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端午节性散文有哪些篇一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查资料得知,大概有二十多个。我认为,从民俗丰富程度和覆盖区域方面讲,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名列前茅。
端午节又要到了,粽子可以买到,龙舟赛可以在电视上看到,但是,我还是怀念儿时端午节的那种特有的味道。
一、包粽子端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花色品种有:红枣、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但多数还是碱水粽子,吃碱水粽子时,一般要蘸点白糖吃。
每当大人们包粽子时,我们就在旁边看,那时包粽子左邻右舍都会互相帮忙包,一边包,一边聊天,有时还拿我们小孩取笑玩。再大一点时,我们就开始学着包。
二、挂蛋袋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要吃五香茶蛋。端午时节,父母親还要在我们小孩胸前挂一个蛋袋。开始都是姐姐给我编织蛋袋,稍大一点,我就跟着姐姐学编织蛋袋。蛋袋编织很简单:1、选用单色或彩色线。先将一根长线系在靠背椅上,再剪8~10根,长40厘米左右的短线,对折串在长线上,在长线上分别打一个能移动的结。
2、将短线中相邻的两根线在离前一个结1厘米处打结,两边剩下的短线打个结,这样就成了环状。
约打了6~8层结后,用线将所有短线尾部扎死。一个蛋袋就编织好了。
端午节,除了吃蛋、挂蛋,我们玩童之间还“斗蛋”。每个人拿个鸡蛋,互相碰一下,蛋壳不破的那个就算赢。有一年,我用一个染成红色的小鸭蛋冒充鸡蛋,与他们斗蛋,连赢了好几个玩伴,没有被发现。
三、做菱角端午节家人在小孩身上配戴一些,用五彩线缠绕制成的饰品,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给小孩配戴的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香囊外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我们小时候,用彩色丝线做菱角代替香囊。
菱角的制作程序大致如下:1、用一张大于32开的纸,折成宽1.5~3厘米的长条,(各人可按要制作的菱角的大小选择宽度)。也可以用薄纸板制作。而后,将纸条折出n个直角三角线。
2、根据直角三角线,折成立体菱角。
3、再用彩线缠绕。
4、在菱角上下对称的两个角穿一根吊线。也可以串上几个菱角。
四、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
我是66届小学毕业生。对学前时的赛龙舟没有什么印象,对赛龙舟的印象主要在小学这几年。
那时,我们家乡参赛的龙舟,不像现在的类似赛艇的龙舟。它的船身只是比渔船要窄一点、长一点,有的龙舟配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彩,张旗伞,配有锣鼓手。那时九江还是一个10万人左右的县级市,可每年参赛的龙舟有20~30艘!竟赛时,发令声一响,一艘艘龙舟,就像离弦的箭,向前飞疾,划手们伴着锣鼓的节奏,一边吆喝,一边奋力地划着浆,浆入水瞬间溅起无数白色的浪花,飞驰的龙舟在水面划出层层微波。此刻,整个甘棠湖,锣鼓喧天、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在我的记忆中,当时九江比较有实力的龙舟队当数:九江港务局、九江搬运公司、九江铁路、九江兴中纱厂等龙舟队。
那时,端午节还不是国家法定假日,一到这一天,我根本没有心思上课,不是装病,就是瞒着父母骗老师请事假,实在没招时,就冒着老师批评、父亲打骂的风险——逃课!只要不下雨,那天,甘棠湖畔人山人海,里三层外三层,我人小,个子矮,根本看不到湖面,又挤不到前排,没办法,就爬到湖边的大树上看。天气热,也没有带水喝,满身是汗,树上有很多灰尘,粘到身上很痒,有时还有小虫子咬,我全然不顾,一直坚持到竟赛结束。回家的路上,我心里忐忑不安,进家门时都是轻手轻脚。那几年,为看赛龙舟,我挨打、挨骂、挨批评还真不少。
66年文革后,至今50年,我只看过两次赛龙舟。儿时看赛龙舟,我感到有一种节日的氛围和民俗的味道;今朝看赛龙舟,好像是在看一场体育比赛。
比如吃粽子,文革前,从买糯米、买粽叶、浸糯米、浸洗粽叶、包粽子到吃粽子全过程,都亲历亲为。而且,在包粽子时,往往都是一家人(有时也有左邻右舍参与)围在一起,边包边聊。包好了粽子,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间还相互馈赠粽子,以示分享节日的快乐。
再说,赛龙舟。文革前,在中国南方县城以上的城市,只要有江河湖泊,每年端午节,基本都会举行龙舟赛,参赛的队伍都是本区域的厂矿企业和乡镇龙舟队。在物质上,对队员也没有什么特别照顾,一般就是,每个队员发一件汗衫、一条短裤和一条毛巾。比赛前,吃一餐出征宴,成绩好的队,还会喝一杯庆功酒。观众自由前往,择地观看,既不要门票,观众也不需要穿统一的服装。(那时也没有人发呀)完全是一派民间喜乐的氛围。
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南方,有些城市开始举行龙舟赛,与文革前相比,举办龙舟赛的城市少得可怜!66年以后,我看过两次赛龙舟,(电视上看的不算)一次在九江,一次在岳阳,给我一种感觉,完全是一场商业性体育竞技比赛。首先,参赛的队伍来自全国甚至国外,龙舟赛艇化、队员专业化。其次,当地政府的初衷就没有民俗民乐的观念,美其名“龙舟搭台,经贸唱戏”。本地各厂矿公司订购门票,邀请上级部门的领导,业务关联单位的领导和业务人员来观看比赛。有的单位,还要给邀请来的人员发服装、帽子和纪念品。这样一来,剩下的余票,卖给百姓,不菲的票价,大部分百姓只能望“票”兴叹!
有可能有些朋友会说,我记忆力真好。其实不然,只是因为现在的端午节与文革前的端午节味道差异太大了,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儿时端午节的味道真好哇!在我的余生再也享受不到那种民俗民乐的氛围了!
端午节性散文有哪些篇二
对于节日的印象在我已是很模糊了,常年在外的奔波,为的是能让日子往好处奔,人也活得能走到街上去,常常把时间就给淡忘了,只是某月某日某一节日的到来亦或是已经过去,我才恍然明白,这已是该过端午节了。
在我的印象中过节大多是孩子们喜欢的事,因为我小时候就喜欢过节。
记得那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一年的端午节我们院子上屋的来友哥要结婚了,那几天整个小院像是沸腾了,全院所有的人都在忙碌着,就连街上的四邻也前来帮忙,最热闹的还算是我们这些不干活白吃白喝还闹事的孩子们,在我的印象中那几天真的比过年还要热闹。
大人们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有包粽子的,有做绿豆糕的,还有炸油糕的,大人们一见到我们孩子就往我们的身上挂一个香包,有几次我们几个孩子为了那个香包香,那个香包好看而闹得不可开交,大人们不管我们的吵闹,看着我们只是在一旁笑,但他们的手脚是不会停下来的。
前来道喜的人们挤满了我们的小院,不管是大人和孩子来的都是客,最让我们这些孩子们高兴的事,那天来了很多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刚开始大家还比较拘束,一旦玩熟了,那些孩子比我们更加的能疯,我们很快和他们成了好朋友,有几个孩子在分手告别时哭的哇哇的,大人们只好留一两个孩子在小院过夜,几家的孩子都在抢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到他家去住,这时的大人们笑得更加的开心了。
我那是时搞不清人为什么要结婚,端午节刚过不久,我们几个孩子就问大人,来友哥什么时候还结婚呢?大人们说:人一辈子只能结一次婚,你来友哥不再结婚了,那还有谁要结婚呢?大人说:你们问谁结婚干什么,结婚就有好吃的,好喝的,还有好多好多的小朋友和我们玩,大人们笑着逗我们说:等你们长大了就可以结婚了,我们就问大人:我们什么时候长大,我们什么时候能结婚。
在我的印象中,那时的人们前来道喜,大多有前来帮忙的意思,礼品的`多少都不会受到人们的耻笑或非议,特别是人们一见面时的道喜场面显得更加的融合,亲切,吉祥。就如同大家是一家人似的,我每每想来心里总有一种难于言说的留恋,那情景在我已是很久远,很久远的事了,就如同已故的亲人们,我只能想念他们,而永远也见不到他们一样。
我记得那天的晚上,来友哥的爸爸还给我们这些孩子们讲起屈原的故事,也许我是从那时起喜欢上了屈原,后来又喜欢上了屈原的(橘颂),特别是经过郭沫若改编的新橘颂,更使我永远记住他。
辉煌的橘树呀
枝叶纷披
生长在这南方
独立不移
绿的叶
白的花
尖锐的刺
多么可爱
圆满的果子
由青而黄
色彩多门么美丽……
我一遍遍默记着,在心里一遍遍朗诵着,一直伴我走到了今天,这也许就是我心中的端午节了,一个久以记在心里,又很少拿出来在看一眼、想一回陈年旧事了,但在我把它当成一种正经的事来看的,在美好的过去也会被忘记的。
端午节性散文有哪些篇三
其实我到现在仍旧习惯的把端午节叫做五月节,这是北方老家那里对端午节的叫法。现在听起来更像是母亲给孩子另起的乳名,带着一丝亲昵,一丝宠爱。就像北方人常把小儿子喊成老儿子,或者南方人口中的幺儿。这样看起来,端午更像一个大名,带着郑重的官威和文化积淀的疏离。
一直以来,北方人的五月节总是没有南方端午节那般声势浩大,那般热闹朝天。它更像一个小家碧玉的亲切随和和温暖如玉。北方人的五月节,感觉上和纪念屈原也并无太大的关系,或许是当年地域过于遥远,没能保留住那些最初的原味,在路途的迢遥迁徙中渐渐失去了本色。所以,北方的五月节更像是单纯的节日,祈求平安、祈求健康和幸福的节日。
其实,北方的五月节也是仅次于春节和正月十五以外的一个“大节”了,很多家庭为过好这个节,要做上很多准备。在曾经贫瘠穷困的岁月里,鸡蛋、鸭蛋是攒来卖钱的,但是在五月节前至少一个月,很多人家便有意识的开始积攒鸡蛋、鸭蛋,留作五月初五那天过节食用。即使再贫寒的家庭,也会让五月节这一天过的较为“奢华”:不但要煮上积攒了很久的鸡蛋、鸭蛋和鹅蛋,让每个孩子饱餐一顿,还要再每人分上几个留作“私房”。家家户户还要去小卖店里买上几张彩纸,做成纸葫芦挂在破旧的老房子,也会在窗户上、门上、鸡架鸭舍猪圈牛棚旁,都要插上一把艾草和五颜六色的纸葫芦。
用艾草驱邪,是北方五月节和南方端午节唯一相像的地方。接下来南方人吃粽子、赛龙舟,而北方人则是吃荷包蛋、疙瘩汤和佩戴五彩线以及制作纸葫芦,各有各的特色。艾草放在脸盆里洗脸,插在门上驱邪,还要再院子里放上一捆,将它点燃成微冒熏烟。只是小孩子并不喜欢艾草的味道,五月节那天早上的洗脸便成了父母重点督促的事情,祈求平安父母不会落下一个孩子,哪怕这个孩子带着叛逆和调皮的不情愿。五月节那天,走到哪里都会有浓浓的艾草的辛辣涩苦味道,整个村子都笼罩在这浓浓的气息中,这气息变成了过节的一种标志。
说起纸葫芦,也算能够和春节对联媲美的节日装扮了,家家户户都要去买上若干张五颜六色的纸张,早些年,那些彩纸类似于写福字的粗糙宣纸,至少有8张a4纸般大小,一毛钱一张,平时非常抠门的母亲通常会很“豪气”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各买上一张。然后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在晚饭后油灯下,带着笑容和憧憬,耐心的教我们折叠纸葫芦。母亲的手很巧,纸葫芦可以折成单独一个的,两个、三个、四个连在一起的,一个单独的纸葫芦又可以两边有小翅膀的、四边都有小翅膀的,然后把几种颜色的纸葫芦颜色交错的用长线串在一起,底部的纸葫芦下面还会用边角废料的碎纸做成手掌长短的波浪形穗子,长线拴在折回来的树枝上,插在各处,像随风起舞的欢快小鸟,看着满村、满院的彩色飞舞,节日的气氛不知不觉间就热起来了。因为很小就喜欢和妈一起做这些,即使到现在,还是能轻松的就折叠出来各种形状的纸葫芦,可见童年的记忆会是多么的牢固持久。
五月节另外一件大事是五彩线。在五月节的早上,在孩子们没醒来之前,母亲把头天准备好的五种颜色的彩线捻成一根彩色细绳,拴在孩子们的脚脖、手勃和脖子上。然后,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都会比一比谁的五彩线更漂亮,因为有钱的人家会买上五种彩色线,而稍稍困难的人家,会把平时缝补衣服的黑线、白线也掺杂进去,使五彩线看起来有些单薄和色暗。等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只有女孩子还肯戴着五彩线,而男孩子是怎么劝说也不肯再让五彩线上身了,生怕减低了男子汉应有的气概。但是妈总是在弟弟们睡着的时候给他们拴上五彩线,即使他们一醒来就急急的找了剪刀剪掉。但妈说,即使只戴了一个小时,也能起到祈福平安的作用。我曾问过妈:五彩线是祈祷什么的?妈也只是重复历年历代传下来的老话:五种福气。后来,我自己去查了资料,才发现五彩线祈祷来的五福还真是有个长远的出处。“五福”一词,居然原于《书经》和《洪范》。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五福合起来才能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真的想不到,看似小小的五彩线,居然包含着这样深远的寓意。
正因为有了这些不一样的习俗,让北方的端午节有了自己的名字和特色,查看资料的话,你会发现它有点明清时被叫做女儿节的味道和影子。明清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沈榜《宛署杂记》记载:“五日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玉毒灵符……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我现在终于明白了在北方老家那里,五月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出嫁闺女回家来走一趟,以前妈总是说这是历年传下来的老令,现在看来真的是包含着众多美好愿望的历史传承。在现代人日渐看淡这些节日的时候,那些传统的节日,该是我们该用心来保留的珍贵纪念,只有我们一代代的坚持,才会让我们的后人找得到温暖心灵的.回家路。
端午节性散文有哪些篇四
在我的眼中端午节是一个美妙的节日,他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和良好愿望,有一种温馨浪漫的气息。每次看到那青色的粽子,嗅着浓浓的甜香,都会有一种情怀滋生。
记得小时候,村前有一条河,每到初夏河坡上都会长满青青的芦苇。风一来苇叶便会发出沙沙的声响,摇摆的样子很是潇洒。那时我们时常会到苇丛中去玩耍,摘下一片苇叶,卷成一个哨子,就会吹出嘹亮的声音。艾叶也是常见的植物,沟坡渠边常常都是。艾叶有一种清气,有醒脑的功效。
那时的端午节每每会到河边采来苇叶,傍晚我们围坐在母亲身旁,看着修长柔软的青叶,是如何在母亲手中变成一只只棱角分明,却又圆润的粽子。那时只是想着如何能多吃两只,而忽略了母亲看我们时的眼光。渐渐长大,渐渐明白,那一根根缠在粽子上的丝线,就像母亲的心思一样柔软。
如今,母亲老了,头发白了,眼也昏了。可她还是会煮好了粽子,叫我拿回家来。我知道在母亲眼里我从不曾长大,即使我已有了孩子。看着粽子上缠绕的丝线,我觉得它也缠住了我的心。
端午节性散文有哪些篇五
端午节是一个有喜有悲的节日。
悲是屈原在很久以前的今天跳河自尽,而喜就是可以吃粽子了!
奶奶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就开始包粽子了。看着那五颜六色的馅,我就开始流口水。粽子终于包完了,我的口水也终于不流了。
这时,姑姑来了。他左手一个香包,右手一些艾草,端午节的装备基本上都在姑姑的手上了。姑姑把香包戴在我的身上,把艾草给了奶奶,奶奶一闻,说:''好香啊''。我也闻了闻,顿时,一股香气扑面而来。
晚上,粽子熟了,我直接跑了过去。剥开绿色的粽叶,里面的红枣就像红宝石一样。咬一口,又甜又香。我和爸爸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端午节真难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