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题目篇一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共6分,每小题2分)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每有会意会:体会,领会
b.造饮辄尽造:酿造
c.期在必醉期:期望
d.环堵萧然萧然:空寂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解释正误的辨析能力。“造饮辄尽”的“造”是“到,往”,动词,不是“酿造”。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亦不详其姓字安陵君其许寡人
b.因以为号焉不足为外人道也
c.既醉而退濯清涟而不妖
d.黔娄之妻有言能以径寸之木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a代词,他的/语气词,一定,务必,可要。b“以……为”连用,意思为“把……当作”/介词,向,对。c承接连词/转折连词。d结构助词,的.。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作者故意隐去了五柳先生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
b.五柳先生虽然喜欢读书,但是“不求甚解”,读书时态度不认真,理解不透彻。
c.“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d.本文多用否定句,既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也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这是陶渊明读书的习惯和方法,从下文“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以看出他读书的态度很认真,也并非理解不透彻。
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题目篇二
《孟子》中的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a.行拂乱其所为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b.必先苦其心志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c.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闾左谪戍渔阳(《陈涉世家》)d.人恒过,然后能改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小题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小题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明确作者观点,但,“死于安乐”似乎未加论述,你能举历史人物的例子来论证么?(2分)
【小题4】孟子认为“忧患”使人生存发展,韩愈《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但是身处逆境的.“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结果是“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或“骈死于槽枥之间”。两者的观点有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案
【小题1】a(2分)
【小题1】c(2分)
【小题1】例证要点:历史人物;安乐表现;萎靡死亡之结果。(2分)
【小题1】两者的论述的内容中都涉及逆境,孟子着眼于谈论获得成功的主观因素,因而要求不畏艰险,主动发展;韩愈则侧重议论人才成功的外在力量,即伯乐的作用。两者角度不同,因而观点各异。(言之成理即可)(2分)
解析【小题1】a中二者都是“使动用法,使……乱”。
【小题1】a中“说”通“悦”;b中“忍”通“韧”;d中“厝”通“措”。
【小题1】所举事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是补充论据的三个特点。这样的事例才具有说服力。
【小题1】能从二者的论证角度不同来谈,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题目篇三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好读书,不求甚解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文中介绍五柳先生的哪三大爱好?(可用原文回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喜爱体会期望经常
3、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4、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5、示例: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五柳先生虽然生活贫困却淡泊名利,为了保持内心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题目篇四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蕃:2、染:3、濯:4、妖:
5、亭亭:6、植:7、亵:8、鲜:
9、宜:
1、下面的句子分别有什么寓意?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本文以正面衬托莲,以来反衬托莲,用意是什么?从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3、作者把"菊"比喻成"隐逸者",是指的人,把"牡丹"比喻成"富贵者,是指的人,把"莲"比喻成"君子",是指的人。
4、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借赞美来歌颂
,表现了作者。
5、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6、作者在第1段中从、、等方面描写莲的可爱形象,用莲来象征。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爱莲说》答案
一、1、多2、沾染(污秽)3、洗涤4、美丽而不庄重5、耸立的样子
6、树立7、亲近而不庄重8、少9、宜当
二、1、(1)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2、用菊正面衬托莲,用牡丹反衬莲,彼此对照,有力的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表明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示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3、隐居的人;富贵的人;品德高尚的人。
4、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气质;象征了不求富贵名利,在污浊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品德高尚的君子。
7、对和自已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而感慨;对追名逐利、追求荣华富贵的世俗的鄙视。
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题目篇五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故逐之。
【小题1】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出文段中所缺的句子。(3分)
(1)(2)(3)
【小题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2分)小惠未徧:,。
【小题3】解释加点词语并指出其是哪种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4分)
(1)牺牲玉帛:,。
(2)神弗福也:,。
【小题4】翻译。(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5】为什么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这说明他具有怎样的素质?(2分)
【小题6】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的这句话向鲁庄公解释了实战中哪方面的知识?这说明曹刿还具备什么素质?(2分)
答案
【小题1】衣食所安齐师败绩望其旗靡
【小题1】2分徧通遍,遍及(普遍)
【小题1】4分(1)指猪、牛、羊等,古今异(2)赐福(保佑),名词活用为动词
【小题1】2分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必定用实情判断。
【小题1】因为曹刿认为鲁庄公这样的作为才是一个君王该做的事,是真正体恤百姓获得民心之举。这说明曹刿具有政治远略。(意思一致即可)
【小题1】2分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实战中要注意战机的问题,说明他还具备了军事指挥才能。(意思一致即可)
解析【小题1】学生能准确背诵原文,学会用原文来填写内容,这里应注意绩、靡等词语的书写要正确。
【小题1】学生应对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要进行识记,指出并解释正确即可。
【小题1】对文言词汇,学生应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学生能准确找出古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如:牺牲的古今义用法;福的名次用作动词现象。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这里应注意狱、虽、情等词语的古今异义用法。
【小题1】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能了解文本内容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此处应理解为民本思想,反映出曹刿的政治远见。
【小题1】这是文言文中内容理解考点。学生能了解文本内容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此处说明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学生表述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