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篇一
本书可以说是我最近阅读过难度较高的一本书了,首先,福柯之名虽然人文学科学生都耳熟能详,但没看过其著作,只熟悉其关键词的占大多数(比如我),而能理解,不被表面的词语游戏迷惑住的又是少之又少。所以我形容阅读本书“半是烧脑,半是兴奋。”追赶上福柯的逻辑绝不容易,但又能感受到自己是在阅读一本独特而非凡的书。
这本书也是我少见的做了极多勾画和笔记的书。福柯深受尼采影响,而尼采也深深地影响了另一位深入我生命的作者——赫尔曼·黑塞,可以说,福柯的传记读起来颇有亲切之感,他的一生就如同黑塞笔下的主人公,但是更为离经叛道,甚至连和谐与美都已经放弃。他所写之文字,也可以说是黑塞笔下主人公的注释。(尤其是《荒原狼》)。大概这就是所谓同一生态系统内植物染发出的气息吧。
以下几段可以很好地概括福柯的人生态度。
“福柯对撰写传统的哲学论文和评论丝毫不感兴趣,觉得那毫无价值;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去研究许多已在《实用人类学》中被探讨过的论题,其中主要有:梦、精神病,以及“人类想像力的奇妙游戏”;可视形象的相对价值、象征符号和作为沟通工具的抽象观念;认识的结构及其范域;欲望的能力和“各种性活动的特征”等,以说明制度和习惯是怎样与人类的所有这些方面相抵触,把在人的积极的知性开始发生作用之前很久就可能有过的经验领域圈出来,并加以耕耘。这一做法,他将之称为“关于真实的解析法”。”
“即让你想以自己本来的名义来说一些简单的事情,想用情感、激情、体验、试验来说话,用一个人自己的名义来说点什么是非常奇怪的;因为一个人以自己的名义说话,完全不是在他将他的自我当作一个‘我’(一个人或一个主体)的时候才会发生的事。相反,一个人只有透过极严格的非人格化训练,只有敞开自己的胸怀,让多样性质贯穿全身,让激情流遍全身,让自己自由地探索‘无限多样的情境’,才能获得一种真正的、本来的名义。”
简单来说,福柯的一生,便是通过各种极端的体验,去探索边界,解构自我,又通过哲学去书写自我。所以他描写了疯狂,权力,性,这些可以说都和他的实践紧密相关,在未读传记之前,我心目中的福柯只是一个学究一般的形象,在读传记之后,我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探索者,即使他的某些行为,对于暴力的偏爱是我不认同的,但我还是为他的真实,他的求知欲,他的勇气和热情感到深深地感动。
还得等到我仔细阅读其著作后再做评价了。不过这其间的丰富性,让我联想到了陀翁的《地下室手记》,里面人类的心理活动堪称是一片复杂的丛林,绝不是简单的善恶可以描述。另外也有一些十分有趣的发现,比如福柯和毛泽东两人的相似性,都习惯从倾斜的角度看问题,并让事物永远处于矛盾和斗争之中,对于极限的热爱远远大于对稳步改进的热爱。
站在福柯的肩膀上,感觉自己在20世纪逗留得太久,似乎有必要再超越文明和语言树立起来的界限,感受矛盾和统一,回到理性与非理性之前的时代语境之中,再度思考何为战争,何为人与动物,何为压榨,何为进化。以作者后记中的一段话作为本篇书评的结尾吧。
“他还使自己的生活成为一种典范——不是“真实”的典范,而是追求“真实”的人生的典范。他自己的知识意志是无所畏惧、不屈不挠的。通过反复地将自己的灵与肉推向断裂点,他创造了一种标准的哲学生活,而效法这种生活,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即使不是不可能的,也会是很危险的。我想他的毕生事业至少证实了尼采这句箴言的睿智:‘对真实的爱是可怕而非凡的’”。
永恒与片刻之间,距离并没有那么遥远,超越善恶,超越荣耀与卑贱去看待问题吧,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面临自己的命运,走完自己应走的路,哪怕是长角的该隐。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篇二
如果说一种社会态度形成一套“严密”的科学体系需要三个世纪,那么,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形成一种社会态度可能只需要一个大事件和一个临界点引起更为广泛的社会认同。无论我们想不想承认,最初的社会区分和隔离存在两种来自两面的动机,一种是慈善教化或者救济方面,出于对特殊群体的特殊照顾,或教化他们重塑社会道德,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另一种可能是更隐晦的,更不愿提上台面的因素,将少部分“威胁”或“特殊”隔离或区分起来,是为了让大部分群体的利益得到保障。
直到18世纪,精神病被确定为一种疾病,并逐渐发展出一套病理学。
21世纪的现在,我们的直觉说,“精神病一直都是一种疾病,只是以前没有发现。”
理性与非理性的对话决裂,“疯癫的人”彻底被视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而当年“偏见”的“习惯”依然含蓄的流传着,“歧视”从我们一出生就潜藏在意识里,甚至说,不去接受教育的规训都很难发现。而我所能理解到的最可怕的歧视暴力,是内化到患者自己身上的,自己对自己的暴力。
《疯癫与文明》福柯说是一部理性时代的疯癫史,他所展现给我的,更是一种可能性,一种本来应该是荒谬的可能性。
谁说社会的发展一定会沿着理性的“正轨”一直运行下去呢…
运行下去呢…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篇三
在回应后现代理论视角下对于知识分子职守和使命的消解论述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后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的知识分子始终受到话语机制的困扰,因此知识分子已经从“立法者”转变为“阐释者”,从根本上改变了知识分子的'职守.但事实上,从启蒙与知识分子的现代产生看,消解权威和守护理想是知识分子永恒不变的职守.这是后现代条件下无法消解的理念,知识分子的话语批判理论不过为知识分子消解自身的权威提供视角而已.
作者:吕宏波luhong-bo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刊名:北方论丛pku英文刊名:thenorthernforum年,卷(期):“”(5)分类号:b14关键词:立法者阐释者话语批判知识分子职守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篇四
“在这个世界,有一条供自己走的路。它通向何方?走就是。”
尼采早就知道这条路没有尽头,这条路的尽头也不会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在等候,所以他说“走就是”。至于该怎么走呢?走哪条路?我想尼采会说该走一条“超人”的路,一条创造“自我”的路。显而易见,福柯正是这条路上的探索者,而他的探索方式也恰是尼采所未实践的那种极限体验。
但在进行这种体验之前,首先做的准备工作就是忘掉“自我”,即抛掉被这个社会所建构出的身份。福柯从来不愿意被定位,对他而言这是一种主体性的丧失。就算只是说他是一位作者,他也会写一篇题为“作者是什么”的长文回应,作者什么都不是。除此之外,他很少提及自己的生活体验,也不愿把生活和写作挂钩。但米勒的这本自传,显然是把福柯的生活经历和著作结合在一起来阐述的。从上述的意义来说,这种阐述是否违背了福柯的想象呢?虽然福柯晚年对这种生活与作品两分的执念是有所松动,他知道谁都不能够逃脱生活去建构一个完全没有生活的学术领地,但这是否意味着他会屈服呢?毕竟他一直走着一条反传统,反建构的路线。
当然抛开这个问题不谈,米勒阐述的福柯是精彩的,传奇的。印象比较深的是关于“疯癫”“酷刑”s/m”的一系列讨论。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把病人关进疯人院,把罪犯锁进牢笼,把s/m理解为一种变态,似乎都是一种文明的想法,但福柯却以此为突破口,开辟出了一条新的路线。
先说疯癫,疯癫在遥远的中世纪是作为一种审美的事实存在;在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时代其曾有着启示真实的功能,而现代(从一种纯粹生物学角度)却被关进了疯人院。这种转变意味着什么?是否意味文明的进步?是否意味着离真实更近一步?显然福柯的答案是否定的,其甚至直接解构掉“真实”这个概念本身。就如哥白尼之前地心说就是真实,只有哥白尼之后日心说才夺回阵地一般,真实本就是被建构出来的,其只是在人类发展史中不断被证伪的一个过程而已(当然最初是尼采提出的)。进一步,福柯认为人类对疯癫的态度也恰是如此,只是这一次恰是走了反方向而已。也就是说把疯人关进疯人院恰是一种最不文明的做法,其更多的隐藏了权力的实施。精神分析学家成为了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精神不正常倾向的权威,医生成了一种把疯癫纳入不道德之列的道德权威。这种无处不在权力被内化于社会的各个部分,成为了一种复杂的结构。这一部分在《规训和惩罚》之中体现得更加的淋漓尽致,也便是接下来要说的酷刑。
尼采和福柯也都提到酷刑其实是一种自我本能的外在化表现,其让权力关系变得异常明晰。比如最后被送上绞架的罪犯在面对公众的时候,可能会大声谩骂着教会、君主和体制,其将内心的压抑着的本能完全释放出来。虽然其最后被残酷的处以极刑,但这种君主从上而下的支配权却得以清晰的展现。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之中,罪犯能够清晰意识到酷刑给予他的只有死亡别无其他,因此本能可以毫无顾忌的外在化,而公众也会意识到酷刑意味着对罪行的终极裁判,而这种绝对统治权来自于君主。与之相对的现代,罪犯被送进了监狱,在无休止的牢狱岁月之中,他们接受的更多来自于道德权威的审判,与酷刑相比,其本能被内在化了。也就是说,正是有着某种道德标准的存在,罪犯才会产生负罪感,而这种负罪感比酷刑来得更让人难以接受。与此同时,权力关系也变得不再明晰,而是越来越精细和复杂化。比如监狱长可能会成为某个道德权威对罪犯进行无休止的劝诫,而罪犯似乎没有出路可言,只能无休止的认错。所以大体言之,以往的那种酷刑的惩罚机制消失了,内化于道德之中的更加严厉更加复杂的规训却产生了。这是一种人类本能的丧失,也是人文主义最大的“败笔”。
由此不禁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拉斯科尔尼科夫(《罪与罚》主人公),他同样怀着一套权力理论,即他清楚的意识到,拿破仑能够征服欧洲靠的就是杀人不眨眼的本事,像拿破仑一样成为一个征服者就可以摆脱自己跳蚤般的人生。他鼓起勇气拿起一把斧头,杀死了一个当铺行的老太婆,并拿走了她的钱包。他本以为能够像一个征服者一样淡定自若,但事实却是他一直处在极度不安之中。这种不安不是来自于自我的良心谴责(因为他到最后都不承认他的理论是有问题的),而是来自周围人(不管是索菲亚,母亲和姐姐)的审判。这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审视,一种来自索菲亚的十字架中的“神圣力量”。与尼采一样,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上帝的质疑,和对非理性本质回归的渴望。
还亲自体验了一把迷幻药。正如他所倡导的对快感的一种创新的追求不应该局限于性器官一样,他大胆的沉迷于这种“忘我”的体验之中。至于应该给予s/m一个怎样的定位,福柯似乎是将其理解为一种超验的快乐。也就是说受虐的状态是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痛苦。有点像弗洛伊德说的那种死亡本能一样,正是一种赋予其身的社会建构给予了自身太多的压力,让自我变得不再是自我。我们很难放下社会中的自我,转而去感受身体上的自我。而受虐恰恰是这样一种途径,即感受到被鞭打的痛苦撕裂的同时,也完全沉浸于痛苦的感受之中,这种感受恰是一种超验的快乐。但是我们真的能从这种受虐中感受到快乐吗?还是说福柯另有其深意呢?其实s/m中还包含着一种更需要注意的关系,其游离于萨德所沉迷的那种肉体体验之外,这是一种受虐-施虐的关系。这与之前福柯所论述的“真实”相呼应,即在这种关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权力在不断重塑真实。如果我们以快乐作为真实的标准,那么作为一个施虐者会体会到支配的快乐;反之若是以痛苦为标准,会在一种被支配中体会到痛苦所带来的感官冲击。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篇五
米歇尔・福柯并不是一个自觉和有意识的技术哲学家,然而在反思与批判现代性过程中,他却自觉、有意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研究了形形色色的现代技术。现代技术本来是指以自然科学为前提和基础的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核心是由现代科学知识物化而成的工具。但是福柯的技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包括符号技术、生产技术、权力技术与自我技术,异常宽泛,其核心则是人的身体。它内同人的灵魂相关联,外同权力、知识与主体概念相关联。一方面,权力―知识具有技术的属性,技术活动普遍行使的各种权力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总是体现为一种权力关系;另一方面,主体也具有技术的属性,不同的技术活动建构不同的主体,从而在更加深入的层面上技术又总是体现为一种建构关系。当权力不再是单向、确定和整体的统治时,统一的大写主体必然分裂为离散的小写主体,技术也不再局限于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控制关系,同时还蕴涵着人类内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的控制关系。
一、谱系学语境中的现代技术
技术虽然不是福柯作品的主题,却是福柯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理解和把握福柯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打开福柯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福柯的现代技术体系是在他所说的谱系学平台上展开的。其中主体应当是一切技术的目的与归宿、源泉和动力。在这里,不妨以同福柯技术概念直接相关的人体作为中心,首先按照现代技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把它划分为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与灵魂技术三大部类。自然技术是人体与外在于自己灵魂的自然物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桥梁和纽带,社会技术是人体与外在于自己的.其他人体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交往的策略与手段,灵魂技术则可以阐释为人体与内在于自己的灵魂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慰藉的方式与方法。
二、形形色色的社会技术
自然技术是现代技术的主体,但是福柯不但只字未提,而且非要把它称之为生产技术。这不仅涉及技术概念的变化,尤其涉及技术性质的变化。当自然科学丧失客观真理的属性之后,自然技术也将失去其超然独尊、价值中立的基础地位,并开始由现代技术的化身转变为福柯技术谱系学中的一种社会性的生产技术。农业技术、工业技术、矿业技术和建筑业技术等生产技术,都是福柯所谓权力属性表现的不大明显的社会技术,“自然”一词在这里已经失去其原来的意义。符号技术也应当首先在社会技术的语境中加以把握,虽然它同时兼具自然技术与灵魂技术的属性。福柯甚至还把语言直接称之为技术。在他的早期作品《雷蒙・鲁塞尔》中,福柯就已经把鲁塞尔的语言游戏称为机械了。因为它的特点不在于游戏的轻松与偶然,而在于作为机械的精密性和确定性。而且这种机械还是按照短缺经济学精确而出色的机械原理发挥作用的。没有哪个语词是冗余的,也没有哪个句子是含糊的。在福柯的眼里,鲁塞尔的诗化语言就是一套“创造实质的神奇机械”,一套具有“本体论式力量”的机械。
三、走向自我技术
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反抗。权力技术对于人的灵魂的全面围剿,必然受到来自灵魂深处的种种抵制。福柯晚年渐渐意识到,其实主体还是存在的,只是不存在笛卡尔所说的奠基性主体和拥有普遍形式的主体。在福柯的眼里:“主体是通过种种被奴役的实践构成的,或者以一种更为自主的方式,就像在古代那样,通过种种解放和自由的实践被构成的。”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福柯积极地探索人们把自己转变成为主体的具体方式,由此开始全面涉及这一被现代技术长期遮蔽了的古老而新颖的自我技术门类。福柯所说的自我技术,简单说来,就是人们通过自由选择其生活方式,实现某种个性化生存的技术。按照福柯的话说,它“允许个体以自己的方式,或者通过他人帮助,对其身体、心灵、思想、行为、生存方式施加影响,从而改变自己,达到某种快乐、智慧、纯洁、美好、不朽的状态”。换句话说,自我技术是自我改造、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的技术。借助于这种技术,福柯建构了一种个性化生存的伦理主体。
四、结语
米歇尔・福柯的现代技术体系显然是不同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科学化了的现代工程技术体系的。概括说来:第一,福柯的技术概念是一种以主体作为载体的传统人体技术,它不同于以客体作为载体的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工程技术,前者直接根源于人的经验,后者直接根源于规范化和操作化了的科学知识与工程知识;第二,福柯的现代技术体系是以谱系学作为其思想基础的,具有浓厚的解释学色彩,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现代工程技术体系是以知识论作为思想基础的,具有鲜明的认识论特征;第三,福柯的现代技术体系是以社会批判与社会解构作为其主要内容的,而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现代工程技术体系则是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建构自然作为其主要内容的;第四,福柯现代技术体系是以个体自我现世和直接的自由与解放作为最终归宿的,具有某种独善其身的个体主义倾向,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现代工程技术体系则始终是以全人类终极的自由和解放作为其根本宗旨的,它们具有一种鲜明的人类主义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