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五年级白鹭教学设计篇一
《白鹭》是郭沫若先生的一篇美文,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全文只有352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可爱、高雅、脱俗的生灵。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赞美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第二部分为第2—5自然段,从全身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两个角度赞美了白鹭的精巧;第三部分为6—8自然段,撷取三个非常富有诗意的画面,赞美了白鹭的悠然脱俗;第四部分为9—11自然段,回归总体,再次赞美白鹭是一首优美的歌、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
白鹭,一种普普通通的鸟,经过郭沫若这位大作家寥寥数笔的描摹,就显得那么动人,那么栩栩如生。在作家的笔下,“白鹭是一首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篇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虽然没有浓妆淡抹的词藻,显得那样的朴实无华,但是,它正是运用了如同白鹭一般朴素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平常事物中蕴含的美。作者先是拿白鹭同白鹤、朱鹭和苍鹭作比照,彰显了白鹭色素配合的适宜,身段大小的适宜,什么是美?美就是恰到好处!这就突出白鹭一种无与伦比的独特的美,颇有点儿“百鸟之中我为首”的意思了。不是吗?白鹭“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这里化用了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敷朱则太赤”。人家是写绝代佳人,可作者却恰到好处地嫁接于白鹭身上,且居然觉得正好,真让人惊叹白鹭的独特之美了!自然,那些美丽的白鹤、朱鹭、苍鹭定会自叹不如了。
接着,作者撷取了三个画面,继续表现白鹭的与众不同的美。无论是站在清水中央,还是立于小树之巅,还是低飞于黄昏之下,都让人联想起一首首美好的诗歌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行白鹭上青天”,都可以和白鹭联系在一起。啊!白鹭,是窈窕的淑女,是绝代的佳人,是高洁的君子,是奋进的勇士!
是的,这只从历史深处飞来的白鹭,给我们多少启示啊!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感受白鹭美丽高洁的形象,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3、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1、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2、了解作者抒发感情时所用的方法。
制作简易课件
1、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
一读课文,重在整体感受,注意文章层次。
再读课文,重在体会情感,注意语速。
三读课文,重在读出画面,注意语气。尤其是注意几个问句的朗读。
2、集体演读。
(女领诵)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女生合)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男生合)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男领诵)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全班合)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女生合)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女领诵)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男生合)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有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
(男领诵)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女生合)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女领诵)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全班合)具有生命了。
(全班合)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女领诵)白鹭实在是一首诗,
(全班合)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1、请你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在作者笔下,白鹭是()。
2、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白鹭形象,在文中提取答案。
预设:
在作者笔下,白鹭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在作者笔下,白鹭是一幅画,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在作者笔下,白鹭是一首歌,一首让人回味无穷的民歌。
3、请你再说说白鹭的美:
白鹭真美,美在它的()。
4、学生默读、圈点批注。
5、全班交流。
预设:
白鹭真美,美在它的色素配合适宜。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白鹭真美,美在它的身段大小合适。全身的流线型结构。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白鹭真美,美在它的低调朴素。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白鹭真美,美在它的自在潇洒。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有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白鹭真美,美在它的超凡脱俗。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6、齐读相关句子,读出白鹭的美。
7、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个名字吧。
预设:
水中伫立图
树顶独立图
黄昏飞翔图
8、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好好读一读、背一背。
1、毫无疑问,作者对白鹭充满了喜爱与赞美。那么,作者的这种情感藏在哪里呢?请你到文中去找一找、品一品。
2、学生默读、批注。
3、全班交流。
预设:
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对白鹭有了很高的评价“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精巧”强调一切都恰到好处。“诗”是对白鹭美的高度概括,并且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将白鹭的美表现出来。
作者说:“白鹭被人忘却它的美,是因为它的常见。”这恰恰说明作者在最常见的事物中看到了其中的美。白鹭虽平常,但它的美却被作者感受到。
“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仿照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美女的句子来写白鹭的“恰到好处”,表现了白鹭在作者眼中的完美程度。
作者选择了三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景来证明白鹭不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那么美。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在望哨吗?”当然不是!望哨是警惕的、是高度紧张的,怎么会那么悠然呢?作者不容许人们对白鹭的一点点误会。
“清澄”一词,用得多么恰当!白鹭的美丽高洁、超凡脱俗是对这个词的最好诠释,是将这个抽象的词形象化。是将这个词赋予了生命。
就连白鹭不会唱歌这件事情,在作者眼中都是优点,因为它的美丽就是一首歌!歌都不能概括出白鹭的美,白鹭是诗!是一首散文诗。白鹭的美再一次被高度概括。
4、其实,这篇文章将白鹭人格化了。与其说作者是在赞美白鹭,不如说作者是在赞美这样的人。甚至,作者将自己的理想也寄托在白鹭身上了。
简介作者。
5、再次演读全文。
1、这一首散文诗,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呢?
2、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3、全班交流。
预设:
首尾呼应。作者在一开始就将白鹭的形象定格:“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也在读者心中烙上深深印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将自己的情感直白地表露出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在如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后,再一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至此,整个文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文字回到原点,但情感早已升华。
对比强调。作者将白鹭与朱鹭、苍鹭进行对比,强调白鹭大小适宜,在作者心中堪称完美。
一波三折。作者在文中写道:“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作者观点明确,当然不是望哨,因为望哨和前面的悠然相矛盾。作者是在否定有些人对白鹭的偏见。“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作者的自我否定,实则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再一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再一次强化白鹭在读者心中的形象。
描绘画面。三幅具体画面,向读者展示了白鹭时时刻刻都那么高雅美丽。
作者语言简洁易懂,但却句句含情。
语言优美,富有节奏。作者对白鹭的外形和颜色的描写,用了偏正短语和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韵味。这样富有内涵的文字与白鹭超凡脱俗的美丽紧密契合。
文章层次鲜明,特点突出。这样简洁的构文方式与白鹭的清澄的形象不谋而合。
1、对10个生字归类。
2、寻找难写字,琢磨怎样写得好看。
3、教师适当示范:
鹤:笔画较多,注意左右比例,左边偏旁略靠上,右边鸟可与左边穿插。
嵌:上下结构,山写得扁一点,下面两个偏旁注意穿插。
框、匣:注意半包围部分的笔顺,最后写竖折。
4、每个生字抄写2遍。
5、作业:摘抄自己喜欢的语段,背诵全文。
五年级白鹭教学设计篇二
1、同学们,看,这里有一首诗,自己读读
2、知道这首诗是描写什么动物的吗?
3、你还知道还有哪些诗歌是描写白鹭的呢?
二、新授
1、郭沫若曾经写过一文章来赞美白鹭,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2)学生自读
2、出示生字词
(1)自读生字词
(2)指名读(请两位)
(3)讲究几个重点的字
“蓑”你怎么来记呢?
我国的哪些古诗也可以帮助你背诵这个词语呢?
(这里的处理是好的,老师希望通过多元的方式来让学生感知这个比较难以认读的生字,但是这么大的“信息量”的一节课,学生是否真正能够记住这首诗,就要打问号了。)
齐读生字词
3、解决了生字词的问题,我们看看读书读得怎么样?
(1)指名读
(2)教师点评语言:读书读得真好,有了好的开头我们就成功了一半了。
(3)指名读
(4)白鹭在郭沫若的心目中是什么?
师生交流:是歌、是诗、是精巧的诗
4、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句话:“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文无穷的诗”
(1)读了这两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2)有了问题怎样解决呢?
(3)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明白了,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哪些地方说明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4)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划,然后同座位之间进行了交流。
5、师生交流
(1)学生说:老师出示相关的语句
那雪白的蓑毛……
为什么?自读这一段文字――师生点评——指导朗读,——还有谁愿意来读一读吗?
老师把这段文字进行了小小的修改,成了一首诗歌
这么美的文字,这么漂亮的白鹭,想把它留在自己的头脑中呢?
自己练习背诵――齐背课文。
(2)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是首诗呢?
老师觉得对比也是能够表现白鹭是一首诗的,在文章的第几自然段呢?
为什么这么说呢?
想看看这只白鹭吗?想像一下,一阵风吹来,会有一种很什么感觉?
看看这一节的最后一节,它站在高高的树上,究竟在干什么呢?
师生交流
指导朗读
(3)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呢?
师生交流
出示文字,读读,你钓过鱼吗?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再请一位学生读读――指导朗读
(4)学生说:……白鹭本身不就一种歌吗?
师生交流
为什么它不会唱歌,为什么又说他的歌吗?
(个人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在一种对比的情境下,让学生自己想,说为什么白鹭不会鸣叫,但是,作者却把它说成是一首歌?这个问题有点“哈”的感觉,非常好的问题。)
师生交流
我想到今年春节晚会上的一个节目——《千手观音》
老师相信大家到了这儿,一定能够把这两句话读好。
学生齐读最后两句
三、课外拓展
1、是啊,正是因为白鹭是这样美,美得像一首诗,所以很多古人用了很多诗来赞美白鹭。
出示:
《绝句》、《渔歌子》
齐读古诗
(这两首诗歌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能够说出来了,可见课前学生做了的准备,但是老师在上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又把这两首拿出来,不知道是没有想到学生已经查找到了这两首诗呢?还是在课前已经让学生查找了,这时在把这诗拿出来又有什么意义了,学生知道的,懂得的,还是不要讲了吧,避免浪费课堂上的宝贵的时间了。)
2、在文学家的眼里是一首诗,在你们的眼里白鹭是什么呢?
(1)师生交流
(2)教师点评,鼓励
五年级白鹭教学设计篇三
《白鹭》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处处都表现了郭沫若先生对它的喜爱。针对对这堂课的教学,旨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教给学生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写作中能灵活运用。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感受白鹭的美,感受语言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统编教材注重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语用,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练习说话,并让学生采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运用多种手段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感悟美、欣赏美、表达美,最重要的在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中让学生掌握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4、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
一、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白鹭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喜欢哪种鸟呢?为什么?
3、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散文,用心走近白鹭、感受白鹭!(板书课题)
二、赏读1-5自然段,感悟白鹭的“精巧美”
1、白鹭这种很常见的鸟,在郭沫若眼中却是一首----“精巧的诗”。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关句子)
(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让学生具体谈谈为什么说颜色、身段都很适宜。
(2)“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a、为什么这里不用“雪白的羽毛”,而是用“雪白的蓑毛”?
b、接下来请找出描写白鹭样子颜色的词。你从这些颜色词语中能看出郭沫若先生对白鹭的观察非常?(仔细)
c、“长喙”又是指的什么?
d、出示图片让学生理解“流线型结构”。
e、师拿出一根铁钉,并告诉学生这就是“铁色”,像铁一样的颜色。
f、你们又是如何理解“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句话的?(学生讨论交流)
(3)试着用这种句式练习说话。
妈妈为我编织围巾,补充练习。
(4)齐读第五自然段。
(5)学了第2、5自然段,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了白鹭的样子。课文的第2、第5自然段浑然一体,那么中间为什么要插进第3、第4自然段?这两段是不是多余的呢?男生读第3段,女生读第4段。
a、拿白鹭和白鹤、苍鹭和朱鹭作比较,有什么作用?(对比突出了白鹭的身段的适宜。)
b、老师觉得这三种鸟挺美的,而且非常的罕见,人们都说物以稀为贵,可郭先生却觉得?
生1:郭沫若嫌白鹤、朱鹭和苍鹭太不寻常了。
师:你让我们知道了郭先生喜欢白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寻常。的确有很多平常的事物,他们的美容易被人忘记。在生活中,往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
三、赏读第6—9自然段,感悟白鹭的“韵味美”
2、接下来,请四人为一小组,为6-8段中描绘的三幅优美的图画,各取一个名字。
3、交流:
白鹭是一种水鸟,它能在水里捕食鱼虾,可作者不说“捉鱼”。也不说“叼鱼”,而说是“钓”鱼,这个钓字让我们有怎样的联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整句话连起来再读一读,你觉得这幅画面美吗?能具体说说美在哪里吗?
这里的“玻璃”是什么?“框”是什么?你觉得这幅图怎么样?
交流小结:整个画面给我们的感觉幽静,令人回昧,那么这静中有没有动呢?
谁愿意把这幅优美的画面美美地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清水绿田中的白鹭钓鱼图吧!齐读第六自然段。
(2)投影出示:第7自然段内容。(瞭望图)生交流所取的名字
你从这段话中了解到了什么?
出示“嗜好”:
a、读准“嗜”的音;
b、白鹭的嗜好是什么;
c、“绝顶”指哪里?
那么,白鹭站在小树的绝顶,向远处瞭望,它究竟在干什么呢?把你的想象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一昕。
(3)投影出示:第8自然段内容。(低飞图)生交流所取的名字
(4)这般诗情画意的白鹭,还有人觉得美中不足呢!
请大家读一读第9段,他们认为美中不足的是什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把你的想法写在书上空白的地方。
四、总结
此时,在我们心中情不自禁地对白鹭说:“白鹭实在是―首诗,一首韵昧无穷的诗。”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呀,今天我们能有幸领略到白鹭的无穷韵味,这不得不感谢郭沫若先生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也能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美,欣赏美。
五、拓展延伸
1、白鹭给我们带来这么美的享受。以后我们该怎样保护这些鸟类呢?
2、课件出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片段,让学生体会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年级白鹭教学设计篇四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郭沫若先生的作品《白鹭》。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1—5自然段,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板书:一首精巧的诗)
2、引读第二节:是啊,颜色的配合——,引读第五节:那雪白的蓑毛。正因为白鹭的外形那样和谐、素雅,所以我们说它是一首精巧的诗。(板书:和谐素雅)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鹭这首精巧的诗中有着怎样的画面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把课文拿出来,自己读6—8节,看看能从这几节中找到几幅优美的画?请用简洁的词给它们起个名字。(板书:钓鱼、瞭望、低飞)
2、鸟儿觅食、栖息、飞行是鸟儿的天性,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可是作者笔下的这些寻常事却别有一番情趣。默读6—8小节,你的头脑中浮现怎样的画面?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幅画面?为什么?(出示:“读了第____节,我仿佛看到_________)
(一)学习第6节
1、(出示第六节)
2、教师引导:
(1)”钓鱼“,白鹭也成了悠闲自在的钓鱼先生了,请你读第一句好吗?(指导读好:清水田里,悠闲的白鹭伫立着,正在静悄悄地等着小鱼游过来呢,再读)
(2)指导:普通的水田被白鹭一点缀,都成了一幅精妙的画了。谁还想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清水、白鹭、绿田,一幅多么雅致的画!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幅画。
(3)(第二句话)鸟与自然相处得如此融洽,这就叫——和谐,和谐就是美。相信你读这一句,一定能把它读好。指名再读。
(4)是啊,正如白鹭的身形一样,是恰倒好处,增一点儿则。(生背)而这里”田的大小好象是有心人专门为白鹭而设计的“,同样,这也是恰倒好处的。那么你是否也能照这样的句式来阐述这一”恰倒好处“呢?(出示句子训练)
(5)我们来看一看这幅和谐的画吧。(图片)你能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吗?
3、总结:这清水田里的钓鱼、碧水中的倩影,这一幅”白鹭钓鱼图“,充满了宁静而灵动、和谐而素雅的韵味。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一节。
(二)学习第7节
1、回到刚才的话题(出示:“读了第____节,我仿佛看到_________)
2、(出示第七节)这幅画也很美,喜欢吗?为什么喜欢?(生交流)
2、引导:
(1)白鹭独自站在小树的最高处,就是小树的绝顶。风儿吹来,小树轻摇,白鹭也随之轻荡,就像荡秋千一样轻悠自在,课文把这种感觉说出来了,你能把它读好吗?指读,再指读。
(2)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它真的是在了瞭望吗?它或许在干什么?(图片)
感人的想象、丰富的想象!或许还有很多或许,耐人寻味。想着白鹭黑亮的眼睛,读好这句话。
3、总结:(播放课件)天刚放亮,白鹭就舒展开沉睡了一夜的翅膀,欣欣然飞向蓝天、碧野、树丛,洁白素雅的身影在天地间点缀出迷人的景致,就像这小树绝顶的瞭望,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女同学读,男同学读。(配乐)
(三)学习第8节
白鹭的美远远不只这些,(播放课件)斜阳中晚归的农人,村庄里袅袅上升的炊烟,再加上黄昏空中低飞的白鹭,这分明是一幅舒展、飘逸的白鹭归巢图,怎不让作者看得如痴如醉呢?让我们一起也来享受一下这乡村的一大乐事。齐读。
此情此景,那么迷人,那么富有诗意。你能为这幅画配上相宜的诗句吗?
(四)小结
(图)这清水田里的钓鱼,这小树绝顶的瞭望,这黄昏空中的低飞,分明是一幅幅绝妙的图画,这图画因为有了白鹭而成了一首首素雅的诗,在碧水、在树梢、在蓝天缓缓镌刻,宁静、灵动、高雅、悠然,所以我们说,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板书)
这三幅画面,包蕴着浓郁的诗意,是无声的画,是心灵的诗。其实,在白鹭的生活中,美丽的画面远不止这些,请展开你丰富的想象,白鹭的生活还会出现那些美丽的画面,你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诗来简单描述。(嬉戏翩翩起舞。)
1、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因为白鹭不会唱歌。但白鹭的外形这样和谐素雅,行动这样高雅舒展,它本身不就是给人带来快乐的无声的歌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看着这一首无声的歌,想象着它每一幅动人的画面。看完了有什么感想,请你用笔把它写下来,写一句两句就可以了。
2、学生充满感情地交流自己的作品。
3、老师看了这些画面,也很有感想,所以也写了一首诗,读给大家听。
像画一样悠然
似歌一样优美
如诗一样精巧
从遥远的时光里
翩翩而来
在青山绿水的背景上
自由舒展
悠然地
把一方净土点缀成
难以言喻的仙境
4、小结:白鹭美吗?妙吗?我想现在我们一定能把所有的感受浓缩到这句话中。齐读: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5、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和谐、素雅。
清水田里的钓鱼,
小树绝顶的瞭望,
黄昏空中的低飞。
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1、郭沫若先生笔下的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一首美不胜收的诗。其实,从古到今,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把白鹭当作吟诵的对象。唐代诗人杜牧就写过一首《鹭鸶》:
鹭鸶
杜牧
霜衣雪发青玉嘴,
群捕鱼儿溪水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
一树梨花落晚风。
齐读。
点评:杜牧写的群鹭,是一种热烈的美,郭沫若写的是一只两只白鹭,是一种高雅脱俗的美。两文所构成的意境不同,也体现了两人不同的心境。
2、总结:如果现在,有人问你自然界有什么动物能给你带来美的享受,我想你一定会想到它——像诗一样精巧的,韵味无穷的白鹭。
1、背诵文章的优美章节。
2、用诗一般的语言赞一赞其它小动物。
试试看,祝你成功!
板书:16白鹭
和谐素雅
白鹭钓鱼图
精巧的诗白鹭瞭望图韵味无穷的诗
白鹭低飞图
五年级白鹭教学设计篇五
讲读课文
2课时
1、认识“鹭、嫌”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 等11个字。掌握“精巧、配合”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通过对比的手法和从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含义。
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1、认识“鹭、嫌”8个生字,会写“素、宜” 11个字。掌握“精巧、配合”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通过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的方法。
课件,白鹭的图片
1、教师以谈话形式引入:大家猜一则谜语,这是一首古诗。“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对,是白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白鹭(出示白鹭的图片)今天我们就学习现代杰出文学家郭沫若的《白鹭》这篇课文,同学们知道郭沫若吗?(板书:白鹭)
2、展示交流有关郭沫若的资料。(出示课件3)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剧本《屈原》、《蔡文姬》等。
本文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篇》,写于1942年10月31日。《白鹭》也作《鹭鸶》。白鹭就是鹭鸶,它是鹭的一种,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鱼虾等。
3、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谜语引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增加学生的诗歌积累。
x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出示课件4)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出示课件5)
(1)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作者描绘了几幅图?分别给这几幅图取一个名字。
(3)作者对白鹭是怎样的情感?你能找出相应的句子吗?
(4)你能给课文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师:这篇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希望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总结出来。
(板书:白鹭——外形美)
作者描绘了几幅图?你分别给它们取了什么名字?
(板书:清田独钓图。(出示课件7)
清晨望哨图(出示课件8)
黄昏低飞图(出示课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