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地球与地图教学目标篇一
昨天,我在我们综合组就关于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学法指导上了一节研讨课,通过我们组成员的评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这节课的一些想法谈一谈:
1、 整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中心,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我们每天能看到白天和黑夜,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而我们在道镇能够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现在的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很多学生说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我又接着质疑 “地球公转是怎么转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我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探究。他们通过观看演示,自行绘制,亲历了探究过程,获得了知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新课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性比较好,回答问题积极,每位同学都想急着回答问题,能给他们组加分,充分体现了小组评价的制度,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都的兴趣和信心。
3、 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动态图和地图,直观且一目了然,能够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中,帮助学生理解透彻,尤其表现在后面对知识巩固的环节中,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4、 课堂练习题设计典型,学生必须清楚地观察课件展示地图,进行准确观察、判断,才能实现有效作答。及时地巩固了所学知识点,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1、 演示地球公转时,如果可以模拟两种情形,一种“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竖直的”,另外一种是“地轴是倾斜的”,分别演示让学生观察,相互对照之下,学生就可以得出“地轴倾斜”是四季交替的根本原因。这是我们组老师给我提的建议,我觉得非常好,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彻底弄清了四季产生的原因,真是特别好。
2、 个别学困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应该采取更好的方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3、 学生回答问题后,对于微小的错误没有予以指出纠正。课堂上要讲究严谨,尤其对这种理论性强课程,要注意点点滴滴。
地球与地图教学目标篇二
本节讲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地球公转的概况即方向、周期、速度和轨道等比较简单,可以先安排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然后作一简介即可;而黄赤交角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比较难,需要动一动脑筋。在教学中,黄赤交角我是这么讲的:首先用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并让其他学生观察,最后由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
2、地球运动的时候,地轴的空间指向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和公转轨道平面(暂不交待这是黄道平面),得出黄赤不共面有交角的结论,然后再交待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黄赤交角等概念,并引导学生读图1-3-3,进一步认识这些概念。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另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太阳直射点。先是用手电照的办法来观察,但效果交不好,后来的两个班换了办法:将一张硬纸板剪出一个半圆形,画出太阳光线上,套在地球仪上,让学生来观察太阳直射点(我觉得后一个办法更好一些)。此时并不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而是称之为太阳垂直照射的点,这样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然后再来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水到渠成。太阳直射点清楚了以后,再来观察黄赤平面重合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这一点很重要,这样有利于后面学生理解黄赤交角才是导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接下去再来演示存在黄赤交角的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在这一轮的地理教学中,我发现用三角尺来演示的效果非常好。
第二个问题,今年的教学似乎没有好的心得,基本还是老套路老办法,略去。
第三个问题,本轮教学中,我首先板图(包括俯视图和侧视图)介绍昼弧和夜弧的概念和昼长、夜长的计算,然后指导学生分别读图1-3-9的三幅图,分别读取赤道、北/南半球、北/南极圈以内某纬线昼弧和夜弧或昼长、夜长,认识以上纬线的昼夜长短状况,从而得出结论:赤道终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
第四个问题,也没有好心得,故同样略去。
地球与地图教学目标篇三
本节课内容较多,难度也较大,试图通过直观地球仪演示观察和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解决难点,设计思路新颖独特,操作起来容易出现课堂混乱的问题及时间不够的问题,需要提前考虑对策!
1、地球仪端来端去。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不能端来端去,这样就会让学生失去方位感。所以在以后有关地球方面的教学是不要将地球仪移动。并且太阳光的方向要一致。我上课时用手托着纸板,结果一方面手不能腾出来,另一方面手又动来动去。实际上有关需要一个参照系的教学都要固定一个物体做参照物。
2、对于难理解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讲透。对于太阳的方位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就要花较多的教学时间来讲透,特别是要让学生讲,教师要认真听,要听出学生到底是哪里不明白。比如说a点时太阳的方位在东方,为什么是在东方?让学生说一说。因为地球仪上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太阳在观察者的右边,所以是东方。这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学生最难理解的是b点为什么太阳在正南方。实际上学生说的是上方,其实正午时太阳确实是在上方,但不是正上方,只有当太阳直射时才在正上方。在我们这里太阳正午是向正南方向斜。关健是这个正南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很不理解。这里需要思考的时间比较长,可别着急,一定要等到学生弄懂为止。因为我们是在北半球,当太阳直射点在我们的南面时,所以在南面,而且是正午时,所以就在正南。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要在黑板上画图。太阳光是平行光,画一个地球的平面图就可以了。
3、打电话的环节比较有趣。假如有个学生现在在美国,在现在给他打个电话的情景。为什么时间不一样?这个情景本来设计比较好,可以引出地球的昼夜现象。但由于自己的英语水平已不如学生了,所以自己对起话来显得十分吃力。所以这些有关情节对话的内容还是要在课前交代学生去练习一下比较好。不事先练习也不好,学生在不明白教师意图的情况下可能配合不好,如果教师讲了意图学生就不感兴趣了,起不到原先教学设计的效果了。
4、让学生动手上来粘一粘,放一放。这很好。这些简单的活动学生很喜欢做,并且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活动中看出学生掌握的情况。本节课开始时让学生上来转地球仪的方向。有时候学生会说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转,但叫他上来真的转一转可能就不会了,说明他并没有真正地懂,有许多时候学生只是没理解的机械记忆。还有叫学生上来粘橡皮泥,在早晨、中午、黄昏的位置。最后上来用纸带将晨线和昏线表示出来。这些应该做得比较好。
地球与地图教学目标篇四
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对比照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及湖泊让学生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巨大改变。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爆发呢?通过学生的各种猜测,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本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尽管我对各环节的教学了然于胸,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反思。
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上的六大板块,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过于抽象。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图片、视屏及flash生动形象地将知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整个课件内容翔实,动态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尽管这个课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整节课下来我发现,我上课的思路也只能按着课件的编排而行。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过多地以教师讲述为主。课件本身只该是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但现在它却成了完全的主导者,有点本末倒置。
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生动而又自然地转接到各环节的教学?自教学的两个月以来,这个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解析地形案例。这个对于我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我模拟完火山爆发实验,转而进入讲解地壳运动时,我只是以介绍的形式向学生阐述六大板块及漂移运动。对于教学者,我当然明白这是教学的需要,接下来就是讲解板块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形运动。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联系性。小学科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带领他们共同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阐述观念。在处理各环节知识时,需铺垫设疑引导学生产生一定的求知欲,进而共同探索去解决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式进行。
尽管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对于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及山峰,板块运动改变地形有了大致了解。但是,这方面的知识延伸还是很广的。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产生裂谷时,有学生根据换画面提出了:为什么板块分裂时上面分开而下部有有些连接的呢?类似的其他问题,在课堂里我也碰到过。小学生的头脑里总不时得冒出许多新奇的问题,尤其是在科学课堂上,这就要求我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另外,在准备模拟火山喷发这一实验是,我贪图方便,只是随手拿了个装水的饮料瓶模拟地球。让学生想象,这是一个装可乐的瓶子,剧烈摇晃后,针刺下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模拟的是什么现象?尽管学生都能回答火山喷发,并给予一定解释完成了教学的目的。但是,如果我充分地准备,整个实验将更形象且具趣味性。我可以准备装有可乐的圆形瓶子,剧烈摇晃后用针刺,让液体喷发更好地模拟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说到底,还是我自身存在一定的惰性使然。
其他当然也存在不少的细节问题,但是我也有我进步。渐渐地,我开始习惯小学科学教学的思维模式,开始爱上了这些可爱的精灵。反思-进步,我会迈好每一步!
地球与地图教学目标篇五
地球的表面这一节课是单元的起始课。
聚焦部分,抛出问题,地球是一个大球体,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呢?
同学们会说到很多,因为之前我们就学过这方面的知识。
上完第一个班的时候,我让孩子们看世界地图,大家很感兴趣。因此我让另外的班级自己带了地图来上课,当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同学们会说很多,我说刘老师今天带你们去地球上旅游一下。想去哪里旅游啊?这时候孩子们更活跃了。那我们都去世界的每个地方旅游一下,拿出你的地图,边观察边说回忆。
孩子们在找地图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的地形地貌,我们就一起来找寻,此时我播放了书上几个主要地形特点,此时此刻,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些很感兴趣。
上这种没有实验课,可以利用视频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活跃气氛,多安排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
地球与地图教学目标篇六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一内容的,鉴于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薄弱,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复习起来有些困难,所以我采用由浅入深的复习方法,而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带来的一些对地球的影响,就是让学生了解个开头,基于这点目标我认为是实现了,知识点基本到位,学生学习气氛较浓,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始终是和谐的。教学思路较为清晰,有流畅的教学内容流程与教学组织流程。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只记住了简单的规律,但结合图形时灵活运用能力较差。例如:很多学生在总结相关的时间信息时,都会这些写: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但是哪条经线平分了昼半球呢,很多学生就答不出来了。这反应了学生灵活运用能力还是比较差,还没有学会从图形中去找相关信息,只是停留在一种简单的机械记忆上,所以一旦当光照图是局部的或是简单的变形,学生就无从下手,所以一定要强调,此经线在图中是哪一条。
2、学生不会从图形中去总结规律。例如: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均是昼长夜短,但是具体是如何变化的呢?学生不会进行分段总结。从春分日到夏至日是北半球各地昼逐渐增长的过程,从夏至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各地昼逐渐变短的过程,但均是昼长大于夜长。
3、学生对昼夜长短的变化还是理解不透。我认为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应该分三步进行:第一,为什么会有昼夜?第二,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化?第三,昼夜长短是怎么样变化的?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地球的形状、性质去认识昼夜的形成;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要让学生从晨昏线与经线交点的位置变化去理解,因为此交点将其所在的纬线圈分成了昼弧和夜弧,而交点位置是随着晨昏线的摆动而发生变化的,交点位置的变化使得各纬线圈的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发生了变化,即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4、学生对图形中更深层次的信息挖掘不够。比如说,晨昏圈、赤道、经线圈均是球面上的大圆,而我们通常认为地球就是一个正球体,所以三者长度应该相等。
总之,我觉得读图练画结合得还不够,所以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意知识点的落实,做到读练画结合,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地球与地图教学目标篇七
肯定的地方:
1.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有待改进的地方:
1.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2.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差生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