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篇一
在周一我给四年级的上的科学课《我们的营养》。在教学中我很有感触。现总结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语言还需要更加的`精炼。不该说的不说,学生的说的决不能在重复。
2、问题的设计针对性还需要更强一些。我想在问题的设计上需要更加的细心琢磨。
3、学生实验设计需要有力的进行引导。给出材料需要指导学生认真的进行实验设计。在这里老师的语言非常重要,既不能说穿,也不能完全不说。需要在了解学生的想法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在备课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引导言语。
4、学生的管理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在课堂上少数的学生直接将食物吃了,这个需要老师进行批评教育。我想是否可以用引导性的语言进行引导和教育,效果会更好。
5、老师的设计的教学环节还差一半没有进行完。在时间分配上需要再仔细琢磨。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篇二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小学科学是一门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科,其生动活泼、有趣的特征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另一方面看,科学这个学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探究知识、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总而言之,科学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第一次讲这节课时,我俨然一个评论家一样,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阐述着自己的理论。我发现我忽略了教学的本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我不是演员,学生也不是观众。我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我没有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其实,我不敢对学生放手是有原因的,我担心自己不能掌控课堂,怕课堂纪律乱作一团。正如刘老师所说,这其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平时对学生不加以训练,是不可能做到收放自如的。我想这正道出了我在课堂中的需要改进的一个方面。我必须从现在做起,锻炼学生的发现、归纳、总结能力,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动手、实践时间,使学生自己发现现象,分析现象,总结本质。将时间还给学生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发现的乐趣、合作的快乐,以及成功的喜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还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由厌学变为爱学。
科学这门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相当广泛,而作为教书育人的我,我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是很强,懂得的不多,我需要不断地学习,发挥螺丝钉钻的精神,钻研教材、教参,广泛阅读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篇三
在教学的过程,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月球的宇航员在月球面对说话能够听见吗?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的好的,因为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猜想,或者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进行回答。有的学生能,有的不能。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我想现在的孩子读书读的比较的多,因此学生就会更好了解相应的科学知识。在下面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很是自然的想到了空气。那么空气是否传播声音呢?这个实验的设计我是首先做了个书上的演示实验,学生能够清楚的看到蜡烛被震灭了。然而这个实验只是说明音乐有能量,而且声音的振动引起空气振动,从近及远的传播的。下面有设计了将闹钟在钟罩里罩住,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好理解空气能够传播的声音的。
在学生实验验证了空气能够传播的声音的之后,我顺便提出水能够传播声音吗?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然后设计怎样验证这样猜想。在这个时候,我们同学们将闹钟封上塑料袋放入。学生能够非常好的感受效果。这样实验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我的人为在各个小组都能把材料备齐效果会跟好的。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准备材料。这样的学生才能够体验实验的乐趣。
在固体能传播声音的实验中,学生做的也很好。
现在我想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小组的合作的问题。学生能够在小组的更加的积极一些会更好的。因此我想在需要对于学生分组积极的调整,同时对于那些不积极的学生的进行教育,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在小组内发挥自己的作用,体验自己在小组内学习乐趣。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篇四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内容。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对身边一些常见的弹性物体进行观察、研究,然后分析整理实验数据,找出这些物体的相同性质——都有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些物体,通过实验,知道这些物体在恢复原来形状的时候要产生一种力——弹力,接着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了对弹性、弹力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教材还安排有关弹簧拉伸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弹力与物体形变之间的关系。
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体系上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三年级的科学课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明显指出:“通过科学课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所谓“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就是用积极的态度、理性的、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了解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这就是科学课最根本的目的。由此可见,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正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这节课当中试图体现贴近生活的科学教育。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了给学生“玩”,激发他们的兴趣,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实验器材一定要选择学生喜欢玩的物体。学生在玩了以后只能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说出自己的理由,对于弹性和弹力认识不清。这就是学生的前概念。学生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学生在这些前有认知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正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启示,触动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做完分组实验后,学生普遍将实验器材分为三类:“尺子、弹簧、皮筋、海绵”归为一类,理由是它们在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了改变,撤去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油泥”归为一类,原因是撤去外力后它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烧瓶”归为一类,原因是他受到外力后形状没有发生改变。这时,教师需要用演示实验证明烧瓶发生了微小形变。微小形变的实验器材的准备颇费周折。首先,我按照教材中的设计准备了反映微小形变的实验器材:三枚硬币。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这一实验设计存在不足。实验是将1号、2号、3号硬币排在一条直线上,把1、2号硬币紧靠在一起,左手紧按中间的2号硬币,右手用力把3号硬币弹向2号硬币,结果发现在2号硬币没动的情况下,1号硬币被弹了出去。实验结束后,学生普遍认为是2号硬币发生振动弹出1号硬币,基本想不到是2号硬币在瞬间发生微小形变产生弹力弹出一号硬币。基于这一情况,我决定选择另一种更能直观反映出微小形变的实验器材:在一个玻璃容器上方插一根细管,通过玻璃容器受力后细管中液面的升降反映玻璃容器的微小形变。
实验的现象也证明微小形变看的格外清楚,每次给烧瓶施加外力或撤去外力,温度计的液面都能上升或下降2-3厘米。
在教学中注重从平凡但广泛的生活中挖掘出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素材,把那些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事物、现象等引入课堂,让他们去寻求、去感悟、去理解、去想象。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种持续发展的兴趣。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篇五
本节课以学校音乐会上的唱歌、器乐比赛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从而产生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教师为学生创设猜想假设的情境,比如:可以带来吉他为学生弹奏,可以指导学生在说话时,摸自己的喉咙,感受声音的产生。在这个环节,学生猜想出声音是摩擦、敲击、击打、拨动等产生的,但是也有很多的学生直接说出: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对于此种情况,是我没想到的,但是在课堂上,我因势利导,那怎样证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呢?学生可以通过预习课本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够简单地说出证明的方法。这时我因势,出示小鼓和一些碎纸屑,帮助学生验证想法。在实验验证环节,给学生时间去玩音叉,在玩音叉时,学生可以感受到音叉的振动。这再一次证明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节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证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难点是教师该怎样组织学生进行这些实验,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方法的选取,实验记录的填写。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篇六
这是我的`第一节真真的科学课,最多要反思的是自身问题
1、上课条理不清,重难点不突出
2、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没什么评价
3、时间不够,这一课的内容两课时才上完
以上这几个问题是我上完第一节课后感受最真切的,要在备课上从多方位去考虑。不管怎样相信自己会进步!!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描述,理解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借助实验和想象,探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
3、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重难点:探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
教师活动材料:土电话、水槽、铃、线、纸杯、尼龙绳、棉线、木条、铝箔。
小组活动材料:纸杯、尼龙绳、棉线、木条、铝箔。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出示“土电话”
师:这是个土电话,你们说这个土电话能通话吗?
师: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师:你为什么做出这样有趣的表情和动作。
生:我听见他说“做鬼脸”的指令。
师:描述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生:略(学生对听的过程进行描述)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
二、振动物体与声波
(若学生回忆有困难,借助教材图片)
生:水面的波动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的。
师:刚才同学描述了纸杯里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其实就像振动的音叉放进水里形成水波一样,纸杯里的声音也是一波一波的从纸筒到棉线到纸筒再到这个同学的耳朵。我们把这称为声波。
引导学生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师:敲击音叉,你听见声音了吗?你知道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到你的耳朵里的吗?
生:空气
师:我说话你听见了吗?你知道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到你的耳朵里的吗?
生:空气
师:我们知道了原来声音是可以通过空气(气体)传播的。(板书:气体)
师:声音既然可以通过气体来传播,那么大家想一想声音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吗?
师: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操作
听一听在水槽中用音叉去碰铃铛,能不能听到发出的声音。
说一说,有没有听到从水中发出的声音?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略)
师:刚才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板书:液体)
师:这节课老师准备了尼龙绳、棉线、木片、铝箔等四种固体材料。(展示材料时,把材料贴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种材料传播效果好?哪种材料传播效果较差?把预测结果记录在记录单(见附录)。
师:有了这些材料,思考怎么设计:可以证明声音在固体中是怎样传播的?
生:讨论
生:汇报(在汇报中形成实验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老师多媒体展示)
生:实验活动
汇报分析整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并且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效果也不同。
引导学生小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并且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效果也不同。
四、拓展
师:(媒体出示图片)想一想,鱼儿为什么会跑开呢?
生:(回答)
五、分析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今天仅仅是研究了声音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研究的材料也是有限的,那么声音能不能在其他的固体中传播呢?在其他液体和气体中呢?这个就需要大家有时间在家里去做这个实验了。
附录:记录单
铝箔(1)
木片(2)
尼龙绳(3)
棉线(4)
预测排序
实验排序
我的发现
六、教学反思
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多个活动对声音这一熟悉的事物去进行一番理性的探索,从而构建起对声音的传播的认识,为今后的探究、学习奠定感性基础。
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就觉得学了很多东西,是的,要上好一堂课是需要精心锤炼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争取更多的.机会,趁着年轻,好好地学习,以便更早地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静下心来想想,有得有失,在这里结合科学老师们给我的建议谈谈自己不足的地方。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教学用语,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用语方面应该比较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的结构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过程之间衔接语言用得不太好。
其中在数据分析的时候,分析不到位,应该把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数据,而其中又有些数据比较雷同呢?是因为误差的存在,导致这么多的不同,而误差又有很多种,比如线没有拉直,听筒的关系,或者有噪音,或者材料有损坏等等多种原因,有的数据出现的次数多,大概就是因为它的传声效果比较好的缘故。
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点评不到位,应该用多种形式的语言多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拓展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尝试,巩固运用。教学时,通过师生协同活动,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尝试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和掌握科学概念,发展学生智力,激发探究科学的情趣。通过设置情景,表扬激励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学中乐、乐中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加以运用,巩固提高。
总之,本课时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操作,观察,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综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讲练结合,使学生逐步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让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教案篇八
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噪音对我们的耳朵及身体健康是有害的,我们应减少噪音,并设法减轻过高过强的声音。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体验噪音和悦耳音乐之间的感受,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亲身感受,接着,通过学生们对以前听到的噪声的描述,来认识噪声对听力的.危害。音乐是不是就对我们的听力没有危害呢?也是不能让学生去听过高或过强的音乐或长时间使用耳塞听音乐来体会的。所以,通过学生以前的一些行为经验来说明噪音的危害,进而教育学生保护好自己的听力,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第二部分是活动“发声罐”,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制作“发声罐”,并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领会“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办法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在让学生选择不同材料和方法减轻“发声罐”声音的过程中,去思考声音是怎样被控制的,这些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使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积累控制声音的经验,有助于对减少噪声方法的理解。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多思考,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这一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给自己也给别人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达到让学生养成“爱护自我,维护他人”的好习惯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