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上第几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节
教学目标:
1、运用直观手段,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对算理的理解,能准确熟练地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渗透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2.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建构新知。
3.在达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渗透对学生多种能力(如观察、交流等)的培养,感受生活数学,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师:学习新课之前带大家玩一个闯三关的游戏:
2、第一关:我会算
3+2=2+7=6-3=5+3=9-4=7-2=
第二关:我会填。
3个十是();40里面有()个十;
50里面有()个十;4个十和2个一组成()。
第三关:我会数
师:没有小棒了,你们能接着数吗?10、20、30、40、()、()、()、()
师:数学上像10、20这样个位是0的两位上我们把它叫做:整十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喜欢读课外书吗?
生:喜欢。
师:看,老师要给大家发新书了。课件呈现p62例1主题图。
师:(出现10本)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生:看到一包书,里面有10本。
师:(出现20本)你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生:又来了20本书。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怎样列式?
预设生:10+20=30(板书)
2、自主探究: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独立思考。
二、互学
1、小组交流:小组内用小棒摆一摆,或者用计数器拨一拨,算一算结果等于多少?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或怎么动手操作的?(巡回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展示点拨
师:请小组内交流完的小组代表准备在班内汇报口算10+20的不同方法。
预设:
组1:看图数:10、20、30
组2: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合起来一共是3捆小棒。(老师带学生一起摆一摆)
组3:10里面有1个十,20里面有2个十,1个十加2个十等于3个十,三个十是30,所以10+20=30。
师:谁可以完整地说一说这种方法?
生:……(找2--3个同学起来说一说)
师:其他小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组4:我们用拨一拨的方法,先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然后再拨2个珠子,一共有3个珠子,就是30。
师点拨:再拨2个珠子为什么不在个位上拨?
师:十位上的1表示一个10,个位上的1个珠子表示1个1,这里是10,所以要在十位上拨。
生:……
组5:计算的方法:1+2=3,所以10+20=30
师:你在哪找到的1和2?
追问:在这里1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师:在计算整十数加整十数的时候,我们就想几个十加几个十。
3、教授减法
预设生:还剩几本?
师:怎样列出算式?
师:结果是多少呢?
小组交流:小组内用小棒摆一摆,或者用计数器拨一拨,算一算结果等于多少?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或怎么动手操作的?(巡回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组2: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三捆减去一捆就剩下两捆,两捆就是20。
点拨师:这是30根小棒,减10,就是要拿走10根(播放课件),还剩20根。
组3:数的组成法:30里面有3个十,10里面有1个十,3个十减掉1个十还剩2个十,也就是20。
师追问:这里3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师小结:我班的同学真爱动脑筋,想出这么多好的计算方法。
总结: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就是几个十加减几个十。
三、评学
1、巩固反馈
师:大家请看,这是在让我们做什么啊?
生:一图四式。
师:拿出你的本子开始写写吧。
(2)对比:4+3=8-2=7-4=3+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生:我发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只要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减就可以了。
(3)40+3与40+30的对比有什么不同?
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减。
(4)师: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智慧树,这个树上长满了有红又大的草莓,你们想要吗?生:想要。
师:只要你把草莓上面的算式算对了,你就可以把红草莓抱回家了。
(5)游戏:找朋友
师:你们太棒了,还想不想要更多的草莓?
师:不过这一次可不一样,这一次我来说得数,小朋友你来说算式,你的算式等于我的得数,我就和你做朋友,我每次只收5个朋友哦,抓紧机会吧。
2、拓展提升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走,老师带你们买衣服去。
板书设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一共有多少本书?
一上第几教学反思篇二
《柳树醒了》是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在孩子的面前的,题目就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课文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春雷把柳树从沉睡中叫醒了,她睁开了睡眼,春雨给她洗澡,春风给她梳头,春燕跟她做游戏,孩子们也醒了,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中。教学这篇课文,是在春寒料峭的初春,没有花红柳绿、姹紫嫣红的春天美景;没有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动人场景;没有草地碧绿、莺歌燕舞的美好景色;所以教学垂柳迎风摇曳,春雨沙沙沙、春风暖人、柳絮飘飞显得有点单薄,有点远离孩子们的生活,但在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课前精心准备,自我感觉以下两个片段颇为成功,值得回味。
片段一:
1、小朋友请你自由读课文,仔细想想柳树的好朋友们是谁?他们是怎么帮助他醒的?
(我边问边在黑板简单画了一棵柳树,树干上一张沉睡的脸)
2、生动形象的简笔画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第一时间投入到大声朗读中。
学生读文后轻松回答:春雷、春雨、春风、春燕、小朋友
2、你喜欢谁,你想成为谁来帮助小柳树,选一个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是春雷,春雷跟柳树说话了,柳树醒了,发芽了。
(师生对话:你怎么知道柳树发芽了?柳树醒了,就要开始发芽,长大呀。)
生2:我是春雨,春雨给柳树洗澡了,柳枝弯了,在风中飘来飘去。
(师生对话:你怎么知道春雨给柳树洗澡,柳枝就弯了,书本上不是说软了吗?软了就是弯了。扮春雨的小朋友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形象地比画着,我也顺势在柳树上画上弯弯的垂柳。)
生3:我是春风,春风给柳树梳头了,柳树绿了。
生4:我是春燕,春燕跟柳树捉迷藏,春天过去了很长时间了,柳絮飞了。
生5、我是小朋友,我们和柳树玩耍,玩着、玩着,我们长大了。
孩子们在解读中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准确、真实、可爱,让人不由得赞叹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于是教室里再一次掀起了朗读的高潮,当孩子朗读的优美动听时,我就把沉睡的柳树脸换成了笑脸;而当孩子朗读的不够动听时,柳树依然沉睡着,同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让柳树醒来。
反思:
这一片段,我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环境,让他们觉得不是让他们去读课文,而是让觉得自己就是文本中的一员,然后融入文本中,正在感受其中的美,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理解课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同时黑板上那棵沉睡的柳树自然让童话来到了我们眼前,让柳树走进我们的课堂,以此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为了让柳树睁开沉睡的眼睛,孩子们可谓花尽心思,极尽本领,期望自己动听的声音唤醒柳树,迎来它的笑脸。
片段二、
课外拓展:在春天里,还有什么也醒了呢?
美美地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当我让孩子们说说,春天还有什么也醒了时?他们纷纷说了蛇呀青蛙呀狗熊呀等一些冬眠的小动物,也说了小草呀小树呀等植物。当我引导孩子们能不能也模仿课文的语句说一说呢?刚开始,课堂一下子静了下来,但随即就有孩子说出了“……青蛙呀,跳了跳了。”顿时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了,纷纷说出了:
“……草地上的雪人呀,化了化了。”
“……春风呀,暖了暖了。”
“……桃花呀,红了红了”
…………
反思:
真没想到,孩子们不仅诗模仿的好,而且,思维能更深一层,让我一扫之前孩子们课外知识贫乏的感慨,你看,孩子们能够抓住季节中有代表性的事物,一句“青蛙呀,跳了跳了”就让人仿佛看到了池塘里蝌蚪群游的景色,“……草地上的雪人呀,化了化了。”让人不由地想起,今天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雪,草地上的积雪确实没有融化完的事实”,“……风儿呀,暖了” “……桃花呀,红了红了”……真不敢相信,这一句句富有诗意的话,竟出自我班小朋友的口中,着实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心中忍不住提醒自己;只要引导有方,孩子们的无穷潜力将会激发。
一上第几教学反思篇三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想刚才老师问的问题:课文里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让学生回答问题,并板书:春雷
春雨
春风
春燕
小朋友
请5名同学分别读5小节,其他同学认真听
让学生回答问题,并板书:春雷 醒
春雨 软
春风 绿
春燕 飞
小朋友 长高了
细读课文
齐读:以男生、女生分别读4小节,最后齐读第5小节的形式
齐读:每大组各读一小节,最后一节齐读
4人小组合作读课文,比比哪一小组合作得最好,我要请合作得最好的小组上台来读
请一小组上台来合作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
对同学进行评价
现在女同学和男同学换一下,比比是女同学读得好,还是男同学读得好。
对学生读进行简单评价
解释“柳梢”的“梢”是指柳条的末端,
全班齐读,再读一遍,能背的可以试着背一背(根据板书)
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来评价,指出哪些是要注意的地方
课后反思:
在评课时,张老师建议以这样的导入展开。我也觉得很好。
展示作品,导入新课。(美术课上老师请小朋友画过)
1、分小组展示春天的图画。
一上第几教学反思篇四
《柳树醒了》是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课文中的插图,让人感到春天跳动着的生命力。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迷人的,春天是催人奋进的。下面是我对《柳树醒了》的教学反思:
理清课文内容。这是一首儿歌,讲述了在春雷、春雨、春风、春燕的作用下,柳树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在整体感知环节,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是柳树是在谁的帮助下醒了?学生读文后能够很快地找到是春雷、春雨、春风、春燕让柳树醒了。这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
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春雷轰隆隆,好像在跟小柳树说话,他会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有的说:“小柳树,小柳树,快醒来吧,春天已经到了。”有的说:“小柳树,快睁开眼睛看看,春天来到了。”这一说话训练的设计即深入引导学生感悟春天到了,万物在春雷的催促下发生着变化,又训练学生依据创设的情境说合理的话。这篇儿歌句式相似,用词准确丰富生动,是训练学生准确表达的好例子。学完课文后,在课堂拓展环节“春天来了还有什么醒着呢?”同学们根据课前的观察,回答的非常踊跃。然后出示句式引导学生说话:__________跟__________说话了,说着说着,_________。如:有的同学说:“春雨给小花洗澡了。洗着洗着,小花哟,红了。”有的同学说:“春风给小草梳头了。梳着梳着,小草啊,绿了。”从他们的口中,美好的春天以诗的语言源源流淌。
诵读与背诵结合。课文优美生动,篇幅短小,段式相似,于是我将读诵和背诵结合起来,提高效率。先感情朗读,引导注意用词的丰富多样,如“呀、哟、啊”等语气词的变化,然后看着板书,和老师一起背,最后激发比赛欲望,看谁背得又快又美。
这堂课我将教学环节删繁就简,整合提炼,缩短教学时间,突出重点,提高实效。当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孩子刚刚开学,还处于收心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发言积极性不够高,朗读放不开,感情不到位。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课堂,参与活动,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柳树醒了》是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在孩子的面前的,题目就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课文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春雷把柳树从沉睡中叫醒了,她睁开了睡眼,春雨给她洗澡,春风给她梳头,春燕跟她做游戏,孩子们也醒了,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中。教学这篇课文,是在春寒料峭的初春,没有花红柳绿、姹紫嫣红的春天美景;没有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动人场景;没有草地碧绿、莺歌燕舞的美好景色;所以教学垂柳迎风摇曳,春雨沙沙沙、春风暖人、柳絮飘飞显得有点单薄,有点远离孩子们的生活,但在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课前精心准备,我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环境,让他们觉得不是让他们去读课文,而是觉得自己就是文本中的一员,然后融入文本中,正在感受其中的美,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理解课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同时黑板上那棵沉睡的柳树自然让童话来到了我们眼前,让柳树走进我们的课堂,以此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为了让柳树睁开沉睡的眼睛,孩子们可谓花尽心思,极尽本领,期望自己动听的声音唤醒柳树,迎来它的笑脸。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春雷跟柳树说话了,
说着说着,
小柳树呀,醒了。
春雨给柳树洗澡了,
洗着洗着,
小柳枝哟,软了。
春风给柳树梳头了,
梳着梳着,
小柳梢啊,绿了。
春燕跟柳树捉迷藏了,
藏着藏着,
小柳絮呀,飞了。
柳树跟孩子们玩耍了,
玩着玩着,
小朋友们,长高了......
一上第几教学反思篇五
成功之处:
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情境具有“数学性”。数学一开始以“春游”的问题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在探索“30+40”、“70-30”的方法时,给学生充分的自我思考、自我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集体交流,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足之处:
1、在例题算法优化上做得不够,没有明确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没有将最简单的方法凸显出来。
2、同桌交流不够激烈,跟平时训练不够有关,以后要多让学生讨论交流,并且要做到收放自如!
3、在一个问题出来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仍有点少,也没有多让学生充分说,对学困生的提问过少。
4、对学生的语言评价不够丰富,学生积极性调动得不够好。今后努力完善自己的课堂!
一上第几教学反思篇六
(二)进一步认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3+22+74+53+4
7-39-46-38-2
2.复习数的组成.
(1)8个十是()
5个十是()
(2)60里面有()个十
90里面有()个十
(二)学习新课
1.导入谈话.
师:今天小动物们要在森林公园举办运动会,准备的奖品是小皮球.每盒10个,一共6盒.十个十个地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皮球?(学生高兴地数出: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一共有60个小皮球)
师:对!一共有60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
一上第几教学反思篇七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57页例1及练习一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直观手段,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对算理的理解,能准确熟练地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渗透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建构新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达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渗透对学生多种能力,如观察、交流等的培养,感受生活数学,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及算法多样化
教具准备:课件、木棒卡纸、小棒、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10个10个数,数到100
2、抢答题。知道答案就站起来
4+5=3+5=7+2=2+6=6+3=8―6=
师:真棒!继续表现。
3、我会填。
50里面有个十8个十是()
一个数,十位上是6,个位上是0,这个数是()
师:咦!同学们,余老师发现这些题中有这3个数:50、80、60他们好像有什么共同之处哟?谁和老师有同感。
生:……
3、揭示课题
师:你们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我们把个位是0的两位数叫做整十数。(板书:整十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板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1、教学整十数加整十数。
师:那谁能根据刚才我们收集的信息,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生: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板书)
师: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
生:30盆
师:你怎么知道是30盆。
生:10、20、30
师:噢!你是10个10个数出来的,这是一个办法。那如果用列算式的.方法,谁会列式?个个都说自己会列,请你把它列在你的练习本上。开始!
(请生上台来列)
生:10+20=
生:因为1加2等于3,所以10加20就等于30。
师:谁听懂,他的方法?再说一次
生:……
生:表示1个十加2个十,结果就是3个十,3个十就是30。所以10+20=30。
师:这是一种方法,那还有别的方法吗?刚才我看到有些小组用小木棒来帮忙。下面请他到黑板来演示一个摆小木棒的过程。
生:……
2、教学整十数减整十数。
师:公园里的花儿还有紫色的呢?看,谁最棒,最先告诉老师一共有多少盆紫花?
师:现在有个伯伯来了,请你观察,这个伯
生:还剩多少盆紫花?
师:还能提别的数学问题吗?
生:还剩多少盆花?
师:你们提的问题太具有挑战了,请你任选其中一个问题来列式解决?把算式列在你的练习本上。
生:30―10=20
生:因为3减1等于2,所以30减10就等于20。
师:谁听得懂,他的方法?再说一遍。
……
师:还有别的算法吗?
生:……
师:同样的我也看到某些同学用小棒来摆,我请他上来摆一摆。
生:……
生:……
3、对比练习,巩固算法。
师:像这样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题,你们会做吗?光说还不行,老师得检查检查。请你拿出这张答题纸完成这4组题。看谁完成得又对又快。
3+2=4+5=6-4=8-3=
30+20=40+50=60-40=80-30=
小结: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这4组题中,每组题的第1个算式是表示几个一加几个一,或几个一减几个一,都是单位一的计算。每一组的第2个算式表示几个十加几个十,或几个十减几个十,都是单位十的计算。
三、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第一关:我会看图列算式。(课本练习一第1题)
第二关:我是计算小能手。(8道计算题)
第三关:摘智慧果。(40+()=9060-()=10)
第四关:我是生活家。(找找生活中哪些问题需要用到这个知识来解决)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拓展延伸
师:老师这里有两道思考题:……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还剩多少盆紫花?
10+20=30(盆)30-10=20(盆)
一上第几教学反思篇八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从内容上看,加减法计算从20以内已经开始拓展到100以内。其中主要的变化就是十位上数要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减。在已经认识了整十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整十数相加减,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这一多位数加,减计算的基本法则,从而为进一步学习100以内的数相加减打下基础。
在教学时,我首先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并且挑了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然后复习数的组成,带领学生认识像50,20这样个位上的是0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叫做整十数。从而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情境题中40+30=?,很多学生都已经知道40+30=70.那么,学生是怎么想的呢?我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讨论。学生的基础思路是这样的:(1)因为4+3=7,所以40+30=70。(2)因为70可以分成40和30。反而是书本上的4个十加上3个十是7个十,是70,这种想法学生并不喜欢,也很少有人能够想到。于是我借助于黑板上的示范摆小棒:明确地说:老师想借助小棒算一算,然后把这一过程表达出来。虽然学生能算,但是我觉得为什么等于70这个算理是一定要让学生清楚的。
练习完成得很顺利。在练习中,还是努力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