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教学设计教案篇一
复习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织内容,通过复习课,启发学生对有关物理知
识进行回忆、整理、总结、使之深化、条理化、系统化。在复习课中,如果教师多次简
单重复、讲解,那一定会使学生兴致索然。所以,即使是复习课也要有新的知识,新的
方法,新的题目给学生,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如何有效地
时行这项工作,我上的‘杠杆复习课例’受到我校老师们的好评,使我感到得意,现与
一开始上课就引导学生一起回忆复习杠杆的定义,在学生不够确切回答后,提示:棒是
怎样的棒,力要如何作用,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如何找?启发学生回忆出杠杆的正确定
义。接着让学生回想杠杆的五个名称,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并用例一图的实
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弹簧秤读数画力臂,进一步理解力臂的定义(1)力臂是支点到力的
作用线的距离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要使作用于
一些变形杠杆,是这堂复习课的一个主要特色。除老师设计例二(一个半径为r,重为g
的均匀圆轮,现要在轮的边上作一拉力,使轮能滚上台阶,则拉力应作用在那一点上?
沿那一个方向才能用最少力?试在图中画出这个力,设轮子不会打滑)。画轮能滚上台
阶的最小力的图示,例三(曲棒的杠杆如图,为杠杆的支点,杠杆重力不计,在端挂一
个重物,要求在bc加上最小的动力,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试画出这个力示意图和
它的力臂。)作出动力最小值的图示。引导学生通过确定支点,确定动力作用点,确定
动力作用的方向而求得。这是对杠杆知识的深化和拓宽。在我有限的启发下,学生通过
自己的思考、研究和类比迁移,综合出了这类杠杆的特点和规律。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
研究方法,既是使学生回忆、理解杠杆的知识,又使学生懂得了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方法。??三、灵活多变、设置高潮??我还精心为这堂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灵活多变的问题,学生讨论问题的高潮迭起。
高潮之一是出现在讨论题中例四图甲分别用f1、f2、f3三个力拉定滑轮这三个力的大
????????
判断。而大部分同学则按我教给的:定支点、画力臂的科学方法得出f1〈f2〈f3的正
宽知识后,又引导学生讨论有关杠杆的平衡条件上来。出示右图中的杠杆a、b两端分
??????????
别悬挂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铁块、杠杆能保持平衡,问悬挂点同时向支点o移近相同的距
离杠杆如何转动?这又把学生问住了,显然、使用原来的定支点,画力臂的推导方法是
行不通的,由此引出学生产生寻找新的、更有效、更一般化的方法的热潮和兴趣。当个
别同学二次使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对比得出答案后,我启发:杠杆两边的fl的乘积减少,
减少量大的那一端会怎么样?减少量小的那一端会怎么样?由于启发得当由此引发了第
二个高潮。学生能很快就从:fl的乘积减少,减少量大的那端上升。铜块上升、铁块下
降、杠杆顺时针方向转动。当学生正兴趣盎然时,我再次变换条件提出问题:(1)悬
挂点同时移远相同的距离,杠杆如何转动?(2)悬挂点不变时,铜块和铁块同时减少
相同的物重,杠杆如何转动?(3)悬挂点不变时,在铜块和铁块同时挂等重的砝码杠杆
如何转动?(4)悬挂点不变,把两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金属块与容器不接触)杠杆如
何转动?(5)当杠杆两端a、b悬挂大小不同的两铁块平衡,把两铁块同时浸没在水中
的小题,使学生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学到了新方法及新题目的解题方法。既巩固了
双基,又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既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
力。听课的老师一致认为这堂课学习和指导作用。我自己也认为是我最得意的一堂复习
课。
物理教学设计教案篇二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下面的教学主要是为了通过具体的实验去深入了解力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物理教学设计教案篇三
知识目标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知道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3)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2、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
(1)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知道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3、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介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讲述比较详细,通过两种通俗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自然地给出比值法定义速度.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讲述也非常便于学生的接受,且适时给出了速率的概念;课后给出的“阅读材料”和“做一做”对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扩展思维有很大的好处.
教法建议
在学生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要让学生参与速度的定义过程,通过一些讨论突破瞬时速度这个难点,配合一些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在引入速度概念时,也可采用,给出两个具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让同学体会,介绍一种运动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由此得到速度的定义.讲述平均速度时,最好给出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
--示例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主要设计:
一、速度:
【方案一】
1、提问:在百米赛跑中,如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
(展示媒体资料:运动会上百米赛跑的资料)
2、提问:两辆汽车都行驶2h,如何比较哪辆车更快?
3、提问:如果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不同,发生的位移也不同,如何比较它们谁运动的更快?
4、提问:什么叫速度?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的单位?速度的方向?
5、讨论:如何在位移图像中求速度.
【方案二】
1、给出如图所示的甲、乙两辆汽车做匀速直线情况,请同学观察它们的特点.
2、引导同学思考与讨论:
(1)如何向别人介绍这两个的运动?谁运动得更快?
(2)只比较两车的位移,或只比较两车的运动时间,能知道哪辆车运动底快吗?为什么?
(3)引导:在介绍某一事物时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得到速度的定义.
3、讨论速度的单位、矢量性等.
4、讨论:如何利用位移图像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平均速度:
1、提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2、提问:如何粗略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
3、提问:在百米跑的过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吗?
4、练习:在百米跑的过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观察记录得知,他跑到50m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m处,分别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
(二)瞬时速度:
1、引导启发:某人静止在a位置,与慢走经过a位置,或快跑经过a位置,情况是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述,第一种情况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情况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情况的瞬时速度.
2、引导启发:百米赛跑运动员,若全程用10s,则10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若测出每一秒内的位移,如第1秒内的位移为8m,则m/s,第二秒内的位移为9m,则m/s,第3秒内的位移为11m,则m/s,这样对运动员的情况就了解得比较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要更精确的掌握物体的运动情况,则需要知道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
3、提问:什么叫瞬时速度?什么叫速率?
4、展示多媒体资料:汽车速度计及理程计,让瞬时速度的概念更加具体化.
5、练习书后“做一做”,模拟打点计时器.
探究活动
请你想办法测量下列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率:
1、人走路时的情况.
2、人骑自行车时的情况.
3、某人在运动会上400m跑时的情况.
4、公共汽车运行时的情况.
并思考: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有什么不同?
物理教学设计教案篇四
1、声现象复习
第一课时
一、复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什么是声源;
2、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3、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二、知识回顾
1、要使一张纸发出声音,我的做法是、要使钢笔帽发出声音,我的做法是、等。
2、通过实验探究可知:声音是由于物体
3、做一做:你能通过哪些小实验来证明声音能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空气能传播声音例子:;固体传播声音例子:液体能传播声音例子:;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吗?答:。
4、水振动能产生水波,向四周传播。同样,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以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是/秒(m/s)。
6、举例说明声波具有能量:如、。这种能量叫做
三、例题分析
例1、我们怎么做才能让音叉发出声音?
敲打音叉时使音叉发生了什么变化?
用怎样的方法才能看到音叉发生了振动?
你们有办法让音叉的声音马上停止吗?
分析:
例2、如图,把振动的音叉移近一个用细绳吊着的很轻的塑料球,音叉并没
有碰到球,球发生了运动,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音叉的_____通过_
___传给。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可以听到由音叉发出来的声音。当把
音叉放在真空的瓶子中,音叉仍然振动,但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却听不到了,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分析:
例3、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另一端听到三下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传播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从传播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从传播来的。
分析:
例4、把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玻璃瓶里,用抽气泵把瓶里面的空气逐渐抽空。
1.在抽空过程中,你听到的声音将,最后。
2.当瓶内空气抽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听不到手机的声音了,但这时我们仍能看到手机中显示接听的信号,这说明了。
3.声音需要两个条件:振动和传播物质。这个实验是把哪个条件去掉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巩固练习
1、你知道下列各种声音分别是由什么振动发出的吗?将答案填在横线上.
(1)人说话、唱歌声;
(2)吉他发出优美的音乐声;
(3)雷声;
能在______中传播。
_______传播最慢。新课标第一网
4、吹笛子发声的主要物体是()
a、笛子本身(竹管)振动发声b、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c、演员的嘴唇振动发出的声音d、握笛子的手指的振动。
5、在敲响大古钟时,有的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6、表明固体能够传声的现象是()
a.敲击音叉听到的声音b.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耳朵贴在铁轨上听到火车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d.水中的鱼听到脚步声逃走
7、下列实验与实例中,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a.用电话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手机,手机显示信号,却听不到声音
b.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声
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球,敲鼓时看到泡沫球不停地跳动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
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声源向四处传播的b、物体振动也不一定能发出声音
c、声音借助物质以波动形式传播d、用录音机放音乐磁带是磁带振动产生声音
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物理教学设计教案篇五
1、图像稳定系统可以降低由相机抖动造成的模糊,使得在较低照度和长焦端的拍摄更加锐利。
2、照度高低取决于店面形象要求。
3、这些创新的特征带来了在低照度的环境下拥有改进的细节再现和更好的图像质量的优越性能。
4、测量了实验室用的三支灯的偏振度及两台照度计的偏振误差。
5、并拥有先进的背面照度传感器,它捕捉,即使在弱光环境优美的图像。
6、根据室外温度和照度的情况,您可以将窗帘开启到任意合适的位置,改善家居照明环境。
7、当然,如果有条件,建议给办公室,尤其是高层建筑面对窗户的地方装一面镜子,这样能有效增加室内照度,缓解视疲劳。
8、本文提出了一种客观估算小型办公室内居住者视觉不适的方法,把视觉不适作为房间内一处或多处照度的函数。
9、令人印象深刻的.视频捕捉,即使在低光环境,以先进的背面照度传感器感谢,并内置的led灯。
10、最后对合理、舒适、健康的住宅书房人工照明所需的照度水平、亮度水平给出定量分析。
11、测光学则涉及到光源发光强度的测量方法以及表面照度的测量方法等。
12、有时胶卷感光乳剂接受的照度太大或太小,以及曝光时间太长或太短,相同的曝光量并不产生相同的摄影效果。
13、本文主要对影响步行商业街照明质量的照度水平进行了定量地评价,建议了步行商业街道路照明的照明标准。
14、不同的相机在低照度条件下长时间曝光拍摄的表现差异很大,因此建议从iso800起调,并相应地进行调整。
15、做作业的桌面上的灯光要明亮,可用动物造型台灯,但要注重保证照度。
16、视觉,电磁波谱,光通量,发光强度,照度,亮度。
17、本文就关于低照度环境下,提出了目前摄像机的所采用的技术,以及就目前的技术所给予的一些建议。
18、后又对计算路面亮度和照度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19、本文对神经网络的控制算法做了深入研究,并以人工气候室的照度控制为对象,做了大量的仿真研究和实际应用。
20、在热红外技术基础中介绍了热红外、黑体、比辐射和辐射照度及热惯量。
21、研制出一种景象模拟器光源需要的照度精密控制系统。
22、通过对照度、布光及眩光控制等照明设计中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了照明设计与人们的感受及环境的互动关系。
23、介绍了应急照明包括疏散照明、安全照明、备用照明三类,说明了各类应急照明应选用的照度标准和推荐使用的光源。
24、对照度均匀度函数进行仿真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但提高了计算精度,而且降低了局部收敛的可能。
25、基于这一原理进行了闪光灯投影系统照度分布测试实验。
26、此外,还分析了老年、中年、青年以及男女性别差异对照度水平的不同要求。
27、对象平面的照度均匀性进行了分析和测试。
28、目的:探讨阅片室内环境照度对影像诊断工作站上影像识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