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诗经有感篇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 首诗,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秦风。蒹葭》。全诗共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全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
首句“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无须过多的修饰,就能让人遐想万千。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时地点出了年轻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追求过程的艰辛。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年轻人认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寻“伊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年轻人却始终执著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有些人认为学习古代文化会让国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除去科技的进步外,对比古今作品,反倒觉得很多现代文章比不上那短短的几十字古文,现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静不下心来,使得传统的中国文学底蕴正逐渐流失。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在空闲时间多读一读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名家作品,读一读真正的中华经典。
读诗经有感篇二
在北方,冬日晴好的阳光总能令人心情舒爽。它温暖、柔和、微干,光辉万丈却不刺眼。有它的地方适合小憩,适合回忆,适合阅读,它本身也极像了一场浅眠、一段时光、一张书页。辑录了先秦时期先民歌谣的《诗经》,就有着冬日阳光般的通透纯粹。
《诗经》无疑是美的,它展现了华夏大地自然与人类的原初面貌,描绘的是未经斧凿的自然和实在淳朴的人民。这里有扶苏乔松,甘棠之华绽于梢头;隰有荷花游茏,萋萋葛叶施于谷中。南有习习凯风,灼灼桃花最能荡漾春色;北有霏霏细雨,依依杨柳亦可拨动柔情。潇潇风雨中,西方蒹葭苍苍鸡鸣喈喈;明媚风景里,东方荇菜参差雎鸠关关。自然之美是天赋的瑰宝,人之美也是不可忽视的奇葩。诵读着先民的诗歌,会有千百种光彩在眼前绽放。光彩里硕人颜色倾城姿容无双,军士刀剑相击火星四射,王侯肃肃垂拱威仪槺槺,武夫气势赳赳豪气难匹。光彩里有妇人缝制缁衣时的低吟,也有猎人农户对丰收成果的感叹;有通俗上口的劳动号子透着粗矿,也有庄严典雅的祭祀颂唱尽显雍容。
然而,即使《诗经》有再多再美的声色,它也不是氤氲着湿润浪漫的《楚辞》。作为现实主义学的代表之作,它整体上弥漫的是北方冬阳的干冷气息。作为言情咏志的“诗”,它更多地展现给我们的,是只要为人就无法避免的悲欢离合。
人生有三苦,一曰爱别离。早时学习《诗经》名句,曾有同学笑言古人矫情,觉得分开时亲近之人难免会依依不舍,但动不动就“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甚至“不我活兮”就显得有点夸张了。但仔细想想古时的交通与通信情况,我们就能明白,在古代,外出远行恐怕是最令人难过的事情之一。一去千万里,也许成年累月都杳无音讯。分开或许并没有什么,但离别之后的思念最是熬人。“未见君子”,难免忧心忡忡。思君令人老啊,在这种想念的影响下精神恍惚、头疼心痗都是正常的,更别论首如飞蓬,寝食难安。
人生有三苦,二曰怨憎会。《诗经》中有许多基调哀怨愤懑的诗歌。(fsir)值得一思的是,这些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大多数是针对上位者的。“上位者”不仅指天子公卿之类的政治统治者,也指父亲丈夫这些家庭主导者。绝对的权力容易滋生出贪欲与专横,《诗经》中讽刺统治者骄奢淫逸暴虐无道的“憎”诗不胜枚举,如《羔羊》、《硕鼠》、《伐檀》。而控诉自己被丈夫无情抛弃的《邶风。终风》与《卫风。氓》,以及因父母包办婚姻而无奈的《齐风。南》与《鄘风。柏舟》,这些“怨”诗也让我们不得不为那些受到压迫欺侮的人唏嘘。怨憎并非仇恨。若是两个关系疏远的人结了仇,不能了结的话大不了天各一方不再见面。而君与父是一生都无法避开的。无法轻易改变对方的想法又不能与之对抗,那么对他们的怨憎莫说消弭,连抒发恐怕都难以实现。
人生有三苦,三曰求不得。人,是一种渴望幸福的存在。我们都有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一段甜蜜的`爱情、一份安逸的工作、一生平稳的生活。可追求的路途总不会是一帆风顺。有所追求却求之不得的遗憾,不是爱别离的撕心裂肺,与不会是怨憎会的刻骨难解。它像是毛毡上落了尘土拂之不去,平时感觉不到,但一想起就有轻轻的难过。是谁刈楚秣马却望汉水兴叹求不得佳人一顾?是谁夙夜为公却得肃肃宵征不得安歇?又是谁行迈靡靡在乱世中遭逢百忧?千年以后再回首,我们能做的也只有抚着书上的油墨再帮他们发出一声长叹。
太史公所作《史记》曾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确实,《诗经》是纯粹平和的。它如冬日里的阳光一般,干净、温暖、美好。而在光影声中奔波挣扎的犬马之人,是让《诗经》有温度有深度的,最重要的存在。
读诗经有感篇三
近日,偶得空闲时光,遂拿起案头上尘封已久的《诗经》。翻阅那熟悉的.诗篇,已被岁月磨掉棱角的情感再次泛起阵阵的涟漪。《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可见而不可求之实物的篇章,尤以《关雎》、《汉广》和《蒹葭》最出色。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同为情感描写,却各有特色。《关雎》热烈直白,《汉广》情感真挚、淳朴动人,《蒹葭》则飘渺迷离。
分享:
读诗经有感篇四
呢喃着这两个字,仿佛看到一片青涩的芦苇,像泛黄的雪绒漫天扑过来。
芦苇青涩,天真,最接近自然,最让人感到亲近。而《诗经》,诗三百,起来,也正是:思无邪。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读完这一段话,仿佛美丽端庄的庄姜就站在眼前,她有着闭月羞花的容颜,有着“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妃黛无颜色”的神韵。这段话,读的似懂非懂的人会感慨她的楚楚动人,而确切理解每个字词解释的人更会惊叹古人的艺术水平:柔荑草,蝤蛴蝎、瓠犀虫,讲人的美貌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这正是最古老淳朴的人,生活在自然的人对大自然亲近、敬仰的体现啊!此时自然与人,已经融合在了一起。
在古人的`世界里,他们怀着一颗亲近自然的心,去接受自然,敬畏自然,赞美自然,享受自然。在一句句如“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的优美的诗句里,他们对自然的真挚之情也可见一斑。比起现在的我们,自认为能吟上一两句古人的“关关雎鸠”,就认为自己是文艺青年,在浮躁的社会里用浮躁的心去对待万物,实在是愧对于这一两句诗后不出于任何目的的热爱自然的真挚之情啊!
《诗经》如芦苇,若想真正了解,必须先有一颗芦苇般的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每一字每一句背后那种最原始,最纯真,最贴切自然的心。
读诗经有感篇五
《诗经》谁都知道,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可是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也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并且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也称“诗教”。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诗被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我最喜欢“风”,因为。“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可是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呢,共有一百六十篇。。“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被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颂”是祭祀乐歌,以前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孔子也曾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我认为“国风”在《诗经》中最无邪,最淳朴,“国风”中最无邪,最淳朴应该是《关雎》。它唱出的是百姓的心声,唱出的是对生活真实体验的实实在在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是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们都能体验到的人生经历和道理,它的光辉使文人的矫柔造作和酸腐之气显得苍白贫血和令人作呕。他不是华丽的,而是跟老百姓的话一样,朴实、真切,一针见血,有血有肉。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则。虽然我们还小,但是我们也会明白,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那会带来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