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达成如下两个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魁北克出现如此奇异景观的原因。
2、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三、引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完成第一个目标。
提示:在文中相应的地方标序号。
2、交流:
a、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
b、雪松特有的本领。
3、雪松究竟有什么本领呢?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请你在文中划出有关语句,再读一读。
(1)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依然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2)自由读,说说你在读的时候都注意了哪些词语?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弹性、弯曲、反弹、依旧)
(3)哪位同学愿意借助实物把这部分内容讲解给大家听一听?
(4)不过,雪松刚直,大雪又袭来,就这样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篇二
一、复习引入:学生介绍山谷中的谜和揭开谜底的人。
二、速读全文,以旅行者的口吻练说旅行收获,直奔学习重点。
1、示:这次旅行,我不仅,而且。
2、划出文中写启示的句子,再练说。(可引用另一位旅行者的话或文末的句子)
三、自读第3自然段,自主感悟。
四、组织交流,感受雪松智者、强者形象,理解启示的含义。
1、学生自由交流读后感受、理解,教师随机引导。
2、读书要边读边想象,脑子里要浮现文字描绘的景象,这就把书读懂了,读活了。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
(1)学生自由交流想象到的景象,教师引导紧扣关键词句感悟、品味。
(2)示句: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指导联系上文理解“积”、“弯”、“落”、“弹”的景象和“完好无损”的意思。
边朗读边想象雪松弯曲、反弹的情景,在评议时引导理解“反复”、省略号和“始终”表达的含义,练读句子。
(3)现在我们是不是有了就是旅行者的感觉了,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话吗?。
(4)练习朗读: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敬佩、赞美送给雪松吗?
3、再读启示,谈谈自己的理解。如有困难,可引导学生先联系雪松谈谈,再结合生活实际推而广之。
五、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疑问?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雪松与大雪抗争和旅行者得到的启示的句子。
2、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2、有兴趣的同学可写一篇读后感。
[山谷中的谜底第2课时(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绿线内的两个只识不写,联系课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雪松在大雪重压之下生存的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由自然现象所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理解什么是“谜”、什么是“谜底”。
2、质疑。如:山谷中有什么谜?谜底是什么?是谁揭开了这个谜底?……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联系课文想想新词的意思,在不懂之处做上记号。
3、读完后思考一下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文简介“加拿大”、“魁北克”等词,视学生情况指导朗读。
四、组织交流初读收获,引导进一步质疑。
1、说说自己读懂的“谜”和“谜底”,找读文中有关句段。
2、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视情况相机处理。
五、指导生字书写。
六、布置作业。
1、继续练读课文。
2、抄写词语。
[山谷中的谜底第1课时(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篇四
上周,我们学习了《山谷中的谜底》这一课,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深有感触!
有句古话说的好,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卧薪尝胆》这则历史故事。
古往今来,有多少成功人士因为懂得忍耐才获得了最后的成功!假设韩信没有忍受跨下之辱而是一刀杀了那人,那他还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吗?假设勾践因吴王的羞辱而自杀,那他还有可能完成复国大业吗?又假设,雪松如果没有弯曲,那他们还可能在东坡生长吗?如果他们没有忍耐,现在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我们小学生一定要学会忍,只有这样才能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张越)
教师点评:
作为读后感,你的文章文思敏捷,,旁征博引,根底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人生体验的丰富和思想感情的细腻让老师感到惊讶。希望你再接再厉,加强对史书和社会评论进行研读,思考,相信你的文章会日趋成熟,更加耐读!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篇五
史超
学 科
语文
年级班
六年级
课 题
《17.山谷中的谜底》
课 时
第一课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基础性
目标
1.掌握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理解“弯曲、反弹、完好无损”等词语 ,借助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3.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领会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人生哲学。
发展性
目标
研读描写雪松的句段,联系生活与已有积累,感悟雪松的特点,引发思考
教
学
重点
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难点
以“弯曲”为着眼点,层层深入,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方法
情感迁移
手段
班班通
板书
教 学 活 动
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奇异景观的启示打开思维的大门,感知谜面
二、初读,解谜底,着眼“弯曲”
三、层层深入,理解“弯曲”
四、小结拓展,情感迁移
1.学生看图,谈感受:
预设:
(1)长在石缝中的生命:谈谈你想到了什么?
(2)冰天雪地中的红梅:
(3)滴水穿石的奇观
(4)大雪压松图:
2. 学生听、看。
预设:
a为什么西坡——,东坡——?
b山谷:两山间狭长低凹的地段。
4.学生练写“魁”。【评价学生写字姿势】
5.初步了解“柘”“女贞”树。
齐读。
齐读
1. 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谜底是什么?找到描写谜底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2.学生读词语
3. (1)学生读书中的句子,交流。
(2)自己多读几遍,试着找出关键词,进行概括。
预设:
【关键词:东坡雪大,压断;西坡雪小,存活。】
(3)快速浏览第3自然段。
(4)预设:
【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成了迎风坡,雪大,其他的杂树被压断了,松树却压不断。】
4.
(1)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书上的句子吗?
(2)学生自己再读读这段话,把能体现雪松独特本领的词用小圆点在书上标出来。
学生交流,找词,谈理解;
(4)学生想象雪松面对狂风暴雪时不屈不挠、以退为进、充满智慧的抗争,理解弯曲。
(5)感情朗读:请你想象着画面再来读读这段话
配乐朗读。
5. 预设:能屈能伸、以退为进、不屈不挠、富有策略、充满智慧、积极抗争
【学生可板书】
1.雪松弯曲的本领,给了旅行者一个关于弯曲的启示,请你用心读读4、5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
预设:
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理智的忍让,暂时的休整。
(2)预设:
韩信、勾践、红军两万五、蔺相如…普京、李敖、肖邦的故事
2. (1)齐读
(2)思考、交流
(3)预设:
【战场上冲锋陷阵;面对威逼利诱的革命者…】
2. 学生反复读“启示”句。
4.作业:
学生读名言、明确作业。
3.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奇异景观:【课件出示图片】
这迎着风雪依然苍翠挺拔的雪松,使我想起了陈毅将军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4. 边板画山谷,边解说第1自然段内容
5. 出示文字: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6. 指导书写“魁”字。先组词,再师生板演
7. 【课件出示】指生读。
8. 师: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直到1983年的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两个旅行者来到这个山谷,揭开了谜底。这谜底到底是什么?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走进17课《山谷中的谜底》。
9. 板书课题。
2.在揭示谜底之前,我们来看这三个词语:课件出示,指导:
a帐篷:读准轻声。搭建帐篷需要竹竿做支架,所以“篷”是竹字头。
b摧毁:找近义词——摧残、毁灭、损毁…摧毁打击的强度更大,后果也更严重。
c苍翠挺拔:读出雪松在恶劣环境中顽强抗争、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3.师:通过刚才的读书,你找到谜底了吗?
(1)出示“谜底终于被揭开了…存活了下来。”【反馈】指读。
(3)为什么东坡的雪比西坡的更大呢?
这 “特殊的风向”是指怎样的风向?
【课件出示句子,引导孩子手势演示,红粉笔画出风向。】
师:你们看,这样一来,东坡就成了迎风坡,所以雪更大。
4.面对这样的大雪,雪松顽强的生存了下来,雪松究竟有什么过人的本领呢?
(1)出示“当积雪…完好无损。”
教师相机板书:弯曲
(3)“弯曲”是积蓄力量,以退为进,是为了更好的反弹,这就是雪松所具备的特殊的本领。
师小结:是呀,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一冬又一冬…雪松在不断地弯曲、反弹中与暴风雪默默地抗击着,以自己的智慧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5)指导朗读:读好四个“反复”,以手势指导。
创设情景引读读:听,寒风还在呼啸,雪花还在漫天飞舞,雪松只有——
狂风刮得更猛烈了,肆虐的雪花压断了柏、柘、女贞等杂树,只有雪松—
5.学到这儿,你觉得雪松的弯曲是一种怎样的弯曲?
课件出示2人的话。
(1) 铺垫:这里的“弯曲“指的是什么?
(2) 在你的知识积累中,也有像松树这样弯曲、反弹的人和事吗?
2.“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课件出示】
(2)如果我把这句话改成这样呢?【去掉“有时”】先读读通不通?
那就用它作课文的结尾行不行?为什么?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呢?
(3)那什么时候不能弯曲呢?
师:为了国家,为了正义,再大的压力面前也不能弯曲、退缩!看来,这个弯曲也是要讲原则,看具体情况的。
1.师:这才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真正的谜底,当你面对挫折、压力时,不妨告诉自己——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3. 总结写作特色:本文先讲了一个奇异的自然景观是个谜,再写两位旅行者揭开了谜团,并由雪松战胜积雪的现象得到了一些启示,最后告诉我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人生哲学。作者就是这样由现象到本质,由自然之谜到人生感悟,层层深入,把这个深刻的道理讲明白的。
4.作业:
(2) 推荐读书
在导入中,紧紧抓住课题中的“谜”字作文章,引发了学生参与的极大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激起其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创设宽松的师生对话氛围,为本节课的教学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采用跨越式的步骤,找准“谜底”这个支撑点,直奔结果。这样把谜面和谜底结合在一起,既顺应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了其阅读的兴趣。
抓住学生学习的亢奋点,乘势而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真正地走进文本,理解吸收后,再通过自己的语言外显出来。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去自主阅读,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谈论中思考、感悟。
教学中对“弯曲”的诠释不是狭隘的定义为一种斗争的策略,而是尽可能地拓宽“弯曲”的内涵,加深对课文主旨的领悟和把握,过程中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渗透人文的关怀。
达标检测
必做题
1. 正确书写“魁”
2.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选做题
记住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