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手指歌教案反思语言篇一
活动目标:
1、感知紫藤花的特征:一串一串的,紫中带白的颜色。
2、学习双色相间点画紫藤花。
3、体验点画活动的快乐及成功感。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绘画纸、白紫两色颜料(稍干些)、抹布
活动过程:
1、欣赏紫藤花。
把幼儿带至紫藤架下,幼儿自由欣赏紫藤花,教师引导幼儿重点观察紫藤花的外形及颜色等特征,并鼓励孩子们大胆说说自己的见解。
2、启发幼儿大胆想象,用动作表现紫藤花。
教师示范双色相间点画紫藤。
伸出食指先蘸一点紫颜色,接着再蘸一点白颜色,然后在图画纸上花柄的两边点画紫藤花,一点表示一朵花。
1、幼儿作画,教师指导,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大胆尝试双色点画。
2、点画是注意花形:上大下小,一串一串
3、提醒幼儿注意卫生,不把带有颜料的手到处乱摸,点画结束,及时用抹布把手擦干净。
把幼儿的作品沿轮廓剪下,布置成紫藤架,引导幼儿共同欣赏,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反思:
美术的绘画形式有很多种,美术可以让人发挥想象和创造能力。幼儿对于绘画来说,需要的是贴近生活,幼儿都喜欢涂涂画画,尽管幼儿画的什么也不像,我们都要跟幼儿们鼓励,不要去打击幼儿对涂涂画画的兴趣,让幼儿尽情地绘画,这才能让幼儿表达出内心的情感。手指点画是一种幼儿的绘画形式,这种用手指绘画会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
手指歌教案反思语言篇二
1、了解螃蟹的外部特征。
2、主动收集、选择喜欢的材料制作螃蟹。
3、以愉快的心情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并作简单的作品介绍。
1、收集手工材料(各色彩泥、小纸盒纸板、彩纸及折纸步骤板、报纸及底版、彩绳及底版)。
2、胶水、双面胶、抹布、俘手工作品、太湖模型。
1、欣赏俘,引起兴趣。
(1)边用手指点俘,边念儿歌。(一只螃蟹一张嘴,两只钳八条腿)
(2)教师介绍自己的作品。(材料及制作方法)
2、一起制作螃蟹。
(1)请幼儿观察介绍材料:
可以用彩泥捏螃蟹;可以用报纸撕贴螃蟹;可以用彩绳围贴螃蟹:可以用彩纸折出螃蟹;可以用纸盒纸板制作螃蟹。
(2)互相交流自己想用什么材料制作螃蟹。
(3)幼儿制作,老师巡视指导。
3、欣赏、介绍讲评。
(1)介绍讲评说说“我”的螃蟹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怎样做的。
(2)展示欣赏评选我最喜欢的螃蟹(贴星)。
把幼儿用不同材料制作的螃蟹放在太湖模型中,供大家欣赏。
手指歌教案反思语言篇三
儿歌《手指谣》是让幼儿认识并知道自己小手上的五个手指头的名称,并能将手指进行变形和想象。在活动开始部分的时候,我伸出画有手指娃娃的手来向幼儿问好,让幼儿一一说出手指娃娃的名称,再让幼儿听着教师的口令相应地伸出自己的手指娃娃来让幼儿熟悉手指的名称。(.教案来自:教.案网)儿歌的内容中用两个手指进行变形的时候都用到了动词碰、并、捏、翘,这是幼儿学习儿歌时要重点掌握的一个点,我在设计活动的时候,用到了重点前置,把这一重点部分以和幼儿一起来做手指游戏的形式进行了前期的铺垫,为幼儿学习儿歌打下了基础,也符合了小班幼儿爱游戏的年龄特点。
1、熟悉手指的名称,乐意用手指进行变形和想象。
2、学念儿歌,掌握动词:碰、并、捏、翘。
3、结合手指变形和想象尝试创编儿歌内容。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认识手指,喜欢有一双能干的手。
简易图谱、手指上画上娃娃头像。
1、老师伸出一只手,弯曲手指向小朋友问好:小朋友们好!
刚才是谁向我们问好
2、小手有几个手指娃娃
1、你们的小手上有没有手指娃娃呀
2、游戏:听口令:老师说食指食指碰碰等,幼儿就作出相应的动作
1、看看老师的手指娃娃变出了什么
2、老师边做动作边完整朗诵儿歌。
3、教师边带领幼儿做动作边把儿歌念一遍。
4、请幼儿分组学念儿歌。
1、老师的手指还会变许多的东西呢,看看老师的手指,又变了什么呢
2、我们的手指还可以变出些什么呢
你是用什么手指变的呢
3、完整朗诵创编儿歌。
4、我们再把这首手指谣去念给没来的小朋友听听吧!教师带领幼儿出活动室。
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我用手指进行变形,让幼儿来说出变出了什么
手指歌教案反思语言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手指点画梅花,体验点画的快乐。
2.培养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教学准备:
梅花,范画,颜料,白纸。
教学过程:
1.小朋友最喜欢花了,因为每一朵花都是那么漂亮,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美丽的梅花。(出示梅花图)小朋友,看看梅花什么样子的?(红色的,五个花瓣,树枝是弯弯曲曲的,枝上还有没有完全开放的花骨朵。)
2.老师想把这美丽的梅花保存下来,可我不想画,那可怎么办呢?老师啊,用手指点画了一幅梅花图。小朋友想不想看?(看点画图,幼儿说一说老师是怎么做的?)小朋友们是不是也想做啊?(幼儿:“是。”)那我们今天一起做一幅美丽的梅花图!
3.看好老师是怎么做的(教师示范做一朵梅花)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吧!
4.幼儿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成果展示。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要求幼儿用手指进行点画,幼儿在实际的操作中,大部分的幼儿都能使用点抬的方法进行点画;他们在色彩的搭配上,很随性,都是按他们自己的喜好来的。我班的幼儿很喜欢玩颜料,每次上颜料课,他们都很喜欢,积极性也很高。但是在换颜色时,有的幼儿没有擦手,把颜色弄混了。
手指歌教案反思语言篇五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初步理解abc结构。
2.能根据乐曲曲式的变化进行动作创编及乐器表演。
3.感受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点:
熟悉乐曲旋律,初步理解abc结构
活动难点:
能根据乐曲曲式的变化进行动作创编及乐器表演。
活动准备:
音乐、音响、图片(小鸟、蜗牛、蛇),图谱,乐器(碰铃,打棒,铃鼓)。
活动过程:
1.播放《草原狂想曲》幼儿自由舞蹈,导入活动。
教师播放乐曲,幼儿自由打拍子,倾听乐曲。
幼儿讨论,讲述自己听到的乐器声音。
3.教师出示小动物图片,幼儿匹配动物图片和乐器,并讲述原因。
4.教师再次播放乐曲,幼儿感受每个小动物出场时分别做了几次动作。
5.教师出示图谱,师幼一起感知乐曲。
6.放乐曲,幼儿根据图谱自由创编动作。
幼儿根据乐曲的变化自由创编小动物动作,教师在此过程中分别找出三个动作很优美的幼儿。
7.邀请三位幼儿上前表演,其他幼儿和教师一起打节拍。
8.播放音乐,幼儿随乐器进行表演。(互换角色,再次表演)
9.再次播放乐曲,幼儿使用乐器表演。
教师:小朋友都很棒,可以用这么优美的动作进行表演,那么我们的小朋友也可以使用乐器进行表演。
幼儿拿乐器进行演奏。(互换角色,再次表演)
10.教师总结:我们的小朋友都很棒,圣诞节就要到了,现在请我们的小朋友一起狂欢吧。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投放乐器在音乐区,让幼儿大胆去创造、尝试运用乐器进行打击乐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运用故事贯串整节活动,引导幼儿大胆参与。幼儿能积极参与音乐游戏,大胆尝试,能根据乐曲曲式的变化进行动作创编及乐器表演。能突破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