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一
没有在博客上写过教学反思,这是我的一个遗憾,也许还是自己太懒的缘故吧,但是我知道,只有反思,才能有所收获,也才能成为进步的一种源泉和力量。研讨了一个月的四年级文本《古诗两首》终于由于克欣老师打响了第一炮。于老师的课从容而淡定,让我看到了一个老教师的魅力与风采。总认为公开课是演出来的,但从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一种叫做自然的东西,听了很多课,但没有一节像于老师的课那么舒服。
从准备到讲课不到一天的时间,虽说有研讨的积淀,但毕竟从没想过我也会讲四年级的教材。没有教材没有教参就这样等待着第二天上课的到来。尚校长的一句话,让我从轻松的备战中苏醒。“没写教案你明天怎么上课啊?五点之前把教案给我看看!”当时三点整。而我却一点准备都没有。在网上搜了电子课本和教参看了看,又结合了很多资料,硬着头皮开始写教案。
五点我准时走进校长室,只是教案还没有完成。经过了尚校长的一番点拨,有了些许的教学思路。一晚上又把尚校长的想法和我的个人想法整理了一下,制作了课件,由于时间仓促,心里着实没谱。
言归正传,具体说说我这堂课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优点真没大有,唯一能算做优点的应该就是教态还算自然。同事们都问:“你怎么一点也不紧张呢?如果是我,早饭都吃不下了!”紧张到真没有,我觉得就象我平时讲课一样,也没什么不同,真的很喜欢在讲台上的感觉,站在讲台上讲课可以说是我一天之中最快乐的时刻。
不足之处倒是很多。虽然老师们还没有为我进行评课,我自己已经找到了我这堂课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整堂课和学校倡导的对话课堂理念还相距甚远。孩子们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十分明显。可以感觉的到,在课堂上,始终还是我在主导课堂。无论从提问还是到环环相扣的`步步深入,都是我在前面牵着学生走。课堂气氛比较压抑,孩子们没有充分表达意见的空间和机会,很多孩子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
其次,课堂节奏把握的不够好。也许是因为准备的过于仓促,很多环节在上课的时候还是被遗漏了。因此整堂课四十分钟给人感觉还是课容量太小,知识点及能力的训练没有充分涉及。由于于老师的课没有讲完,我总在赶时间,怕自己也完不成教学任务,本来定的讲一课时的古诗,却被压缩成了三十分钟完成。其实完全可以要么抽出时间把第一课时的生字进行处理,要么用简短的十分钟处理第二首古诗。但是备课不充分的我还是尝到了自己酿的苦头。
再次,板书设计的基本功还不扎实。
其实,每一次讲课都是一次提高,只要有所反思,哪怕一次发现一处不足进行改正,假以时日,也一定会有不小的进步。在这样的团队中,我倍感荣幸,因为有那么多老教师为我指点,有那么多领导在关注新教师的成长,相信我们一定会快速成长的。这次的研讨课,也让我吸取了一定的教训,真正上好一堂课真的要从备好一堂课开始,好课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上出来的,看来还真得应该树立“磨它(教材)千遍也不厌倦”的治学态度啊!
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
这节课的目的,让四年级学生在原有学习古诗知识的基础上,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通过充分的自学预习,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初步理解古诗内容,通过朗读和交流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设置上先让学生逐步理解字、词、句,再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
在操作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好,在解释字、词、句上占用的时间过多,有点拖沓,导致在朗读方面的用的时间较少。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同时注意了对个别学生方言的纠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三
核心提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在教学设置上先让学生逐步理解字、词、句,再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
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在教学设置上先让学生逐步理解字、词、句,再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静态的画面更具体化,让李白对友人说话,活跃课堂,开阔想象。
在操作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好,在解释字、词、句上占用的时间过多,有点拖沓,导致在朗读方面的用的时间较少,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本课在人教课标版教材中是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古诗二首》选编了两首古诗,第二首就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在北师大版的教材中是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同是一首诗跨越了两个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的认知水平肯定有很多的差别,所以对于中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怎样上,我也要认真的思考和把握,以后不能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今天我借班上课,上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感觉有很多的`不足。
本来在备课的时候,我了解这首古诗和以往的送别诗不同,它没有送别的伤感和凄苦,诗歌的意境是轻松愉快的,这样的诗境也应该和李白的性格和他当时的处境有关。当然对于人物的分析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太高了,也是没有必要的。所以我把品读的重点放在感受诗歌意境,了解诗歌的情感上。为了让学生明白他们是在轻松愉快中分别,我创设情境,引导他们感受扬州之美,知道孟浩然要去扬州,心情必然是愉快的,带着这愉快的心情来读诗句,感受人物心情;再让学生换位思考,这样美的扬州大家都想去,那诗人也一定很想去,体会诗人对扬州的向往,对朋友的祝福和羡慕之情。教学是这样的构想,但实际上却没有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这部分的教学处理也都按我的计划完成,但学生似乎游离诗歌以外,没有把这些和诗的内容联系起来,使这些学习没有很好的为教学服务。因此,教学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回顾教学过程的同时,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觉得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好几年没有带中年级的课,对学生的水平把握不住,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有些拔高,使学生学习起来也感觉有难度。但学生的问题是思考不够,总认为送别就是伤感的,没有用心去品味文字,这是读书不动脑的结果。
本课在人教课标版教材中是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古诗二首》选编了两首古诗,第二首就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在北师大版的教材中是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同是一首诗跨越了两个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的认知水平肯定有很多的差别,所以对于中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怎样上,我也要认真的思考和把握,以后不能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
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
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在教学设置上先让学生逐步理解字、词、句,再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静态的画面更具体化,让李白对友人说话,活跃课堂,开阔想象。
在操作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好,在解释字、词、句上占用的时间过多,有点拖沓,导致在朗读方面的用的时间较少,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
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我这样安排教学:首先紧扣一个“送”字引导学生提问题(谁送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为什么送?);接着就让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借助注释和收集的资料,自行解决以上问题;然后就是让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为什么送”这两个问题。在处理“何时送”这个问题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烟花三月的美丽;在处理“为什么送”这个问题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通过“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画,长江的江面船只如云,那为何作者看见的只是孤帆呢?”“李白为什么如此久久伫立在江边送孟浩然?”和“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会如何吟诵这句诗?”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去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李白却是在老朋友的乘坐的帆船都看不见了,还久久不愿离去。这是为什么呢?激发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积累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
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
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导致课外拓展部分没有如期完成。
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显得比较匆忙,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感悟只停留于表面等。
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以及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