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长的教育感悟的话语篇一
今天, 我的朋友圈被一部微电影刷屏了。这部微电影讲述的是一名中国男孩在美国留学期间爸爸妈妈帮助他做番茄炒蛋的小事,令人感动不已,“想留你在身边,更想你拥有全世界”这也许是所有做父母的心声。
看完后,我陷入久久的沉思,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自小,我也是家里最小的娇娇女,好玩的、好吃的、好用的,家人都是优先给我。我时不时地耍点小性子,也是一家人让着我,呵护着我。到我们自己长大了,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孩子才体会到为人父母“艰辛与快乐并存”的滋味。在父母眼里,孩子的世界,永远大于全世界。
孩子还未出生时,我和孩子爸爸就开始商量着添置一些物件,买了好多自认为有用处的“必需品”,大都记不清是些什么了。只有两样东西比较记忆深刻,一部索尼数码摄像机,一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买摄像机是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我们商量着,必须买一台好的摄像机,用来记录孩子从出生到长大的点点滴滴;买书是因为初为人母,不懂得怎么养育孩子,想从书本中多学习。
20xx年初,我的宝贝带着响亮的啼哭来到我们的世界。从此,我们家的生活也就从“我们俩”变成了“我们仨”,我也从“娇娇女”变成了充满温情的妈妈。我每天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给他喂奶,洗尿布,抱他洗澡,教他学走路学说话,接送他上幼儿园上小学,直到他现在已经是一名高中生。这仿佛就是一眨眼的光景,一不小心孩子就长大了。
孩子小的时候,我总盼望着孩子快快长大;可当孩子真长大了,我却又总是怀念他小时候的光阴。想想孩子不久后即将面临的高考,想想今后孩子要走入社会自己面对许多复杂和困惑,心里总是隐隐的担忧。用班主任金老师的话讲,这些都叫做“家长的焦虑”。
自从孩子进入高中,这种“焦虑”愈发强烈,而且无时无刻。我制作了一个成绩表,每一学期我都将孩子所有的小考大考成绩做好记录,进行同比环比分析,哪一门功课提高了,哪一门功课退步了,我都会做详细的比对分析,然后要求孩子分析原因。查找短板。我自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孩子,但是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用这种残酷的成绩衡量拉大了孩子和我之间的距离。
高二开学以来,我总觉得孩子状态有点不对,却也说不上是哪里不对。幸运的是,后来的两件事情让我彻底醒悟。
中秋节那天,孩子兴冲冲地带回来一袋子好吃的,有月饼、核桃、板栗。一进门就递给爸爸一块月饼:“这是我们金老师给我的,你尝尝!”从孩子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一边剥着栗子一边说:“我的语文成绩不怎么好,金老师还在中秋节给我带这么多好吃的,说明他并不嫌弃我。”末了,还调皮地说了一句:“以后再不好好学语文都不好意思了!”听着孩子这么说,我自己感到很惭愧,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尚且能有如此耐心细微之处,我们做父母的,对待自己唯一的孩子,却是“平时母慈子孝,考试后鸡飞狗跳”。
最近一次与金老师的谈话,更加证实了孩子的这种状态与我这个做母亲的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我自己参与孩子教育过多,母亲的宽容致使孩子平时有些习惯没有很好地养成;另一方面又过度关注“成绩”这个结果,把家长的焦虑无形中传递给孩子,给孩子形成很大压力。
金老师告诉我,孩子身上有许多优点。孩子十分善良,对待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课堂听讲也专注。今后应适当注重偏科科目的兴趣培养,最主要是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如果把孩子比作小树,那么,良好的习惯就是树跟,只有树根健康了,树干才会强壮,小树才会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精心的培养,然后耐心地等待,等待孩子的一次次蜕变。
道理谁都能听得进去,可是实施起来的具体细节还是很难把握。孩子因为迟到超过三次被老师惩罚,停课一天。我心中那个怒火啊,蹭蹭蹭地往上窜。明明是既定时间起床了,我们家离学校走路十分钟,不存在堵车因素,可他就是磨叽着迟到了。
和金老师通过电话后,我就掐着指头算着孩子从学校到回家的时间。这个时候,似乎孩子不再是平日里的宝贝疙瘩,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等你回来,看我怎么收拾你?”
孩子回到家后,我立刻布置了开学到现在所有的英语单词及短语的默写,告诉他开始记单词,到下午如果有一个单词写不出就要扒皮抽筋。事情的结果是,也还有一些单词写错了,虽然没有扒皮抽筋,但孩子起码长了记性。
到了晚上,孩子主动和我谈,是因为自己今天早上太磨叽,这个迟到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并表态以后再也不迟到了,从明天起,起床闹铃再提前一刻钟。看着我的态度有所缓和,孩子阴郁了一天的心情也有所放松,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停课一点都不好玩,被你折磨惨啦!”我轻轻地笑了笑,对他说:“妈妈上学时候也迟到过,被姥姥狠狠收拾了一顿,从此我发誓再也不迟到了!我也做到了。”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为了孩子,哪怕是一点点小事情,我们都会不遗余力。可有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把“最好的妈妈”给孩子。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只想给我的孩子“最好的妈妈”,也期待我的孩子慢慢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每读一遍文章,眼眶都要多次湿润,感动于妈妈的自我剖析,感动于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感动于妈妈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感动于孩子的善良与真诚。
教育真是一件复杂的工程。孩子多次明确表态要好好学语文,我相信他说这句话时的心是真挚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可是他的语文学习并没有多少起色。10月3号、10月4号一连两天语文作业没交。我把检查结果公布在微信群里,妈妈立即气得火冒三丈,第一时间回复到:“贺文轩还没有交作业吗?他这是想干啥?气得我都语无伦次了。我下午跟他谈,我就不信了!”
下午2点半,我稍微有点空闲,就进行了开导。先发三个微笑,以缓和气氛,然后说:“一个贺文轩就把你气成这样,100多个贺文轩会把我们气成什么?”
其实,这就是教育的真实。教育不会一劳永逸,教育不会一蹴而就,教育需要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综合的反复的过程。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心平气和,我们才会抛却很多外在的功利的东西,而真正开始教育孩子。
妈妈是敏慧的,见到我留言后也开朗起来:“所以说,我觉得当老师的人,都是坚强的人。我们做家长的也要多学习老师的耐心,细心!”
其实,当全社会都用平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教育可能就没有那么多压力。
我想贺文轩妈妈说“我就不信了”时一定咬牙切齿,但教育还真别不信。进退有度,有勇有谋,才是教育的真智慧。
作者|贺文轩妈妈
家长的教育感悟的话语篇二
家长的教育感悟:让我们一起“静待花开”
转眼间,儿子上小学了。上学前,小小的他一直在问学校里上什么课啊,老师是什么样的啊,会不会有体育课啊?许许多多的问号充斥着他的小脑袋瓜,他和我一样对立才学校充满着好奇和期待。我只是微笑着回忆我们当初的小学,把我知道的都尽可能的告诉他。
送孩子上学,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上学的第一天。有时候和朋友开玩笑说,我们是当年被炒作“80后”的第一批,现在80后的孩们也都上学了。时光飞逝,社会在进步,儿子前来报到的立才学校与当年我们读书的学校自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学校的硬件建设、软件投入都令我有些惊讶,师资力量的强大更是令我暗暗庆幸帮儿子找对了学校。
自己从学校毕业已经十几年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的三观任由社会浪潮的冲击,我时时感受到,只有让孩子回归学校才能享受生活的安宁。孩子只有在学校才能享受老师无私的爱、同学单纯的情。把孩子交给立才学校,和其他孩子一起成长,接受孩子的美好和瑕疵,享受孩子带给我们的成长和快乐。让我们用安安静静的心来等待孩子的成长,那种期待有个美丽的名字,它叫“静待花开”。
在立才学校,儿子和同学们学习着文化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老师一项项的课程安排和工作规划让我感到多么安心、放心。干练的班主任王老师细心而有耐心,她的阅读计划让我无比欣喜。我静静地期待着儿子成为那个爱读书、会读书的翩翩少年。
一转眼,孩子开学一个多月了。忙碌的我静下来一想,孩子一个多月的变化确实挺大,天天高高兴兴去上学,回来后兴奋地和我说这说那:小朋友怎样,老师怎样,学校里又组织什么活动了,今天又学了哪些新知识,小嘴说起来没完没了。
如今,儿子变得爱做功课了。每天放学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书本拿出来看留的作业和老师交代的事情,那些记事分别用图形、数字、汉语拼音、汉字组合在一起,有时他自己都弄不清是什么意思,我就和他一起猜、想,相互提醒,最终把他所谓的“记录”弄明白,再把作业一项一项做完,把书包整理好,把第二天要用的学具准备好。孩子在心里上那么重视老师留的作业和布置的事情。还学着老师的口气说:“千万别弄错,千万别忘了”。看得出,孩子特别听老师的话,小小的他已经有了责任感。
儿子的生活起居也有了规律性。以前上幼儿园时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真正是“起床困难户”,我们做家长的也总认为幼儿园晚去会儿没什么。可是上学以后就不一样了,晚上他把事情做完就抓紧洗漱入睡了,保证21:30就睡着了,不是周六日也不要求看动画片了。晚上还对我说:“妈妈,老师说要早睡早起才身体好哦!”
看着孩子每天都在进步,成长,并有了积极向上的心态,我真是感到由衷的欣慰。
看着儿子兴奋的笑脸,我明白:孩子这么快进入“学生”这个角色,那是因为——立才学校每天都在努力!
孩子接下来在立才就读的六年,让我们做个陪伴者、守候者,期待我们的“花儿”在立才学校的沃土中积蓄营养,一朝怒放。
孩子上学了,让我们一起“静待花开”!
家长的教育感悟的话语篇三
编者按: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作者为我们作了一格大致分类,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家庭教育感悟吧!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嚣尘上多年,广大父母忙忙乎乎搞胎教,报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其实,孩子的起跑线是家长,而家长由低到高有三个层次。
这类家长一般文化较低,在孩子的教育中基本谈不上文化知识。此类家长对文化知识有一种原始的近乎本能的崇敬,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是文化的使者,因为文化知识大于天,所以老师也就是天。我的父亲就属于这种类型。
在父亲的眼里,根本没有“人身权利”、“民主平等”这一说。我在学校里只要被老师批评,那一定是我的错。“老师怎么会犯错呢?”这是我父母的基本思维模式。老师惩罚了我,比如抽个耳光,罚个站,我是丝毫不敢让父母知道的,否则老师的处罚会以两倍以上的威力在父母哪里重新施展一次。
父亲教我的文化知识,仅限于贴在墙上的字画。父亲是旧式中医,酷爱书法,尽管家里贫寒,但每逢过年父亲都会买几张印刷的字画装点贫瘠简陋的家。我赖着不起床的时候,会抬眼看看那些诗句。记得小时候我还不识字,父亲贴完一幅四屏字画,读小学的姐姐就给我讲字画上的故事,上学后我才知道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像无名氏的《金缕衣》、岳飞的《满江红》等,我至今都能背诵。这算是文化启蒙吧。
这类家长的文化程度较高,对生活对社会有独立的思考,也有自己的思想,对教育当然懂一些,诸如“民主、自由、平等”、“赏识教育”“鼓励教育”等新鲜名词,一般都会说上好几个。在这类家长心中,教育的权威性受到怀疑,教师“天地君亲师”的地位几乎沦陷。甚至有些家长还能拿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中国教育做对比,侃侃而谈起来俨然专家。我老家村里的任姓表兄即是此类家长的代表。
在言谈中,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他对老师的怀疑,甚至鄙视。我考上中等师范,他放言说:“要考就考个正式工作,考个老师没啥了不起的!”我刚参加工作,工资待遇低,他年三十到我家聊天:“哎,你一年的工资,我一头牛就打发了!”他对子女的教育并不是放任自流。我弟弟也考上中专后,我听到他对儿女谩骂:“人家两个都考上了,你们要考不上,小心我揍死你们。”
遗憾的是我的表侄儿侄女学习成绩不怎么好。于是,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就成了他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不遗余力地转发一些《震惊,中科院调查近三十年高考状元下场悲惨》等文,常常唾液横飞地抨击中国现代的教育体制,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势。看到安慰考试失败者的文章,如《不朽的失眠》等就像打鸡血一样兴奋,动辄拿封建科举落第却名垂后世的名人来阐述高分低能的哲理,好像自己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没准会成为下一个徐霞客、蒲松龄。
他的“三观”中有“读书无用论”的成份。在这种家庭的浸润下,我的几个表兄表妹考不上学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表兄的家庭很民主,儿子打麻将赌博,表兄把烟点着递到儿子嘴上;表嫂跟女儿很平等,女儿把表嫂称“女王”,表嫂呼女儿为“公主”。目前的局面是儿子吸毒,给他添了个脑瘫孙子;女儿离婚,带着小孩子回了娘家。
这类家长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事物的认识比较辩证。其最大的优点是不断学习,勤于反思。他们尊重老师却不盲从,尊重孩子却不放纵。我的朋友杨老师,即是这类家长。
杨老师属于学习型家长。中专毕业,自小学教起。靠自学,过五关斩六将,取得本科学历。工作单位也从乡下应聘到城里,从教小学奋斗到教初中。可能是教语文的缘故,杨老师身上的人文情怀很浓烈,待人接物极为厚道,奉行吃亏是福,向来以善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极少与人发生龃龉。为人处事飘逸淡泊,少有功利之心。种种花,养养草,游山玩水,舒卷自如。偶尔写作,抒发心灵而已,也发表过一些文章,但不为之所累。工作上获得荣誉极少,摆得上桌面的如“优秀”“先进”等官方证书寥寥无几;四十好几了,职称还是中教一级;但她却是民间公认的实打实的名师,她带的班级中考全县前十名占4人,几乎占据二十多所中学,上百个班级的半壁江山。同事、领导、学生、家长,提起杨老师无不信服,每次轮到她下到初一年级,必定是家长最追捧的班主任。
三流的教育说教,二流的教育启发,一流的教育示范。杨老师的人生经历和处世做事之道,是最好的示范,所以杨老师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她的影响下,儿子的学习成绩自不必说,20xx年高考被北大医学部录取。除了学习成绩优异外,更让我看好的是孩子的担当精神。20xx年暑假,我们几家人组织远足,在别的孩子拈轻怕重挑三捡四之际,她的儿子二话不说,扛起最大的背包率先前行。整个20多公里的行程中,酷热难当,汗流浃背,但杨老师夫妇坦然自若,没有丝毫心痛之意。那时,孩子才13岁。
杨老师喜欢运动,工作之余参加乒乓球协会,每周打上几次球。她的生活充满正能量,从不转发什么养生啊、小心孩子被人拐卖啊等子无虚有的帖子。遇到困难的人向她求助,她没多有少。有人劝她,说这些人当中有不少职业乞丐,开豪车住豪宅。她听后不以为意。并不是她不知道背后的事实,而是她哪颗悲悯情怀,使她救济弱小成为一种本能。
她的口中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新鲜教育名词,但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最新的教育理念。
作者|金乾波
家长的教育感悟的话语篇四
编者按:家长们可以能有一个想带自己的孩子回到童年的时候,让孩子知道生活的困苦。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想带孩子回到过去的原因吧!
孩子,如果可以,我真想带你去我小时候看看,去看看我6岁那年提的那只小提篮。那是一只楠竹编的小提篮,轻巧精致,犹如工艺品。小小的我提着它和小伙伴一起来到家门口的稻田里,去扯看麦娘、稻槎草、牛蘩蒌。天快黑时,提篮满了,我提着和我差不多重的它朝家走。到家后,我把提篮交给你的外婆,眼巴巴地望着她,等待她给我一个笑脸和奖励。你的外婆接过篮子,眉开眼笑地说:嗯,真能干,我的女儿能帮得到忙了!我又松了点气(意即轻松了一点点)!孩子,你的外公那时候开拖拉机,每天天刚亮(有时候天还没亮)就要出门帮人拉货,外婆既要干地里的农活,也要干家里那一堆杂活,她真的很累。听她说我让她轻松了一点点,快乐便充满了我六岁的小小的胸腔里。
孩子,如果可以,我真想带你去我小时候看看,去看看我9岁那年的那个灶塘。那是一个用泥巴砖砌成的灶,土土的,上面飘落着一层薄薄的草木灰。已经上了三年级的我正在灶塘旁忙碌着,外公外婆带着我的哥哥和弟弟去田里收谷子去了,我原来也是去了的,但现在被安排提早回家煮饭。我提着那口布满黑色锅灰的大铁锅淘米,我用那把比大人手掌还宽的菜刀切着辣椒和豇豆,我把它们倒在锅里,翻炒,放盐,放味精。嗯,熟了!我用锅铲挑了一点点送到口里,尝了一下:嗯,不咸不淡,又麻又辣!外公外婆带着你的两个舅舅回来了,我把菜端上桌,又给他们装上饭,自己也端着一碗。我手在扒饭,嘴里嚼着,眼睛巴巴地望向你的外公外婆,看他们脸上是否有满意的笑容。他们果然吃得很开心,一边吃还一边对我说:嗯,今天的饭菜真香!我的女儿真能干呀!听了他们的笑和赞,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
孩子,如果可以,我真想带你去我小时候看看,去看看我10岁那年的那根禾枪。那是一根用杯口粗的杉木做的禾枪,足有两米多长,两头尖尖的。外公拿起它插向两捆刚割倒捆好的麦杆,然后抓起来放在我的肩上。我的身体顿时一沉,身上如同多了一座大山,稍微定了定神,我拔开腿奋力朝家走去。那一年,我们家收回了一百多捆麦子,因为要抢插早稻,外公外婆便带领我和你的两个舅舅没日没夜地奔忙在阡陌上。
我知道大祸临头了。夜里8点多,我的爸爸拖着疲惫的身子从外面回来了。忙了一天,好不容易歇口气,他也是一边看书一边扒拉着米饭。妈妈一边做家务一边告状:你说气不气人?!刚买不久的大铝锅就被烧溶了!二三十块钱就不见了!你说这个懒婆做事怎么这么不踏实……我大气都不敢吭一声,低着头,等待最后的宣判。你外公铁青着脸站起来,眼睛里喷出的怒火灼得我想逃离,但是,我根本不敢动。他的手终于落下,我的脸上便多了4个指印,如同4个火炬,在我的脸上燃起熊熊大火。打了我他的气并没消,指着黑洞洞的门口说:你滚……我从黑黢黢的门口冲进无尽的黑暗中。地里的晚稻都收了,稻草也垛起来了,是它们收留了惶恐的我,躺在稻草堆里,我觉得自己拥有了片刻的温暖。我知道外公外婆都累,为了养活三个孩子,他们也真的是拼尽了全力,他们在地里忙活好几天才能挣到一口铝锅,可是我却因为急着想看书而忘了给大铝锅里放水,结果把锅给烧坏了。挨了打,我自己确实有错。
孩子,如果可以,我真想带你去我小时候看看,去看看我16岁那年出门时提的花布袋。那是一个印了红苹果和绿苹果的花布袋,是你外婆在广东打工时请工友用帆布缝制的,很结实,很耐用。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的清晨,外婆提着它,把我送上了开往广东的大巴车。我提着花布袋进了家电子厂,开始了早上7点半上班,加班到晚上10点半的流水线生涯。我的早上最多只能吃一个5毛钱的油炸粑,或者是一个只有少许油盐、葱花的炒米粉。我把自己挣的钱交给外公、让他寄回去给外婆在家里开支的时候,觉得好自豪,因为我给父母帮的忙又大了点。
孩子,我想带你去我小时候看看,不是想在你面前炫耀自己年少时有多么体贴父母,也不是想给你增加沉重的心理负担,我只是想告诉你,这就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底层的样子!这些年我奋力前行,就是因为我想逃离那样的生活,就是因为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就是你再过那样的生活。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摆渡人,而我却觉得父母只是那个给孩子提供船只和指引方向的人,不管船只身价几何、或指引的方向有多正确,最终掌舵的那个人却是孩子自己。在人生的这条长河上,要想到达自己理想的彼岸、要想不随波逐流总是要付出很多努力的,你若不肯用劲,父母如何呐喊鼓劲也只是白费心力!我也不想动用蛮力强迫你按我的心意航行,因为我希望你从小就要学会选择和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作者|爱de絮语
家长的教育感悟的话语篇五
转眼间,儿子上小学了。上学前,小小的他一直在问学校里上什么课啊,老师是什么样的啊,会不会有体育课啊?许许多多的问号充斥着他的小脑袋瓜,他和我一样对立才学校充满着好奇和期待。我只是微笑着回忆我们当初的小学,把我知道的都尽可能的告诉他。
送孩子上学,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上学的第一天。有时候和朋友开玩笑说,我们是当年被炒作“80后”的第一批,现在80后的孩们也都上学了。时光飞逝,社会在进步,儿子前来报到的立才学校与当年我们读书的学校自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学校的硬件建设、软件投入都令我有些惊讶,师资力量的强大更是令我暗暗庆幸帮儿子找对了学校。
自己从学校毕业已经十几年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的三观任由社会浪潮的冲击,我时时感受到,只有让孩子回归学校才能享受生活的安宁。孩子只有在学校才能享受老师无私的爱、同学单纯的情。把孩子交给立才学校,和其他孩子一起成长,接受孩子的美好和瑕疵,享受孩子带给我们的成长和快乐。让我们用安安静静的心来等待孩子的成长,那种期待有个美丽的名字,它叫“静待花开”。
在立才学校,儿子和同学们学习着文化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老师一项项的课程安排和工作规划让我感到多么安心、放心。干练的班主任王老师细心而有耐心,她的阅读计划让我无比欣喜。我静静地期待着儿子成为那个爱读书、会读书的翩翩少年。
一转眼,孩子开学一个多月了。忙碌的我静下来一想,孩子一个多月的变化确实挺大,天天高高兴兴去上学,回来后兴奋地和我说这说那:小朋友怎样,老师怎样,学校里又组织什么活动了,今天又学了哪些新知识,小嘴说起来没完没了。
如今,儿子变得爱做功课了。每天放学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书本拿出来看留的作业和老师交代的事情,那些记事分别用图形、数字、汉语拼音、汉字组合在一起,有时他自己都弄不清是什么意思,我就和他一起猜、想,相互提醒,最终把他所谓的“记录”弄明白,再把作业一项一项做完,把书包整理好,把第二天要用的学具准备好。孩子在心里上那么重视老师留的作业和布置的事情。还学着老师的口气说:“千万别弄错,千万别忘了”。看得出,孩子特别听老师的话,小小的他已经有了责任感。
儿子的生活起居也有了规律性。以前上幼儿园时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真正是“起床困难户”,我们做家长的也总认为幼儿园晚去会儿没什么。可是上学以后就不一样了,晚上他把事情做完就抓紧洗漱入睡了,保证21:30就睡着了,不是周六日也不要求看动画片了。晚上还对我说:“妈妈,老师说要早睡早起才身体好哦!”
看着孩子每天都在进步,成长,并有了积极向上的心态,我真是感到由衷的欣慰。
看着儿子兴奋的笑脸,我明白:孩子这么快进入“学生”这个角色,那是因为——立才学校每天都在努力!
孩子接下来在立才就读的六年,让我们做个陪伴者、守候者,期待我们的“花儿”在立才学校的沃土中积蓄营养,一朝怒放。
孩子上学了,让我们一起“静待花开”!
【本文作者:温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