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公开课教案篇一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因为口算一般从高位算起,教材中循序渐进的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之后接着安排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知识重点是解决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的问题,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掌握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也为后面将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打下基础。
教材例题图景中提供了45座、30座、3座这3个数据,开放的情境中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同时口答出算式,接下来就是口算得数了。首先解决的是45+30=?按照要求学生用手中的小棒先摆出了45加30的过程比较容易,直接把4捆小棒和3捆小棒先合起来就是7捆,就是7个十是70,再把70与5根小棒合起来就是75。在计数器上也能很快的在十位上增加3个珠子表示加的30,十位上就有7个珠子就是70,个位上五个珠子不变与70合起来就是75,同样方法解决了45+3=?的得数,类似的几道巩固练习学生利用摆小棒和在计数器比较容易的口算出得数,初步理解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应该先看清楚所加的数是十还是几个一,是几个十就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是几个一就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在后来的练习巩固中我要求学生不能摆小棒、不用计数器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结果口算的错误率很高,特别是我出示了这样一组算式:
23+50=
23+5=
32+50=
32+5=
大部分学生的结果都错了,我就想:刚才利用摆小棒和计数器口算的很好,现在脱离了直观的小棒和计数器怎么就错这么多呢?我想这应该是学生对“数位”还没有真正的理解,在第三单元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学生看着计数器说的很清楚,但在口算中很容易就把数字所占的位置也就是数位混淆了。在口算52+40=?时,有个学生回答得数是65,我问他是怎样算的,她说:20+40=6060+5=65;还有这样算的学生:2+4=650+6=56。而且出现错误的还不止这两个学生,面对学生不借助直观操作口算出现的问题,我采取了分类口算练习,首先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如:26+30想:2在()位,表示有2个();6在()位,表示有6个();3在()位,表示有3个();0在()位。()和()都在十位上,合起来就是()个十;()和()都在个位上,合起来就是()。反复让学生找出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再说出几和几都在十位上,几和几都在个位上,以此强化学生十位上的数一定要和十位上的数相加,个位上的数一定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这样也为两位数加两位数、一位数的列竖式计算打好基础。反复的口头表达中学生逐步理解了是几个十就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是几个一就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以此方法又巩固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现在学生再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时,错误率减少了很多。
从中也可以感受到: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直观操作理解比较容易,对于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公开课教案篇二
在计算教学中如何把计算和生活结合起来,让计算有应用味;把计算和探究结合起来,让计算有探究味;把计算和学生自己的选择结合起来,让课堂富有生命力,是我设计之初的最大难题。这节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计算教学的乐趣,学生从中体会到计算课也可以这样轻松这样有意思。
问题的提出应构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展,如在出示主题图之后我要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的回答更有针对性了,更能直奔主题。直接把学生引到我们的计算教学中来。
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孩子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学生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孩子们只有亲自参加活动,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地积累感性材料,才能促进孩子们观察、试验、猜想、验证及推理概括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操作,在教学两位数加法(不进位)的教学中我也始终没有把动手摆丢弃。
这节课我就充分发挥了孩子自己的主动性,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有了自己的方法也是可以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但是也不任由学生没有新的发展,老师也重点推出较好的计算方法。给予孩子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一个比较明确的好的方法。这样即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算法多样性又不是笼统的给予学生很多很杂的计算方法。对于较差一点的学生也有很好的指向性。
1、注意提高问题的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提高问题的质量不要给学生一个太大太泛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混乱。不利于教学进度和学生思维的启发。
2、计算教学的练习要多样性,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练习有梯度。要有提高、提升类型的题目。
文档为doc格式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公开课教案篇三
思考:36×2该怎样算,应注意什么?(进位的问题即哪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以前一节课的内容为基础,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发现规律总结算法,并通过迁移类推深化学生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理解。
小猴摘桃
活动目的
使学生熟练口算乘法,进一步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率.
活动准备
1.准备一张“一棵大果树”图.
2.制作若干“桃子”(每个桃子上有一道口算题).
3.制作若干小猴子的头饰.
活动过程
1.在黑板上张贴“一棵大果树”图,树上挂满“桃子”.
2.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接力赛的形式参加这个游戏.
3.游戏时学生戴上小猴子的头饰.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公开课教案篇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比较满意的是:
1、变“数学”为“生活”,实现计算问题生活化。
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创设比赛场境,让学生在比赛中既复习了旧知,使复习这个环节面貌全新,不单调,又为新知探索确定了主题——“谁获胜”,激起探究欲望,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新知: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并主动探索,实现了改变数学问题为生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轻松、愉快的感悟出口算新方法。
2、变“教学”为“互学”,促进师生互动自主化。
“故错”——“故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活跃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知识重难点处故意出错,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纠错,从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如:在教学35+3时,通过帮学生拨计数器时故意把3个珠子拨到十位上,下面的学生表示反对老师的拨法,这时我要学生说出反对的理由。学生经过跟老师的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获取算理。又如:老母鸡不小心把最后一小题给忘带了,让学生猜测,学生就会纵观前五小题,类比推理出忘带的题目,这样既让学生重现新课内容,回顾学习所得,又从中提高了观察能力。
3、变“多样”为“优化”,保证创新活动有效性。
在独立思考和同桌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各抒己见,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再通过多方比较,互相验证,真切地感受到新算法比较好,愿意主动地去应用这些方法,达到多中优化的目的。
本人才疏学浅,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比如这节课时间调控不够到位,导致最后“为算式穿新衣”师生比赛活动草草收兵,下课时看到学生为不能和老师赛一场的原因,个个垂头丧气的`样子,我很自责。又由于“下课真好”的缘故,忘记了总结就随意下课。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请各位前辈不吝赐教,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努力的方向。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公开课教案篇五
这节课计算课就是一节常态课,没有过多的课件展示,有的只是老师准备的教具和口算题卡。我在研究过教材和教参后认为这节课两位数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减法是为后面学习退位减法作准备,重点是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熟练计算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把书中的玩具商店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的联系起来,请同学们来介绍玩具和价格,激发了学生的购买兴趣。然后随着同学的挑选,教师把问题出示给学生,请求学生帮助解决。这里出现了两种减法的情境:一是求买东西后还剩多少钱?二是求还差多少钱?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价钱的多少让学生明白求相差多少都可以用减法来解决。接下来在计算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学生在利用学具摆小棒的过程中发现两位数减一位数时是从单根小棒中去掉几根,然后把剩下的几根和整捆合在一起就是最后结果;而两位数减整十数时是从整捆的里去掉几捆,然后再加上单根的就可以了。对应着学生的叙述教师完成计算题的书写,让学生明白单根的就是个位,整捆的就是十位,单根减单根,整捆减整捆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渗透了数位的知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明白算理,而在接下来口算题则抛弃小棒,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想象,通过语言阐述算理,由实物抽象到算式,达到掌握算法的目的。
1、由于教师只让学生摆小棒来叙述计算过程,固定了学生的'算法,没有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如果让学生在摆小棒这前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会打开学生的思路,体现出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2、前面复习题的设计太多,占用了大量时间,所以后面练习题的时间少。练习的形式少,应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以计算为主,还可以联系生活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练习会让本节课内容更丰富。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公开课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题目,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0+4032+1040+4856+30
42+75+234+648+51
上面哪几道题先算几加几?哪几道题先算几十加几十?
二、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和计算方法,同学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先让学生根据观察估计一下,够不够每人一瓶,再指出:具体算出有多少瓶纯净水,就知道每人一瓶够不够。明确要解决有多少瓶纯净水的问题。
2、解决“有多少瓶”纯净水的问题。
(1)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24+9
(2)分组用小棒摆一摆,讨论怎样计算
(3)请小组的代表介绍本组的计算方法。
先把24揍成30,再算30+3得33。
先算4+9得13,再算13+20得33。
3、练习:出示“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和同学讨论。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4、小结:根据学生发言,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然后,小结:进行两面三刀位数加一位数时位加法的计算,可以先算几加几,加得和数和原来的整十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加余下的数。
三、练习:
1、练习十一第5题。让学一按上下两题一组进行计算。引导学生发现:上面一题材的计算正好与下面一题先算几加几完全相同。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练习十一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公开课教案篇七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因为口算一般从高位算起,教材中循序渐进的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之后接着安排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知识重点是解决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的问题,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掌握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也为后面将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打下基础。
教材例题图景中提供了45座、30座、3座这3个数据,开放的情境中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同时口答出算式,接下来就是口算得数了。首先解决的是45+30=?按照要求学生用手中的小棒先摆出了45加30的过程比较容易,直接把4捆小棒和3捆小棒先合起来就是7捆,就是7个十是70,再把70与5根小棒合起来就是75。在计数器上也能很快的在十位上增加3个珠子表示加的30,十位上就有7个珠子就是70,个位上五个珠子不变与70合起来就是75,同样方法解决了45+3=?的得数,类似的几道巩固练习学生利用摆小棒和在计数器比较容易的口算出得数,初步理解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应该先看清楚所加的数是十还是几个一,是几个十就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是几个一就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在后来的练习巩固中我要求学生不能摆小棒、不用计数器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结果口算的错误率很高,特别是我出示了这样一组算式:
23+50=
23+5=
32+50=
32+5=
大部分学生的结果都错了,我就想:刚才利用摆小棒和计数器口算的很好,现在脱离了直观的小棒和计数器怎么就错这么多呢?我想这应该是学生对“数位”还没有真正的理解,在第三单元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学生看着计数器说的很清楚,但在口算中很容易就把数字所占的位置也就是数位混淆了。在口算52+40=?时,有个学生回答得数是65,我问他是怎样算的,她说:20+40=6060+5=65;还有这样算的学生:2+4=650+6=56。而且出现错误的还不止这两个学生,面对学生不借助直观操作口算出现的问题,我采取了分类口算练习,首先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如:26+30想:2在()位,表示有2个();6在()位,表示有6个();3在()位,表示有3个();0在()位。()和()都在十位上,合起来就是()个十;()和()都在个位上,合起来就是()。反复让学生找出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再说出几和几都在十位上,几和几都在个位上,以此强化学生十位上的数一定要和十位上的数相加,个位上的数一定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这样也为两位数加两位数、一位数的列竖式计算打好基础。反复的口头表达中学生逐步理解了是几个十就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是几个一就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以此方法又巩固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现在学生再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时,错误率减少了很多。
从中也可以感受到: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直观操作理解比较容易,对于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