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介绍江西景点的导游词篇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太乙村旅游。
去过庐山的人很多,但去过太乙村的人却很少。其实太乙村实在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传说当年有十八位粤籍将军厌倦于尘世,决定退出江湖,隐居深山。经过一番策划,他们在庐山的太乙峰下修建了十八栋别墅,这就是今天的太乙村。因为有了这样有趣的故事,太乙村就格外令我向往。为了给湖北美术出版社写一本《到庐山看老别墅》的书,今年春天,我专程跑了一趟太乙村。
太乙村在庐山山南太乙峰下。因地质的变化和溪水长年的切割,庐山山南山高谷深、层峦叠翠,到处可见兀立千仞的绝壁和飞流直下的瀑布,风景比之山北要漂亮得多。所以,庐山一直都有一个说法:庐山美景在山南。但风景如果只是自然风景,没有人气的注入,没有这十八个将军隐居的传说,没有充满人性色彩的别墅建筑群组,没有太乙村暗杀蒋介石的惊天秘闻,太乙村也就没有多少的吸引力。正因为传说的存在,建筑的存在,秘闻的存在,同时,又因为这所有的存在都置放在太乙峰下空寂清幽、禅意深浓的风景里,那么,太乙村留给我们的印象就全然不同于普通的风景了。
走进太乙村,沿着竹林一幢幢别墅看过,觉得太乙村真是一处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它避开了公路,躲开了人群,单独成村落,独自成风景。村中每一幢别墅都倚势借景,或利用岩石,或背靠山崖,或濒临小溪,或深藏竹林。有一股山泉从山间宛转流出,绕行于每一幢别墅,然后流走;起伏于树间的石级小径,有如串珠一样,将十八幢别墅一线串连,很有“曲径通幽”以及“小桥流水”的中国之风。
太乙村最居高临下的一幢房子雅号叫“晚庵”。别墅的主人是原粤军第八师师长曾晚归。最初在庐山隐居的动议似乎就是他提出来的。曾经当过湖北省代主席的严重的别墅位于柳庄,因别墅门前有两棵松树紧紧地相依相伴,因此这幢别墅又叫同松别墅。严重在此隐居了十年,他是最像隐者的一个人。三柳巢别墅的主人是蔡廷锴,这是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它的门口有三棵漂亮的柳杉,别墅的名字也因此而来;吴氏院是曾经做过江防司令的吴奇伟的,站在院子里抬头上望,太乙峰有如一个睡美人躺在天边。松庄别墅是陈诚的,这幢别墅与蒋介石的桂庄别墅相比,就显得没什么看相了。老蒋的别墅房屋一侧有汩汩泉水,因而又被叫作“月泉别墅”。这幢别墅前有宋美龄亲植的桂花树两株,“桂庄”一名正是由此而来。1975年蒋介石在中国台湾去世之时,桂树突然死去一株,剩下的一株仍然花枝繁茂。太乙村最初的住户倒是隐士,不过,大多的人隐了没几年,又都出山做官了。到后来,一些并非隐士的人也住进了村里。比方蒋介石,他住在太乙村当然不是为了隐居 整个别墅群坐北朝南,虽是山中,阳光却是十分充足。明镜似的鄱阳湖尽铺眼前。站在每一家别墅的阳台上,都可以看到广阔的鄱阳湖面和层叠的山峦。村里有游泳池,有练武场。最有意思的是,为防不测,村头村尾还修有碉堡,这碉堡一下子就把文人和武人的做派区别开来。文人没有防范之心,他们是断断不会想到隐居生活还需要这些玩艺。1937年,日本人打过来了,多少防线都没能挡住鬼子,太乙村的两个碉堡自然也抵挡不住,自此太乙村人去楼空。
今天,将军们的身姿早已不在,但太乙村却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格局。人们修复了一半以上的别墅,又新辟了登山公路,把这里变成了旅游度假村。旅游旺季时,纷至沓来的游客以他们特别的喧闹,打碎太乙的宁静,时尚的服饰和流行音乐,使隐居的气息荡然无存。只是在淡季,游人离去,太乙村立即就回复到它旧日的情调,清冷而幽静。有几缕炊烟,有几句低吟。夜风起来时,村里飘着淡淡的幽香,历史的余味便夹在这幽幽的香气里,在山间飘浮。
介绍江西景点的导游词篇二
女士们、先生们,瓷器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我相信大家见得很多。那么多姿多彩的瓷器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到了瓷都景德镇,我们就不能不去探寻一番,所以今天我就请各位去参观古窑瓷厂,这个瓷厂为什么用“古窑”二字来命名呢?等会儿到了,我再作解释。现在我利用在路上的时间,向各位介绍一点陶瓷知识。
俗话讲:“民以食为天。”“食”就需要“器”,所以陶瓷的发明,也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在原始社会,由于雷电常引起森林大火,大火烧过的土显得很硬。据说就是这个现象给人类以启示,人们用粘土加水涂抹在篮子上,然后在火中烧烤,得到了不易透水的容器,这就是早的陶器。人们用这种器皿来盛水,存放粮食、食品。陶器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我国大约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发明了陶器。瓷是在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的。瓷和陶相比,瓷比陶细腻、光滑、坚硬;瓷以瓷矿石为原料,陶则以陶土为原料,瓷的烧成温度在1300摄氏度左右,而陶一般不到1000摄氏度。
瓷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在烧制白陶和印纹陶器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原料和制作工艺,提高烧成温度,创造出了原始瓷器。传说在古代,中国瓷器次传到欧洲时,那美妙、坚硬的器具令人惊讶,人们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更不知道如何称呼,只知道是来自中国的,于是就称这奇妙的物品为“中国”,即china;这是为什么在英语中“瓷器”又是中国国名的一种解释。
郭沫若先生在1965年来景德镇视察时,写下了一首诗,开头两句是这样的:“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瓷都。”景德镇以产瓷享誉世界,素有瓷都之称。它古称新平,文献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这就是说景德镇在汉代开始烧制陶瓷,至今已1700多年,“景德镇”这个名称也是因瓷而起。这里的制瓷业发展到宋代已相当兴盛,影青瓷都是当时的一大发明,在海内外影响深远。北宋景德年间(1004-10),真宗皇帝赵恒特别看重这影青瓷的产地,他下令这里的瓷工烧制宫廷用瓷,即御瓷。经能工巧匠们的精心制作,这批御瓷尤为精美,而且烧上了“景德年制”的字样,于是普天下的人称这批瓷器为“景德瓷”,朝廷把这种瓷器的产地也改名为“景德镇”。当然,现在这个城市远比昔日的景德镇大得多,是一个拥有100多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在1953年,景德镇被列为江西省辖市。讨论名称时,有人建议改称为“景德市”,但“景德镇”三个字是历史形成的,被全世界认可,分开不妥当,后还是定名为“景德镇市”。
在景德镇这块土地上,1000多年来,窑火连绵,制瓷业代代相传,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如南宋末年创造了制瓷原料新配方,即瓷矿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元代创烧了青花和青花釉里红瓷;明代发明了颜色釉、斗彩、釉上五彩瓷;清代发明了玲珑、粉彩瓷等等。经过长期的锤炼,景瓷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古窑瓷厂到了,有关景德镇瓷器的情况请允许我在以后的参观中再作进一步的介绍。
我们现在来到了昌江区的蟠龙岗,这一片树木掩映,错落有致的古代建筑,就是我冷冻将要参观的古窑瓷厂。瓷厂,尤其现代化瓷厂,在国内,在世界上,不少地方有,在景德镇当然也不少。但像眼前这样的瓷厂,据我所知,当今世界,只此一个。这个厂是采用景德镇明、清时期的方法制造奖品的。制瓷工艺工具、作坊和窑洞都是古老的,产品也大都是仿古的,所以这个厂被称为“古窑瓷厂”下面请随我进厂参观。
大家可能已经觉察到了,这里没有隆隆的机器声,道路用青石板铺成,电线杆、电线等现代设施被藏起来了,我们是滞有脱离现代城市喧嚣的清新之感呢?这个厂的目的是为了保留和继承明朝以来景德镇的传统手工制瓷技术,再现明、清官窑制造皇宫用瓷的过程;同时也为了集中保护当时散落在全市的明、清时期的作坊和柴窑,把它们按照严格的程序搬迁,复原于此。可以说这里保留了陶瓷文化的重要遗产。建成后,工厂按古代方式进行生产,制造瓷器,同时对国内游人开放,现在成了来景旅游者的必到之地。这一字排开的四幢古作坊和为坯房,每幢占地约600平方米,外形和内部布局基本一样,但制作的产品不同,工艺和设备也有差异。请进这一幢坯房,里面的工人正在紧张地工作呢。
请看,古代的制瓷作坊就是这样,它由正间、廒间、泥房和内院四部分构成。正间和廒间南北相配,两相平行;泥房居西,中间为长方形的内院。各间均向内院敞开,组合成一个封闭式的庭院,光照好,建筑、操作工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正间是坯房的主体,坐北朝南,采光充足,瓷坯制造的各道工序,全在这里面完成。这是辘轳车,是制作瓷坯的主要设备,它们排列井然有序,各工种操作岗位环环相扣,严谨而且协调。请往上看,那个被称为坯架,用木料托着一排排瓷坯半成品,这样的设置使正间的上部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廒间即仓库的意思,是存放原料的场所,它*近东门,方便原料运进。
请大家看西面的泥房,这里很阴凉,里面是经过精制的泥料,它比和好的面粉还细腻。工人师傅正在用脚踩,以后还要存放一段时间,再拿去做坯。请各位考虑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好!这样先生讲得很好,是为了消除夹杂的泥料中的有机物和空气,因为这些东西都影响瓷坯的质量,所以泥料存放时间越长,揉打越充分,越有利于提高瓷器的质量。
现在我们来看看内院,这是瓷坯自然干燥的场地,中间有一个长方形水池,水池上部是个木架子,统称为晒架塘,这可是古老作坊内的重要设施,而且非常巧妙。是否有哪位女士或先生能解释它妙在何处?请这位小姐讲一讲,很好!谢谢您。水池和晒架一上一下,利用了空间,减少了占地。池内的水大部分是下雨天储存起来的。水是淘洗泥料所必需的,因而既方便又省力。除此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用意。我们知道水分是会蒸发的,而蒸发量又随气温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大气炎热干燥之时,池内水分蒸发加快,增加了池上方晒坯区域的水分,也就是说这部位的气候得到调节,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架上坯体的干燥速度,坯体干燥缓慢,收缩就均匀,到高温烧成时,就可以减少或消除成瓷出现裂纹的毛病。
瓷坯大部分是在这些辘轳车上完成的。你们看,工人师傅坐在上面,用木棍使劲搅车盘,车盘快速转动,这时即进行做坯或旋坯,工作中车盘转动逐步变慢。慢到不能作业时,又使劲搅几圈。就这样,*惯性维持车盘运转,所以没有马达的轰鸣,显得安静、和谐。这位年轻师傅正在车头放一团泥,他双手相捋,随着车盘的旋转,一个碗的雏坯出现了,这就是“做坯”,俗称“拉坯”。碗、瓶、罐、缸等器皿都是这样拉出来的,可见做坯师傅的双手是多么灵巧,真可称得上是“模具”!
请看!这位师傅正在聚精会神地旋坯,拉制出来的初坯至一定的程度,再在辘轳车上用刀削成符合要求的坯体,称为“旋坯”和“利坯”。坯体放在中心的木桩上,师傅根据坏体的外形及尺寸要求,使用不同的刀具来旋削坯体的多余部分。他基本没有什么测量工具,控制坯体的外形、高低、厚薄等几何尺寸,*得是眼观、手摸、耳听。“眼观”、“手摸”似乎还可以理解,但耳听是怎么回事呢?所谓耳听就是用“弹指听音”的方法来确定坯体的厚薄。
旋坯师傅根据坯体不同部位,不同厚度,指弹后发出的不同声音,来决定何处下刀,旋削多少。一件坯正是经过旋坯师傅高超手艺,一丝不苟,一刀一刀地旋削,变成一个形状规整,厚薄得当的半成坏。当然,弹指听音,听其音而知其厚薄,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陶瓷艺人长期丰富经验的结晶。清代著名督陶官司唐英说:“款式粗细,关乎旋手之高下,故旋匠为紧要之工。”
这几个师傅在画青花。青花是釉下彩,青花料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在坯胎上画好青花纹样后,再上一层透明釉,入窑一次烧成,。这些年轻的青花女工,右手拿一支特殊的毛笔,笔尖很细,但笔头是鼓鼓的,饱蘸着青花料。碗坯在她们左手上转动,右手下笔灌酒自如,轻重粗细恰到好处。大家可看一下表,画完一个碗需多长时间?对,10多秒钟,只需10多秒钟,碗坯上就布满匀称、豪放、带有丰富色彩的茶花。
从原料到瓷坯,全部工序都在一个坯房内完成。看完了景德镇这种特有的制瓷作坊,不知各位有保感相?总的说来,它外观简朴,工艺布局紧凑通畅,既经济又实用,而且方便管理,达到了组合状态,实现了功能、结构、风格三者和谐的统一。
瓷坯如何变成瓷器呢?这就要把它们送到窑房,装进匣钵,放到窑炉内,经过1300多摄氏度的高温的烧炼。下面就让我们去窑房看看吧!
只有景德镇才有的柴窑就在这座古朴的屋子里,请大家留意一下那根烟囱,它们顶部不是圆形,而是钢笔尖形,与众不同。为什么呢?有专家讲是为了减少风力对烟囱的影响,使烟囱抽力时不会时大时小,比较的均匀。柴窑又称镇窑,是古代制瓷重而关键的设备。这座柴窑已被列为省级文物。它以松柴为原料,是烧制某些特色传统瓷,尤其是颜色釉瓷合适的窑炉。柴窑长达18米,呈长锥形,犹如俯卧的半个蛋壳。尾部直接砌筑高约21米,壁厚80-90毫米的薄壁烟囱。令人费解的是烟囱砌接泥缝呈8°的倾斜,这又与普通烟囱两样,为什么呢?原来8°的倾斜缝可以大大增强烟囱的牢固度。
柴窑是景德镇瓷工智慧的结晶,它综合运用了热工学、力学、材料学等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容量大,一次可装烧8-15吨日用瓷,烧制的品种多,以颜色釉为例,一窑能同时烧造出100多和中成色离奇的瓷器它热效率高,烧1公斤瓷器仅耗松柴2-2.4公斤。
请看这窑房,也很独特。构架是99尺的方形柱网。梁柱都是砍去枝丫,削去树皮的自然躯干,工匠巧妙地利用弯曲的木材作为构架,使房屋结构大为提高。二楼用于堆放松柴,楼面负荷每平方米超过1吨。据说明代时景德镇发生一次地震,许多房屋倒塌,而这窑房却巍然不动。
这里窑工们正要满窑。演窑就是将装有各种瓷坯的匣钵按预先设计放入窑内。20余名工人配合默契,紧张有序。要装满全窑,大约需8小时;然后封上窑门,点火烧炼,需延续24小时左右;接着熄火冷却,至少一昼夜以上。后从窑内取出的就是各种成品的瓷器了。开窑是激动人心的事情,进窑一色,出窑万彩,这是智慧和汗水的成果,这成功的喜悦令人陶醉。各位,这次由于时间关系,不能看到烧窑和开窑,有点遗憾,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来,能补上这次的不足。
在同一窑炉内要同时烧出10余吨瓷器,其工艺之复杂是可以想象的。但自古至今,这种窑炉从不使用什么测试仪器,没有任何设备帮助工人控制烧炼过程,直到本世纪60年代初,照明还是用煤油灯。用柴窑烧制瓷器,*得是工人人们的实践经验,严密的劳动组合和精细的分工。全窑有一位技术总管,称之为“把桩”师傅。他是柴窑烧瓷工艺的总负责人,烧瓷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难题,由他全权处理,在瓷器烧至将熟而又未熟的时候,停火时机的把握为关键,烧炼时间过头,瓷器会发黄,甚至出现倒窑,倒窑即窑内装坯的匣钵被烧倒塌;火候不到,瓷器又未烧熟。这时完全*把桩师傅的一双眼睛。他除了从窑的望火口观看火焰颜色外,还借助于唾沫,向窑棚望火口吐适量唾沫,根据唾沫在火中瞬间变化的情况,来作出判断。柴窑烧瓷的确有几分神秘色彩,有关把桩师傅的传奇故事也不少,其中“童宾跳窑”的故事广为流传。
童宾是明万历年间著名的把桩师傅,他技术高明,为人正直,深受窑工们的敬仰。他当时受命为皇宫烧制特大号青花龙缸。皇家贡品,不仅件头大,而且要求不能有任何疵点,即瓷器表面须“万里无云”,这在当时是极难做到的。童宾和瓷工想尽一切办法,多次烧造均未成功。眼看交货期逼近,皇命难违,瓷工们的身家性命受到威胁。身负重任的童宾为了瓷工们的活路,在烧造龙缸的关键时刻,乘人不备,毅然纵身跳入熊熊的窑火。说也奇怪,这次果然把龙缸烧成功了。直径3尺,高达2尺多的大龙缸,确实万里无云,白瓷如玉,青龙腾去驾雾,呼之欲出。真出谓世间奇珍。人们说,这次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童宾显灵。后来童宾被嘉封为“风火仙”。自此,景德镇世代供奉风火仙,香火不断。真是“千年窑火承天锦,十里陶歌动地诗”。
现在,我们去参观一下这里的产品陈列室,也让我们对景德镇瓷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来到这个琳琅满目的瓷器陈列室,不知道大家有何感想?人们买东西都讲究正宗,这里的瓷器可说是为正宗的景德镇瓷。对景德镇瓷器的特点,人们用四句诗一般的话来描述,即:“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景德镇人引以骄傲的瓷器是“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和薄胎瓷”,在这个陈列室里景瓷的特点有充分的反映,上述品种也有全面展示,请大家欣赏。
女士们、先生们,古窑瓷厂的参观就到此为止。有一位来自英国的研究工业史的专家,在参观这个厂后对我说:“到这里我仿佛回到了16世纪的景德镇,这里的作坊、柴窑、窑房、工具等都是有价值的文物,而更有意义的是:这里按古代的方式制造瓷器。所以可以讲,古窑瓷厂是名副其实的'陶瓷业活博物馆'”。
介绍江西景点的导游词篇三
天柱山在长江北岸、安徽省潜山、岳西两县境内,其主峰海拔1751米,高耸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称为天柱峰,山也就称为天柱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了一着赞美天柱山风景奇秀的诗“江上望皖公山”,皖公山即天柱山,诗云:“奇峰山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绝称人意......”天柱山过去还有潜山、皖山、万岁山称。据说,称万岁山是因汉武帝南巡时,亲临皖山设台祭岳,敕封皖山为“南岳”,在祭岳时,人群高呼万岁,所以将此山称为万岁山。隋唐以后,南岳改为衡山,天柱山被列为国内五大镇山之“中镇”。其余四镇是:北镇医巫闾山(在辽宁省)、东镇沂山(在山东省中部)、西镇吴山(在陕西省陇县)、南镇地稽山(在浙江省绍兴)。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苍松、翠竹、怪石、奇洞、飞瀑、深潭。《天柱山志》称天柱山“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可见其自然景色奇绝。
天柱山著名游览点是三祖寺。进入天柱山的南大门野人寨上行不远就到达三祖寺。相传,寺始建于南朝,现仅存藏经楼、偏房数间和屹立于寺前的觉寂塔。三祖寺西,有大石累累的山谷,谷侧陡岩直立,谷中流水潺潺,松竹遮天蔽日,称之为“山谷流泉”。山谷门有一石洞,石洞前有一巨石状如卧牛,称“石牛古洞”。相传,北宋人黄庭坚曾坐此石上读书,并自号“山谷道人”。在这里的一块巨石上刻有黄庭坚的诗和同时代大画家李公麟所绘的黄庭坚坐于石牛上的画像。这件珍贵的古代诗画刻石,现仍清晰可见。
天柱峰如擎天巨柱,雄伟壮丽,气势非凡。在天柱峰前正面崖壁上,镌有“孤立睛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横书其上。“顶天立地”四个大字直书其下,气魄宏伟,令人惊叹。天柱峰左、右侧有飞来、三台两峰相峙,更显得气势磅礴。
天柱山飞来峰下的神秘谷被游人称为“天柱一绝”。神秘谷长约五、六华里,谷底由54个形态各异的洞穴组成,洞连洞,洞套洞,洞内有牖,有庭,有门,有石梯,有石栏。在暗洞中穿行,难辨东西,不知阴晴,压抑沉闷;但一出洞口,即见光明,又使人激动欣喜。
通天岩风景名胜区位于赣州市西北郊6.8千米处,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128品,被称为“江南第一石窟”。
通天岩风景区由摩沙岩石山组成,是一处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区。多天然岩洞。其一岩洞顶有一窍,相传上可通天,故名。主要有通天岩、翠微岩、忘归岩、同心岩、广福寺、玉水池、一滴泉、玉岩亭、惜春亭和群玉阁等10多处景点。
介绍江西景点的导游词篇四
位于南昌市西郊西山梅岭脚下,距南昌市区60公里,昌北机场35公里。可乘南昌至石鼻的客车通过南安一级公路直达景区。属于以明清古民居为主要特色的生态旅游区。景区由京台、罗田和水南三个自然古村落组成,三村呈鼎足之势,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有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保存有明清宅院古屋120余幢。景区内古民居规模宏大,装饰考究,雕刻精美。有古街、古井、古樟、古牌坊、古戏台、寺庙、祠堂、香火堂、祖先堂十余处,还有保存完好的世大夫第宅院、四十八天井豪宅以及400多年前形成的极为科学的排污、排灌工程等,渗透着浓郁的赣商文化气息。
古罗田为永修吴城的各地商人去万寿宫朝拜的`进香古道,也是安义至南昌的必经之地,形成的集镇有前街(各类商铺)、横街(茶馆饭庄)、后街(仓库客栈),至今仍保存完整,街道下面拥有布局完整、合理且贯通全村的排水系统。“世大夫第”为黄秀文历时三十八年建成,占地约5000平方米,拥有48个天井。在赣派建筑中,以天井的数量显示主人的财富,如此多的天井数的建筑非常少见。保存完好的主体建筑,气势恢弘的正中堂(接官厅)门楣上还保存完好的官帽状的三层石雕:鲤鱼跳龙门、状元打马逛街、丹凤朝阳。水南村现存有20多栋古民居,民居内的雕刻精美、别致,有“百花图”、“百鸟图”、“百鼠图”、“百福图”、“诗对联”等,构思奇妙,被专家誉为“中国古木雕一绝”。
闺秀楼位于迄今已有180年历史的“余庆堂”的后堂,装饰精美,花窗雕刻图案精美。古代赣西北民间习俗,名门闺秀16岁开始上秀楼,习练琴棋书画、女工刺绣,18岁择如意郎君出阁。京台村“曦庐”的“墨庄”为景区中规模最大的私塾。历时三十年建成的“曦庐”拥有48个天井,现今“曦庐”主体建筑破损较为严重,附属建筑“墨庄”则保存相当完整。有四间教室、先生居室、书屋、“养拙斋”(藏书室)、“守诚斋”(练习室)。
目前,安义千年古村群已被评为江西历史文化名村、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昌“新豫章十景”和江西“十大乡村美景”。
文档为doc格式
介绍江西景点的导游词篇五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您(们)到江西、来九江,我是一名喜爱江西山水的导游,我姓“余”,您(们)叫我余导吧。朋友们,九江她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岸,北临长江,东枕鄱阳湖,西连幕阜山脉,地据三江之口,七省通衢的要隘,自古以来就是一座中国重要的商业港口和军事重镇。也是,九江属荆、杨二州之地。至春秋时期分属吴国的西境,楚国的东境,素有“吴头楚尾”之称。九江是江西省的北大门。相传在大禹治水的时候,大禹在这个地方开挖了九条江,来疏通那汹涌的长江洪水,使这一地区出现了“江到浔阳九派分”的形势,故而得名“九江”。秦始皇统一全中国后,分封天下三十六郡的时候,其中就设有九江郡的行政建制。自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命令颖阴候灌婴在九江修筑城池,驻守江防的时候开始,沿传至今天,九江曾先后使用了九江、湓口、柴桑、江洲、浔阳、汝南、湓域、德化等许多名称。九江市现在管辖着彭泽、湖口、都昌、星子、九江、德安、永修、武宁、修水九县,瑞昌市,浔阳、庐山两区,共青垦殖场及庐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18823平方公里。人口450多万。是中国旅游城市和具魅力的城市之一,也是江西北部的政治、文化、交通、旅游的中心。这里是中国美的水岸。当夜晚来临的时候,您漫步在浔阳江畔,听着飘逸的古曲--浔阳月夜,那江上渔舟唱晚的歌声仿佛在对你您细说那逝去的事...三国时代,九江是东吴水陆要地。东吴大都督周瑜,曾坐阵于此,督练东吴的水军,来抗拒曹操、刘备。历史名著《三国演义》中有许多章回的精彩故事就曾在这里上演的。特别是自唐朝以来,九江成为文人荟萃之地,历代的文人墨客喜爱在这里挥笔舒怀,《水浒》中的梁山好汉们也难忘当年在浔阳楼上醉酒,大闹江州的壮举。明、清时期,九江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
这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历史上曾称为“天府”。九江旅游景区现分为六大区、二个点、一条线,共计三百多处,六大景区:浔阳景区、庐山牯岭景区、庐山山南景区,庐山山西景区,永修县景区,共青城景区;二点:湖口县的石钟山和彭泽县的龙宫洞;一条线:长江、鄱阳湖水上游。如您有兴趣的话,我会将我从事导游二十余年来多方位感受到的精彩风云,慢慢说给您听......
【浔阳景区】朋友们:大家好!浔阳是九江的历代政府机构所在地,是九江市的古老城区。在浔阳古城中现有烟水亭、浔阳楼、琵琶亭、浪井、九江长江大桥、能仁寺等景观。
【烟水亭】烟水亭是中国建筑风格独特的复式亭台之一。她位于老市区中心的甘棠湖北部水中,据说是三国时期的东吴水军大都督周瑜点将派兵的点将台故址。到唐朝中期,原周瑜点将台只仅剩下在湖中的一个圆土墩了。唐朝元和年间被贬到这里做江州司马白居易,时常到这里散步,这在这个土墩之上建了一座亭子,因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的句子,人们叫它“浸月亭”。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父子甘棠湖滨建造了一座亭台。周寿在甘棠湖畔,远看庐山。只见一派“山头水色薄笼烟”的雅致的景象,将他父子所建的亭子取名叫“烟水亭”。时过境迁,人去物散。到明朝嘉靖年间以上两座亭子都荒废掉了。在明朝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的时候,九江关督黄腾春,在游览甘棠湖后,回到家里。在晚上做了梦,梦见了吕洞宾教他为瞎眼的母亲治疗眼病,并将他母亲的病眼治好了。从此后,黄腾春的母亲真的重见了光明。黄腾春感慨万千,在浸月亭原址上重建亭台,用来纪祀吕洞宾,并将新亭叫作“烟水亭”。以后经过历代增建扩建,到清朝嘉庆十六年的时候,已初具规模,成为九江的名胜了。太平天国时期(清朝咸丰三年)烟水亭又遭兵火,湘军与太平军在九江城打战时,被战火毁了。清朝同治年间和尚古怀四处募捐钱物,再次重建,到清朝光绪年,烟水亭才形成现在的规模。1972年增建了九曲桥,将烟水亭与湖岸相连。1986年至1987年又在亭前建起了一座新点将台,“周瑜”又可在这里不时进行点将派兵了。烟水亭是我国罕有的风格独特的复式亭台。占地1789平方米。整座亭子是砖木梁柱结构。可分左中右三个部分。以船厅、纯阳殿、五贤阁为中线。左有亦亭,右有听雨轩,后有水阁幽房,前是新拜台。整体建筑布局不拘一格,呈不对称分布。在不对称的建筑风格中去追求合协统一,是座十分雅致的水上亭台。在船厅前悬挂的“烟水亭”三个大字,是清朝同治年间的德化县令张光裕书写的。在船厅上环顾四周,围水叠翠,可看到庐山的真面目。纯阳殿内现陈设着一座2.52米高的周瑜塑像,只见他挟书挎剑,飒爽英姿,儒将风度不减当年,殿中的展品展示了周公瑾在柴桑练兵,抗曹的辉煌人生。殿后的五贤阁,是当年九江老百姓供奉心中圣贤的地方。五贤阁主要供奉着五位为九江人造福,谋利益,为九江作出贡献的人,他们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名士---陶渊明,唐代江州司马----白居易,唐代江州刺史--李勃,唐代的吕洞宾,明代教育家---王阳明。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唐代咸通期间,曾在浔阳担任了三年的浔阳县令,为九江人办过不少好事。吕洞宾亲笔书写的“寿”字碑,至今仍嵌在五贤阁前的左墙壁上,仔细观看这个“寿”字,是由“九转丹成”四字组成,四字相连一气呵成,颇有此道骨仙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