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生读后感篇一
直到现在,并且在未来的三年,我都将依然生活在象牙塔里。这是一个幸福安逸十分美好的地方,没有社会上的纷繁复杂、磕磕绊绊、挫折磨难。最起码,对于我是这个样子的,生活一直很舒适,很安逸,除了有多多少少的学习压力之外,其他都挺好。以至于,现在的我,可能还是成长不起来······引用前两天一位舍友师姐对我的评价就是:桀骜不驯却又很幼稚,一看就知道是没有经过多少磨练的。是啊,我并不否认这两点,我确实生活的很舒服,衣食无忧,生活无忧,就算是有个小烦恼,一时半会儿,或过不了两三天也就好了。
最近在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一个很单纯的想法就是为生活增加点乐趣,打发一下无聊的时间,不至于让我呆了几个月,或几年之后,变得更愚蠢,变得更机器,变成一个更加无趣的人。
这是我读第四篇莎翁的作品。之前的拜读,对于莎翁戏剧作品中夸张的描写手法,没有很多的感触,只是直观的感觉到,这样的情节是不能够发生在现在的生活中,因为故事情节太“不正常”了,太“离奇古怪”了,百思不得其解,不知莎翁怎么会写出这样的作品,一点都不考虑现实的因素。
今天再读《威尼斯商人》,却让我感受到他为何使用这种夸张的手法。安东尼奥为了朋友而签定不合理契约,并为之准备付出自己的一磅肉;鲍西亚为了试探自己的郎君是否真爱自己而强行索取指环。也许,在今天的人看来,这些东西都是荒谬不可及的,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我不知道,在莎翁的那个年代是否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是,从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当下人们正在逐渐消失的两种品质,或者说越来越淡漠的两种情感:为朋友的两肋插刀,为恋人的贞贞誓言。
这些真挚而强烈的情感现在依然艰难的存活着,但已变得很稀有。只在那么几个人的身上零零星星的闪烁着,再也没有那种强烈的震撼感。因为,这些怪异夸张的行为在现在都可能被视作“不正常”、“神经病”。而这些文学作品,却在这样的一个年代,给了我们心理上冲动的体验,感受人物的那些激情,让我们知道自己还活着,只是活的不再那么心潮澎湃,人生不再那么跌宕起伏。
有人抱怨这个时代的真朋友太少,有人说自己再也不相信爱情了,有人说,这个世界越来越不安全了······我们有什么资格来对这个世界要求这么多呢?当你在抱怨没有真朋友的时候,你会像安东尼奥一样为了朋友而舍弃身上的一磅肉么?当你不再相信爱情的时候,你是真心真意想陪伴你的恋人,并与之携手到老么?当你抱怨世界越来越不安全的时候,你会尝试着让别人感受到你是一个可信赖的人么?这些,或许有,或许没有。
科技愈加发达,或许就显得人类愈加可笑,谁人说:要让机器变得有感情,可以和人类交流。或许,是我们变得愈加机器了吧······繁重的学业负担,沉重的工作压力,死结一样的家庭纠纷,还有各种莫名其妙的人际关系,都让我们变的不再单纯,不再可爱,也不再有人情味。于是,落得一个悲惨凄凉的下场,终日繁忙换得满腹牢骚,才发觉生活的无趣。
也许,这个时代就是一个缺乏信仰、失去灵魂、极其不自由的时代,但我们竭尽所能应该做的就是不要让自己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死去。
你,还活着么?
高中生读后感篇二
进入高中的前两个月,我拜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这本书。《朝花夕拾》只有十篇散文,篇幅都不大,我只用几天时间就读完了。可是我意识到阅读名著只浏览是不行的,必须细细品味。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我又多次阅读《朝花夕拾》。
鲁迅先生是一个爱国的人,这在《朝花夕拾》中就有很大的体现。在《父亲的病》一文中,鲁迅的父亲得了水肿,鲁迅是一个孝子,为了治好父亲的病,他不惜花大价钱为父亲请“名医”治病。“名医”们用一些奇怪的药引子,比如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一对,还要用“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平地木,败鼓皮丸等。这些药引是多么的荒唐可笑!还有一种药丸,叫败鼓皮丸,因为水肿又叫鼓胀,就用打破的鼓皮去破水肿,也是十分荒唐可笑。直到他的父亲生命垂危时,所谓的名医仍旧泰然自若的开着这样的方子,然而却没有挽回父亲的生命。
文中鲁迅先生批判了这些庸医故弄玄虚、草菅人命的恶行,也下定决心去了日本仙台学习西医。他希望用自己高明的医术去救治那些被庸医所误的病人,由此可见鲁迅先生是很爱人民的。
《藤野先生》讲述的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当时日本人都瞧不起中国人,认为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先生考试得了60多分,就被他们认为是作弊。之后他和同学们去看了一部关于日俄战争的影片,讲的是日本和俄国都企图得到中国东北的大片土地从而引发了战争,而剧中的中国人不是想如何保卫自己的祖国,竟去给俄国人当间谍。被抓后要当众枪毙时,围观的中国百姓不但没有一丝愤怒,反而拍手叫好。屏幕之外的同学们也都拍手叫好。这一情景刺激了鲁迅爱国之心,使他走上了弃医从文,用文字去救治中国人沉睡的心灵的道路。
读了这些,我感觉现在我们国家虽然没有处于危难之中,但我们也要保持一颗爱国之心,从点滴做起,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祖国,有益于社会的人,向鲁迅先生学习他老人家的爱国精神。
高中生读后感篇三
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的看完了《平凡的世界》这本巨著,当合上它的最后一页时,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这真的是一部很平凡的作品,写出了平凡世界中各层人物在不同地位上生活的苦苦挣扎。是的,太平凡,太真实了,让我觉得这些人就生活在我身边一样。
浪漫的彩虹,飘渺的世界!印象中最喜欢小说中的这句话。当泪水浸湿这句话的时候,我知道我又感动了。为里面主人公的困苦,被他们那种至高无上的亲情所打动。孙少安、孙少平、孙兰香之间的兄妹之情,三兄妹与父母之间的感情,那种亲密,那种无私而伟大的爱,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不会动摇。一家人相互理解、相互体贴,在风雨中,在困境中,在挣扎中走完了一生的一段又一段,山水为之而动容!孙玉厚一生有几个这样出色的儿女,真是太值得骄傲了。孙少安的不怕吃苦,和那颗有社会感知力、有经济的头脑使他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苦苦挣扎而不至于失败,甚至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我们姑且有“辉煌”这个词来形容他,这样不算是很过分的。但孙少安的成功离不开秀莲的体贴、理解和支持。如果孙少安不是取到这样的妻子,他的成功谈何容易。想起了一句话: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再看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他们的爱没有地位的隔阂,没有权力和金钱的支配,那种高尚与纯洁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爱,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也许,一次浪漫的邂逅,一次目光的交融,就是永远的合二为一,就是与上帝的契约;纵使风暴雷电,也无法分解这种心灵的粘合。哪怕,即使,两个民族,天各一方,语言不通,甚至相互间连名字都不知道,竟也牵挂得神魂颠倒。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再看,田润生与郝红梅的爱,金波与与边疆姑娘的爱,田润叶与向前的爱,孙兰香与吴仲平的爱,友情之爱,亲情之爱,乡情之爱,对生活的爱贯穿着整部作品,让我感动让我流泪。
高中生读后感篇四
我的生命在爱我的人心中是那么重要,只是一个小小的年头,也会使经历过那么多沧桑和人生的父母崩溃。
——题记
树叶落了又生,生了又落;大雁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世间万物在不停转得做着周期性运动,春去秋来,黑夜白昼不断交替更换,不知不觉间,十四年匆匆而逝。
在这十四年的岁月中,我经历了单纯美好的少儿情怀;走过了曼妙美好的小学时代;也踏上了变幻莫测的青年时光。长大的感觉并不好,猜测、怀疑、不信任、绝交、嫉妒、憎恨。。。。。。这些肮脏、龌龊的词汇也如同一阵暴风雨般扑面而来。有些时候,我会想:我为何要长大?我为何要学这么多知识,有这么多思想。
被这些事物缠绕着的我,好几次,都想放弃了。经常在一气之下对母亲说出:“我不想活了!”之类的话。母亲也一次又一次地被我意气用事的话语刺伤,默默落下了泪。
只到那天早上,我翻开了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其中有一篇名为《不死鸟》。心中莫名对母亲感到愧疚与抱歉。作者三毛因为自己深爱的丈夫的去世而失去了活着的动力,期望能结束自己的生命,到天堂那畔伴随自己的丈夫,选择一个对她而言更好的归宿。但是,她的父母是何尝痛苦,养了三十多年的女儿就这样一走了之。
我不经反问自己,父母生我养我,不求回报,而我却为了自己的不再痛苦、变得快乐而选择做要母亲痛苦、伤心的做法。让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使得经历了那么多沧桑的母亲奔溃。而母亲不肯设防的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刺伤,却从不表露出来,依旧强颜欢笑,逗我开心。
母亲为我辛劳了半生,付出了她的全部心血,而我却扼杀了她半生所愿——我的快乐成长。这在她的身上、心里该留下多大的烙印。毕竟,先逃离痛苦的我是幸福的,留下来的父母却是痛苦的,这彻心得痛苦,不是母亲所能承受的!
我的生命是母亲给的,我的一切生活资源亦是她所提供的。她的爱,或许我无以回报,但是她对我的要求,我就一定要做到——健康快乐的生活下去!
我已明白母亲的爱,而我的爱有多深,我的牵挂和不舍便有多长……
高中生读后感篇五
我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年少轻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些属我们的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它的名字一样,是鲁迅先生在中年时写下的回忆录。经历多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能体会到当初的味道,想必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在晨曦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娇艳,到了夕阳西下时去摘取,虽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传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八动物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精彩。趁大人们一愣神,孩子以神不知鬼不觉的速度钻进百草园。油蛉在那里低唱,蟋蟀也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的最好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那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十分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来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纯真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的有血有肉。不得不承认鲁迅先生确实厉害,他的话虽然平淡朴实,但炽热的情感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动物们打成一片的日子。我读着读着,感觉中年的鲁迅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每个人都阻挡不了时间的脚步,童年总会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个美丽的回忆。读《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令人怀念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