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幼儿园认识立体图形教案反思篇一
教师:“请举例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一个立体图形所有的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让学生用周围的实物举例说明。”计量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用什么计量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什么是立体图形的体积?”(一个立体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
“计量立体图形的体积用什么计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三、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
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各应该怎样计算?”先让学生思考一下,然后,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8页中间的图自己写出计算的公式。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要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计算公式板书在黑板上。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5题:先指名说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1题。
四、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
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各应该怎样计算?”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8页下面的图,自己写出计算公式。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汁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计算公式板书在黑板上。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6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做错的学生说一说,以使他们更明确是怎么错的。必要时,教师可适当演示。
做练习三十一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让学生想一想: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有什么不同。
五、小结(略)
六、作业
练习三十一的第7、8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思考练习三十一的第17‘题。
幼儿园认识立体图形教案反思篇二
“认识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节课中,教师将学习融入到活动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解决教学重难点。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比比谁搭得高,摸物体、说感觉,盲人摸图形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听讲、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获得了对立体图形最直观的体验。
1.课前准备充分
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必须要充分,它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课堂。今天老师的教具准备的很充分,学生的学具准备得更充分。其中有老师为四人小组准备的学具,有学生自己带来的学具,正是有了这些东西,学生有东西可看,有东西可摸,有东西可用,课堂才能上得扎实有效。
2.活动组织有序
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是今天这些来到学校才2个月的孩子,上课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有序的,一看就知道受到正规训练的。一年级的孩子在组长的组织下连续开展了好几个合作学习的活动,实属不易。这首先归功于老师平时严格的要求和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感受四种立体图形各自的特点,会正确辨认出这些立体图形。
3.课堂教学扎实
杨老师的课教学非常扎实,设计环环相扣,重点难点突破自如。比如说:请四人小组用学具盒中的学具搭一个了不起的建筑,比比谁搭得高。这样的一个活动不仅仅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出对“球”的认识,球会滚,球不平稳。从长方体不同的摆放高度入手研究长方体的特点,切入比较新颖,而且用摆放高度不同与正方体不管怎么摆高度都一样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剖析的简洁明了,同时用这种方法还让学生认识了特殊的长方体,那种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也就在这种方法的辨析中自然而然的学会了。盲人摸图形的游戏将这节课带向高潮,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有序的摸,做个盲人,乐在其中。
《认识立体图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幼儿园认识立体图形教案反思篇三
我从教也十多年了,也带了几个毕业班,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方法,也只是按照课本的思路去讲解,引导学生计算的,在新授课的时候,学生也没有提出其他的计算方法。在今天的毕业总复习课上,我引导学生复习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首先做了一个圆柱的表面积,又陆续做了几个基础题,当做长方体表面积的时候(本题长方体是一个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说出用长乘高加宽乘高加长乘宽的和乘2的方法,还有的说出求长乘高再乘4,加上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正当我要结束这道题时,一个平常学得不是很好的同学突然举手要说出另一种解法,他在算侧面积时是利用我们圆柱侧面积的公式,用底面周长乘高,在加上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当时听他说出这种方法时,我佩服他这种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由衷的感到自责。
我们在课堂这个大平台中,不过是给了孩子们一个“随心所欲”的自由,让他们成就水到渠成的事。而平时自己为了赶进度、提前复习,有许多学生的想法在课堂上就被我一句:有不同意见,下了课我们再讨论,敷衍过去,想一想,真是惭愧。
学生是金子,只要我们把主动权还给他们,充分发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允许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就能发出思想的光芒。教师只有从学生内在求知的需求出发,才能激发创造的欲望。学生的思考既有源于教材的,又有超越教材的。这时,结果如何也不再重要,学习探究过程中高涨的热情使学生虽然身处有限的空间,心灵却在高远地飞翔,才智与探索生成的快乐便不断喷涌。教师应允许学生将讲堂变成任意涂抹的画布,像杜郎口一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事实说话,让课堂真正变成师生间思维撞击的场所。
这节课真值得我去细细体味。
立体图形的认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幼儿园认识立体图形教案反思篇四
龚老师的课堂最为独特地方是:老师能利用学生课前生成的资源作为学习材料,整堂课所有的学习资源都来源于学生,由学生自己创造、自我整理,对立体图形的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感知。由于学生研究的问题是自己的`,收集的错例是集体的,所以学习起来各个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相当好。
当然在每堂课中,学生都会有差错。对于学生的差错,老师的心态可能会斥责、批评,但在这节课中我看到的是大方的接纳和欣喜的赏析。老师欣赏着学生一些有价值的错例,并加以利用和开发,让敢于发言的同学不带着任何遗憾而坐下。而这样的错例老师进行类推、归类,对比、提升,形成几何体的网络体系。这样的学习,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引起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热烈讨论,在思辨中有效落实新课标。
那么,整个建构过程用什么方式呈现,就是板书的功效了。龚老师想用结构式的板书来撑起整个学习的脉络,但给人遗憾的是有布局些凌乱,也不够简洁。总复习的板书的设计区别于一般课,它更趋于框架化,只有这样才能把零碎的公式有机串联起来,把公式的记忆纳入知识体系,形成简洁而有序的记忆网络。
幼儿园认识立体图形教案反思篇五
我从教也十多年了,也带了几个毕业班,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方法,也只是按照课本的思路去讲解,引导学生计算的,在新授课的时候,学生也没有提出其他的计算方法。在今天的毕业总复习课上,我引导学生复习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首先做了一个圆柱的表面积,又陆续做了几个基础题,当做长方体表面积的时候(本题长方体是一个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说出用长乘高加宽乘高加长乘宽的和乘2的方法,还有的说出求长乘高再乘4,加上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正当我要结束这道题时,一个平常学得不是很好的同学突然举手要说出另一种解法,他在算侧面积时是利用我们圆柱侧面积的公式,用底面周长乘高,在加上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当时听他说出这种方法时,我佩服他这种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由衷的感到自责。
我们在课堂这个大平台中,不过是给了孩子们一个“随心所欲”的自由,让他们成就水到渠成的事。而平时自己为了赶进度、提前复习,有许多学生的想法在课堂上就被我一句:有不同意见,下了课我们再讨论,敷衍过去,想一想,真是惭愧。
学生是金子,只要我们把主动权还给他们,充分发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允许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就能发出思想的光芒。教师只有从学生内在求知的需求出发,才能激发创造的欲望。学生的思考既有源于教材的,又有超越教材的。这时,结果如何也不再重要,学习探究过程中高涨的热情使学生虽然身处有限的空间,心灵却在高远地飞翔,才智与探索生成的快乐便不断喷涌。教师应允许学生将讲堂变成任意涂抹的画布,像杜郎口一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事实说话,让课堂真正变成师生间思维撞击的场所。
这节课真值得我去细细体味。
幼儿园认识立体图形教案反思篇六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各种形状的实物
>>
1、数一数(电脑出示)
数一数刚才的机器人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地数,也可以自由组合)
2、搭学具
(1)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再分工,由谁来搭,谁来传递,谁来讲解。讨论好了,就用你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各小组汇报: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幼儿园认识立体图形教案反思篇七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提供一定的学习情景和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的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能力目标:在经历认识图形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结合具体实物和直观操作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初步分辨他们。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体会到“体”的三维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三棱柱的模型、易拉罐、乒乓球魔方、药盒等日常生活用品。猜物箱,内放规则立体图形。课件。
学具:各种形体的日常生活物品。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认识体。
(一)感知“体”
教师出示袋子(内装铅笔、苹果、书、魔方等)。
师:里面装的什么?想知道吗?怎样才能知道?
师:谁来摸一摸?要求:摸到一个物体,先描述一下它的形状,再说出你摸的是什么。
师:我发现他们都要先摸一摸物体的形状,再判断它是什么,可见物体的形状很值得研究,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些物体的形状。
出示课题:认识物体。
(二)建立模型
1、分一分
师:(学生将自己带来的物品堆放在桌上)同学们的桌上有许多物品,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还要请它们帮助我们学习呢!首先我们把它们整理一下分分类。(小组合作)
2、反馈分类结果
学生把这些物品进行分类,汇报分类结果。
3、命名
师:我们已经把它们分类,再给每类形状起个名字好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请小组派一名同学选择一种形状,说出它的名称,教师板书名称。
4、抽象直观图
教师说名称,再出示相应的立体图形的正视图,贴在名称下面。
二、操作体验、加深感知“体”
1、师:我们知道了每种形状的名称,现在来感受一下每种形状的不同。组长组织组员各选一个物体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玩一玩,说一说你的感受。(如:长、正方体有平平的面、尖尖的角,球可以任意滚动等等。)
2、游戏
硬板传送物品,让学生体会各种物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特征。(如:球易滚动,圆柱的底接触硬板易传送等。)
3、反馈体会
师:谁愿意讲一讲你的感受?(学生自由选择形状来讲)
三、实践操作、分辨立体图形
1、完成书p36页第二题,说出每个图形共有几个。
2、小组合作,蒙眼摸物。
一学生发指令,另一生蒙眼摸物,其中可以掺放方一些三棱柱、梯形台等未学过的立体图形。
3、猜物体
一学生从猜物箱里摸物体说特征,其它学生说名称。
四、返回生活、解释与应用
1、找出学具盒中所学的立体图形。
2、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立体图形。
幼儿园认识立体图形教案反思篇八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1)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美育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在学会辩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从概念例证认识到概念意义获得的概念形成法。同时,还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意识教育以及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的教育等教育理念渗透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使学生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受到一定的熏陶训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生活用具,学习用具和玩具、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瞧,这是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狗汪汪)
生:机器狗汪汪。
生:想!
师:赶快动手打开看看吧!
学生很好奇地打开篮子,观察礼物。
师:你认识什么,请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
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的名称。
师:这些礼物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之后派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
师:在这么多的礼物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你们能把它们放在一起吗?试试看。
二、操作感知,合作交流。
1、分一分,揭示概念。
学生按要求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哪个勇敢的小朋友先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1:我们组把篮球、玻璃球、小皮球、足球、乒乓球、垒球放在一起。
生2:我们组把魔方、积木和那些正正方方的盒子放在一起。
生3:我们组把牙膏盒、鞋盒、药盒、酸奶盒、烟盒……放在一起。
生4:我们组把茶叶筒、笔筒、铅笔、易拉罐……放在一起。
师:大家分得真不错!刚才我们分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现在老师还有一些东西要大家分一分。
出示课件:动画球,魔方……
生1:把蛋糕和易拉罐放在一起,各种球放在一起。
生2:把魔方和玩具盒放在一起,牙膏盒单独放着。
生3:把降落伞和灯泡放在一起,因为它们的形状很相像。
师:观察得真仔细,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4:我觉得应该把筷子笼、降落伞、灯泡三种东西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和前面四堆物体的形状都不相同。
师:说得真好!机器狗汪汪也分了一下,看看你们分得和他的一样吗?(课件显示)
生:一样或不一样。
师: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1:我认为鞋盒和药盒都叫长方体。
生2:我知道魔方和积木是正方体的;
……
老师按学生所说的在电脑中分类并显示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教师板书:长方体。问:请你举起长方体形状的物品,互相看看拿对了没有?下面依次出现:正方体、圆柱、和球。
2、摸一摸,感知物体的形状。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刚分好的长方体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牙膏盒是长长的。
生2:我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摸起来都是平平的,相对的面一样大。
生3:我摸到了长方体这里是尖尖的。
生4:我摸到了长方体有“疙棱”。
生5:我觉得长方体不能滚动……
老师及时表扬回答有新异的同学并规范名称“棱”、“顶点”。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觉。
学生依照长方体的汇报说出:
正方体:方方的,有6个面,也有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面是平平的,大小相同,放倒了能滚动。
球:光光的,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
3、搭一搭,区别物体的特征。
生:用了4个长方体、1个正方体、4个圆柱和2个球。
师:在我们的桌面上摆放着很多学具,想不想用它们搭个什么?
生:想。
师:那好,马上动手吧!
学生分组活动,老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逐一展示作品。
师:在搭建的过程中,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1:我发现球最调皮了,不能把它放在最下面,因为它容易滚跑。
生2:茶叶筒或易拉罐只能竖着放在下面,如果横着放也容易滚了。
生3:我觉得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放在下面搭得比较平稳。
师:说得很有道理。所以我们盖房子的时候用的建筑材料通常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比如:红砖、条石等。
4、形成表象。
师:通过看、摸、搭,我们认清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样子,那么,它们的图形又是怎样的呢?通过电脑,抽象出四种图形。
5、游戏:看谁摸得准。
师:接下来我们做个小游戏,请每组3名同学蒙住眼睛,另外两名同学一位提要求(摸什么),一位当裁判(看摸得对不对)。教师示范游戏的做法,学生兴致高昂地分组做游戏。
三、灵活应用,拓展提高。
1、学生列举生活中立体图形的实例。
生1:我们的教室是长方体的。
生2:电脑的主机是长方体的。
生3:儿童霜的包装盒是正方体。
生4:音箱上的扩音器是正方体的。
生5:旗杆的形状是圆柱体。
生6:我爸爸抽的香烟是圆柱体的。
生7:地球仪的形状是球。
生8:弹珠的形状是球。
……
2、考考你:(课件显示电冰箱图片)
师:这个电冰箱很重,要想推动它,该怎么办呢?
生1:先让它倾斜,再在底下放几根圆柱体的木棍,就可以把冰箱推走了。
生2:在冰箱最底下摆几个球,推起来会很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