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报告的作用是帮助读者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教师诗词讲解大赛总结报告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读写结合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其头脑中会自觉对文章内容进行加工,对文章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思想会进行分析,因此,大量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具有促进作用。
学生在基于大量的阅读基础上,当其知识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具有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再通过写作教学从而训练其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因此,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例如,让学生大量阅读关于四季的记叙类文章,学生就会不自主的形成关于四季的记叙方法和表达语句,再让其以“家乡的春天”为主题写作时,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条件反射的将其积累的关于春天的记叙方法和描写春天的典型用语并结合自己家乡的特征在写作中反映出来。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法
1.以读促写、以写引读。
以读促写就是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
大量阅读就是要多读,不仅要做到读的篇章多,而且要做到读的遍数多,甚至达到熟读成诵的结果。
教师诗词讲解大赛总结报告篇二
三年级:朱宝凤
经典就是永恒,不管怎么变化,经典的东西里面都蕴藏着人生的体悟,智慧的源泉。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文雅举止、才华风貌、大方谈吐,都与自身的修养、学识有关。而让学生从小背诵古诗词,天天“诗不绝口”,腹中定是诗书充塞。谈吐中经常引名言佳句,久而久之,都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了艺术修养和美学趣味。为此我们学校开展了古诗词诵读活动,大家不断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一些做法归纳总结如下:
一、营造书香氛围,感受到情感熏陶。
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培养学生“喜读书,爱背诵经典诗词”的兴趣,创设浓厚的班级诗词文化氛围。让孩子把家长买给他们的学习资料,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换看,学生课前读、课后读,写完作业也可以读,在这种浓浓的书香氛围的熏陶下,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阅读。
二、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
2、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古诗词的积累。除了诵读课本中已有的古诗词,在其他讲读课文中教师也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有关诗词的积累。如:学习《梅花魂》时让学生搜集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
3、创设“诗文氛围”。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思想内容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的另一面镜子。当我们走进古诗词,也就走近了古代文化。在班级开设自己的古诗文诵读专栏,每周由两名学生抄上一首新的诗词,让学生读、悟、吟、背,并在这一天对班级的诗词诵读活动进行总结表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我们的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有组织、有检查地诵读、熟背中华古诗文,可以使孩子们从小接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并获得终身受益的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
教师诗词讲解大赛总结报告篇三
古诗词不但是汉语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先辈,在朗读、吟咏、背诵中一路走来。有人曾说:“一个能够朗读背诵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有教养的民族。”“八岁背唐诗,八十不会忘”,儿时背诵的诗词,让人受益终生。古往今来有所作为的人的成长实践也一再证明:一个人如果能流畅地背诵一二百首古诗词,对形成良好的品德,成就一生的事业都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理学家朱熹称:“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上述言论均说明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实现“以声传情,因声会意”。
那么何谓诵读?诵读即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读”和“朗读”不同,“背”与“背诵”有异。“古诗词诵读”,不像单纯地背电话号码,背得快,忘得也快。“朗读”和“背诵”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是高一层次的口头表达艺术,所以古诗词诵读注重的是朗读和背诵,无需过多的讲解和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却明确地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不言而喻,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成效,倾力诠释词作的情感呢?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应继承诵读传统,大兴诵读教育之风,同时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使之发扬光大。让学生在传承古诗词文化的精髓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养分,并切实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诵读教学以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了作品,还原了生活,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它既可以让学习者在对作品感知、理解和体验的前提下,与之气息相通,心灵交融,又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以及浓烈的人文色彩。
一、范读再现韵文旋律
诗词因汉语语言平仄、押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时或一气贯通势如排山倒海,时或似断还续声如山泉丁冬。因此,准确的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而教师的范读或名家的标准朗读录音则能给学生以示范,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但可以缩减因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化带来的识字断句的问题,学生还可以借助对教师表情的直接观察,揣摩并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感情基调。
当然,教师在朗诵范读时,除需要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外,还必须掌握一些诵读的技巧。诸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才能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才能使学生被倾情诵读深深触动,进而感动、沉醉,深入作品的内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继而产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体悟。
然而,在诸多技巧中,应特别强调的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快、欢畅;高亢型――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低沉型――语势沉闷、语速缓慢;凝重型――多抑少扬,语音沉重、坚实、有力;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
笔者在朗诵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时,结合以上技巧对文本诵读做了初步的把握,参考如下:
(愤怒的,激情的,语速缓慢)怒(重音)―发―冲(重音)―冠(停顿3秒),凭―阑(停连)―处、(语调低沉)潇潇雨歇(停顿4秒)。(语调激昂)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停顿3秒)。(语速较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停顿4秒)。(语速缓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稍停顿)空-悲(停连)-切(语调舒缓)(停顿10秒)。
(语速缓慢)靖―康―耻,(语调凝重)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语速稍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语调高亢)(停顿3秒)。壮志饥餐胡―虏肉(停连),笑谈渴饮匈奴血(语调激昂)(停顿4秒)。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语速缓慢,语调依次升高)朝―天―阙。
整齐划一的对仗,参差错落的节奏,使诗词本身具有了一定的韵律。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所以,洪镇涛先生曾明确地指出,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
二、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在以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能轻易地找到语文教学注重朗诵的事例。而今,回首细看,你会发现课堂上的朗读仅停留在字音的纠正,课文内容的熟悉上,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只是从教师那里获知一点理性方面的认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未得到良好的体现,他们仍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显然是不利于语文教学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思想、感情和感觉的世界。”
人的个体差异促成了著名的教育理论――“因材施教”的诞生。然而我国的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仅强调社会化,所以个性的发展及创造力的培养,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忽视,甚至是扼杀。在时代迅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教育理论家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致的意见:人的个性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所以,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年代,一个有个性的教师应把握契机,帮助学生追求社会化的同时,让学生慢慢地脱离对教师的依赖,突破传统,走向自主、独立,成为既适应社会又能创造未来的高素质公民。
正因如此,语文教育更应尊重个性差异,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都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选择,促进每一个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朗读的个性化研究在各国教育界早已备受关注,前辈的研究和实践也充分证明了:个性化朗读能力对学生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诗词讲解大赛总结报告篇四
暑假“读经典诗词,扬传统文化”
诵读比赛活动总结
本学期我们学校为把假期“读经典诗词,扬传统文化”的活动落到实处。我们学校在9月9日进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在活动中全校学生全情投入,诵读热情高涨,气氛浓厚,比赛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的具体活动安排是这样的:
一、拟订比赛计划,明确比赛形式
在开学初,学校的领导班子制定了本学期古诗词诗歌比赛活动的计划,语文教研组确定了本次活动的方案,要求及比赛形式,并告知各位班主任。
二、做好赛前准备,采取多种方法学习、积累、诵读古诗词。
1、首先利用各种资源来积累背诵古诗词诗歌,美景佳句结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各班同学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假期“每日一诗”边欣赏,边朗读,边记忆,分类分批掌握了这些古诗词。
2、号召学生收集古诗文的卡片、图画,并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的古诗文栏目来学习理解、积累古诗文。
3、利用《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古诗80首》等书籍来理解背诵古诗词。
三、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大会,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各班级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我们学校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大会,参赛学生不但熟练背诵而且在记忆古诗词的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部分同学还把古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学期通过古诗词诗歌比赛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以后我们还会多举行这样的古诗词比赛活动,让古诗词这一文化瑰宝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读经典诗词,扬传统文化”
诵读比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六一班
二等奖:五二班
三等奖:五一班
六二班
南蔡庄小学
四二班
教师诗词讲解大赛总结报告篇五
二、品词析句,体味诗情
1.标记重点词语诗歌是对语言的升华,一字一句都饱含诗人的情感,遣词造句只为达到更完美的境界。但如果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注重整体把握而逐字逐句地解释,反倒会失去古诗原有的味道。
2.发挥想象古诗的篇幅不长,但其中饱含诗人的心血,是诗人积累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教师在讲授古诗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循着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发挥想象,勾勒出情境。就拿《春日偶成》这首诗来说吧,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轻轻诵读这首诗,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春游景象:在惠风和畅、杨柳轻舞的日子里,诗人于午前漫步穿梭于山水之间,鲜花遍地,流水潺潺,令人心旷神怡。
如此一来,学生就像置身其中,与诗人一同行走。此时,让学生再次诵读诗句,感受诗人春游时的愉悦心情。
三、创设情境,感悟诗韵
古诗本来就韵味十足,教师在教授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一味地灌输,要多角度、多渠道到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从而感受词诗中优美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具体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