬又无趣,只会让孩子更讨厌书本。这种恶性循环应该会周而复始吧。
5、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7、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缺乏谋生能力的事实。
8、谁都会有秘密,而且应该有权不让它公开,就算是已故的人也一样。
9、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都没有
10、犯罪的潜在因素往往是女人,这句话耳熟能详。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他人。没读过《恶意》这部小说时不理解,读过之后,感触颇深。
向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拨开才会发现其实里面是空的,就像是恶意一样,看到了最后才知道一切都是空的,看完后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深思,究竟要有多恨才会想着全部占为己有呢。
恶意读后感篇二
在一个早晨,我读完了《恶意》,然后去厨房准备早餐,一边准备一边想着书里的情景,有那么一瞬间,有种后背发麻的感觉,你永远都不知道,人性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恶意。
书中,善良的日高不遗余力地帮助少年伙伴,即便在学生时代被伙伴伤害过,也不影响他日后对伙伴那种真诚地帮助。这个伙伴就是野野口,一个内心世界极其复杂的人。或许他曾经也在心底感激日高的帮助。但对于日高,他更多的是妒忌吧,妒忌日高比他强,比他优秀。以致成年后,得知日高成名,主动去找日高,一方面得到日高的帮助,另一方面内心的妒忌远远超过感激。后来,日高出版了一本又一本书,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最终,野野口内心的妒忌战胜感激,谋划杀害了日高。看完书之后,我心里拨凉拨凉的,妒忌是多么可怕,它能可怕到让人不顾一切地去杀害对自己有恩的人。
这个社会很残酷,也很现实。事实上,在读《恶意》的过程中,我总会不经意地想到我的大伯,年轻时候的大伯,走南闯北,跟随好几位师傅,学了很多中医本领,后来回到家乡,偶尔给人治病,大伯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给邻里治病,基本都不收钱。可是他的善良并没有感动别人,很多人不花钱把病治好了,还到处说大伯的坏话。小时候,我总是不明白,那些人为什么要那样做,后来长大了,经历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我终于明白,那些人那样做,是因为妒忌。妒忌让他们失去了做人应有的原则。
恶意读后感篇三
好久没有给大家推荐过书了,似乎也没有推荐过吧。那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本小说,就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东野圭吾的《恶意》。《恶意》这本书大概是我在两年前看的,当时看完,我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于是,对当时我的心理就无从追踪了。
为什么我会想起这本书,并且向大家推荐呢?其实是因为我在后来写《寻梦环游记》的影评时,偶然的感悟,我的回忆被勾起了。
于是便想向大家推荐这本《恶意》。如果说,世界上的好人都是一样的,恶人其实也是一样的。《解忧杂货店》诠释了人性的温暖,这《恶意》则是揭示了人性的丑陋。
该怎么说呢。《恶意》让我不可思议。书中有一大部分借用了日记的方式去记载这事情的经过,可是很可笑的是过去的日记也是会骗人的,就连录像也是骗人的。
有时候眼睛看见的不一定是事实。古人常云:“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可是当两者皆为虚假的时候,真相又在哪里呢?当然书中不仅讲了这一点,还有就是,当你处于一个高位,人们仅能仰视你的时候,可能你自以为的朋友对你有的不是艳羡也不是骄傲,而是嫉妒。
《恶意》实在是很精髓的反映了人性,你相信的,你不相信的,书中都有描绘,让你从不同角度去体验你所不知道的世界。
如果你也喜欢东野圭吾,不妨去看看这本书吧。
恶意读后感篇四
东野圭吾的小说,尤其是推理小说,风格是我很喜欢的那种。
精炼、简洁,情节十分引人入胜,经常抱着他的书一天都放不下来。
我在网上也看到一句书评:”《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为恨万劫不复。
《白夜行》是东野圭吾的成名巅峰作品,被誉为东野圭吾小说中的无冕之王。但是比起推理的情节,白夜行更注重的是人性与人心得描写,写出了唐泽雪惠和桐原亮司的复杂的“共生”的关系,反而对这一切的根源——凶杀案本身的推理过程并无太大关系。
比起《白夜行》,《恶意》是名副其实的推理小说,但是与一般推理小说不同的是,它一开始就交代了凶手是谁,进行推理的不是凶手身份,而是作案的动机与过程。
或许是开头日高杀死了那只猫的缘故,确实,给人以日高是个坏人的形象,通过细节描写,更坚定了野野口的无辜和日高的狡诈。不得不说,杀猫的情节确实布置的极为到位。一个简单的谎言,成了本作的点睛之笔,让后面所有的抹黑都顺理成章。在我们读到事情真相后,不禁心中感叹东野圭吾对人性的解读和他那强有力的逻辑。
《解忧杂货店》是东野圭吾所出的暖心作品,从某种程度上,如构架,时间轴,情节都比《恶意》要更加吸引人,时间轴看似错乱的把各个故事联系在一起,精彩至极。我认为东野圭吾最好的作品就是《解忧杂货店》,甚至比《白夜行》还要好得多。但是,毕竟《解忧杂货店》是本带有一点奇幻色彩的作品,所以与《恶意》这种推理小说相比无法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在这里提到《解忧杂货店》的原因是因为《解忧杂货店》是东野圭吾为数不多的没有阴暗色彩的小说,这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中真的是少之又少。而《恶意》,是本从头至尾都在写人性阴暗面的小说。与《解忧杂货店》是两个极端。
《恶意》中的那种恶意,在结尾处你也会被深深震撼,这本书不是第一人称来叙述,而是用了不同的、多个人物视角来叙述整件事情的前应后果,甚至包括了一些内心独白。不同的叙事方式也让本文更加精彩。
最大的恶意不是来自语言的不堪、行为的粗暴,而是深埋于心后突然爆发的致命一击。即刻释放的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隐忍不发、默默承受的心结。这远比任何语言、行动上的交错来得更猛烈、致命。
野野口在看到日高成为作家十分成功后一股嫉妒油然而生,但我认为这不是他行凶的真正原因。
野野口小时候经历校园暴力,胆小、自卑,日高与他一起受欺负。那时日高和野野口是一起对抗校霸的好伙伴,但自从野野口被迫参与施暴,内心便堕落了下去。长大后看着成名的日高再回来帮助自己,就好像觉得自己的道德与人格两方面都遭到了日高的贬低。而小时候野野口妈妈对日高的不屑于看不起,一定是野野口后来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家庭,对年幼的野野口日后行凶的影响一定是极为巨大的。
一个人一辈子估计会有一两个憎恨的人,这是正常的,毕竟人有爱恨情仇,不可能完全抛弃这些情感。让人深思的是——野野口的这种没有由来的无端的憎恨,谁没有过呢。
恶意读后感篇五
《恶意》对人性的剖析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野野口在书的三分之一处就被捕,对罪行也供认不讳,但小说才刚刚拉开帷幕。
东野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笔墨去讲述事件的动机:为什么要杀人?小说讨论的核心也是被层层包裹的动机。当一切所谓的动机都像秋叶一样飘落时,这股扭曲到极致的恶意才在真相面前瓦解。一个简单的案件升华到了探讨人性丑陋的课题上。
野野口为自己杀害日高编造了冠冕堂皇的华丽动机,谜题到最后才被解开,让人脊背发凉的不只是凶手的恶意,还有人性深处的恶与丑陋到底有多深不见底。
野野口对日高充满了恨,恨他有机会实现理想,恨他优越的生活,恨他拥有光明的前途,连自己患癌这种事情都可以让他更恨日高,甚至在日高死后还希望他带着世人的骂名。
活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气氛里,在每一个日子里反复加强那种恨意直到生命终结,想想就让人感觉毛骨悚然,但是东野的描写很平静,不华丽,甚至语言上避免大的情绪起伏,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想象这种无端的恨意之下野野口到底什么形象,这也是《恶意》的高明之处,让读者在平静的文字下感受埋藏着的暗潮汹涌。
带着爱好好活着,或许这才是《恶意》想要表达的主题。
《恶意》绝对是东野的代表作之一,读了这本书你会爱上他。
恶意读后感篇六
无端的恶意,小孩的恶意,被忽视的校园恶意,施害者长大后可能还是会是普通白领,或者令人憎恶的一类人,对于被害者,不管情节严重与否,或许都是不可磨灭的伤痛。
看到这种恶意满满的一本书,很难受,可是没办法阻止别人产生这种想法,日高的阳光积极不记仇依旧不能感化经常受自己帮助的童年同学,不能说是朋友,那不过是善良的日高一厢情愿而已。
恰好今天同学说她听到亲戚有人逝去没有悲痛的感觉,问她是不是已经变得冷血了,我也时常有这种感觉,我解释。
1、除了最亲近的身边人才会伤心欲绝,大部分人都是感觉惋惜,难受而已。
2、很多事情是无法感同身受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去贴近当事人的心情,能做的只是更好地面对将来,例如对逝去的家人更好。
3、长大之后发现,悲剧不是一两件,而是常事,而自己的情绪就这么多,不可能像林黛玉那般,时常处于一种极端的情绪状态中,平静才是常态。
4、面对这种事情,我们能做的不就是对留下来的人更好?或者不让自己的身边的人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不叫冷血吧,只不过可能是认清了现实,积极的面对吧!
最后,感觉被征收智商税,自己曾经看过,猜测剧情,猜对了一半,另一半错得离谱,所以我应该是没看过的,不然怎么会作者想让我信啥我就信啥?猜测的结果就像第一次看。
恶意读后感篇七
本书通过写一个作家日高,和他的朋友野野口修。因为恨意,野野口修设计并杀害了日高。《恶意》这本书我是第二次再读,第一次并没有写下太多的感受。
第一次读书的感受是,恶意从来都是一个人的心理畸形引发的各种联动,每个人都会受到环境,地域,性格,等好多方面的影响,但我们应该做的事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看待问题的心态。而不是任由恶意滋长泛滥。
当两年后的我再次读《恶意》,除第一次笼统的概述,我看到的更多更多,而是体会到更多。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恶意到底能达到何种程度,让人不敢想象,再次读完之后更多的事无奈,恶意产生的无奈,我就是恨你,就是这么简单,我知道明明我们是最要好的朋友,但是我却还是杀了你,你知道我曾经的过去的的猥琐不堪,但是依然和我交朋友,我知道你很善良,我知道你一直在帮助我,在我们再次相遇后不断的帮我去实现理想。但是,我就是恨你,恨你拥有的一切,恨你的才华,恨曾经不如自己的你比自己优秀,恨为什么你运气那么好,恨为什么自己不够优秀,恨自己还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得了癌症,我把生活所有的恨都强加到你的身上,杀了你。甚至还杀死你之后败坏你名声。用杀你的事情来提升自己的品格。
每个人都有对别人恶意的,不过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或许是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许曾经有的恶意在之后的交往里消失,但是恶意从没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它是无所不在。最终还是要看我们要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最后,我不知道一个人可以恶意居然可以驱使一个人作出如此荒唐的事情,但更多的是恶意的背后,我们谁有没有那种恶意的瞬间,或许更让人脊梁发凉的是,曾经的恶意真的有那么几个瞬间差点就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