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民居旅游景点篇一
大家好!我是这里的导游小张。欢迎大家来到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来,咱们边走边看吧。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也是各具“特色”。
先说说咱们面前的客家民居吧!为什么说它与众不同呢?他们所在地是边远的山区,为了不受外界的干扰,便营造了营垒住宅。这些住宅在建造的时候呢,先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粘合剂,再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起墙厚一米、高十五米以上的土楼。这些土楼多为三层至六层楼,一百至两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这些土楼大部分都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都是经受过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因为客家人崇尚圆形,认为缘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所以土楼都是围成的圆形房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具有象征意义。
每户客家人的门前都刻着这样的正楷比联:“承前祖德勤与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想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楼内房间大小一致,每户人家平等的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各屋各房的用途惊人地统一:底层是厨房兼饭堂,二层当贮仓,三层以上做卧室。两百人聚居一楼,秩序井然毫不混乱。
怎样?听了我的讲解,是不是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久远?
民居旅游景点篇二
查济古村位于泾县西端,村落绵延数十里。泾县查济古村,“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查济古民居是现存中国最大的古村落。
景区简介:
泾县查济古村,“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
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是现存中国最大的古村落。
这里保存着皖南地区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倚山靠溪,展现着古朴生活气息的同时也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
人们可以聆听到溪水流淌出的动人音律,可以看到饱经岁月沧桑的古祠堂、古民居,也可以感受到世外桃源般悠闲的乡村生活。
查济,查氏子孙繁衍的聚居地,书画爱好者、摄影爱好者找寻灵感的创作地。
景点分布:
查济古村位于泾县西端,村落绵延数十里。
古村依河而建,三条溪水穿村而过,两岸及巷陌皆用石板铺砌。
核心保护区面积达48.80公顷,古建筑从元至清,门类众多,有村门、宝塔、牌坊、庙宇、社坛、祠堂、古桥、民居、古井、惜纸炉等,好似一座古建博物馆。
宝公祠、洪公祠、二甲祠、爱日堂、翔义堂、怀素堂、承美堂、红楼桥、德公厅屋为其中的代表,三雕精美,地域特色鲜明。
景区资质:
景区特色:
休闲、观光、访古、古村、古建筑
查济古村落,距县城60公里。
查济村四面环山,周围有四门(钟秀门、平岭门、巴山门、石门),二塔(青山塔、如松塔)。
三水(岑河、许河、石河)合一,穿村而过,跨河架有平桥、拱桥、洞桥若干。
有元、明、清三代古民居100余幢。
查济村原有108座桥梁,100座祠堂、108 座庙宇。
现尚有古代建筑140余处。
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
元代建造的“德公厅屋”,位于村中水郎巷,三层门楼,厅内前檐较低,檐柱楠木质,粗矮浑圆,柱础为覆盘式,无雕琢。
明代的“涌清堂”、“进士门”,雕刻细腻,结构精致。
查济村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
关于它的特色,有诗曰:“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
据说古代的查济有一百零八座祠堂,一百零八座庙宇,一百零八座桥梁,孝子坊、贞节坊、官宦牌坊十八座。
村外钟秀、石门、巴山、平岑四门,有如松、青山、巴山三塔,村内岑溪、许溪、石溪三条小河穿村而过。
现在我们看见的只是陈旧破碎的景象,农妇在溪水中洗衣,狗在巷中慢走,昔日的繁华变成了今日平静的农居生活。
如今的查济更像一个熟睡的老人,在其苍桑的眉宇间透露出昔日的繁盛。
查济是个规模很大的村庄,可是似乎在建村时不曾整体规划过,因此整个村子的布局略显得有些零散。
在我看来这个村子像个迷宫一样,数不清的巷子让你不知身在何处,又像这里已经走过了。
但查济的巷子又处处相通,七弯八拐终有出口。
脚下清一色的石板路被踩磨得溜光锃亮,记录着古老的印迹。
古村老式的民居鳞次栉比,黝黑的屋瓦,浅灰的马头墙连成一片。
这里的大部分房子还住人,我们像串门般随意进入居民家中转悠,主人早已习惯,自管自忙活着,多有善意的笑容但并不对我们以特别的关注,这令我们更感自在些。
古宅的门框均为花岗石,屋内进深和开间都很大,屋内有“一”字形或“四” 字形天井,窗又极少,多在高处,采光通风良好。
古宅的门坊、墙裙、柱础上、窗棂和门楣上,都有精美的雕饰。
栩栩如生的人物、鸟兽,雅致的山水、花卉,富有文人气息。
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徽式建筑中的“三雕”,那令人骄傲的飞檐木雕、柱础石雕与高大的门头砖雕,在“二甲祠”里被集中展示。
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就座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济河两岸,绵延lo里,现存有明代建筑80处,清代建筑109处。
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粱画栋,翘角飞檐,其中德公厅屋、诵清堂、爱日堂等住宅更是高大宏伟、结构精致。
尤以德公厅屋四柱三层牌坊式门楼,五朵斗拱屋面,略带翘角分三层覆盖门楼,古朴典雅、雄浑大方。
背面以镂雕手法雕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手法娴熟精美。
古雕、砖雕、木雕在查济随处可见。
门窗扇格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门汇的砖雕,均繁刻精镂,玲珑剔透、画面各异,或花鸟、或禽兽、或人物,无一不栩栩如生;房屋结构为多进式,或三进、或四进,进间有“四水到堂”式的天井,沿天井二搂廊廓置有“美人靠”;条石砌就墙基,柱基为圆形雕石,墙体青砖、屋上黑瓦。
传统的双披屋顶半掩半露,躲在重重叠叠的山墙后面。
高出屋顶的山墙既可阻止火势蔓延,又具防盗作用。
山墙造型丰富,有云形、弓状、阶梯式等,墙头呈翘首长空的马头状。
这些古代民居的外形全是青砖黑瓦,并非是古代查济人没有财力或不具审美意识,明清时期,查济人多在外经商.不乏富商巨贾,且查济文风极盛。
查济村周围有四门三塔:钟秀门、平岭门、石门、巴山门;如松塔、青山塔.巴山塔。
古朴典雅。
这三座塔就是查姓家族为振兴查济文风,而于清嘉庆年间资兴建的。
查济人查秉钧、查春如更是清代书画名家。
那么查济人为什么不把住宅装潢得五彩纷呈呢?原来中国封建社会对色彩的使用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区分。
平民百姓,纵使有万贯家私,也绝不允许在住宅上使甩各种金碧辉煌的彩画与装饰。
“堤内损失堤外补”.虽然住宅是统一的青砖黑瓦,但聪明的查济人巧妙布局,“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格局。
房屋间有街巷相通,岑河、许河、石河三水台一的查济河逶迤穿村而流,石渠绕每家每户而过;查济河因落差较大,清澈的河水迭瀑式地流淌,沿河错落有致地建有多道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将两岸民居相连。
饱经沧桑的石桥,藤萝缠绕,远望犹如碧玉横架水上,与两岸青砖黑瓦遥相呼应。
据说,查济村原有108座桥、108座庙、108座祠堂。
时至今日,查济村虽历经百年风雨治桑,不复有往日风采,却仍存有红搂,天申、灵芝等15座桥和10余座祠堂、庙宇,于其中规模较大的宝公祠、洪公柯、二甲祠中的镏金飞檐、雕粱画栋中不难想见查济村的昔日风貌。
三水村中流,三塔拱四门,石桥跨河溪,两岸古建群。
悠远独特的建筑文化,钟灵旒秀的山水意境,蕴育了昔日的查济人民。
站在这明清古建筑群面前,我们不禁激起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赞叹我们的祖先创建这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勤劳与智慧。
查济位于安徽泾县,南连黄山区,北邻青阳县,倚靠风景秀丽的太平湖。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中国传统村落。
查济村始建于唐武德八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
它四面环山,山为佛教名山九华山脉,惟东较为平坦、开阔。
现查济为查姓正村,查姓村落绵延数十里。
有岑溪、许溪、石溪穿村而过。
村依河而建,两岸及巷陌皆用石板铺砌。
路随水转,曲折迂回,绵延数里。
正街以外,宅第散布,高低起伏,疏朗有致,是一派天然淳朴之田园景色。
旧有诗云:“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环绕万户间。
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
”查济古村现存古建筑从元至清,且门类众多,有村门、宝塔、牌坊、庙宇、社坛、祠堂、古桥、民居、古井、惜纸炉等等,如同古建博物馆。
二、去该景区的理由(至少3点)
1.查济村历史悠久,始建于唐武德八年,距今一千四百年,现存古建筑从元至清,且保存较为完整、门类众多,如同古建博物馆。
2.查济古村商业开发较少,村中居民仍保留着原有的生活状态,您在这里处处能感受到原始的生活气息。
3.查济村地处徽文化与江南文化过渡带上,属亚徽文化范畴,在饮食、生活、建筑等方面区别于其他徽州古村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地域文化。
4.查济古村落与山水融合更为紧密,村落是依山傍水,民居是因形就势,一眼望去是镶嵌在即景即境中。
三、推荐景点 (推荐的每个景点需要一张图片,图片不能太小)
(1)德公厅屋:建于明代,前有牌楼,为三层四柱状,既是厅屋的大门又是独立的牌坊,门楼砖雕“鲤鱼跳龙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大厅两个主柱采用了罕见的.楠木料,至今质地良好,柱下是覆盆柱础。
(2)二甲祠:又名光裕堂,建于清初,位于瑞凝午道旁,是查济村现存最完整的一座祠堂。
门楼采用五凤重檐式,精雕空城计等戏文图案,门墙下有白石雕花墙裙,两侧各有一方上马石。
进入厅堂大门两侧设有抱鼓石,上有两根阀阅。
三进檐柱上的斜撑系圆雕和合二仙、松鹤延年,喜鹊登梅,堪称三雕的精品。
在厅堂与后堂之间设屏封隔开,后堂高出五个台阶,用于存放祖宗牌位,建筑形制上表明了祖宗与子孙在等级上的差别。
整体建筑内部见木不见砖,内墙镶板,上保留有当年宗族收支帐目,反映了宗族管理的民主性。
(2)二甲祠:又名光裕堂,建于清初,位于瑞凝午道旁,是查济村现存最完整的一座祠堂。
门楼采用五凤重檐式,精雕空城计等戏文图案,门墙下有白石雕花墙裙,两侧各有一方上马石。
进入厅堂大门两侧设有抱鼓石,上有两根阀阅。
三进檐柱上的斜撑系圆雕和合二仙、松鹤延年,喜鹊登梅,堪称三雕的精品。
在厅堂与后堂之间设屏封隔开,后堂高出五个台阶,用于存放祖宗牌位,建筑形制上表明了祖宗与子孙在等级上的差别。
整体建筑内部见木不见砖,内墙镶板,上保留有当年宗族收支帐目,反映了宗族管理的民主性。
(4)宝公祠:又名敦素堂,为清同治年间重建建筑。
正立面凹形大门,两侧花砖贴面。
大厅每根柱下的石柱础雕刻特别精美,且直径接近1米,为皖南古民居罕见的大柱础。
穿过大厅屏封是对称的左右水池,池中间有石板修筑的精致石拱桥,临水和桥两侧设有栏杆。
三进寝楼设有美人靠,寝楼两厢设有阁楼,阁楼飞檐翘角。
整体建筑构思完整精巧,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6)翔义堂:建于明代。
一进二层,平面为横向五间。
进大门为一横长形天井被二隔墙分为三部分,提高了厢房的私密性,这种手法罕见于徽州地区,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
住宅楼沿做鹅颈椅(靠背栏杆),重台勾阑形式,其中下勾阑作如意纹底足,上勾阑云栱间花板镂空雕卷草纹,云栱下华板雕剔地起突如意纹图案。
勾阑的横向用倒狮、如意等分隔,形象生动,雕工精湛,十分珍贵。
民居旅游景点篇三
大家好!我是这里的导游xxx。欢迎大家来到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来,咱们边走边看吧。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也是各具“特色”。
先说说咱们面前的客家民居吧!为什么说它与众不同呢?他们所在地是边远的山区,为了不受外界的.干扰,便营造了营垒住宅。这些住宅在建造的时候呢,先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粘合剂,再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起墙厚一米、高十五米以上的土楼。这些土楼多为三层至六层楼,一百至两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这些土楼大部分都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都是经受过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因为客家人崇尚圆形,认为缘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所以土楼都是围成的圆形房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具有象征意义。
每户客家人的门前都刻着这样的正楷比联:“承前祖德勤与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想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楼内房间大小一致,每户人家平等的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各屋各房的用途惊人地统一:底层是厨房兼饭堂,二层当贮仓,三层以上做卧室。两百人聚居一楼,秩序井然毫不混乱。
怎样?听了我的讲解,是不是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久远?
民居旅游景点篇四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罗佳舒,你们可以叫我小罗。很荣幸当今天的导游,我们现在乘坐的旅行车是去河源观赏赣南客家民居,今天的“客家民包含和谅解。
好的,到了赣南客家民居,希望大家下车时,不要拥挤,让老人和小朋友先下。
让我来介绍一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也叫围龙屋。它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围龙屋占8亩、10亩,大的占地30亩以上。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与众多圆形围龙屋不同的是,河源这里的围龙屋是方形的,被称为“府第式”、“角楼”。其形制接近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其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在市郊东源县仙塘圩镇周围,保留较好的客家民居就达30多座。现这座被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供游人参观的民居是河源围龙屋的典型代表。据记载,它建于乾隆17年(1749年),后经主人复修并扩建后栋,共66间房、24个厅、12个天井,算来这座民居的年龄已有263岁了。
时间过得飞快,今天的“客家民居一日游”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支持。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再来。再见!
民居旅游景点篇五
查济古村落,距县城60公里。查济村四面环山,周围有四门(钟秀门、平岭门、巴山门、石门),二塔(青山塔、如松塔)。三水(岑河、许河、石河)合一,穿村而过,跨河架有平桥、拱桥、洞桥若干。有元、明、清三代古民居100余幢。
查济村原有108座桥梁,100座祠堂、108座庙宇。现尚有古代建筑140余处。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元代建造的“德公厅屋”,位于村中水郎巷,三层门楼,厅内前檐较低,檐柱楠木质,粗矮浑圆,柱础为覆盘式,无雕琢。明代的“涌清堂”、“进士门”,雕刻细腻,结构精致。查济村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
关于它的特色,有诗曰:“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据说古代的查济有一百零八座祠堂,一百零八座庙宇,一百零八座桥梁,孝子坊、贞节坊、官宦牌坊十八座。村外钟秀、石门、巴山、平岑四门,有如松、青山、巴山三塔,村内岑溪、许溪、石溪三条小河穿村而过。现在我们看见的只是陈旧破碎的景象,农妇在溪水中洗衣,狗在巷中慢走,昔日的繁华变成了今日平静的农居生活。
如今的查济更像一个熟睡的老人,在其苍桑的眉宇间透露出昔日的繁盛。查济是个规模很大的村庄,可是似乎在建村时不曾整体规划过,因此整个村子的布局略显得有些零散。在我看来这个村子像个迷宫一样,数不清的巷子让你不知身在何处,又像这里已经走过了。但查济的巷子又处处相通,七弯八拐终有出口。脚下清一色的石板路被踩磨得溜光锃亮,记录着古老的印迹。
古村老式的民居鳞次栉比,黝黑的屋瓦,浅灰的马头墙连成一片。这里的大部分房子还住人,我们像串门般随意进入居民家中转悠,主人早已习惯,自管自忙活着,多有善意的笑容但并不对我们以特别的关注,这令我们更感自在些。古宅的门框均为花岗石,屋内进深和开间都很大,屋内有“一”字形或“四”字形天井,窗又极少,多在高处,采光通风良好。
古宅的门坊、墙裙、柱础上、窗棂和门楣上,都有精美的雕饰。栩栩如生的人物、鸟兽,雅致的山水、花卉,富有文人气息。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徽式建筑中的“三雕”,那令人骄傲的飞檐木雕、柱础石雕与高大的门头砖雕,在“二甲祠”里被集中展示。
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就座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济河两岸,绵延lo里,现存有明代建筑80处,清代建筑109处。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粱画栋,翘角飞檐,其中德公厅屋、诵清堂、爱日堂等住宅更是高大宏伟、结构精致。尤以德公厅屋四柱三层牌坊式门楼,五朵斗拱屋面,略带翘角分三层覆盖门楼,古朴典雅、雄浑大方。背面以镂雕手法雕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手法娴熟精美。
古雕、砖雕、木雕在查济随处可见。门窗扇格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门汇的砖雕,均繁刻精镂,玲珑剔透、画面各异,或花鸟、或禽兽、或人物,无一不栩栩如生;房屋结构为多进式,或三进、或四进,进间有“四水到堂”式的天井,沿天井二搂廊廓置有“美人靠”;条石砌就墙基,柱基为圆形雕石,墙体青砖、屋上黑瓦。传统的双披屋顶半掩半露,躲在重重叠叠的山墙后面。高出屋顶的山墙既可阻止火势蔓延,又具防盗作用。山墙造型丰富,有云形、弓状、阶梯式等,墙头呈翘首长空的马头状。这些古代民居的外形全是青砖黑瓦,并非是古代查济人没有财力或不具审美意识,明清时期,查济人多在外经商。不乏富商巨贾,且查济文风极盛。查济村周围有四门三塔:钟秀门、平岭门、石门、巴山门;如松塔、青山塔。巴山塔。古朴典雅。这三座塔就是查姓家族为振兴查济文风,而于清嘉庆年间资兴建的。查济人查秉钧、查春如更是清代书画名家。
那么查济人为什么不把住宅装潢得五彩纷呈呢?原来中国封建社会对色彩的使用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区分。平民百姓,纵使有万贯家私,也绝不允许在住宅上使甩各种金碧辉煌的彩画与装饰。 “堤内损失堤外补”。虽然住宅是统一的青砖黑瓦,但聪明的查济人巧妙布局,“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格局。房屋间有街巷相通,岑河、许河、石河三水台一的查济河逶迤穿村而流,石渠绕每家每户而过;查济河因落差较大,清澈的河水迭瀑式地流淌,沿河错落有致地建有多道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将两岸民居相连。饱经沧桑的石桥,藤萝缠绕,远望犹如碧玉横架水上,与两岸青砖黑瓦遥相呼应。据说,查济村原有108座桥、108座庙、108座祠堂。
时至今日,查济村虽历经百年风雨治桑,不复有往日风采,却仍存有红搂,天申、灵芝等15座桥和10余座祠堂、庙宇,于其中规模较大的宝公祠、洪公柯、二甲祠中的镏金飞檐、雕粱画栋中不难想见查济村的'昔日风貌。三水村中流,三塔拱四门,石桥跨河溪,两岸古建群。悠远独特的建筑文化,钟灵旒秀的山水意境,蕴育了昔日的查济人民。站在这明清古建筑群面前,我们不禁激起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赞叹我们的祖先创建这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勤劳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