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陶渊明散文诗创作研究的论文篇一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仲秋,陶渊明出仕为彭泽县令,只八十多天便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这次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陶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404),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405),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陶渊明散文诗创作研究的论文篇二
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弃官归隐,人生的转折却成就了一代田园诗人。从四十一岁到六十三岁,他皈依大自然,回归心灵的淡泊宁静。过着与世无争、洁身自好、乐天知命的田园生活。
春天里,陶渊明在燕子的呢喃声中,心儿随渔翁一起顺流而上,乘一叶小舟,飘然来到一片桃花林。溪流的两岸,桃花被温暖的春风一吹,绽开了粉嫩的笑脸,阵阵清香,醉人心脾。小草嫩绿,花朵妩媚,偶尔有桃花轻轻飘落身上和水中。小舟穿过幽美的桃花林,越过一个山洞,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人间仙境。这里树木成荫,阡陌纵横,土地肥沃,人人耕种劳作,自得其乐。村里人热情招待了渔翁,和他聊聊外面的事情,然后渔翁告辞了。
陶渊明依然过着早出晚归的日子。不觉间夏天已经来临,凉爽的清晨,陶渊明扛着锄头,走在窄窄的田埂上,道上茂盛的野草结满了露水,打湿了他的衣和鞋,他来到南山下的一块田地,这里有他种下的豆苗。抬眼望去,草儿一片葱茏,豆苗却很稀疏。齐腰深的草打湿了衣服,但是这有什么可惜的呢?他心里想到,好在我逃离了污浊的官场,迷途知返,在田园劳作中找回了自我。直到月亮升起,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和明月相伴回家。
寒冷的冬天,外面白茫茫一片。陶渊明闲居家中,冬天的夜晚也越来越长,偶尔得到一瓶好酒,他定会独酌大醉,然后写写诗。感叹着人生就如一粒尘土,随着命运漂泊无依,历尽艰难,回不到原来的样子了。高兴的时候,他会邀上邻里一起痛饮,如同兄弟一般,及时行乐。人生如流水,过去的不会再来。年轻时要多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
公元427年,陶渊明去世,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流传下来的有一百二十多首诗,十来篇散文。主要包括《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作为田园诗派创始人,他的作品大多是描写饮酒和田园的乐趣。
陶渊明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样,清丽自然、纯真质朴而又意蕴深刻,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去探索欣赏其中的艺术境界。他刚正不阿的人格和不追求名利的操守,也成为后来文人的精神表率和前行的力量。
陶渊明散文诗创作研究的论文篇三
人们都知道陶渊明生平有两大雅好,喝酒、读书,而且都有其个性鲜明的特点,喝酒则每喝必醉,读书则不求甚解。这在其自传体名文《五柳先生传》中,有着诗意盎然的描摹。其实,陶渊明还有一好,而且好得特痴迷、特怪异,那就是弹琴。这在其诗文中也多有记述,只不过人们没大注意罢了。
一生最爱琴,弹的却是无弦琴
早在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已有一种说法,说他的诗“篇篇有酒”。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极言陶渊明人诗如一,人既好酒,诗也多写酒而已。套用这说法,说陶渊明的诗文篇篇有琴,当也不为太过。陶渊明在诗文中自述,他是“少学琴书”,学琴学得很早,学得忘情,“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从此与琴不弃不离,读书、弹琴、饮酒,三位一体,构成陶渊明生命独特的存在方式。为能一心一意“卧起弄琴书”,竟不惜绝交息游,不惜辞官归隐,困穷终生。陋室之中,只要“有琴有书”,有“清琴横床,浊酒半壶”,能够边读边弹边饮,在陶渊明的感觉里,“斯晨斯夕”便是“黄唐莫逮”,这个清晨,这个黄昏,就是生命里最美好的时光,即便世俗无比艳羡的古帝黄帝、唐尧之时,也无法比拟。
这样投入,这样执著,若按常理,陶渊明所用之琴,定然名贵无比了。却又不然。据南朝和唐初几部史书,以及时人有关记述,陶渊明用的只是一架没有任何装饰,很简陋的“素琴”,而且“弦徽不具”,没有弦,没有指示音阶的标识,说白了就是一个略具琴型的木板或木箱。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对这样一个木板木箱,陶渊明却珍爱有加,视为宝琴,琴不离身,身不离琴,凡饮酒,必“抚弄以寄其意”,弹着弹着,就完全沉醉在酒香琴韵中了。
一人在家中如此这般自弹自饮也还罢了,偏偏陶渊明又重友情,己有所好,定要与朋友共享。每当朋友相聚,他就携琴赴会,别人弹琴,他也抚弄着那张怪异的无弦琴相和。问他无弦无声,弹的是啥?他就真诚地回答:“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只要在琴中表达出自己的意趣就行了,一定要弹着弦弄出些响声干什么。
陶渊明饮酒好醉。与友人相酌,如果他先醉了,就直率地告诉友人:我醉了,想睡了,您走罢。话没说完,就抱着他所谓的琴,枕着书,挨着酒杯,呼呼入梦了。真诚率意,潇洒旷达。陶渊明饮酒,弹琴,待友,都展现出极高的境界,令后世叹羡不已。李白写《山中与幽人对酌》,就活用了这个典故,为该诗增色多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人称诗仙,诗中颇多“仙意”。这首诗里的“仙意”全在后两句,特别是最后一句。陶渊明醉眼朦胧又无比留恋地叮嘱友人,如果您觉得今天这酒喝得还算尽兴,我这琴弹得也还有点意思,那么明天就请您也把琴带上,咱俩一起边弹边饮吧。真个是率意自得,风流倜傥,意蕴无尽啊。此情此景,怕是仙人也难模拟。
陶渊明好以琴寄意,友人们理解他,欣赏他,也常常用琴曲与他交流对理想和操守的感悟。听说东方有一位高士,爱好、追求各方面都和自己相似,是否可以引为知音呢?陶渊明一天起个大早,渡河过关,赶到山中去拜见这位同道。高士一见陶渊明,就知道了他的来意,话没顾得说,就取琴为他演奏,先弹一曲《别鹤操》,再弹一曲《孤鸾操》。还需要说什么呢?琴声已传达了一切:久别的鹤期盼再聚首和鸣九皋,离散的鸾渴望重相逢共栖仙山。我们是知音,对您仰慕久。陶渊明感动不已,当即直吐心曲:“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诚愿和您并肩携手,相勉以道,孤高芳洁,共历岁寒而不凋。琴声,让两位初次谋面的志士,一下子就结为知音。
非是不解音,真音常在无音中
不过,不管怎么说,在常人看来,琴终归是琴,无论怎样的“宝琴”,一般琴该有的也得有,和琴体一样,弦是琴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缺之不可。陶渊明整天抱着一个无弦无徽的木板木箱,抚弄来抚弄去,开始人们只是觉得新鲜怪异好玩儿,久而久之就难免形成一种近乎共识的猜疑:这老先生怕是压根儿不懂音乐,不过拿块木头扎扎架子过把弹琴之瘾而已。众口相传成信史。到后来史家著史,居然就采纳了这种看法,说陶渊明之所以专弹无弦琴,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性不解音”。《晋书》《宋书》《南史》和萧统《陶渊明传》都这样说,遂成定论。
当然不是。陶渊明自幼至老,所好在琴书,对琴理琴艺感悟独到,对儒、道、释的审美标准和体验途径钻研尤深。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真义无言。陶渊明所向往的,在他的诗文创作和音乐表现中,乃至为人处世中所展示的,正是这样一种无形之大象,无声之大音,无言之真义。明乎此,当他在书卷简册和菊芳酒香之中,那样忘情地抚弄着他那架无弦宝琴,你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感到有一种雅洁的意味和意境,向你弥漫过来,将你淹没,将你浸润,将你融化,让你通体空明莹澈,只觉得美妙无比,舒泰无比,却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不想言传。
待他一曲弹罢,你才猛然回过味来:这就是东方美学的最高境界啊!
就是孔子感慨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就是庄子赞叹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成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就是灵山会上,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三昧真传。
就是采菊东篱,悠然南山,此中真意,欲辩忘言……
此时无声胜有声,真音弥漫无音中。莲花开后真无色,合在诸天最上层。
看来,说陶渊明弹无弦琴是因为“性不解音”,完全是一种浅薄的推理,纯系俗人之见,是真正“性不解音”之谈。
陶渊明散文诗创作研究的论文篇四
一位从哈佛学习归来的人说:“哈佛的真谛就是,不是要象淘渊明那样去消极逃避。”
若真是这样,我只好说,这是哈佛不懂陶渊明了。
又有人说:“陶渊明是因为仕途不得志,才放弃,归隐山河,去做一个隐士的。如果他仕途得志了,那结果又会怎样?”仿佛陶渊明是因为摘不到葡萄,才说葡萄是酸的。
看来,不懂陶渊明的不光是哈佛。总有人实在无法想象,即使葡萄摆在面前,又是甜的,还会有人吃了两口,并不满意,便再也不动它,只仍然喝清茶。
而陶渊明,便是这样只喜喝清茶者。
他做官的.机会多多,且做过官,那辞官的原因,只是在他做彭泽县令时,郡里的督邮将到,说他应该束带相见,陶渊明当即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不仅官不愿做了,还写了《归去来辞》这首名赋。
此后,他就过着农夫的生活,好几次有人请他做官,他一概拒绝。
他当年所居的庐山附近有一个闻名的禅宗,叫做白莲社,是由一位大学者所主持。这位
学者想邀他入社,他提出的条件是:在席上可以喝酒。本来这种行为是违犯佛门的戒条的,可是主人却答应他。当他正要签名入社时,突然又“攒眉而去”。另外一个大诗人谢灵运很想加入这个白莲杜,可是不得其门而入。可见陶渊明对名利之淡泊。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辞》)。
视仕途为粪土者,实不止庄子与陶渊明二人。他们以高尚的情操辉耀着中国文化,实非仕途所能及。
还有一件趣事:陶渊明极为自负,交友尤慎。判史王弘很钦仰他,想和他交朋友,可是无从谋面,只好和一个朋友用计骗他,由这个朋友去邀他喝酒,走到半路停下来,在一个凉亭里歇脚,那朋友便把酒拿出来。陶渊明真的欣欣然就坐下来喝酒,那时王弘早已隐身在附近的地方,这时候便走出来和他相见。他非常高兴,于是欢宴终日,连朋友的地方也忘记去了。
用现在的话来讲,陶渊明是个“性情中人”。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可见陶渊明对生命又是何等地热爱,何等积极。
他要逃避的仅是名利权的利益纷争,而不是生活的本身。
陶渊明散文诗创作研究的论文篇五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乡邻中有一少年,对陶渊明写的诗文钦佩不已,于是便向陶渊明请教读书妙法,希望自己也成为像陶渊明一样家喻户晓的大诗人。
陶渊明什么也没说,只是拉着少年的手来到自家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秧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秧苗有没有在长高?”少年按陶渊明的要求,静静地站在秧苗旁仔细观看,好半天过去了,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这棵秧苗没见长高啊!”
陶渊明问:“真的没见长高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
少年低头不语,陶渊明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起来的,不容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
少年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什么会有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刀子在上面磨成的.”少年随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
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有所得,日知其所亡。”
少年恍然大悟,明白了所谓的读书妙法,其实就是“勤奋”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