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传统文化的论文题目篇一
别的暂且不说,就说我国的唐诗宋诗,你对它了解又有多深呢?无论是唐诗的艺术魅力,还是宋词的小令,中调,长调,给我们的都是一些许许多多优美动人的画面,让我们回味无穷。
你看,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他们共同经历了李唐王朝从极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二人都是至交好友。李白才思敏捷,诗风豪迈飘逸;杜甫博大精深,诗风沉郁顿挫。他们是唐诗星空中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一个浪漫奇迹,一个情深意永。而北宋词人李清照却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愁”字。其中,她《醉花阴》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间接的给我们展示了她的无限“愁丝”。给我们的都是不同的文化感情色调。
传统文化的论文题目篇二
还记得儿时妈妈让我背《三字经》、《弟子规》,那个时候什么也不懂,只知死记硬背,不久便都忘了,后来大些了,经过学习慢慢了解了其中蕴含的很多道理,以前觉得繁冗的文句变得浅显易懂,就连那些晦涩的段落,也可以轻易记下。
这些国学金典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陪伴我们成长,我们一定要去学习、去理解、去学会运用,它将会成为我们的财富。
传统文化的论文题目篇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五千年历史长河沉淀的最耀眼的明珠。它们久经打磨而更加韵味悠长。行走在过去和现在,我从地上拾起一颗美丽的珍宝——诗词。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便在妈妈的影响下接触了唐诗。它们比儿歌更加朗朗上口,比音乐更加婉转动听。手捧一本《唐诗三百首》,我喜欢指尖划过书页上带有淡淡墨香的诗句,喜欢从唇间轻轻吟出两句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与诗词的缘分,大概就是那时结下的。
现在,我仍然喜欢诗词,那份最初的,纯粹的爱。学业压力渐渐增大,我读诗、写诗的时间少了,我便愈加珍惜地品味我与它一起的时光。
独坐床边,拿起一本诗词翻阅。比起诗,我更喜欢词,因为律诗虽然工整,但总给我一种束缚感,而且相似的句式与词相比,略显乏味。特别喜欢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婉转柔美,淡淡的,淡淡的,引起千丝万缕的愁绪。“凄凄惨惨戚戚”几个叠字就倾尽心头所有的愁,“载不动,许多愁”,愁重舟轻,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这痛苦该多大,哀愁该多深啊!李清照的词多是伤感的,这与她的经历密切相关。她国破家亡的悲伤,通过哀婉凄苦的诗句直抵人心。多数时候,我读诗并不完全懂其中之意,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像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对于唐诗,我最喜欢的一是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虽然后来得知作者的人品与诗句不符不免失望,但对诗本身仍十分喜爱。二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些诗句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感动与震撼,又难以言表。或许我与诗词就是这样,一切尽在不言中,心灵的感触胜过了千言万语。
诗词,是无比美丽动人的,它是一种情感的美丽载体。把它传承下去,不仅仅是这样一种形式的学习,而是学会如何用最美的方式表述内心的情感。我有时有了灵感,便常常写些诗保留下来。往后再看时,回味无穷。我们都应传承这种美好的文化,让它们永久在历史长河中闪耀。
传统文化的论文题目篇四
“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产生了如此巨大的震撼力量,因为,它不光镌刻于岳飞光辉的一生,更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之中,镌刻在这五千年历史所铸造和积淀的民族心理之中。
一、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公元前327年春天,郑国商人弦高赶着一群牛去做买卖,突然发现秦国军队正开过来偷袭。它知道郑国毫无准备,灵机一动,一面让人飞报国内,一面自称是郑国的使臣赶去求见。
秦军将领听说郑国使臣来了,大吃一惊,赶忙召见想探探虚实。弦高不慌不忙地说:我们国军听说贵军要来敝国,特派我送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来犒劳您。
秦将一听,以为郑国有了准备,只好撤军回国了。
这个故事,就叫“弦高犒师救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末清初杰出爱国思想家顾炎武(1613年至1682年)的名言。“匹夫”,即弦高这样无官无贵的普通老百姓。顾炎武的名言,就是对历史上无数这样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的高度概括。
在弦高所在的春秋时代,“国”与“天下”还不是一个概念。“国”是指周王朝分封的各个诸侯国,它们名义上都受周天子统辖。“国”字繁写为“國”,是“口”和“戈”被一个大方框封闭而成,“口”代表人口、人民,“戈”代表兵器、军队。不过,最早那个大框是在“口”和“戈”的外面,大概是城墙的意思;可见那时的“国”表示诸侯国,或其都城。后来,“方框”把“口”、“戈”封在里面,就有了边界的意思;这说明,“国”已经有了不可侵犯的含义,即现在所说的“主权”。反映这种变化,春秋时有个叫赵子文的说过“临患不忘国,忠也”,战国时又有“国军岂能无国”的说法,弦高犒师救国,就是较早的“爱”诸侯国的例子。《左传》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国君主在军器库看到一个戴着南方式样帽子的囚犯,问他是谁,原来是郑国献来的俘虏。晋侯放了他,让他奏乐,“楚囚”只奏楚国乐曲。晋侯很感动,说他不忘故国,是个君子,就把他放了。
那时楚国偏出长江中游,走了一条与中原诸国不同的发展道路,有自己王正的历史文献和图特的文化风俗。所以楚国人爱“国”情绪特别强烈。屈原(公园前340年至公元前278年)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他出身楚国贵族,主张联合齐国,提抗当时强大的秦国侵略。被奸臣排斥后,有人劝他道别国去一展才华,他坚决拒绝,始终不离开楚国。他在长江以南流浪,写下了《离骚》、《国殇》等伟大的爱国主义诗篇,而且皆“书楚语、用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名《楚辞》屈原的作品是楚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二、“家国同构”与中国人民爱国主义传统的文化特征
爱国是世界各民族共通的思想情感,存在于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之中,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不但有这十分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独特的人文文化的特质。这一点,可以从我们咿呀学语起来就无数次重复过的两个常用词汇—国家、祖国—忠挖掘出来。
“家”,从字形上看,是代表屋顶的“ 宀”下面有一头猪(古作是豕);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农业家庭。“祖”是指祖先、祖宗,则属于“家庭”在历史方向上的追溯。“国”与“家”、“祖”与“国”的频繁连用以至成为现代最常用的合成词,再清楚不过地说明:在中国,国与家之间,有着任何民族都难以比拟的最紧密的联系。
正因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忠“家”与“国”存在着这种天然的紧密的联系,所以,到战国时代,孟子等思想家就开始“国”“家”两词连用,并出现“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观念,由此发展处“家国一体”的独特的中国政治伦理。
“岳飞刺字”就是家喻户晓的一个典型例子。
岳飞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从小参加农业劳动,很孝敬父母。当时国家有难,他立下报国壮志,练习武艺,研读兵书。参军前,母亲为了坚定他的斗志,用钢针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在以后的戎马生涯中,岳飞时时刻刻牢记着四个字,终于成为一代名将。
我们知道,爱国主义贝莱是古今中外人皆有之的最朴素、最自然地情感,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长生于(和服务于)“家国同构”的社会基础,把这种朴素的情感伦理化、道德化,而且自幼培养,成为一条规范化的人生道路,成为一种全民族的思维定式。着在世界各民族忠实第一无二的。所以没赢过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比历史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上团结起来。”
家国一体,同祖同宗,成为五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具有无比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她很早就形成民族大融合的大一统国家,而且分久必合、屡挫屡起,最深刻的原因就在这里。近代以来,中国落伍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沉重地压在炎黄子孙的心头,但是作为19世纪末唯一未被完全殖民化的古老民族,中国人的反抗和斗争,一次又一次打碎了西方列强的瓜分梦想。中国、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任何力量也整固不了、灭亡不了的。世界史上的这个奇迹,同样离不开中国爱国主义的独特传统和深厚根基。
传统文化的论文题目篇五
作家曹雪芹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文学的奇迹——《红楼梦》,它向我们讲述一个庞大家族的繁荣与落没;一曲旷世的恋情;还有那十二朵令人怜惜的奇葩。迄今无一人敢说完全读懂了这部名著,可见其崇高的文化价值所在。我们理应去追捧,去热爱,去享受这些名著的,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说“看不了”。究其根底,还是因为我们对祖国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欣赏能力逐渐趋于恶俗化。渐而远之,祖国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