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心得感悟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感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感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浮生六记的读书感悟篇一
大概很多人跟我一样吧!是听到了这句话,才有了翻开《浮生六记》的兴趣,才知道了他和她之间的故事。芸,在十几岁的时候,被作者沈复看中了,然后走了一番正当“程序”后,结为了夫妻。
芸娘聪敏,小时候听过一遍《琵琶行》,便能背诵,后来还根据这首诗去识字。她是性格柔和,温柔朴素的一枚弱女子,长相一般,但是对作者有着一种特别的吸引力。
《闺房记乐》,乍一看还以为作者写这本书是用来“晒妻”,或者是“秀恩爱”呢!从年少时,便有说不完的趣事。
首先是因为“粥”,弄的两位都很尴尬。(具体可以自己去读一下)作者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内心应该是窃喜的吧!
然后说到妻子因为自己得了“天花”而长期茹素,婚后依然勤劳早起,一起讨论诗文,互相打趣。再到捐赠珠花,外出游玩,女扮男装等。
字里行间,直觉得此夫妻二人三观趋同,甚是般配。生活上相互扶持,精神上也能很好的同步交流,游山玩水,谈论诗文。互相打趣,给生活平添了很多乐趣。
芸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论是生气时候认真的样子,还是获得满足时开心的样子,想必在沈复眼中,都是可爱至极吧!
然而芸娘始终是性情中人,容易大悲大喜,加之身体柔弱。离世时不过四十岁左右。
《坎坷记愁》中描叙到,家庭条件困苦,夫妻为了生计,奔波劳碌,颠沛流离。最让人伤心的莫不是,夫妻为了躲追债的人,在安顿好子女后,星夜悄悄出走那一段。被儿子发现了,哽咽无语,只能安慰道:“别哭”,“别哭”。儿时,父母外出打工,我长期寄居在亲戚家,这种离别之事我也是经历过的。可能对于父母的心理,我无法切身体会,但是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好像除了哭,别的什么也干不了。
夫妻二人也不愿意麻烦亲友,借住二十多天,就筹谋未来。就算是困苦不堪,需要人帮助,也是选择去找那些他们曾经给予过帮助的亲友。此间还有许多故事,讲的都是夫妻相扶相携,共度生活难关的事。
《闲情记趣》讲的也都是日常生活,芸娘“就事论事”,总是能想出很多不着调,却又很实用的点子。不过其中有沈复誓不植兰的故事。我小时后也养过一条黄狗,很是聪明,我也给他取了个很接地气的名字,叫做“旺财”。后来我父母外出打工,我也最多一个星期才能回来一次,每次看到他,我们都非常开心。后来接近寒假了,我回到加却没发现“旺财”,找了好久,邻居的大娘才告诉我好久没看到他了,可能是被捕杀了,当时我伤心至极,我好不容易领养了一只狗,却远离了他,让他在左邻右舍趁吃趁喝,没人照料,终究丢了性命,想到这里就无比内疚。万物皆有灵,以后出现类似的情况,我总会考虑再来,直到现在,我再也没养过小动物。《浪游记快》中,沈复谈到: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常存“人珍我弃,人弃我取之意”,想来我和作者性格也有颇多相似之处。
这本书大致写夫妻二人患难与共,祸福相随的故事。应当是很多人都心向往之的。夫妻三观趋同,但迫于生计,最终“恩爱夫妻不到头”,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思考再三,却也发现结局有因可循。夫妻感情虽深,但是总感觉缺少“成长”,最终困于生计,贫贱夫妻百事哀,虽然夫妻同心,最终却也没能渡过难关。芸娘虽然可爱,但是太过于性情,大悲大喜,加上体弱多病。可以说憨园,和丫鬟的事,成了她的催命符。
如果没有生活上的困苦,或者说一起熬过了这段艰难的时期,想必《浮生六记》该有另一番景象吧!
浮生六记的读书感悟篇二
《春夜宴桃李园序》中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大意为短暂的人生就像是一场大梦,之中又有多少欢乐时光呢?人生百年眨眼便逝去,不如意之事十之_九,想来这并不是古人独有的感慨,今人实也难逃这魔咒。如今,世人多为生计或功名奔波劳累,失了不少朴实无华的欢乐之感。如今人于浮华之中,如沈复于《浮生六记》中所记,如他一般于平淡的生活中找寻乐趣,也不失为一种幸事。
《浮生六记》共四卷,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读完此书,时常感念沈复与陈芸的爱情,也感念他们的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沈复与陈芸可谓是珠联璧合,二人自小相识,沈复欣赏陈芸,对其母言:“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陈芸于沈复腹饥之时藏暖粥小菜为沈复果腹,其兄打趣曰:“顷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二人之情谊,可见一斑矣。后二人迁居他处,情谊如旧,却也遭尽磨难。书中所记之事,多为乐事,然夫妇二人不过肉体凡胎,与旁人无异,也尝为生计所累,个中辛酸,盖不为外人道也。然二人即便潦倒,仍志趣不改,吟诗、作画、郊游、烹饪,喻欢乐于平常,意趣盎然。二人虽非达官显贵,平日生活却也多姿多彩,不输名贵。
纵然浮生若梦,为欢却不只几何?世人多如沈复夫妇二人,平凡且普通,然世人也能如二人一般,把生活活出诗意、活出精彩。汉乐府《西门行》诗:“夫为乐,为乐当及时。”珍惜每一个生活细碎的平常,寻找其中的乐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沈复与陈芸青梅竹马,两人情投意合,终成眷属。
林语堂先生称陈芸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一屋、两人、三餐、四季,他们把普通的日子过成了烟火神仙。
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
两人的温馨甜蜜,尽在沈复笔下重现,平淡如水、对酒当歌、相约来世。
然而,造化弄人,妻子陈芸早逝,独留沈复,长相忆。
沈复的后半生,在追忆中度过——
无人问我粥可暖,无人与我共黄昏。
想必在甜蜜往昔之后,引发的更多的是作者的悲怆,无人能言说。这种凄苦之情,也被我的那位来自声音课的学长演绎得万分悲凉、充满落寞,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丧妻、丧父、丧子,人生颠沛流离。
天地如逆旅,人生如过客,“浮生”,“若梦”?
这一章节,充满了悲哀的气息,沈先生和芸娘的日子生不仅过的越来越拮据,芸娘最后也在异乡里去世。之后沈先生回到故里,却因父亲对他还谅解,故一直没有去见父亲,直到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最终连父亲最后一眼也没见上。而后他弟弟的一些所作所为,最终让沈先生选择净身出户!
在这一章中,陈先生说道了一问观点:
奉劝世上的夫妇,固然不可彼此仇视,也不可以过于情爱深重。俗话说“恩爱夫妻不到头”
这让我想到“吃亏是福”,讲究的就是人生的平衡,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就是平衡,因此,吃亏就是得福。
现在的人们,大多数都喜欢“精明”,也就是凡事不吃亏,倘若都要精明,那么,会不会精明过头了,反而变得斤斤计较。
我们讲究平衡,是因为心平静,不管遇见哪种情绪,都能平静对待,才能平和去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本书已经流传了二百余年,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这本书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现,说明人们对于此类文学的热衷。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朴素,他们之间的感情温馨至极,整个居家生活都是浪漫洒脱的。他们夫妇二人去往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这本书讲这一切都加以记录。在作者雨陈芸初次相见之时,就产生了情愫,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满艺术感的布衣蔬食浪迹天涯。
然而现实生活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渺小的人类只有抵抗,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现实。他们的梦想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破灭殆尽,但是他们不忘初心,当初的快乐丝毫未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将两人分离。这种生活在现如今都很难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应该是像他们这样的,也只有这本书,才能真正体现夫妻之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十八岁就与陈芸结婚,在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陈芸还被疾病所困扰,虽然如此,两人依然没有分离,老天这么想拆散他们两人,直到陈芸去世也没能实现,莫非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爱情?后来沈复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书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与外世纷争,记录方式淳朴,因为故事本身耐人寻味。作者的高超之处不仅于此,他还将细节描写到淋漓尽致,连心理活动和一些耐人寻味的小动作都加以记录,有些时候还不乏风趣。作者虽然是有一定历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现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点,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这样的特征。他贪玩,对很多新鲜事物抱有兴趣,也愿意与人分享快乐。两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复总是能找到玩乐的方式,虽然不高级,但是两人却乐在其中。只可惜最终两人还是要分离,看到最终也难免为他们感到惋惜。
作者的经历是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压力,也只有这种生活是最轻松的。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多么富有,都很难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难上加难。最后沈复也看透了一生,并将一切记录在书中。
这一章的字里行间,你侬我侬,透露着浓浓的爱意,沈先生与芸娘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拥有着浓情蜜意,着实令人羡慕。
而且,我发现沈先生擅长观察,他的视觉系统整合得很好,得益于儿时的他,喜爱明察秋毫,细细观察纤小的东西,因此,在他的文字下面,生动的体现蚊虫这些细小动物的刻画,从而带来了丰富的想象。
长大后的沈先生,喜爱修剪盆景,这是功夫活,急不得,这个培养性情的手工活,在沈先生笔下,描绘得绘声绘色,让我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他的惬意。
生活本是油盐柴米酱醋茶,沈先生夫妇却把日子过得闲情逸致,越发让我亲近他们的生活。
“点缀盆景的花石,小则可以精巧到入画图中,大则可以融汇韵致,令人入神。捧一瓯清茶观赏,注意力能被盆景移取,使人神游其中,这等盆景,才适合在幽静书斋里赏玩。”这等描绘,全然是享受当下。
起初只是这本书素白的封面上有一只小船。船中坐着一位男人,船头站着一位。女人。只是这样,这本书就已给我带来了奇妙的感觉,我忍不住翻开它。
《浮生六记》的语言有些晦涩,像是文言又透露着现代文的风格。虽是散文写作,但书中一件件家常趣事颇像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人看了就无法停下。作者沈复,苏州人,出身雁门伐北,专门写平沙漠漠。而这本书去文采熠熠,处处透露着温柔的气息。书中更多的写的是沈复妻子芸的故事。在沈复的笔下,他虽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却处处透露着可爱。林语堂先生曾说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芸是一个温柔贤淑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人。她仔细打理家中的一事一物,也会有女扮男装看庙会,为丈夫主动谋妾室。诸如此类令人神往而又感到惊奇的行为。云于古代的才女不同,既善解人意,通情达理,有痴情一往,可爱聪慧。这似真实似虚幻的角色,让人不禁感慨。文章看似散乱,却无处不透露着才子佳人艳羡的爱情,与令人向往的充实生活。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沈父见到妻子怎能不欢喜,妻子也如此。沈复对妻子的爱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以至于他的书中描写的妻子,是如此的情致动人,独一无二,甚至让我们感到沈复配不上他的妻子。他们之间的爱情在书中的一字一句中体现。虽然没有过多的情感描写,但沈复与妻子插花、在月夜划船、读诗、游戏,都使我们感觉到了那份甜蜜而又平淡的爱情。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有这样的生活,怎能不欢喜?浮生二字是李白所谓“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四篇文字中有三天都是谈论生活细节:闺房之乐,诗酒之乐,游玩之乐,都是典型中国文人的清淡闲雅情志。沈复是实干的人,他的文采也没有太多的点缀,然而只是平常的叙述,细微曲折,点到为止,就足足体现出他生活处处有趣的细节。沈复好热闹,整篇文章都无太多删减,充分的展现了文人们平时休闲且充实的生活。他用最平实的文笔描写出读者们最向往的生活。虽然他与芸的生活着实清寒不易,许多时候得苦心经营才能过的下去。最后也是妻子早逝。但这篇文章却在两百年后为我们刻下了最美爱情的模样。以至于观赏过后不经感慨一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这本书,我的感觉约是手边有此一册,便有如一妙友相伴。
余忆童稚时
先是在课本上读到《闲情记趣》,才接触这本书的,颇有趣味。且不说“夏蚊成雷”之时,作者“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的闲情了,单是他游玩与草丛中,以丛草、虫蚁、土砾,为林,为兽,为丘,便可充分感受到作者奇妙的想象力,与童年的欢乐了。每读至此,我都会忍俊不禁,恰似与作者隔空笑谈童年的趣事了。却也惋惜自己未能将幼年之趣事一一记录下来,留作回忆。
陈家有女初长成
陈芸,作者沈复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是贯穿了书之始末的核心人物。林语堂先生道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沈复花费大量笔墨描写陪自己在闺房中谈论诗书、赏月饮酒的芸,很是深情动人。芸是一位心路活泼女子:当沈复因芸喜茉莉香(被认为是香中小人)而调笑问道“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笑答道“我笑君子爱小人耳。”如此风趣的一位女子!
诸如此类,乍读令人神往。而芸的可贵之处,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她愿与沈复一起承担生活上的曲折,即便被公婆误会,她也默默忍受,不给夫君增忧。“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在芸的眼中,是“可乐终生”的。如此心境,却也可比贤人颜回了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浪游记快,寻寻觅觅;坎坷记愁,冷冷清清。沈复一生似在寻找着什么,或是浪游的闲适,或是生活的娴静。芸的早逝,令人扼腕。于他,更是莫大的打击。作者在书中常感叹:“今即得有境地,而知己沦亡,可胜浩叹!”使得全书萦绕着哀而不伤的情感。每当作者惋叹“芸娘不能偕游至此”时,我的脑海中总能浮现芸那温柔又宽和的笑容,但同时却又有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
若是人生似梦,却能有像芸一般的知己陪伴左右,也是难得幸福的了。
有幸在朋友的介绍下,近期看完沈复的《浮生六记》,所记述的内容虽稍显日常繁杂,平淡无奇,却情真意切,清新自然。读来如清风拂面,意气盎然。
书中记录着沈复一生经历的跌宕起伏,悲欢离合。书中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人仿佛置身于旧世其间,体味着人生百态。沈复的心里始终怀念着自己的妻子,人虽已逝,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却长久世间。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没有人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无论是疾病,还是失去亲人,这些并不是不可能,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何如是,痛苦何如是,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意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过于浅薄的理解,我应该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要三思而后行,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处境都应思虑再三。困难和挫折破坏了生活的乐趣,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克服困难,也要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有多少赤子之心,便能赋多少闲情。有多少繁花似锦,便要有多少承担满眼凋零的勇气。
浮生六记的读书感悟篇三
《浮生六记》中的芸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一个女人”。
芸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亲人只剩下妈妈和弟弟,当时穷困的家徒四壁。
芸年纪稍微大后,凭借自己的女红手艺为别人做一些针线活,养活着一家人。后面她的弟弟求学认字读书的费用也是她出的。
因为芸能背诵《琵琶行》,有一次在翻到该书,就一字一字的对照着认,这就开始了自学认字。芸在学做针线活的空闲,通过慢慢自学也渐渐学会吟咏诗词。
芸和沈复结婚后,常常陪沈复在闺房中谈诗论书,赏雪饮酒;也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主动为丈夫谋妾室,为公公找姬妾。正式如此,芸也是一个凄惨的女人,努力讨好周围的人,却还是失欢了,失欢于婆婆,失欢于公公,失欢于小叔子,失欢于家奴。
芸所处在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下,加上她出生卑微,导致她越是在乎别人对自己怎么看,一心为别人着想,却不想别人却早已对她成见颇深。
芸为了讨沈复喜欢,心心念念的为丈夫挑一名精神上、容貌上都契合的小妾,最后事情没有办成功却惹的一身骚,被婆家人认为芸和青楼女子有啥牵扯。
在沈复同他父亲在海宁时,芸为了讨婆婆喜欢,芸主动担起写家信的活。后来,家里偶然有些闲言碎语,芸的婆婆就开始怀疑芸在家书里描述不对,后来干脆就不让芸写家书了。
沈复后来又陪父亲去刊江做官僚,他的父亲说他出差在外,一直劳苦奔波,如果能找到一个陪他去外地照顾他起居的人就好了。沈复告诉芸后,芸私自托媒人开始给公公物色,而这过程中芸并没有告诉沈复的母亲。最后沈复母亲知道后,芸失欢于婆婆。
芸的公公在外面当官僚时,不知道为什么很久没有收到家书,后面看到来的家书不是芸的笔记。以为是芸不想dai写家书了。芸的公公开始对芸产生成见。
后面,沈复的弟弟向邻居借了钱,芸做的担保人。被追债人讨上门后,公公以为是芸背着丈夫跟邻居借债,还进谗言fei谤小叔子,最后芸被公公赶出家门。芸失欢于公公。
古代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芸自学成才,但是思想还是被旧社会给荼毒至心,认为夫家至上,不由得让人觉得社会能杀死人。
管中窥豹,这居然让我们明白这就是传说中千年以来难解的婆媳关系难题。所幸现在已经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妇女也是半边天。女性已经不需要求别人欢心,不用担心失欢于别人。不是自己的事情就装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懒惰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浮生六记的读书感悟篇四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许多年过去,学过的课文早就不能一字一句的背下来,但是上这一课时,脑子里曾浮现的画面依旧栩栩如生。
彼时还只当沈复是一个让无数人屈服于“背诵全文”的始作俑者之一。没想到无意间买了《浮生六记》并反复读过之后,发现这沈三白真乃一妙人哉。寥寥几万于字,沈三白在前三记中将他与芸娘的生活写得妙趣横生。
人生难得一知己,难得一爱人,当这二者化为芸娘时,三白何其有幸。三白与芸娘的爱情始于年少时的一句“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此后的两小无猜,藏粥待君,围炉夜话,共读西厢,邀月小酌却都变成了人间久别,似乎避暑我取轩,耕织仓米巷,男装游庙会都只是浮生一梦。可惜伊人早逝,儿子夭亡,世间徒留三白一人历尽人间坎坷生死之事。该是怎样的绝望才会让三白执笔在薄纸上写道:“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
曾有人哀叹芸娘这样才思隽秀,聪颖可爱的女子嫁给狎妓游乐,醉心山水不作生计的三白是所托非人。我却更赞同其夫妻二人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全的观点。三白为芸娘舍弃家族庇护,陪她赏月万年桥下,在男权社会中竭力保留芸娘的天真可爱,释放其天性,而后袒露自己的过错来衬托妻子是难能可贵的。芸娘和三白根植于所处的社会文化受当时的民族精神影响,我们何必用现代的是非观念来苛责批评。如林语堂说的“婚姻和爱情的本质都是悲剧性的,完美是不真实也是不可能的,而残缺才是真,甚至也是美。”
半生快活,半生坎坷萧索。浮生若梦,唯二三趣也。
浮生六记的读书感悟篇五
这一章的字里行间,你侬我侬,透露着浓浓的爱意,沈先生与芸娘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拥有着浓情蜜意,着实令人羡慕。
而且,我发现沈先生擅长观察,他的视觉系统整合得很好,得益于儿时的他,喜爱明察秋毫,细细观察纤小的东西,因此,在他的文字下面,生动的体现蚊虫这些细小动物的刻画,从而带来了丰富的想象。
长大后的沈先生,喜爱修剪盆景,这是功夫活,急不得,这个培养性情的手工活,在沈先生笔下,描绘得绘声绘色,让我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他的惬意。
生活本是油盐柴米酱醋茶,沈先生夫妇却把日子过得闲情逸致,越发让我亲近他们的生活。
“点缀盆景的花石,小则可以精巧到入画图中,大则可以融汇韵致,令人入神。捧一瓯清茶观赏,注意力能被盆景移取,使人神游其中,这等盆景,才适合在幽静书斋里赏玩。”这等描绘,全然是享受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