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渔家傲教案一等奖篇一
(二)教学新课
1、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诵,要求学生听的过程中注意字音字形标注不懂的字词,注意语句的节奏,停顿和感情。
2、学生齐声朗读本词,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读准节奏。
3、写作背景:“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地度过了晚年。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4、结合课件梳理出文章生字词,弄通文义,教师对疑难词句进行指导
5、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梦)
6、词人做梦梦见了什么呢?用文中原文回答(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7、这种景象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读前面一句两遍后后感悟(瑰丽雄奇、辽阔壮美、气势磅礴)(一片烟波浩渺的海上,天与云与海浑茫难辨,海上的船只颠簸,这种动态犹如海船舞蹈起来,坐在这样的船只中,自然看到天上的星河也似乎在转动,作者用天、云涛、星河、千帆这些壮阔的景物构成了一副气势雄奇的海天相接图,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8、在这种迷蒙虚幻的景象之中,作者仿佛进入了什么地方呢?我们一起朗读词中第二句(仿佛梦魂归帝所,一缕梦魂仿佛升入了天宫)
9、在天国见到了谁?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形象呢?(见到了天帝,他态度温和,关心民疾。殷勤问我归何处虽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了深厚的感情,结合词人自身及整个宋朝百姓的遭遇,当世正是靖康之变之后,人间的皇帝徽钦二宗都被金兵掳去了,宋高宗也是偏安一隅,自身难保,更不可能来关心人民的遭遇。此时却有天帝来亲切问话,使词人感到温暖。)
10、词人面对天帝的问话有什么样的回答呢?大家一起来朗诵词人的回答,感悟词人的内心(学生齐读“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感受到词人迷茫不知所措,人生过半却有才不能施展,一个“谩”字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跃然纸上,而自然也有对当世国家危难的现实不满)
11、面对残酷的现实,自身飘零的身世,作者是否就消极沉沦了呢?(生答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到词人没有消极沉沦呢?我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并提问,作者在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学生回答是豪迈的。
12、为什么作者会一转而变为豪迈磅礴的词调呢?结合当世的历史大事件我们来分析一下,当世有一位名垂千古的大英雄和作者同处一个时代,在1130年取得了抗金大捷,正好和作者写此词的时间接近,大家知道是哪位英雄吗?学生回答岳飞。师说正是岳飞这位民族英雄,在词人写作本词的期间取得了抗金的牛头山大捷,收复了失地,词人受到鼓舞,在词中暗中赞叹了岳飞,大家可以找出来是哪句吗?提示岳飞的字为鹏举,和文中的哪句相照应呢?生答“九万里风鹏正举”。
13、大鹏展翅高飞,词人又怎么表达自己的愿望呢,请同学们一起读词中最后一句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学生齐读这句。教师:作者希望风不要停,这样就能使大鹏飞的更高更远,也就意喻了希望岳飞能打败金兵获得更大的胜利,从而收复国土,而词人自身所在的人生之舟也能到达一个理想的彼岸,过上理想中的生活。这里是作者对理想的追求。若是词人是一名男儿,定会和岳飞一道保家卫国抗金擒胡,这在词人的其他词作中有表露,ppt展示李清照诗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学生齐读这两句诗词,读出作者视死如归、捐躯报国的壮烈情怀。
14、作者作为当时的婉约派大词人,能写出如此豪迈雄奇的词作实数稀有,词人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也可见一斑,那么在同时期岳飞也有一首名垂千古的的词作《满江红》,抒发了保家卫国及壮志难酬的强烈悲愤情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展示岳飞《满江红》,并由学生朗诵。
15、同学们再一起来诵读一遍《渔家傲》,将词作的豪迈浪漫之情读出来
渔家傲教案一等奖篇二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注释
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长烟:荒漠上的.烟。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
一零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零四零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渔家傲教案一等奖篇三
(一)导入新课,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不同风格。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宋词。
对比诵读《醉花阴》《渔家傲》,体会词风不同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学生谈读后的感受。
明确:《醉花阴》表达了词人诗酒自娱的闲话,暗香盈袖的浪浸,明丽而继绵的甜蜜哀愁。
?渔家傲》表达了词人豪迈的气度,阔大的形象,雄奇的志愿。
介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特点。
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都不是一种写作风格,正如“大江东去”苏轼,也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柔情,李清照亦有着刚柔相济的美。我们进一步学习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别具一格的豪放词《渔家傲》。让我们一同走进李清照。
(二)、读通顺。
1、感知内容
2、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3、读出节奏
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三)、读梦事
1、读梦
明确:《渔家傲》记梦之作。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细读词作,勾画梦事的动词。接”、“连”二字把重重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转”,“舞“两字,则书词人在风浪联题加人适当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词中最能触动你的画面接云涛、星河流转、天人对语。
2、品梦
再读品梦。
用典引用贴切自然。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水击三千里,抟扶据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
李清照通过这首词要表达什么?
明确:此时的李清照不再是以泪洗面的弱女子,她有着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忧愁。优愁中有愤懑,感伤有倔强,有一种骨气在支撑着。正如梁启超对此词曾指出:“此似苏辛派,”
3、释梦
悟归情:领悟主旨思考:词人要归何处?为什么要归哪里?
(四)读出情。
读《如梦令》读《醉花阴》《声声慢》
明确:
(1)她生于书香门第,这个待字闺中的少女,羞涩调皮,聪敏率性。
(2)她与赵明诚结为夫妻,弹唱出一曲高山流水的琴瑟和鸣,纵使哀愁也是那般轻柔。
(3)49岁的丈夫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后改嫁的遇人不淑,被诬陷的牢狱之灾,时光在她的意念中度日如年的停滞了。随者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国破家亡的历史之中,但她以女子之身,怀天下大事。体味着宋代士大夫共同的时代悲哀。留下了:“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句和这首豪迈之词《渔家傲》。
再读: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浪漫与豪迈!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或者其他词人及其作品,收集整理一些你喜欢的宋词。
渔家傲教案一等奖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五首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思想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三、教学难点:
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
五、课时准备: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二),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品读《渔家傲》: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学生品评:发表看法..)
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四),赏析《渔家傲》:
1、赏析上阕: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赏析下阕: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3、课文小结:
这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边塞诗派的形成及特点
九、板书设计
刘玉丰
渔家傲教案一等奖篇五
?渔家傲》选自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李清照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渔家傲》却是她的一篇豪放之作。本节课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去体会,教师抓住此词中“梦”事展开教学,以李清照的一生为纵线贯穿全课,使课堂结构紧凑,板块清晰,主线分明,层层展开,循序渐进。并将李清照其他词作与《渔家傲》进行对比,在朗读中感悟婉约与豪放词风的区别,引导学生体会该词的情感,了解李清照传奇的一生。从而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