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随笔语文课的感受篇一
教学内容:
1.知识目标:
1、介绍作者及九叶诗派。
2、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祖国人民深切的挚爱,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诗人赞美的是什么。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意义。
2、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具准备:
录音机和录音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早年留学美国,大学教授,现代九叶派诗人。主要作品有《赞美》、《诗八首》。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的合集出版于是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
二、朗读:
方式:1、放录音带让学生跟着朗读一遍。
2、由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板书生字生词)
三、理解:
方式:在师生一起诵读中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第一节:
1、站在历史的高度描写中国人民所处的恶劣的生存环境。
2、表现中华民族深重的灾难。
3、表达对祖国人民深挚的爱。
第二节:
通过一个农夫表现中国人民勤劳善良惯于隐忍安于现状的特点,赞美其顽强的生命力。
第三节:
1、表现祖国人民多灾多难。
2、表达了诗人的深切同情。
第四节:
赞美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顽强的生命力。
(过渡:下面我们来鉴赏一下这首诗。)
四、鉴赏:
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再做总结。
1、句式自由,形式不拘。
本诗没有固定的句式和篇章构结,形式自由活泼,完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定。
2、不讲究音韵,但有诗歌内在的旋律。
本诗没有押韵的特点,但有内在的诗歌的旋律,读来生动感人。
3、宏大的包容性。
诗歌以铺陈的手法,描绘了密集的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民苦难的生存环境。
4、民族生存力的赞歌。
诗人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回响,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存力。
五、主题:
方式:由学生思考讨论再做总结。
这首诗赞美了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顽强的生命力。
五、练习:
讨论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理解:鉴赏:
一、环境、灾难、挚爱一、句式自由,形式不拘
二、勤劳、隐忍、顽强二、没有音韵,但有旋律
三、贫困,饥寒、同情三、宏大的包容性
四、灾难,赞美,顽强四、民族生存力的赞歌
随笔语文课的感受篇二
没有语文书的语文课,怎么上?我第一次遇到了开学没有语文书的窘境。索性变换一下教学思路吧,将第二课的诗抄在黑板上,和孩子一起到诗中漫步。
短短的几句诗很快就学完了,教什么?教读、教写,可教的东西很多哩!乍一听我这样说,似乎有些天方夜谭。五年级的孩子,还需要这样手把手教吗?可别说,课堂上一番审视,让我坚定了今天教学古诗的思路——抓习惯,讲方法。
昨天统计孩子的基本信息时,我发现了很多孩子在书写上存在问题。1、错字别字现象严重。连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家庭住址都不能写全对,甚至是做抄写这样的作业时也出现了错误!孩子对熟悉的内容熟视无睹,学习时不够用心,导致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孩子自身并未觉察问题的存在。2、握笔姿势不正确。班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没有使用正确的握笔姿势,坐姿也不达标。尽管当时也做了纠正,问题的形成不是一两天,解决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恰好可以借助现在,做好当下,课堂上对孩子的`书写予以指导。
孩子学会学习,方法很重要。学古诗也不例外!我和孩子们重温读诗的方法。七言诗的节奏如何把握?怎样读出诗的韵味?我以《江畔独步寻花》为例,划节奏、练习读……孩子们兴味盎然,平长仄短,抑扬顿挫,读得有滋有味!读正确,只是第一步。读出理解与感悟,读出画面感是目标。我鼓励孩子学会诗中读出问题,交流疑惑。引导他们借助语言环境理解词语,通过工具书解决疑难,发挥集体的力量。启发孩子们从多角度发表看法,碰撞智慧。词语的理解,为了解诗意做好了铺垫。进而放手让孩子们组织语言,说一说对诗句的理解。
诗用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动人的画面。“闭上眼睛,认真听,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在初读感知,再读理解的基础上,打开孩子们的想象之门,调动生活积累,唤起美好的体验。创设情境,搭建平台,鼓励孩子尝试将画面变成生动的语言,融入想象表达,适时点拨,打开思路,发散思维,学会从有限的文字中看到无限的精彩。
最后,我们一同回顾了学习古诗的经历,提炼出“一读二说三想象”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同题诗《江畔独步寻花》自学中,鼓励孩子们课下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继续摘抄其他几首同题诗。
随笔语文课的感受篇三
1、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
(3)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2、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提问,神舟飞船的情况(学生自己介绍)。
(二)字词闯关(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
(三)自读课文,分析课文
1、结构分析:
主体:(4~26)飞天航程。
结语:(27~30)迎来了飞天梦圆的时刻。
2、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
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也喻指这一航程。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自豪、赞美。
4、本文导语部分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是描述,也是评论。既有对飞船升空的情景精细描绘,又有对这壮举的评论。生动感人,有情感。
5、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2)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3)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6、中国人飞天航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首先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
(2)安全返回技术。
(3)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四)理文章线索
文章用倒叙手法写出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然后按照是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飞向太空的历程,最后落笔到“神舟”五号的研制、发射上,首尾照应,重点突出。
(五)写作特点
1、以倒叙为主要叙事结构。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清晰,首尾呼应,这是本文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
2、语言凝练,具体生动。
(六)作业布置
编写中国航天大事纪(世界航天大事纪做参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随笔语文课的感受篇四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从今天开始,我将担任咱们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这个双重的身份在告诉大家,我们不仅可以一起讨论语文学习,还可以讨论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让你们对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姓容,看过《还珠格格》的同学都知道,就是容么么的容,名字是“旖旎”,形容风光柔和美丽的意思。平时喜欢看书啊、聊天什么的,以后咱们可以多交流交流,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成为好朋友!
第一节课呢,老师不打算进入正题讲课文,就先跟大家一起简单讨论一下什么是语文,我们该怎么学习语文,老师会在这个学期里教给大家什么。
在上讲台之前,我都一直在想,我的老师教给了我什么,我学到了什么,我将教给大家什么,用什么方式来教。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它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咱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处于一个语文的学习环境。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学一定都上过不少语文老师的课吧,不知道其中有哪些是让你记忆犹新、深受启发的呢?我想你们也一定很期待老师会不会带给你们什么新的东西,让你们对语文更加有兴趣,或者说,更有感觉呢。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在这个学期里,我会带你们一起体验用新的方法学习语文的乐趣。至于新的方法是什么,让咱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随笔语文课的感受篇五
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一般都不上课,而是和学生聊一些话题,这些话题可以是对社会现象的评价、可以是对生活的态度、学生的思想和观念等等。
我希望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考,为即将开始的新一轮学习设定一个大致的方向,或者构建一种共通的理念,或者一种习惯。
这个学期也不例外,我给了学生四个关键词。
1、成长。
每个人都在面临成长的困惑,学生们也一样。
也许现在的他们所面临的成长压力、成长环境要远比我们那个时候更为苛刻和艰巨,所以我始终觉得他们应该获得更多的关爱,而人在关爱中总会得到更好的成长。
我和学生们说,成长不仅仅是形体的长大,体重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心智的成熟,思维的独立和生活的自主。
成长过程会遇到许许多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挫折和困难,如何面对这些挫折和困难,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如果把挫折和苦难当做一种经历和财富的话,我们就会始终相信自己,始终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我们就会更深刻地理解忍耐和坚持的含义。
对于过去和苦难,有人选择忘记,有人选择铭记。
但是忘记并不是单纯的遗忘,而是铭记后的忘记,在痛苦中的挣扎和解脱,痛定思痛后的重新开始。
于丹在参加汶川地震三周年纪念会时谈到“苦难”,她说:“无论忘记还是铭记,都是一种成长。”对于生命而言的确是这样。
我说,你们现在需要的也是成长,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而耿耿于怀,不要因为暂时的挫折而一蹶不振,因为生命是一个长跑,而不是短跑。
在你们心中要始终坚持这样的信念,选择铭记,然后忘记,不断地完善自己,终究会不断地成长。
2、目标。
对于刚开学的孩子们来说,在开学初需要树立积极的目标和信念。
对于语文这个学科来讲,有着相当一部分学有困难的学生。
他们也许并不是不热爱语文,而是我们并没有把语文内在的美给学生解读出来,或者说没有坚定这些学生的信心和信念,亦或者没有帮助他们找到合理的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的方法。
针对这个情况,在每个学期初,我都会给学生施以足够的信心,让他们坚信,语文是完全可以学好的,只是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或者我的某些行为习惯还没有达到语文学习的要求。
其实,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如果我们将之扩大,整个生命的过程和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致的。
生命中我们都需要明晰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
没有目标会让人堕落,没有信念会让人畏缩。
长此以往,生命便没有质量可言,生活变得索然无味。
有了这个目标和信念的指引,每一个学有困难的学生都会被重视,得到关注,在课堂上,在自习时,他们不太适宜的动作和习惯都会被我及时地纠正和引导,同时他们每一次课堂回答,每一次作业,都会得到我鼓励和赏识性的评价。
我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其实,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在不断的小成功面前,每一个人都会一点一点建立信心,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3、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在教学中,我会经常重复和强调这个意识,希望这样的意识能够持久和深入地贯彻到学生的心里。
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们总结好的习惯模式,做到的和还没有做到的,诸如积累的习惯、自由阅读的习惯、写的习惯、预习的习惯、适应老师的习惯、不抱怨的习惯、课前三分钟进入状态的习惯等等。
通过交流和探讨,学生们明确了哪些是好的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哪些是需要强化的习惯,哪些是即将要学习的习惯。
通过习惯意识的培养和行为的落实,每一节课,每一个自习,学生和我都在努力地执行着这些好的习惯,时间一长,他们自然体会到了它的好处,从而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效果的取得有时候的确需要形式的实施。
通过集中的探讨,共同的执行,用集体的力量来约束和感化。
4、大事化小。
一件大事的成功往往是由无数小事的完成成就的。
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能力的飞跃,语文130分,甚至140分的取得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
它一定是一点一滴,细致入微不断积累的结果,所以语文能力的提升这件对于高中生的大事一定要细化在每一天的语文学习上。
把大事化小,其实正是这样一种态度,真正把每一天细化,内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上。
比如,每一个细微的知识点的摘抄和积累;每一篇经典文章的精读,细读;每一个自习的自我反刍巩固等等都是这种思想和态度的具体体现。
老子说“为学日益”,强调学习上的每天进步一点点,也正是这个道理。
语文学习上,如果具备“大事化小”的态度,语文便可以学好;生活中如果具备“大事化小”的态度,我们就会把事做好。
总之,从这节课上,我希望告诉学生,语文和生命一样都是一个习得的过程。
我们要做的是在这种习得和坚持中,做最好的自己。
我想起这样一个故事,当米开朗基罗创造出《大卫》的时候,记者问他,你是如何创作出了这么伟大的作品?米开朗基罗说,很简单,我到采石场,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我从中看到了大卫。
我要做的只是剔除多余的部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伟大作品的内在潜质,只是我们还没有深入发现和挖掘。
那么从现在开始,剔除自身多余的东西,完善自身不足的地方,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