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长歌行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一
应该说问题设计相对比较合理,但每个小组只讨论一个问题,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当某个小组选定其中一个问题进行研讨时,其它问题就只能听其它小组同学或教师的解释,自己并无认真研究、体验、探讨,这样可能导致这一组学生直接接受同学或老师的结论,直接对问题与文本的理解还处在浅层次上的;其次,第1个环节与前面有些重复,也没有很好地落实。感情基调前面已经明确,再无探究必要,把诵读体会感情基调设计在“问题探究”环节也不尽合理;也不知何种原因,朗读始终没有进行;在探讨艺术手法时,对修辞的讨论不到位,教师也没有深入引导学生探讨,学生到最后只明确几个修辞名词,如比喻、借代、用典等,并未弄清其作用及表达效果,这应该才是修辞最主要的部分,这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注重认知而非语言运用,也反映了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偏差。
凡课堂上所讨论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全员参与,然后进行课堂交流展示,这样学生对文本理解更全面,更透彻;该适时诵读就进行诵读,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更是诗歌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品味修辞语言,一定要学生体味出修辞的效果,而不是让学生掌握几个抽象的术语,那样,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永远不可能得到提高。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流程与课堂结构不够合理;二是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把握欠准确;三是教学内容选择失误,诵读缺失,学生没有把握这首诗的节奏以及押韵、换韵等特点;学生未能很好地理解有关修辞手法;四是小组合作探究形式问题,有待改进。
长歌行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二
一节课虽然上完了,但课上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情景至今挥抹不去。我觉得这节课留给学生的很多,留给我的就更多了。
回想自己在备课过程中,曾多次查找资料,翻阅了大量的有关红军长征的文章,并在最初的方案中要求学生也到课外查找资料,并用于补充理解课文。我所选择的故事有的是同学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但可能早被学生们遗忘了的《丰碑》这些课文当中的角色,基本上都与老红军一样,忠于革命,舍己为人。我把这些与长征有关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作为对《草地夜行》一文的拓展与延伸,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关长征的综合阅读体系,从而深刻领悟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的同时,读多篇文章,树立大的语文观,将语文的各种资源有机融合。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我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通过读词、读文画句子,使他们不仅看到了草地,而且能想象出草地的艰难,从而对草地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草地的憎恶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让学生读书,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我觉得学生们的热情高涨。他们在讨论的同时不仅学到了课文上的内容,也增强了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我让他们展示时,我说老红军怎样帮助小红军?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竭尽全力”。对,我迅速的写下了学生的回答。竭尽全力是前几天我给学生讲的一个故事中的一句话。学生学以致用。而且受到很好的效果。所以说,学习任何知识,都不能仅局限于书本,适当的补充课外知识,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这也符合新可标中的综合性学习。
第三个环节通过自读、自悟,相互补充,达到生生互动的课堂效果。引读主要安排在第十五自然段,这一段是全文的重中之重,它是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的集中体现的段落,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受到感染,我安排了两次引读,力求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读来使学生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可见,设计多种形式的阅读更是唤起学生阅读激情的重要形式。
正是因为前两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合理,才使学生的情感逐渐被调动起来,以至于在进行“难忘”这个教学环节时,学生才能感悟到像老红军这样的战士只是无数红军战士中的一个缩影,草地的艰难只是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一个写照。所以在读那几个故事的时侯,才会出现感人的情景。这就生成了教育资源。至此,整个长征将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们对英雄产生的敬仰之情更加强烈。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则现在、过去和将来永远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这不仅充分肯定了情感的巨大作用,而且还指明了一条完善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
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应充满情感,充满爱。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以情为纽带,特别是教师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与学生一起学习。在讲《草地夜行》一课时,教师同学生一同“走进草地”,一同“走近老红军”,一同“走进二万五千里”。教师只有自己的心灵县被这种情感所震撼,才能以这种情去感染学生,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产生共鸣,唤起学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一定的情境中相互了解,增进情感交流。这才是语文教学的课堂!
长歌行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三
由于本次录课我所讲述的便是《短歌行》一课,所以对于这一课我准备的异常充分,但事实上,从课堂的反应来看,本节课讲述的效果并不明显。
由于古今有着千百年的时空距离,古代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均与现代汉语存在着明显差异;再加上对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情况缺乏了解,对文章中涉及的典故、制度、名物等不大熟悉,这些都会使我们的学生感到阅读文言文要比阅读现代文难一些,甚至因畏难望而却步。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又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再加上我们语文老师“保姆式”的教学思想——生怕学生读不懂,采用“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教法,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成一堆“古汉语知识材料”,我们的学生则深陷字、词、句的泥沼中,以致“生气全无”,更谈不上去思考、去感悟了。在这个问题的处理方面,我做的一直都有很多的欠缺,这节课也是一样。另外,由于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时间分配的均匀问题,所以导致这一节课在最后结尾的时候比较仓促,这也是这一节课最大的败笔。除此之外,我对于课件的把握不是很好,并且在白板的操作与应用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在教学曹操《短歌行》这首诗时,先让学生了解曹操的生平,历史、文学方面的贡献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首先知人论世。接着,让学生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前曹操举酒酾江横槊赋诗的视频,大气磅礴的音乐和画面把学生引入赤壁鏖战的氛围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然后自由诵读,体会这首诗的情感。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到作者的情感:既有一种海纳百川磅礴的大气,又有一种岁月流逝的伤感包含其中。这可以说是在内容上对诗的初步理解。然后,强调字音,疏通疑难字词。在诗歌鉴赏环节,我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来解读诗词。例如:“诵读诗歌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请找出诗中流露忧愁之情的诗句,思考他忧的是什么?根据课文注释,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诗意,思考诗歌的内容层次”等等。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长歌行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四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解读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所以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分析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四节。前八句为第一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总之,第一节的节意可以一个“愁”字来概括。
接下来“青青子衿”以下八句为第二节,情味更加深厚缠绵厂。“青青子衿”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厂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最后“月明星稀”以下八句为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的说来,这首诗巧用典故和比兴的手法.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然而这种政治性的东西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长歌行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五
最近学校教务处安排的听课教研活动中,曹操的《短歌行》一课的教学,似乎还有些可以商榷之处。
课堂回放一,课堂教学流程:1.《三国演义》“横槊赋诗”部分的视频导入;2.预习检测;3.目标展示;4.作者介绍;5.文本探究;6.学生朗读“模块测评”(课本配套练习册)中本课后面的写作素材与热点扫描;7.课堂检测,完成“模块测评”的'三个题目。
反思:从整节课的流程及课堂结构来看,都有些不合理。课堂导入后应该进行目标展示和作者介绍环节,然后再进行预习检测,也就是说,把以上环节中2、3、4顺序调整为3、4、2的顺序,而第6个环节与教学关系不大可以删掉。另外,诗歌教学离不开诵读,而整个教学环节缺少诵读环节,应该加上这一环节,在文本探究之前,让学生进行充分诵读,这样文本探究效果会更好。
语文课堂教学中,流程的自然连贯性缺失,反映了教师对这节课整体设计意识不足,教学内容选择不准,而教学流程与课堂结构不合理,则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建构及提高,也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课堂回放二,导入:师:用《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一段的视频导入。
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
师:(接着板书)忧,忧伤、忧愁、激昂,大家选一个。
生:激昂
反思:导入是为了创设一种学习情境,而本课导入时也设置了问题,有利于学习情境的创设,但学生没有充分思索的情况下,教师抛出几个可能的选项,尤其是选择问的使用,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学生则很容易地得出了结论,起不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导入也就失去了意义。况且“激昂”作为全诗的感情基调似乎是欠准确的,与文本中的“忧思”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弥合这一对矛盾,教师在解读过程中也是语焉不详,从而导致学生对文本内容、作者思想感情把握上出现偏差。
在课堂教学中,当一个问题出抛来后,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教师要有适当的等待时间,尽量让学生自己在体验、感悟中得出结论,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当学生实在思考不出来时,考虑变换提问方式,如把一个疑问性问题可以转化为“选择问”,给学生以支架,让学生得出结论,也让稍微上升一步;当学生思考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及时引导、纠正,不可放任学生思考的结论,偏离教学目标与文本价值。
课堂回放三,文本探究:本环节教师共设计了5个问题:1.朗读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2.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3.诗中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从细节看,诗人如何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期盼的?5.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旨。(全班分成5个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一个题目,然后进行交流展示。)
反思:应该说问题设计相对比较合理,但每个小组只讨论一个问题,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当某个小组选定其中一个问题进行研讨时,其它问题就只能听其它小组同学或教师的解释,自己并无认真研究、体验、探讨,这样可能导致这一组学生直接接受同学或老师的结论,直接对问题与文本的理解还处在浅层次上的;其次,第1个环节与前面有些重复,也没有很好地落实。感情基调前面已经明确,再无探究必要,把诵读体会感情基调设计在“问题探究”环节也不尽合理;也不知何种原因,朗读始终没有进行;在探讨艺术手法时,对修辞的讨论不到位,教师也没有深入引导学生探讨,学生到最后只明确几个修辞名词,如比喻、借代、用典等,并未弄清其作用及表达效果,这应该才是修辞最主要的部分,这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注重认知而非语言运用,也反映了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偏差。
凡课堂上所讨论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全员参与,然后进行课堂交流展示,这样学生对文本理解更全面,更透彻;该适时诵读就进行诵读,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更是诗歌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品味修辞语言,一定要学生体味出修辞的效果,而不是让学生掌握几个抽象的术语,那样,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永远不可能得到提高。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流程与课堂结构不够合理;二是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把握欠准确;三是教学内容选择失误,诵读缺失,学生没有把握这首诗的节奏以及押韵、换韵等特点;学生未能很好地理解有关修辞手法;四是小组合作探究形式问题,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