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语文瀑布的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六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古诗内容,弄懂诗句意思,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描绘的景色,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庐山风光录像片、计算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引入境
师:在讲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部短片。
(播放庐山美景的录像片)
师:这儿的山,这儿的雾,这儿的飞流瀑布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那首《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师: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能说说你对李白这位大诗人有哪些了解?
生:李白是唐朝人,号清莲居士,字太白。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的诗篇喜爱至极,所以给他这样的称号。
三、勤质疑,明诗意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那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究竟是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师:谁愿意试读?
(学生纷纷试读)
师:现在,同学们就找自己喜欢的小伙伴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开始。(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看到同学们学习的非常认真,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说说你们组学懂了什么?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升起了紫色的烟雾。远远的看瀑布就像一条河挂在山上。
生:老师,我们发现李白写了一个错别字,他把“升起”的“升”写成了“学生”的“生”。
师:同学们快看看,李白是写错别字了吗?
生:没有,这里的“生”是“产生”的意思,李白是说香炉峰产生了紫色的烟雾,而不是升起了烟雾。
师:(转向质疑的同学)你明白了吗?那你再来重新解释一下诗句的意思。
(学生解释诗句)
师:谁来说说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落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生:“三千尺”是夸张的说法,应该是从很高很高的地方落下来。
生:“危楼高百尺。”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好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己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疑”字呢?
(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疑”字。
师:对,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生:李白《清平调词》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栏露华浓。”
生:《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蜀道难》里有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生:《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也是夸张的写法。
:生:《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也是。
生:还有“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师:看来,同学们课下真是读了不少的诗呀!还有用其它方式来汇报的吗?
生:老师,我们组是用绘画的方式。
师:来,展示一下你们组的画。
(教师将画贴在黑板上)
生:(指着画上的景物)这是“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大家看,这幅画画得美不美?
(生齐答:“美!”)
师:那么大家就带着这种美美的感情把这首诗读一遍。
(学生有感情齐读)
四、想画面,悟诗情
师:大家读得真是太好了!在你读这首诗时,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珍珠串成的帘子。
生:我看见瀑布闪着银光,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泻而下!
生:我看见青山衬着绿水。仿佛两条蓝绿相间的带子。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师:什么感觉?
生:雄伟!
生:壮丽!
生:气势磅礴!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到前面来给大家吟诵一下。
(该生摇头晃脑地吟诵)
生:老师,我们组想给大家吟唱这首诗。
(一生唱,两生随音乐翩翩起舞)
生:我觉得他们选的这个乐曲不适合这首诗,咱们以前还学习过一首七言的乐曲,更适合这首诗。我想给大家唱唱。(全班学生有感情的吟唱《望庐山瀑布》)
五、迁移运用背诗文
生:徐凝的《庐山瀑布》中有一句“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生: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中有一句“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一句“挂落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还有一句“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师:看来大家课下真是下了不少功夫!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更加喜欢瀑布了。但愿有一天咱们师生能共同站在瀑布脚下吟唱这首《望庐山瀑布》。
总评:
打破传统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古诗教学质量。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打破常规,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由庐山风光的短篇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同桌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
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境,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老师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庐山瀑布,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老师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现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
小学语文瀑布的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言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3、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黄果树瀑布之所以雄奇壮观,其实就是一条普通的小河在其前进道理上的伟大献身”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打比方句子的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学探究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顺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查字典。按照自读要求自学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 (1) 读生字词:(指名读生字词) 人喧马嘶 喧嚣 撩过来 聆听 胸膛 挟来 凝神谛听 (2) 说说这些生字该怎么记。(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3) 指名通读课文,要求读顺。(指名读课文)
合作学习,交流讨论1 、轻声读课文,想想主要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除了写瀑布外,还写了什么。(轻声读课文,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2 、小组交流,瀑布:声音、样子、水花落在小镇上的情景;人们 的感受;下到谷底时的感受、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归纳总结 1 、再读课文 2 、说说作者游览顺序是什么?(交流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理清的游览顺序)
第二课时
进入情境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果树瀑布》。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分别是在: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透过树的缝隙、来到谷底欣赏的黄果树瀑布。 2、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出示:离开谭边,循着石径凳上溪旁的一个平台。绿树掩映间,有一座徐霞客的塑像。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他完全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 a、指名读,沉醉是什么意思? b、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指名读句子,理解“沉醉”的意思。
自己读读课文,感受黄果树瀑布的美
3、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在“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透过树的缝隙、来到谷底”这三个地方欣赏到的黄果树瀑布,你被黄果树瀑布的什么也给陶醉了。
二、自我感悟、交流激情
轻声读 5~7 节,想想在谷底,你站在瀑布脚下感受如何。
三、 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细读课文第 8 自然段 1、 登上平台,我们又看到了什么?范读。 2、 你知道徐霞客是什么人?(学生说,教师补充) 3、 指导读好“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他完全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这一句话。 各自朗读全文,再次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无限生机对人的心灵的陶冶。
四、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黄果树瀑布
雄奇壮美 恬静、安详、温柔的白水河
平凡孕育了伟大
小学语文瀑布的教案设计篇三
《黄果树瀑布》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只要讲了我们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特别是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和巧妙的比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素材.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纬度进行考虑,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景色.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训练,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其中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本课的重点,而通过朗读感悟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并能从词句中感悟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围绕学习目标,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方发法的整体构想上,我准备采用"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同意,情与景的交融.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多媒体的出示能引领学生尽快地进入情境,情境体验法能充分再现黄果树壮美景象,使学生从声音上,眼睛中,心灵里去感受黄果树的气势非凡,同时我还准备采用和学生谈话的方式使学生多进入文本,从文中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进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心中所感.为了使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课前还需要去寻找有关徐霞客和黄果树瀑布的相关资料.为此,我准备安排 两 个课时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以生动的语言导入课文,使学生在领略一番优美的自然风光后出示黄果树瀑布的图片,顺势揭题.引导学生借助生字的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语境中认识8个生字的读音,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端正,匀称地书写"叠,轰"2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完成描红.
这一课时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1,谈话激趣,引入情境
导入时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大自然中的自然风光,请学生仔细的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最后画面出现了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象,而后借助老师的语言,引发学生想了解黄果树瀑布的渴望,适时揭题,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进入课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学习生字,指导书写生字"缝".
在这里我重点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大家都知道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在这一课时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整体的感知,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两组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词语帮助学生复习旧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扫除阅读路上的"拦路虎",从而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接着引导学生简单回顾课文的内容(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黄果树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从学生的回答中相机板书:(听 看)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为下面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2,默读课文,理清顺序
进入高年级以后文章篇幅增长,段落增多,教师可以课文的写作,结构的特点和上下文的联系程度来引导学生分块学习.针对一篇课文,我们可以按照游览顺序,步步深入地进行精读感悟.这时让学生先自由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在哪些地方观赏瀑布的 想一想之后可以让他们再议一议,教师进行总结,一部分是写进入黄果树瀑布景区的所闻所见,另一部分是下到谷地以后看到的景观.同时教师板书(谷地)告诉学生写景的时候可以多角度描写.
3,悟读课文,读中感悟
由于第一小节只有一句话,我准备从"杰作","真是"两词入手,先让学生读读这句话,再通过多媒体录像展示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象.在学生观看的同时我简单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相关知识,观看结束后请学生谈谈对"杰作"一词的理解,我结合多媒体画面告诉学生这么壮观的瀑布如此出众,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杰作啊!教师板书(――大自然的杰作)激发起学生阅读兴趣,体会到黄果树的壮观,从而读好这句话.
学习第二部分2-4段.首先要让学生在文本中获得初体验,然后抓住板书(听 看)提出问题"作者进入黄果树瀑布后听见了什么 又看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再次进入课文,找出描写声音的词句,抓住"哗哗"一词体会瀑布流量之大和流速之快,同时通过多媒体播放听听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声音有远及近,有轻到响,直到最后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万马奔腾,波涛汹涌的感觉,学生有了这样直观的感受马上能在朗读中体现出来,"哗哗","像潮水般涌上来"都能读好了,同时这段中"渐进渐响"一词的理解也轻松解决了.
听了这样的瀑布声,你就不想去看看吗 那你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交流有关瀑布形态的语句.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瀑布从天而降,飞流而下,瀑布好宽啊!指导学生从前后句子中理解"泻"在句子中的意思.这里我主要采取让学生想像的方式,让学生把每一道瀑布想像成一种乐器,一部织布机,仿佛自己正在听着大合奏呢!学生进入了情境之中,自然能入情的朗读好这些语句.
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然联系到"银雨洒金街"的奇景.学习第四小节.我让学生自己朗读,和同桌说说,多媒体展示奇特的"银雨洒金街"的景象,并问学生"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词句,读一读,体会体会.这里重点理解"腾空而上","随风飘荡',"漫天浮游"几个词语,通过录像学生感受真切,教师告诉学生这么神奇的景象不论远近大家都知道,把"远近闻名"一词轻松带过.然后指导学生再把前面的几小节连起来读一读.
想看看黄果树瀑布泻入谷地是什么样的吗 那我们一起去谷地瞧瞧.教师范读课文的第三部分5至8小节.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着重体会"群山环抱"的意境,为下文"圆形的乐池","四周乐声奏鸣"的理解作铺垫.这里可以让学生谈感受,谈谈自己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舒服的,感受是"那道瀑布"离我们"近得很"."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撩"在文中的意思,用手舀水由下往上甩出去.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瀑布泻入谷地溅出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让学生用舒服的语气来朗读课文.从(1)"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2)"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中我们能体会到瀑布的无限生机.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了庐山瀑布与黄果树瀑布的不同之处,知道了黄果瀑布不仅宽而且声音响.引导学生想像自己就身在瀑布旁,使其深深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人的生命活力的联系,对人的身心的陶冶.而且可以反复让学生练读这些句子,使学生感到自己连朗读的时候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自己的心胸很广,广的能容纳很多的东西.
这样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文章所表达的意境,获得了高尚情操的陶冶.
有一位大旅行家徐霞客他被黄果树的瀑布陶醉了,我们去看看他,好吗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引导学生从前文中回顾黄果树瀑布的壮观和磅礴气势,让学生陶醉在这样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
4,延伸活动
在学完课文后,我通过多媒体出示有关灵岩山不同角度的两张图片,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你分别从两张不同的图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让学生尽情地说话,大胆地想象,其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有了语言的训练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所说的写在白纸上,让学生完成一篇题目为《灵岩山风光》的小练笔.在学生书写时,我巡视指导学生,以纠正写字姿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板书: 黄果树瀑布――大自然的杰作
看
谷地
听
这样板书,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清晰展现了课文的思路,便于学生理解.
小学语文瀑布的教案设计篇四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段话:“一个好的课堂,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博士的话说,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他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课堂中可以观察的五种品质: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自主性----学生做出恰当地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教师,没有对抗和拒绝;觉察----学生是机灵又富于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会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我之所以把这段话复制下来,就是因为,我今天听了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望庐山瀑布》。在课堂上,看到了这五种品质的基本再现。学生在在课堂上的大胆、自信、思维开阔、共享合作等等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现。老师的课堂用语很有机智,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激励与评价,“善于思考的孩子是最棒的”、“善于提问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如此这样的语言牵引着孩子们,剌激着孩子们的情绪,犹如“煽风点火”般把孩子们的激情调动起来;而且“你害怕把太阳惊醒了吗?(声音太小的提示)”、“这么美的景色你喜欢吗?用你的声音把美表达出来。”、“你的想法很奇特”、“你的知识面真广”、“你的朗读有种神韵”等等用语是那么的轻柔与平和,令孩子们在课堂中放飞思维,无忧无虑。当老师发现学生在合作中有障碍时,积极参与到讨论中,给与学生及时的指导;在发现预设的讨论时间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要时,老师及时调整,大方的将时间还给学生,从而生成出孩子们对瀑布那么美的感悟:“我看瀑布像是从天上流下来的,它拍打着下面的岩石,我听到了拍打的声音”、“瀑布像白色的窗帘,挂在天边的银何边”、“瀑布像仙女的白纱裙”。。。。
她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背诵李白的有关诗词,介绍作者李白-----学生自读古诗----谈谈自己所见过的瀑布-----认读生字,记忆生字-----小组讨论(对古诗的理解)----教师介绍理解古诗的方法(从单字理解到联系整句理解)-----共同讨论诗歌中难理解的词----朗诵古诗(用情感表达对古诗的感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意境----欣赏配乐诗朗诵。最后一个环节教师用播放配乐朗诵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灵感,播音员混厚的嗓音,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及秀美的意境表达出来了。这个环节安排的时段很恰当,学生在根据文字意境产生联想的基础上,借助于声音感受音乐带来的想像意境。可后面所配的越剧歌唱的内容有点扰乱思维之嫌,因为歌者的语言很难听懂,容易让人的注意力在听清歌词上,而忽略了主题----感悟诗的意境。另外,学生在单字领悟到整句领悟的基础上,应该有个整体串联的环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把握诗人所传递的心境与情境。
转载/user1/5770/archives//
小学语文瀑布的教案设计篇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活动:1)学生自读(初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学生自读后质疑不懂的读音,老师带领学习“疑”字。2、)同桌自读古诗。学生给古诗找停顿处“|”,重音处“。”老师范读,通过范读,帮助学生确定停顿处及重音处。3)同桌互读,老师巡视指导,给有困难的学生予帮助。4)指名读古诗,学生读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2、能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活动:1)学生汇报预习成果,学生抓住对字词句的理解说自己已经学会了什么?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引导学生概括出瀑布“急、高”的特点。2)学生质疑,老师组织解疑,帮助学生体会瀑布的磅礴气势。
3:体会大自然的美。活动1)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庐山的云雾》,用富于吸引力的语言引出庐山瀑布,学生带着向往的心情欣赏瀑布图片。看后说初看庐山瀑布给你怎样的感觉。2)小结时,让学生有感而发。引导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及对大自然的神往。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师:庐山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本学期我们学了一篇和庐山有关的课文《庐山的瀑布》,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令人流连忘返,有谁知道庐山还有哪些景物也吸引来了四方游客。
生1):庐山的瀑布。
生2);庐山还有幽谷。
生3):庐山的溪流也很吸引人.
2、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庐山的瀑布,看后说庐山的瀑布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庐山的瀑布让我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对,“飞流直下三千尺”就是唐代诗人李白欣赏庐山瀑布时写下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庐山瀑布》中的一句。
老师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为什么不是“看庐山瀑布”而是“望庐山瀑布”?
生:“望“是从远处看瀑布,瀑布很高,所以是“望”。
师:“望庐山瀑布”中的“望”为什么要读重音?
生:作者是站在远处看瀑布,而不是随意站在一个地方看,所以“望”得读重音,读出瀑布的高、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要求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生投入、认真地读古诗)
2、师:有不认识的字吗?
生:(指着“疑”字问)这字怎么读?
是组织学生学习“疑”字的读音、书写、和理解“疑”在这首诗中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师:从昨天的预习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许多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手,想把自己预习的知识与大家分享)
生1:“日照香炉升紫烟”中的“香炉”指香炉峰;“烟”指云烟;这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光照在香炉峰上,峰上升起了紫色的烟雾。
生2、“飞流直下三千尺”并不是瀑布有三千尺高,二是夸张的写,意思是瀑布很高、很长。(老师板出“高、长”)
师:从“飞流直下你可看出瀑布水流速度很——————?
(众人抢答道“很急、很快”。师随机板书;急、快)
生3:疑是银河落九天,指怀疑瀑布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
师:我们知道庐山的于雾的特点是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那庐山的瀑布的特点是什么呢?你能从那些词句看出来。
生很快从板书中总结出瀑布的特点是高(长)、急(快)。并抓住“望飞流直下“落九天”“三千尺”“遥望”来说明瀑布的急、高。
四、质疑、解难。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挂前川”是什么意思?
老师抓住“川”组织学生理解
“挂前川”指瀑布像挂在眼前的河流。(但看学生似乎还想象不出河流挂在前方的景象,眉头依然紧锁,老师灵机一动,让学生画一画可帮助理解)
师:根据你们对古诗的理解画一画。(生投入地画了起来)
(老师出示了一幅画有李白站远处的观瀑布图。)
师:李白为什么要画那么小?
生1:因为李白站得很远。
生2:因为瀑布很长很高,才显得李白很小。
生3:李白站的远,远看瀑布才能看到瀑布的全貌。
师:从诗中那些字或词你知道李白站在远处呢?(以画悟诗)
生:“遥看”、“望”都可看出李白站在远处看瀑布。
师:结合古诗来看,老师认为他画的不完整,还缺少些什么呢?
生:(学生很快找到答案)缺少“太阳”“紫烟”。因为古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日”指太阳,“生紫烟”指升起紫色的云烟。
五、指导有感情朗读
师:我们除了抓住字词来理解古诗,还可以有感情朗读古诗来帮助理解。注意停顿的地方用“/”标出,读重音的地方标“·”,要读出瀑布的高和急。
1、师范读。
2、同桌练读。
3、挑战老师,(赛读)
六、谈学后感
生1)祖国的景色真美。
生2)大自然真神奇。
生3)我们要好好学习,把祖国秀丽景色的地方开发更美、美好。本课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生4)我们应当环保小使者,让大自然美丽的山水永远不被破坏。
生5)我们应认真学习,把祖国的建设得更加美丽。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海师附小(郑晓莉)
一
、目标设置合理,为完成目标老师设计了相应的活动,活动紧扣目标,为目标服务。课后,学生不仅达成了预设的目标,还有生成性的目标。再谈读后感环节,目标要求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学生畅所欲言。本课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例:师:学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
生1)祖国的景色真美。
生2)大自然真神奇。
生3)我们要好好学习,把祖国秀丽景色的地方开发更美、美好。
生4)我们应当环保小使者,让大自然美丽的山水永远不被破坏。
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还想到了环保及现在学习的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理解和读拧在一块,相辅相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读中有所感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读,逐步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和理解相互交融,相辅相成。
例1)师:“望庐山瀑布”中的“望”为什么要读重音?
生:作者是站在远处看瀑布,而不是随意站在一个地方看,所以“望”得读重音。
例2)师:“飞流“是什么意思?
生:水流的速度很快。
师:“直下”呢?。
生1:水直直流下来,水流很快。
生2:山很陡,水只能直直流下来。
例3)师:那如何读好“飞流直下“呢?
生1)要读出水流速度很快,应用较快的速度读“飞流直下”。
生2)要读出瀑布水流快、急得气势。
学生恍然大悟用急速且响亮地声音读道“飞流直下三千尺”。
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形成自学习能力打下基础。俗话说:教师教学应“授之于渔”而不是“授之于鱼”。在学习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清楚地知道理解古诗的两个方法:1)抓住古诗的字、词、句的意思来帮助理解古诗;2)有感情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强调注意古诗的停顿处,重音处及声调的快慢、轻重、强弱等。凭这学生对古诗到位的理解。学生抓住瀑布“急、高”的特点,注意诗中停顿处及重音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将瀑布毫无无阻挡、倾泻而下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既掌握理解体会课文的两种方法,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整节课教师思路清晰,能引导学生在畅所欲言的氛围中概括出瀑布“急、高”的特点,再围绕这两个特点回归古诗,从古诗中找字、词来说明、理解、体会这两个特点,真正落实到字、词的训练。最后,紧扣瀑布的“急、高”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既扎实地掌握了字词,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将画和诗相互验证(互为证明)。老师请学生以诗为依据,画一画庐山的瀑布,因学生对是诗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准确的画出在陡峭的山壁上,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老师出示一幅幅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欣赏,从画中体会挂前川的美景,为让学生明白李白是站在远处观瀑布,才能看到瀑布挂前川的全貌。老师出示了一幅画有李白站远处的观瀑布图。
师:李白为什么要画那么小?
生1:因为李白站得很远。
生2:因为瀑布很长很高,才显的李白很小。
生3:李白站的远,远看瀑布才能看到瀑布的全貌。
师:从诗中那些字或词你知道李白站在远处呢?(以画悟诗)
生:“遥看”、“望”都可看出李白站在远处看瀑布。
师:结合古诗来看,老师认为他画的不完整,还缺少些什么呢?
生:(学生很快找到答案)缺少“太阳”“紫烟”。因为古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日”指太阳,“生紫烟”指升起紫色的云烟。
老师在引导学生画画时,紧密结合古诗,做到画是为了更好理解诗,从诗找到画的落脚点。这样诗画互为证明,使学生更好理解古诗意思,凭借画来检测学生对古诗理解的程度如何,这一环节老师引导的到位、有效。
四、鼓励学生有超越意识,体会成功感。老师范读古诗后,鼓励学生挑战老师,赛读古诗。老师肯定学生的朗读及敢于挑战的勇气,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
整节课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参与面也很广。本节课充分的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