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篇一
读了钱钟书的《围城》,我感到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围城,在这个大围城中,每个团体,每个环境,又都是一个个小围城。
在这些环境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都有着不同的人格,不同的气质,不同的品味,他们互相感染,相互影响,形成思想文化的大杂烩。
他们当中,有的贪荣恋贵,有的投机取巧,有的阿谀奉承,有的四处钻营,但也有些人不为这些庸俗气息所动,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尊严,以脚踏实地的奋斗,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像方鸿渐这样的人,不学无术,游戏人生,混迹于社会,最终一事无成,实际上成了社会的庸俗之辈。
但也有一些人,如鲁迅,胡适……他们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不为这些庸俗气息所动,不随波追流,而是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勤奋工作,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就是社会精英,这样的人就打破了围城,冲出了围城。
那么,要怎样才能冲出围城呢?
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本领,作为自己立足于社会的资本,这样就可以不去巴结有权有势的人,不去投机取巧,不去投靠权贵,而是凭着自己的本领,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价值,做出自己应有贡献,成为对国家,对人民的有用之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要想冲出围城,我就要立足当前,通过努力,成人,成器,成才。是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锲而不舍;要有敢拼敢闯的精神,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为了不做庸俗之辈,为了冲出世俗的围城,我们要广泛学习,加强自我修养,提升精神品味,做一个既有能力,又有情操的人。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篇二
围城讲述的是留学归来拿着伪学历的洋博士方鸿渐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关于社会、爱情、婚姻等多个领域的社会现状,作者也用犀利的语言揭示了其中的内涵,大多充斥着虚伪、阴暗、爱慕虚荣等词汇,就如同作者说的一句话“婚姻就像一个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读了这本书,让我非常震撼,因为我觉得这是一本治愈心灵的书籍,让我们年轻人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富有理想,而在追求这些之前,应该摒弃那些虚伪的东西,返璞归真,取得真经。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篇三
对于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早有耳闻,只是当初自己凭书名,觉得这本书大概是也就是写战争相关的事情,就一直置之高阁。这个暑期,利用实习空闲时间拜读了《围城》。
下面就说说我读《围城》的感受。读完了钱钟书的《围城》,心里有一种莫名的震撼,怅然若失却又意犹未尽的感觉,书本合上,思考不止。《围城》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是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这也许就是生活吧。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每个人都属于不同的群体,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背景经历,自己独有的想法,还有这生活中的各种条条框框,就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掌控着,虚荣与自私围住了好些人。
《围城》一书以男主角方鸿渐的行径为主线,先是方鸿渐买了乘船回国,后与苏文纨、唐晓芙等之间发生的事情,再到一行人同去三闾大学,再到方鸿渐与孙柔嘉这间为家庭和事业而发生种种争吵最后分开,他与苏小姐、唐小姐这间的纠葛,是他身陷爱情的围城的时候所经历的,最终他与孙柔嘉结婚可又闹得不欢而散。在三闾大学的经历可谓是方鸿渐事业上的围城了。在这一“城”里,充满了勾心斗角,方鸿渐也受到了不少的倾轧,最后还是离开了三闾大学。书中,方鸿渐先是在周经理银行工作,而后在三闾大学任教,接着在报馆资料室上班,每次都想混得出人头地,可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除了玩世的方鸿渐,追了苏文纨二十年的赵新楣总也踏不进她的那一座围城,之后却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及方鸿渐的老丈人都被封建和虚荣的围着。回想全书,我的脑海中方鸿渐只是一个玩弄是非、做事没有头脑,毫无原则、经不住诱惑的、可以说是个失败的人。而孙柔嘉虽然看起来小鸟依人,没有什么主见的女人,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是那种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强大爆发力的人。在全书的最后,方鸿渐在经历了爱情、事业和家庭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我想,这不仅是方鸿渐当时的心情写照,也是他这失败的一生的真实写照吧。总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城内城外的故事风景都令人向往,却又难以触及。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钱钟书先生书中的写的各种围城,让当今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如今的现实是,社会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拼搏,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
钱钟书先生的文学功底也是令人仰慕。恰当的修辞,幽默的讽刺叫人赞不绝口。如“鸿渐见了她面,不大自然,手不停弄着书桌上他自德国带回的supernorma牌四色铅笔”。这很想鲁迅先生的文字,对于两位文学巨匠,有个共同点就是,用恰当的手法进行幽默的讽刺。在我印象中,《围城》中的人物,除了唐晓芙外,剩下的人都在钱老先生的笔下被狠狠折磨了一番。其中,最有意思的就要当数范小姐了。文中有一段,她听说汪太太给她做媒,正求之不得,但又故弄玄虚,还在背后怀疑孙柔嘉,假得不得了。汪处厚夫妇请吃饭,她五点钟才过就到汪家,还说不好意思,她自己比谁都急,把自己涂得花枝招展的,想尽可能地吸引赵辛楣的注意。见过辛楣以后,正像文中所说那样“像画了个无形的圈子,把自己跟辛楣围在里面,谈话密切得泼水不入”。再如,“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这文字的描写可能比实景更美。“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承那王主任笔下吹嘘,自己也被吹成一个大肥皂泡,未破时五光十色,经不起人一搠就不知去向”这种比喻巧妙深刻,让人忍俊不禁。
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女士曾说,“钱钟书的‘痴气’,使《围城》更富于真实性和戏剧性。钱钟书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都包涵在《围城》之中”。书中最后以那个老古钟作为文章的结束,给人以念想,余味无穷。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篇四
我们每个人就像我们踩着的这块黑土地,坦露着胸膛,召唤着属于自己的归宿和使命。一个人生下来不易,活着更不容易,活得好却是难上加难;有些时候经历过苦难后幸存了下来,别人认为你只是幸存者,但对我们自己来说其实这才叫生活。
小说里的故事与现实与和现实中的现实总有不一样,而现实总是令人费解和矛盾的,我们活着不应该只是发泄、控诉或者揭露,适当的高尚才会给人希望和未来,人毕竟只活那么些年,在时间的世界里,我们都只是一群路人,有些时候卑微而自大。一颗安定的心是我们需要的,有些事只有在经历理解之后才会蜕变超然,看待善恶一视同仁,用一颗慈悲的心和同情的目光环顾世界。
人的体验和欲望以及想象和理解,会屏蔽所有不同的界限,让人从他人的经历中感受到自己的命运,就像在不同的镜子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而《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财富,讲述了绝望,讲述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读完福贵的一生,一路喜忧参半。他走过的这大半辈子异常艰难,在开始时会为他的不争气而生气,年轻时把家中的一百多亩田输光了;后来他改过自新,命运却对他不公,让人对他的悲惨境遇唏嘘不已,妻离子散,到头来只余孤身一人在这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老婆的唠叨和宽容,没有子女的欢声笑语,只是白发送了黑发人。
当一个人经历命运的考验时,选择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同。福贵虽然历经磨难,但他是幸运的,他在生活面前失败了,败得一塌糊涂,但在精神世界里,他是一个勇敢的强者,任何磨难都不足以击垮他。所以说,我不敢妄加评论他的一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也许时间会把他的身体摧垮,但会让他的意志更加坚定,活得更潇洒更自在。可能时间会改变一切,且不会事先通知你,但真正有智慧的人经历过岁月的沉淀之后,会变得更醇香、更简单,那是洗尽铅华之后的浴火重生,我相信时间会让我们越来越有魅力,无惧所有,即使生死在前,也只淡然笑之。
文档为doc格式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篇五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围城》讲述的`是主人公方鸿渐从生活安逸的海外留学生活到归国在上海点金银行谋事、与苏文纨和唐晓芙发生情感纠葛后再赶赴内地三闾大学当副教授,然后与孙柔嘉结婚、辗转到上海,最后又离开去了重庆的故事。
有人说,《围城》写的就是婚姻似围城,“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也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在我看来,里面的围城不止一个,婚姻生活只是其中的一个。大围城套小围城,小围城里再套围城,人生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围城组成。
譬如方鸿渐的大家庭里妯娌之间的明争暗斗、封建迂腐的繁文缛节,正是方鸿渐一直想要逃出来的一个围城;再譬如方鸿渐在三闾大学教书期间所看见教授们之间的勾心斗角,更是一座布满机关的围城,幸而最后方鸿渐冲了出来。但是,突破围城的同时,他又步入了另一个围城——与孙柔嘉结婚。他就这样无休止地入城、出城,就好像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无法得到解脱。
《围城》中的现象,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很多人都遇到过许多围城并深陷其中,想要逃脱,却误打误撞地进了另一个围城,既不甘于困在围城之中,又找不到出去的路,便只能郁郁寡欢,哀叹人生,悔恨当初。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碰到许多琐碎的事,而这些却常常弄得人焦头烂额。可这就是生活。都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然而现实却是,诗和远方只是理想化生活里的,大多数人的生活里更多的都是眼前的苟且罢了。
无论生活有多糟糕,无论命运待我们多不公平,我们都应好好过日子,才不枉此生。曾经看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人的一生就这么长,总不能因为怕会死,就不活了吧。”同样的,人的一生就这一次,总不能因为过得不好就不过了吧?所以,在我看来,与其在其中煎熬,还不如静静地享受生活。
既然生活的本身便是一道围城,那我们就知足长乐,好好珍惜眼前的东西,不要再为所错过和失去的东西而懊悔,而应努力做到在往后的日子中把握住自己想要的。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篇六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是围城中很有名的一句话。《围城》不是一座紧闭的城池,他为我们开了一扇窗,一扇可以让我们窥见城里人生活一角的窗。
《围城》文字的经典是向来被人们传诵的,那些有趣的,拥有讽刺意义的话语使《围城》更添了一种沧桑与无奈,而那些惹人深思的经典语句,有时人有再读一遍的兴趣。所以就其文字而言,钱钟书先生无疑是一个巨匠,当然,他本身就是一个绝代才子。而在《围城》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无奈,他的无所适从,他的茫然。
在方鸿渐的生活中出现过许多有代表意义的人物,不能不说的一个便是苏文纨,这个在别人眼中能干、温柔的博士生。她的精明能干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她的才智是以其自身利益为前提的。人性本自私,她要自私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并且是在祖国急需人才的情况下,这种过分追求自身利益的做法无疑会让我们觉得很失望。还有她对于爱情的功利性的理解也似乎让我们汗颜。
李梅亭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第二个,“伪君子”这个称号放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他的自私是小说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看点,他优秀的经济头脑恐怕和 美国的某位领导有的一拼,这样的一个人却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教授无疑是教育界的悲哀。
小说中能让我们稍稍感到欣慰的恐怕就只有赵辛楣了。他是一个很会交际的少爷,走到哪里都能吃得开,并且对于时局的预测有其自己的高见,而且往往能为自己找到一条最合适的道路。相对于李梅亭、高松年的虚伪,陆子潇的故作深沉,韩学愈的“用心良苦”,苏文纨的极富城府,赵辛楣可以算的上是个正义之士,一个热血青年了。他不像方鸿渐,只是一个刚回国的'新手,他在国内泡了好几年,也磨了好几年,对于国内各界的内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摸透了那些人的脾气,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实现自己。从他自愿去当一个偏远地区的老师这一行为,我们便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正气,至于说他是由于爱情失利,一时冲动,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的,但是他选择去任教,而不是一些更轻松的、更体面的事情来看他仍是一个有良好品格的人。他对方鸿渐的义气深重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柔嘉对他的评价似乎也有道理,但在我看来他对方鸿渐的情谊是真的。否则也无需对方鸿渐这样一个没有靠山,没有实力,不懂在上流社会奔走的人多次帮助。如果仅仅是为了看鸿渐的笑话,早该看够了;如果是为了多条后路,那鸿渐没权没势更没财,根本没什么好依靠的。
《围城》里钩心斗角,我们城外的看客倒是看的清清楚楚,给那些滑稽可笑的情节弄得很不是滋味。但谁又能说我们不在一座城内呢?方鸿渐用他的眼光看走过他生命中的每一个人,而我们则借方鸿渐的眼睛去瞧那百味人生,去审视那人生大戏中每一个人的是非得失,而这些角色包括方鸿渐在内。而当我们在解读这部作品时,我们又在揣测钱钟书先生的心理种种,这很像卞之琳《断章》中写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钱钟书先生的这部作品中也有类似的一句话:“拍马屁跟谈恋爱一样,不容许有第三者冷眼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