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酒吧承诺书篇一
八不为:
1.不临时随街上陌生招聘人员去面试
2.不携带贵重物品及大量现金、银行卡
3.不缴任何名义的款项
4.不购买任何产品
5.不将证件(身份证、毕业证、其他证书等)交招聘单位保管
6.不签署任何文件
7.不喝招聘单位提供的`饮料、搭乘便车
8.不将手机或财物借给招聘人员
三必问:
1.问招聘单位的基本情况:成立时间、规模、经营范围、人数
2.问招聘单位进驻所在写字楼(办公场所)的时间
3.问招聘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待遇、工作地点、保险情况
五必察:
1.察招聘单位的证照是否齐全、是否是原件(一般单位须具备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职业介绍机构还须具备职业介绍许可证、收费许可证)
2.察公司招牌、硬件设施
3.察公司的人及正在做的事
4.察面试是否轻率、轻易被录取或须交纳某种名义的钱后才录取
5.察待遇是否优厚得不合常情
酒吧承诺书篇二
又是一年毕业季,大学生就业的话题也随之升温。2018年大学毕业生820万人、新毕业中专生500万人,再创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红利”和发展空间优势明显,去基层就业,正成为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为大学生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政策“红利”,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解决基层人才匮乏困难,还需打消大学毕业生的种种顾虑、担心,让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基层人才缺口大就业机会增多
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到中西部去、到基层去就业成为大学毕业生择业方向和就业观念,已是大势所趋。国家接连出台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利好政策,一些高校也制定了基层定向就业计划,让基层就业成为坦途、热门。
陕西省某高校2018年招聘会
陕西作为教育大省,在校大学生超百万,应届毕业生超二三十万。各级政府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不断抛出“橄榄枝”,基层就业空间也不断扩大,引导毕业生去基层就业仍是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情。陕西省教育厅预计,2018年陕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36.2万人,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任务仍然繁重。
2017年,清华大学应届博士毕业生李延武选择到陕西省基层做一名选调生。李延武说,选择到基层工作不是心血来潮,实习期间李延武就是去的基层,觉得基层的成长空间更大、更有助于施展。在陕西省农村,现代农业、农村电商、产业脱贫、乡村医生、乡村教师、基层公务员、基层创业急需人才,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人才缺口更大,缺口大意味着空间大、空间大意味着机遇多,李延武觉得去基层就业是个好的选择。
基层工作贵在坚持需常“充电”
记者近日走访了陕西省多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了解到,有一部分毕业生对基层工作内容、强度认识不足,缺乏充分的知识、技能、心理准备,一旦到岗怕是难以适应角色,做出成绩。西安科技大学的小贺今年6月即将毕业,有去基层就业的想法,他认为基层工作更接地气。但他也有顾虑,担心到了基层就远离城市、收入较低,担心自己不适应。
基层就业“下得去”是第一步。一些毕业生在就业难和基层急需人才面前选择难,迈不开第一步。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迎丰镇的基层工作者沈沙沙2009年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村干部,由一个没干过农活的城里姑娘变成了干练的基层工作者。沈沙沙说:“刚到基层工作,和村民、干部不在一个‘频道’,与大学学习和实习天差地别,多次想过放弃。学会了干农活、与村民打交道后,积累了不少为人处事和农村工作的经验,干得起劲、村民也信任多了。”
大学生基层就业,要“沉下心、沉下身”去学习、锻炼,善于把书本知识与基层实际相结合,融入基层,才能“留得下、干得好”。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杨泗小学教师朱荣娜扎根偏远乡村已经6年,获得了2015年首届马云优秀乡村教师奖。朱荣娜说,从大学课堂到乡村课堂,从学生到老师,从工作快乐到生活快乐,自己现在离不开孩子。朱荣娜也坦言,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新情况、新挑战随时而来,善于学习、及时充电、补齐短板,才能应对充裕。朱荣娜的办法是多参加培训、上网自学、创新工作方法,为自己“充电”,既能锻炼自己,也能带好学生。
政策鼓励基层锻造打通上升通道
为了让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基层,在基层工作有盼头,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扶持。记者查阅近4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现,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由2014年6300人增至2017年的11483人。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分析,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统筹实施大学生村官、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使得基层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主渠道。
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担忧“下得去”以后“流不动”“出不来”。其实,国家各种政策“红利”正在改善基层工作条件、薪酬待遇、人才通道,创造流得动、出得来现实环境,消解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现实困惑,为大学生基层就业提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前沿,实现人生价值、施展才华的舞台,增强基层就业的获得感,“沉下心、沉下身”才能“下得去”“留得住”,“下得去”才有舞台,“留得住”是基础,“干得好”是硬道理,是金子不会被埋没、总会发光。
酒吧承诺书篇三
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四所高校,对220名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意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心态日趋成熟,虽然压力较大,但仍有81.4%的人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a
就业心态日趋成熟
多数人先就业后择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下,41.0%的人认为当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有43.6%大学生首选先就业,后择业。有41.4%的人选择考研或出国深造;选择先择业后就业的只有12.7%。
国企最受青睐。由于国有大企业抗风险能力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更加注重职工的薪酬、福利和社会保障。因此,有35.0%的学生首选国企。、学校、民营私营企业和科研院所分列第二、三、四、五位,提及率为、12.2%、9.6%、9.6%。党政机关虽然备受关注,但招考公务员门槛逐年提高,毕业生受学历、专业等限制,提及率为8.2%。
愿意去基层就业。今年,我省继续扩大高校毕业生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规模,选聘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调查显示,有61.9%的人愿意参加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有82.7%的人表示可以去基层就业。
客观对待薪资待遇。在能够接受的最低月薪一栏中,75.0%的人选择1000至3000元,21.4%的人选择3000元以上,只有3.6%的人选择1000元以下。数据说明,大学生基本能理性客观地对待毕业后的第一份薪酬,把第一份工作当作职业练兵场,而不是赚钱基地。
学生就业心态调查,有9.6%的人对自己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有71.8%的人比较乐观,有15%的人感到迷茫,有3.6%的人认为无所谓。
b
专业与需求错位
由于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根据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而是沿着既有的体制进行培养,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了一边是大学生求职难,另一边却是很多单位招不到合适人才的`状况,影响学生就业。调查中,有59.5%的人认为,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出现偏差是择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种现场招聘会(大学生专场招聘会除外)上,七成以上职位都明确提出要有实际工作经验。有57.7%的人认为缺乏工作实践经验是择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与长期以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社会的倾向未得到根本改变有关。
在疏导、分流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呼声中,大学生自主创业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就业方式,近几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是当前就业“热”中的“冷选择”,提及率只有2.3%。
c
转变就业观念明晰职业目标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关注的焦点问题,但很少有把关注的焦点聚焦到企业,征询企业对毕业生的看法或总结企业的聘人之道。
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就业市场的双向选择原则,对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而言,都希望获得最全面、真实、有用的信息。在最希望得到哪些就业服务的表态中,多选结果显示,59.5%的人希望获得企业详细招聘信息,45.0%的人希望得到求职面试技巧培训,43.2%的人希望得到就业实践活动。
有48.6%的人认为毕业生求职心态过高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要求毕业生首先应转变就业观念,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主动把握就业机会;其次,要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在专业问题上有一技之长,35.0%的人认为知识储备不够是影响就业的因素之一;最后,要注重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30.9%的人认为能力有限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原因。
大量事实证明,毕业生在求职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职业选择将非常盲目。调查中,30.5%的人对自己有1-5年的职业规划;55.4%的人有所规划,但不明确;14.1%的人表示不知如何规划。高校毕业生应该在学校的指导下,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目标有方向地学习知识,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通过一系列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专业相关的社会工作,锻炼实际操作的能力,积累经验,用“人无我有、人有我熟、人熟我精”的优势在竞争中取胜。
酒吧承诺书篇四
大学毕业生820万人、新毕业中专生500万人,再创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红利”和发展空间优势明显,去基层就业,正成为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为大学生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政策“红利”,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解决基层人才匮乏困难,还需打消大学毕业生的种种顾虑、担心,让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基层人才缺口大就业机会增多
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到中西部去、到基层去就业成为大学毕业生择业方向和就业观念,已是大势所趋。国家接连出台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利好政策,一些高校也制定了基层定向就业计划,让基层就业成为坦途、热门。
记者近日走访了陕西省多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了解到,有一部分毕业生对基层工作内容、强度认识不足,缺乏充分的知识、技能、心理准备,一旦到岗怕是难以适应角色,做出成绩。西安科技大学的小贺今年6月即将毕业,有去基层就业的想法,他认为基层工作更接地气。但他也有顾虑,担心到了基层就远离城市、收入较低,担心自己不适应。
为了让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基层,在基层工作有盼头,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扶持。记者查阅近4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现,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由6300人增至的11483人。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分析,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统筹实施大学生村官、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使得基层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主渠道。
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担忧“下得去”以后“流不动”“出不来”。其实,国家各种政策“红利”正在改善基层工作条件、薪酬待遇、人才通道,创造流得动、出得来现实环境,消解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现实困惑,为大学生基层就业提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前沿,实现人生价值、施展才华的舞台,增强基层就业的获得感,“沉下心、沉下身”才能“下得去”“留得住”,“下得去”才有舞台,“留得住”是基础,“干得好”是硬道理,是金子不会被埋没、总会发光。
酒吧承诺书篇五
八不为:
1.不临时随街上陌生招聘人员去面试
2.不携带贵重物品及大量现金、银行卡
3.不缴任何名义的'款项
4.不购买任何产品
5.不将证件(身份证、毕业证、其他证书等)交招聘单位保管
6.不签署任何文件
7.不喝招聘单位提供的饮料、搭乘便车
8.不将手机或财物借给招聘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