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一
一本散发着墨香的课外书面前,我好奇的拿起来翻阅着。呵,一篇篇文章多么生动优美!特别是《金色的鱼钩》,使我深深的感动了。
《金色的鱼钩》主要写的是:红军在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为了让三个病号走出草地,把所有的食物让给病号,自己光荣牺牲的故事。这篇文章真实而生动,把我深深的感动了。老班长啊,当指导员向你布置任务时,你毫不犹豫的接受了;当你钓到鱼时,你给病号吃,自己却吃剩下的鱼骨;当小病号发现你的秘密时,你嘱咐小梁保密;当小病号被饥饿和疾病折磨时,你鼓励他们不要丧失革命意志……付出了这么多,自己却牺牲了!难道你这样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不是这样!是革命精神支撑着你,使你不顾自己而去保护革命后代!
老班长,课文说你死了,我以为你还活着。你的精神,你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老班长,我一定学你那种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品质。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二
《道德情操论》读过之后都会有很多感想。作者在这本书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
这本书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其次,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第三卷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第四卷: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271页)。第七卷:论道德哲学体系。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公司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去对待生活。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三
坐在潺潺水溪旁,手加是成片成片的小野花,黄的、白的、红的、粉的……小巧可爱,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忽而,一阵风吹来,“呼”,“呼”。伴随着这风声的,是一阵窸窸窣窣的花瓣飘落的声音。唉,多么孱弱的花儿啊!我为这些花儿的命运而惋惜。就连柳树也低下头,用柔软细腻的手轻抚着这些花儿和落下的花瓣。“噼啪”。闪电与雷声接踵而至,随后就是倾盆大雨。潺潺的河流仿佛变得千疮百孔,柳树也不再是温柔安静,而是变得十分狰狞,柳枝摇摆得如同是恶魔的魔爪,向大地舞来,十分狂妄。看着这些花儿,我舍不得离去,它们的命运会是怎样?一滴一滴的雨水打在身上,打得生疼,花儿们的花瓣也是所剩无几,有的已完全凋落,只剩下枯瘦的枝干和贫瘠的土地。花儿啊花儿,你要离开了吗?雨愈下愈大,风也愈刮愈大,仿佛整块儿土地都要被掀翻,它们无情地将花儿逼上绝路。望着这些花儿,我的泪肆无忌惮地流了下来,与雨水交织起来,砸向地面。风停了,雨停了,乌云飘走了,太阳也随之出来了,终于雨过天晴了吗?溪流恢复潺潺,柳树也恢复宁静。只是这些花瓣……再也无法回到花上了。每一片散落的花瓣上都有一颗晶莹的雨珠,美得令人心动。而原本的花儿,只剩下了瘦弱的茎,一下、一下,随风摆动。又是一阵微风,花儿摆动,却再也没有那五彩缤纷的弧度了。单调,十分单调,而它们却仿佛在笑,笑它们虽失去美丽,却留住了生命;虽没有了芳香,却无香胜有香!空旷的地上只剩下湿透的我与花茎们。我们一起向着那太阳投出最美丽的笑!这黄的、白的、红的、粉的……的小巧可爱的花儿给了我多少生命的感悟啊!
我讲述的是花儿的故事,不是吗?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四
在这样的一个凉爽的秋日里,我将左臂撑在碧色的实验桌上,侧头静静地看着散文。都说诗人是敏感的,在平常人看来不值一提的一件小事却会在诗人的笔下如此的有情调。这不禁也让我开始变得对周围事物密切注视且观察着,似乎有了一份诗人的敏感。
对于其中的几篇文章,我读时有些感触,有些惊讶,便想要记录下来。
我十分佩服笔者细腻的内心,她可以这样描述一种颜色:祭红、牙白、娇黄、茶叶末、鹧鸪斑、霁青、鹦哥绿、炼蜜丹枣、桃花水、砚水冻……颜色,它本应属于美术领域,不过,在中国,它也属于文学。当眼前无形无色的时候,一位笔者单凭纸上几个字,也可以想见“月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山川胜色。一位笔者他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才能够写出如此流金泛彩的文章作品,让我们一读立刻进入“色彩情况”。不仅在小说,而且在诗词中,色彩世界的密度大而繁复,这也着实让我开了眼界。世界之大,何处无色,何时无色,岂有一个民族会不懂颜色?但能待颜色如情人,不嫌麻烦地想出那么多出人意表的字眼来描绘它,恐怕也只有中文了。诗词作者顺其自然地将诸多颜色用于自己的作品,才写出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之类的好句子,让人目不暇接。
既然说到了这,那就说一下《第一副画》吧。画面总是会给人联想。作者曾要了一幅画,画面灰蓝灰蓝的,其中灰蓝部分透露的是无比的安详与沉静,好像只有欧洲才能那么安静。但由于灰蓝之外,有那么一点仿佛立刻要抓到而又立刻要逃跑的光,所以画面便有那么些闪闪忽忽像夏天萤火般的光质。东方的绘画美在线条,但对那无可奈何的光,便只好用大片金色去弥补,可惜金色富丽斑斓,像温庭筠的词里所写的“画屏金鹧鸪”。日本人也爱用金色敷抹屏风,但太炫丽的东西,最后总不免落入装饰趣味。一旦沦为装饰,就难免有“小气”的嫌疑。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月亮啊!
同样是生活,让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像诗人,像笔者一样诗意地生活吧。
孔融让梨读后感篇五
在众多的名家作品中,有一本富有哲理的散文集。它的出现是一个奇迹,这就是《张晓风散文》。
经老师推荐,我在初一有幸认识了它,一拿到它,我就被它的外表吸引,接着我就迫不及待的翻开了它。在阅读完第一篇后我发现,它的内容比精美的封面还要美。一口气我通篇读完了它,认识了它,通过了解它懂得了许多生活哲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我知道了除记叙文与诗歌外还有一种写作方式——散文。
通过了解它,我认为散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文体,不仅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无限表达自己的意愿。
张晓风散文的特点是:语言精炼,文笔优美。当你大致看一遍时,会觉得内容显得庸俗,但只要你细细品读,就会发现文章具有许多的散光点,无论是写法,语言都写的十分到位,把作者的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真可谓是“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啊!
读完这本书,我第一感受就是震撼,因为本书的散文对象十分广泛,有写生活的、有写友谊的、有写亲情的、有写想象的,丰富极了,这使我不得不由衷佩服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踏实的写作能力。
在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母亲的羽衣》,这篇向我们讲述的伟大的母亲对我们无私无尽的爱,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时时尊爱我们的母亲,好好善待每一位母亲。
在接触的众多散文集中,我很喜欢《张晓风散文》,作者的写作能力以及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值得我去学习,特别是每篇文章的结尾,往往是用精炼和优美的语言来修饰,读完令人回味无穷。
每当我重读此书,我又感到惊奇,惊奇我在日常的写作中不知不觉的会运用散文中的佳词和名句,同时自己的表达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加强,渐渐的让我学会了一种新的写作文体,观察力更深,洞察力更强。我真为自己能有幸拜读此书而感到欣慰。
读过《张晓风散文》的人都会有一种难以忘记的感觉,对读者来说,或多或少都有帮助,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我相信今后只要多看、多写,我也能写出那样棒的文章,为了这一目标,让我继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