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亚运会运动员事迹篇一
雅典奥运会尚未结束,媒体又曝出罗雪娟与日本著名运动员、亚洲“蛙泳王子”川岛康介恋爱的消息。罗国安夫妇急了:女儿这么小就谈恋爱,还怎么训练和比赛?罗雪娟回国后,罗国安对她大发脾气:“你是不是觉得有了点成绩就了不起?报纸上说你谈恋爱,是怎么回事?” 罗雪娟委屈地流下了眼泪:“爸,川岛康介也是游蛙泳的,和我一样是苦出身,我只不过是对他很欣赏,与他合了一张影,媒体就乱说,我们之间根本没什么。”
原来如此!罗国安心里踏实了,反过来安慰女儿:“现在你算得上名人了,名人就意味着要被别人说三道四,你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5枚世锦赛金牌加上一枚奥运会金牌,让罗雪娟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游泳队的领军人物。在风光背后,很少有人知道她艰辛的付出也换来了一身伤病,高强度的训练让她一直疲惫不堪。
鉴于自己的身体已不适应国家队高强度的训练,2006年5月,罗雪娟申请回到了浙江省队训练。这时的罗雪娟越来越感到吃力,每次训练完后,她要休息好一会儿才缓过气来。罗国安夫妇的神经每天都绷得紧紧的,在他们心目中,罗雪娟拿不拿金牌已不重要,他们更关注的是女儿的身体。有时罗雪娟回家休息,夫妇俩总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罗雪娟总是安慰父母:“我才20出头,身体好好的,会有什么事?”
女儿的死里逃生,让罗国安夫妇心都碎了。当天晚上,夫妇俩马不停蹄地赶到萧山,含泪对罗雪娟说:“孩子,你退下来吧。医生说了,你再练下去,很可能连命都保不住。” 罗国安紧紧抓住女儿的手:“孩子,我们不要你拿什么金牌,只要你平平安安!”
在泳池里拼搏了十多年,且自己年龄也不大,就这样放弃,罗雪娟于心不甘,她想2008年后再退役。罗国安又急又气:“当初爸爸身体有病,你心里是怎么着急难过的,现在你想想爸爸,爸爸心里的担忧和难过要远远超过你那时的心情。”徐宝义也劝女儿:“孩子,如果你还不退役,继续拿生命开玩笑,我和你爸怎么能安心!”
父母的劝说让罗雪娟继续练下去的决心彻底动摇。是啊,父母说得对,与生命比起来,金牌永远是次要的,就算自己冒着生命危险继续练下去,再拿到了金牌,但父母整天为她担心,又有什么意思?2006年12月,罗雪娟正式向浙江省体育局申请退役。12月28日,罗雪娟在浙大二医院进行了心脏微创手术。
亚运会运动员事迹篇二
吴祺,女,汉族,1992年2月出生,共青团员,中专学历,高级技师。就职于平利县残疾人联合会,现借调国家残疾人游泳队,家住平利县城关镇西城社区。
吴祺于20xx年7被选入陕西省体校残疾人游泳队,成为一名游泳队员。15年来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刻苦训练、爱岗敬业、顽强拼博,由一名普通的残疾人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身残志坚苦练本领
吴祺作为一名残疾人运动员,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以非凡的毅力忍常人之不能忍,受常人之不能受的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长年累月地在游泳池中苦练本领。每天面对重复的动作、枯燥的生活,从未有一刻的懈怠。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她总是努力去克服、去战胜,咬紧牙关挺过一次又一次难关。20xx年吴祺刚刚进入游泳队的时候,年仅12岁,和她一样大小的同龄人,大多还在学校读书,在家中受到父母的精心照料、百般呵护,而她却不仅要远离父母亲人、远离家乡故土,还要接受超强度的专业训练,作为一个残疾女孩,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每当她脑海中浮现出这些的时候,她总是用训练去冲淡对父母亲人、对家乡故土的思念。
刚入队的时候,由于从来未接触过游泳这项运动,吴祺的训练成绩总是跟不上,曾想过放弃,最后在家人和教练的劝导下,她调整好了心态,重新树立了信心,找到了科学地训练方法,在训练中不懂就问,同一个动作别人练一小时,她就练两小时,通过自加压力超强度训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就掌握了训练技巧和要领,成绩逐渐好了起来,信心也更足了。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她的成绩就在队里名列前茅,受到单位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认可和肯定。
吴祺爱岗敬业,热爱游泳运动,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自她12岁进入游泳队训练以来,遵守训练纪律,积极参加训练,经常超负荷训练,加班加点,每一个动作细节,她都认真对待,力求完美。她常说干什么事都要热爱、敬业、奉献,面对每一次比赛她总是认真准备,沉着应战、努力拼搏,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勇气和力量,用尽全力去争取最好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用心用力去攻坚克难、超越自我获得成功。
吴祺从下水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努力地向前游着,从国内游向国际,从国内领奖台游到国际获奖台,最终游到伦敦和里约热内卢残奥会。她一路走来,多有艰辛,但最终收获了成功。15年来,她先后参加国际国内大赛16次,共获得奖牌46枚,其中金牌37枚,银牌6枚,铜牌3枚。先后两次打破世界纪录。20xx年她首次参加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获得女子50米自由泳第一名,同年,在陕西省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暨首届特奥会上获得6枚金牌,在成绩面前,她没有自满,而是更加努力,刻苦训练,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回报组织对她的培养。20xx年在国家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上,再次取得9枚金牌的好成绩,同年在加拿大公开邀请赛和美国锦标赛上又获得1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xx年是她人生中最值得记忆的一年,她参加了在伦敦举办的第十二届残奥会,并取得了女子200米混合泳第四名、500米蝶泳第五名、100米蝶泳第八名的好成绩。同年9月12日,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xx年,伦敦残奥会结束后,由于长期在水中浸泡和超强度的训练,吴祺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自感难以继续参加训练和比赛,故向组织提出了退役申请,但未获批准。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训练中,全力备战20xx年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在本次比赛中,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本次大赛上又获得了1枚金牌和1枚银牌。本次大赛结束后吴祺又连续参加了巴西邀请赛和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特奥会,并获得了3金1银2铜的优异成绩。
人的成功如果只是一次,可能会是运气,但如果多次获得成功,那就不是运气所能解释的了,这是勤奋、努力、刻苦、奋斗、拼搏、务实的结果。显然,吴祺属于后者,20xx年第十五届残奥会在里约举行,全国选派499名运动员参赛,吴祺再次入选,在本次残奥会上她同样获得了很好的成绩,随后,又于20xx年参加了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获得2枚金牌,并光荣获得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参赛资格。
十五年来,吴祺为家乡和国家作出了贡献,争得了荣誉,各级组织也授予了她很多荣誉。先后获得了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被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陕西省人社厅、残联授予陕西省“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安康市第十一届“优秀青年”、市政府授予“三八红旗手”、安康市团委授予“优秀共青团员”、安康市文明委授予“安康好人”、平利县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
亚运会运动员事迹篇三
吕晓磊,出生于1982年,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六岁时,他因事故导致右臂截肢,十岁开始接受乒乓球训练。2000年,他首次参加悉尼残奥会,2004—2012年连续三届残奥会乒乓球男子团体冠军成员。2017年,他作为教练带领中国队在东京残奥会乒乓球男子团体c4-5级决赛中夺冠。除了多次在残奥会、亚残运会等国际大型赛事上获得冠军,吕晓磊还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全国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等荣誉称号。如今,他褪去残奥会冠军和冠军教练的光环,带着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回到学校,成为了齐鲁工业大学的一名教师。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汪国真的诗句一直激励着吕晓磊。吕晓磊凭借努力走出了一条冠军路,用自身经历证明了残疾人发展的可能性,他说:“我们虽然身体残疾,只要对生活不失去信心,同样可以做个有用的人,做个幸福的人。”
6岁的吕晓磊因一场意外事故导致右臂截肢。他回忆说,当他再次醒来,已经是出事的三天以后。闻着医院里的消毒水味、躺在不熟悉的病床上,看着身上的一床厚被,吕晓磊习惯性地想用右手掀开身上的被子,却发现手并没有抬起来。他问病床前的妈妈,“我的手怎么没有了?”妈妈看着他,什么都没说,转过头去就哭了。看到妈妈悲痛欲绝的样子,他安慰道,“没关系!我还有一只手呢!”小小年纪的他,并不知道少了一只手会对以后有什么影响,也不知道从此,自己的人生变得和别人不一样了。
1992年,小学三年级的暑假,吕晓磊到山西大爷家走亲戚,看到邻居家有几个小朋友在打乒乓球,他一下子对这项运动着了迷。可是因为一只手自卑的他,不好意思加入他们,只躲在一旁看。大爷看出了吕晓磊的心事,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讲起了中国残联主席团主席张海迪的故事,吕晓磊听进去了、听明白了。回到家后,正好碰上县体校招收乒乓球队员,他便燃起了去体校打球的念头。父母看到他坚定的眼神,最终同意送他去学球。就这样,10岁的吕晓磊正式与乒乓球结缘,走上了成为冠军的道路。
吕晓磊没有右臂,在刚开始训练时,左右跑动平衡很难掌握,经常摔倒,撞到球台上头破血流是家常便饭;用一只手拿球板还要发球,更是异常艰难,但他都通过努力一一克服。因为热爱打球,吕晓磊每天早晨五点便起床跑步去体校训练,不管是夏天下雨,冬天下雪,还是感冒发烧,从未间断过,每天放学后放下书包就去训练,打球成为他最重要、最快乐的事。然而在训练一年半后,县体校解散了,这让吕晓磊万分苦恼。一筹莫展之时,他和父亲在电视上看到北京举办“远南”残疾人运动会的画面,才知道还有属于残疾人的比赛。吕晓磊目不转睛地看着残疾人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心中燃起了强烈的渴望,他暗暗立下誓言,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机会代表中国去参加世界比赛,为国争光,为父母争气。
为了帮助他完成梦想,父亲把训练场地从县体校搬到家里,在本不宽裕的住房中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摆上球台,买了1000个乒乓球,请来了体校教练,开始从家里练球。每天父亲都早早起床,把球房打扫干净,然后看着他训练。吕晓磊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辛苦,他每天早晨、上午和下午三练,每节课都要练30盆多球,为了加强体能,他每周都坚持长跑10公里,从不懈怠。面对如此大的运动量,吕晓磊却从来也不觉得累。
训练坚持了半年,体校教练因工作关系不能继续教学,根本不会打球的父亲,在吕晓磊上学的间隙练习了一个半月的发多球,成为了他的新教练。多年之后,吕晓磊才知道,父母当时早已下岗,一直以来通过省吃俭用来供他打球。这些无私的付出,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虽然训练很苦,但他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他当时就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备加努力,打出名堂,报答他们!”
经过在家近两年的训练,吕晓磊参加了山东省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获得单打亚军的好成绩,入选山东省残疾人乒乓球队并参加全国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取得了团体第二名。在这次比赛后,他被山东省残联选中调到济南,遇到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人物——袁锋教练。有了恩师的帮助、更好的训练条件、更高水平的训练对手,吕晓磊离梦想又近了一步。当时残疾人体育还刚刚起步,政府投入经费不足,他们需要克服很多困难。袁锋免费带他训练,还提供吃住条件,像慈父一样关心他的成长。经过他的悉心指导,吕晓磊的乒乓球水平逐渐成熟,也开始在国内外比赛中取得成绩。
2000年悉尼残奥会,经过八年苦练的吕晓磊终于走进梦想的赛场。他深知机会难得,更加刻苦训练,也因此过于紧张,有了想赢怕输的思想,最终输掉了一场争夺铜牌的比赛,结束了第一次奥运征程。从场上走下来的那一刻,吕晓磊无法控制压抑已久的情绪,大哭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因为输球哭得这么伤心,来悉尼前满怀信心,觉得肯定能拿一枚奖牌,可是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感觉天都要蹋下来了!”他一度想过放弃打球,经过半年多的心态调整,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在训练场上又开始生龙活虎地训练。
时隔四年,他站在了雅典奥运会赛场上。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结局,这一次,他又流下了泪水,但这是幸福的泪,喜悦的'泪!吕晓磊吸取了四年前失败的经验,在注重技战术训练的基础上,同样重视心理的调节。“我一再暗示自己只要正常发挥水平,就算输给对手也没什么可遗憾的。”正是有了这种良好的心态,他发挥出了最佳竞技状态,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决赛。这场决赛整整打了一个半小时,最终吕晓磊以三比二的成绩艰难取胜。当最后一个球落地的瞬间,他激动地向全场大喊,“我胜利了!我胜利了!”场外中国助威团唱起了国歌,满场飘扬着五星红旗,这个场面让他终生难忘。“我哭了,整整半个多小时都难以平复激动的心情,从小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吕晓磊说,作为一名运动员,能够代表祖国站在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上,看着五星红旗伴随《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是最光荣最至高无上的事。为了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国家提出了“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口号,是对残疾人体育重视度的全面提升,这让吕晓磊无比向往。他开始了四年的备战训练,希望通过北京奥运盛事,实现蝉联奥运冠军的新梦想。“我把自己练成了铁人,我必须确保拿到这枚金牌”,他信心满满地开始了人生中第三届奥运会。经过一周紧张激烈的争夺,吕晓磊又一次站在决赛场上。时隔5年,他仍然清楚地记得那一天的场景,北京大学“中国脊”体育馆所有主场观众都在为我加油,残联的各级领导和我的高中同学特意到现场为我助威,满场中国红令他浑身充满斗志,他说:“当我赢下来的那一刻,全场都沸腾了!”此次站在自己国家的领奖台上,全场上万名观众一起高唱国歌,场面振奋人心,“我切身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当吕晓磊从领奖台上走下来,他感到一切都已成为历史,又默默地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在四年后的伦敦奥运会再续辉煌,“虽然那时我已经30岁,但我有信心挑战自己,挑战极限!”参加2012年残奥会的吕晓磊心中更多的是平静,通过多年的磨练,他拥有了坚定的心态信念,强大的掌控比赛的能力。在这种状态下,他创造了中国残疾人乒乓球队男子选手连夺三届冠军的历史记录。
到目前为止,吕晓磊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共获得过200多枚奖牌,在他心里分量最重的就是三枚奥运会金牌。他说,“我更看重这一路走来的经历,这种经历让我成熟,让我自信,更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
2020年9月2日,在东京残奥会乒乓球男子团体c4-5级决赛中,由曹宁宁、郭兴元、张岩三人组成的中国队,以2-0的成绩战胜韩国队,夺得金牌,这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东京残奥会上收获的第70枚金牌。带领他们夺冠的教练,正是2004—2012年连续三届残奥会乒乓球男子团体冠军成员吕晓磊。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帮助更多残疾人朋友实现梦想,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也为祖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
除了国家队教练员的身份之外,吕晓磊还是齐鲁工业大学的体育教师。他说,“残疾人在高校里当老师本身很少见,在高校里当体育老师就更少见,大家对体育老师的印象往往是高大、壮实,谁会想到残疾人还能当体育老师呢?”吕晓磊很想给更多年轻人树立一个榜样:所以很多事情,你得去敢想,才有可能实现。
吕晓磊说,他从运动员到教练员,再到教师,这一路上其实都是国家的培养,没有国家培养,没有残联这个平台,就不会有“吕晓磊奥运冠军”“奥运冠军教练”的励志故事。在中国,有很多无形的力量都在默默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吕晓磊的初中母校、高中母校、大学母校,齐鲁工业大学,包括山东省教育厅,都对他的奋斗事迹进行大范围宣传,这种宣传其实已经超越了吕晓磊个人的故事或者某一项体育运动本身,而是在传递一种理念:残疾人没什么不可能。
吕晓磊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借助高校老师这个身份,以自己的故事,不光去影响残疾人,也去影响在高校里面的健全大学生,让年轻人了解国家的残疾人体育事业、支持残疾人体育事业,将残疾人永不言弃的精神传递下去。
亚运会运动员事迹篇四
经过了17天的奥运拼搏,东京奥运会终于圆满落幕。这不平凡的奥运比赛注定充满了惊险与挑战,奥运健儿将汗水做筹码,用时间做代价,换取属于自己的荣誉。
放大奥运会的星河,一颗颗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仔细一看,那颗星小的奇特,却亮得刺眼,作为年龄最小的奥运跳水者,年仅14岁的全红婵家境贫困,在照顾生病的家人同时,她艰苦训练,以外来的天赋和内在的努力脱颖而出,她比我们年龄小,但承受的却比我们多的多,她因生活拮据没有去过动物园,她也很想去亲眼见见那些动物,她也没有去过游乐园,也想去玩过山车和摩天轮,当我们沉浸在书本的香墨时,她在照顾家人,当我们与同学嬉戏打闹时,她在训练,她或许并没有我们这么勇敢,也没有我们这么幸福,或许她人生中第一次跳水,也会害怕在奥运跳水台上也会紧张,但她害怕却没有退缩,反而勇敢迈出去,她也许会想要放弃,但她没有自暴自弃,都咬牙坚持了,教练说她有天赋,但天赋只是加分项,努力才是必修课,她最终以青春之貌换取青春之年华,她的努力也没有白费,妈妈和爷爷受到的医疗,家里也一改往年的风貌,更有热心网友赠与她游乐园的终身试玩券等……而她的人生也一跳成名,她用自己的汗水与坚持获得了奥运跳水台上有史以来的成绩。
再次放眼奥运星河,一颗颗小星星围在一起,围成一团,围成了可以七站胜的女排团队,中国女排从曾经的无名小卒到如今的国人骄傲,中国女排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心酸,她们是一群爆发力凶猛,战斗力惊人的东方狮群,在一次次的困难失败面前,团结拼搏,顽强创新,吃苦耐劳,一次又一次的迎难而上,她们在害怕的时候相互鼓励,在失败的时候相互安慰,在成功的时候相互拥抱,她们是彼此坚持下去的动力,亦是对方倾诉时的倾听者,在一次次的跌倒之后爬起来,终于中国女排似奇迹般将所有人的希望重新点燃,她们宛如一批雄健的黑马驰骋在奥运赛场上,赢得了一枚枚金牌,她们的人生因排球而精彩。
用汗水成就精彩人生,我们虽然不是家境贫困,却依旧努力训练的全红婵,也不是面对失败,永不言弃的女排队员,但我们也可以用自己手中紧握的笔来书写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亚运会运动员事迹篇五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在奥运会最后一项引人关注的压轴戏男子马拉松比赛中,第一个跑进第一届奥运会开幕式场地、雅典帕纳西奈科体育场并第一个冲过终点夺冠的,不是来自肯尼亚的男子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特加特和在这个项目强大的非洲选手,而是许多人并不熟悉的意大利的斯特法诺·巴尔蒂尼。
巴尔蒂尼的马拉松生涯是从1995年10月的意大利威尼斯比赛开始的,当时他以2小时11分01秒的成绩获得了第11名,一年后他便在帕尔马举行的世界半程马拉松赛上赢得了冠军。但他取得重大突破是在1997年的著名英国伦敦马拉松赛上,他不仅以2小时07分57秒的成绩创造了他的第一个意大利全国纪录,而且还排在葡萄牙的平托之后获得亚军,让赛事的组织者惊奇不已。
继1998年获得了欧洲田径锦标赛马拉松冠军后,巴尔蒂尼又先后在2001年加拿大埃德蒙顿和2003年法国巴黎田径世锦赛上两次获得该项的铜牌。对巴尔蒂尼来说,今年的雅典奥运会是他运动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4年前的悉尼奥运会上,他因臂肌受伤而不得不放弃了那次赢得奖牌的机会。那段痛苦的经历至今让巴尔蒂尼难忘,但却使他变得更坚强。
巴尔蒂尼和教练每年冬天都要到纳米比亚的高原训练,而每次从高原下来他的成绩都很好。今年的雅典奥运会马拉松比赛是在公元前490年希腊英雄菲利比德斯跑到雅典报告胜利喜讯的原马拉松线路上进行,丘陵和小山很多,加上8月的雅典气温炎热,对运动员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巴尔蒂尼为此做了充分的心理和其他方面的准备。果然,巴尔蒂尼在比赛进行到第35公里时开始赶超领先的巴西选手利马,最终不负众望,继汉城奥运会博尔丁之后,巴尔蒂尼成为第2位赢得这枚奥运会金牌的意大利人。
当巴尔蒂尼头戴橄榄枝花环站在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冠军领奖台上,在全世界数十亿观众的注目下接受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授予的金牌时,他成了意大利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