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某种工作实施结果的总鉴定和总结论,是对以往工作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大班艺术课活动反思总结篇一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的培养了。前段时间,有些村的一些成功人士在外赚了钱,为了回报村民,都纷纷出钱在村里办了一个戏曲大联欢,连着好几天搭台请人唱戏剧给村民听。我们班的很多孩子也跟着奶奶爷爷,甚至是爸爸妈妈去听了。第二天回到幼儿园大家嘴里都唧唧弯弯的唱。一开始觉得好奇,问孩子们你们在唱什么啊?他们总是很兴奋的说,老师我昨天去听戏了。那时候也没怎么在意,就是感觉孩子们对这些还是挺感兴趣的。
开始上《中国娃》这个主题的时候,看到里面有一节课是《京剧脸谱》,马上想到了孩子们上次讲起看戏的兴奋样子,就觉得对于这节课孩子们肯定会很感兴趣的。其实京剧对于我们南方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少见的,除了有个别的爷爷奶奶有这个兴趣爱好看,喜欢来几句。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在平时生活中接触的还是比较少的。但是京剧作为我们的国粹,还是很有必要让孩子们了解一下的。尤其是京剧脸谱,它浓烈的色彩,鲜明的艺术风格很容易吸引孩子,符合孩子对色彩敏感的心理特点。我觉得这样的内容,一定会引起幼儿绘画的兴趣,所以设计了这个活动。
一、欣赏京剧选段,引起幼儿对京剧的兴趣。
1.师:孩子们听一听,这是什么曲子呢?
2.师小结:京剧是我们中国特有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之一,在整个世界上很有影响,大家提到京剧就会想到我们中国。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和大熊猫一样珍贵。
二、出示京剧表演者照片。
2.师:他们的脸上是怎么样的?
3.师:这些唱京剧的人都画着一张大花脸,我们叫“脸谱”。
三、出示京剧脸谱。
1.师:你喜欢哪个京剧脸谱?它上面有什么颜色、图案呢?
2.师:你知道这些颜色、图案代表什么意思吗?
教师小结:在京剧里有红、黄、蓝、绿、黑、白等,色彩鲜艳,一看就很吸引人,观众可以从脸谱的颜色上分辨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如红色、黑色在京剧里代表好人,黄色、白色在京剧里代表坏人,蓝色代表勇士,金、银颜色代表神话里的人物。
3.师:京剧脸谱和我们不化妆的脸哪些地方是一样的?有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
4.找找脸谱的小秘密。
教师小结:京剧脸谱上的图案、花纹和颜色都是以鼻子为中心对称的,眼睛、嘴巴、眉毛、胡子用夸张的方法,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
四、幼儿尝试设计京剧脸谱。
1.师:现在请小朋友自己设计脸谱,要注意脸谱上的图案都是以鼻子为中心对称的。
2.教师在旁指导。
通过孩子们的提问,我直接引入到今天的主题上。第二环节我出示了一些京剧表演者的照片,在孩子们欣赏后简单的讲解了京剧的服饰。后来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色彩鲜明的脸谱的兴趣比服饰大。孩子们都在指指点点那个脸是红色的,那个是白色的,还有黑色的。
第三环节我就直接出示了很多脸谱,请幼儿说说最喜欢哪个京剧脸谱?它上面有什么颜色、图案呢?你知道这些颜色、图案代表什么意思吗?这时候小朋友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对于脸谱脸色和图案代表了什么意思,大家都是猜测,只有一名小朋友,估计有这方面的知识,说出了红脸的是关公,他是好人。最后引出在京剧里有红、黄、蓝、绿、黑、白等,色彩鲜艳,一看就很吸引人,观众可以从脸谱的颜色上分辨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如红色、黑色在京剧里代表好人,黄色、白色在京剧里代表坏人,蓝色代表勇士,金、银颜色代表神话里的人物。为了引导幼儿发现脸谱的`对称性,我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去观察,京剧脸谱和我们不化妆的脸哪些地方是一样的?有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这个问题可能太过笼统,孩子们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脸谱的颜色上,都说脸谱有很多颜色,他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鼻子是什么颜色的。最后我再次引导,我们有眼睛,脸谱也有眼睛。这样孩子们才慢慢说出,脸谱跟我们的脸的共同点是都有眼睛、鼻子、嘴巴、眉毛等。在引导脸谱上五官形状的时候,我直接指着一个脸谱的眼睛说:他的眼睛跟我们的眼睛有什么不同呢?孩子们纷纷说出形状不一样。引导完颜色、五官的形状?为了引导幼儿发现脸谱的对称性,我又提问幼儿,这个脸谱有个小秘密的,看看谁能发现脸谱有什么秘密?这时候有孩子发现脸谱左右两边的图形是一样的。但是孩子只能说出,脸谱的两只眼睛一样的,两边脸上的图案一样的。只有个别幼儿说出了对称,好像孩子们对对称这个词的掌握不是很好的。我就拿出了之前准备的ppt图片,通过分割图谱,让幼儿了解图谱的对称性。
第四环节请幼儿自己设计图谱。
在幼儿作画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孩子们已经有了对称的意识,但是真正动手画的时候,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中心,会有一边大一边小的情况。而且我发现孩子们在画的时候,眼睛、鼻子等形状都会偏小。这跟我在讲解的时候没有提醒存在这很大的关系。但是总体来说孩子们都能表现出脸谱的对称性。有些还自己发挥想象,添加了一些自己的元素。我觉得我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这节课下来孩子们的兴致都是比较高的。还有就是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一开始备课是我没有把为了让幼儿了解对称的脸谱分割图备到课里,因为我想孩子们之前已经学过对称,应该只要讲明,就能好看的发现。但是在发现孩子对对称的掌握不是很好的前提下,我就拿出了备份的ppt,很好的解决了对称的问题。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不如有些提问设计的不够严谨,孩子们不能马上理解我的意思,不能很好的达到我要的答案,必须自己在引导。还有就是整堂课的时间问题,我是安排了一个课时,加上要了解的比较多,加上最后画画的时候,整堂课的时间就拖的比较长。我觉得以后可以设计成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重点让幼儿了解京剧,了解脸谱,第二课时在画画。这样可以跟孩子们交流更多关于京剧的内容,时间也不用这么匆忙。
大班艺术课活动反思总结篇二
这是幼儿园期中检查的一堂公开课。幼儿园教研组给我们高级职称的老师的上课题目是“一物多玩”。刚拿到这个题目,我首先想到的是“玩鞋盒”,切入点是“跨跳”。后来由于前面有一个老师上过类似的有关鞋盒的体育课,于是就放弃了。那我上什么呢?最近比较关注“足球赛”,看到国外的一些运动员踢球,被他们精湛的控球技术所折服,所以以“控球”为切入点,就有了本次一物多玩的大班体育活动《调皮的小皮球》。
学习在行进中用均匀的力量踢球,听到口令后能用脚尖马上控制皮球,使球停下来(重难点)。
2.积极探索皮球一物多玩的方法,体验户外体育活动的乐趣。
教师哨子一个;字卡:球;幼儿人手皮球一个
一、热身运动:玩球
1.出示字卡:球。提问:你知道哪些球,他们可以怎么玩?
2.集体做各种玩球动作。
二、出示皮球,幼儿自由探索皮球的玩法
1.出示皮球,引导探究:皮球可以怎么玩,你有几种玩法?
2.幼儿自由探究,教师指导。
3.集体交流皮球的玩法。
三、技能训练:控制皮球
1.提活动要求:请小朋友边踢小皮球,边前进,当听到老师的哨声时,让你的小皮球马上停下来,比比谁的小皮球最听话。
2.幼儿练习,教师指导。
3.集体交流操作方法
教师小结:踢小皮球时要用轻轻的力量去踢,小皮球不能离开你的脚远,当听到老师的哨声时,可以用你的脚尖马上去点住皮球,小皮球就不会逃跑了。
4.幼儿再次练习,比比谁的小皮球最听话。
四、放松活动:球操
活动结束,听了同伴们的意见与建议,结合自己的想法,对本次活动进行简单的反思。
1.“物”虽普通,切入点有新意
“一物多玩”中“物”和“玩”是两个关键词。在一物多玩的活动中即离不开“物”,也离不开“玩”。在选择了“球”为本次活动的“物”后,怎么玩?引导幼儿怎么新颖的玩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分析孩子对球的原有经验,孩子们从小班开始就能滚球、拍球、抛球等技能,到了大班下学期如果还是重复这些他们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孩子们来说还会有兴趣吗?所以我在引导孩子们动脑筋“一球多玩”的'基础上,结合足球,让孩子们学习“控球”的技能,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2.这个活动紧扣“球”的主题
本次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紧紧围绕“球”的主题而开展,这是我本次活动的亮点和特色。
在热身运动中,我先出示“球”的字卡,然后让孩子们联系生活,说出你所知道的球的名称及它们的打法。因为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孩子来说,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现代传媒的多渠道影响,说出各种球的名称已不是难事。所以,他们每说出一个,我们就来学学打这种球的姿势。在这一个环节中,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举三得。一是挑战他们的智慧,要说出其他人没有说过的球的名称,还要做出相应的打球姿势;二能梳理孩子们对球的经验,三是在学练各种打球姿势的同时,进行了合理的热身运动。
在“一球多玩”的环节中,通过让幼儿自由探究,以一个人玩、两个人合作玩等多种形式和方式,引导幼儿积极探究,体验一物多玩的快乐。环节设计合理,从一个人玩到两个人合作玩,体现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环节体现层次性与递进性。
随后,在一物多玩的基础上,着重突破“控球”的技能技巧的练习,通过创设、比一比谁的小皮球最听话的情境,让幼儿在玩一玩、比一比的情境中快乐学习,从而突破“在行进中用均匀的力量踢球,听到口令后能用脚尖马上控制皮球”技能技巧的学习与巩固,突破难点。
最后,还是借助人手一个的皮球,以做球操的方式结束本次活动。
3.不足:难点突破可以更加精彩
从实际教学来看,对于“控球”这个技能技巧的掌握,孩子们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有的孩子掌握得很好,有的孩子为了一味地控制住球,而让球处于超低速状态。所以,我觉得在难点突破方面,可以采取逐步推进的方法。一开始可以让两个孩子站成一定的距离,合作控制一个球,让孩子们对球速、控球方法有个初步的接触与熟悉。然后再学习独立控制一个皮球,比比谁的皮球最听话。
大班艺术课活动反思总结篇三
设计意图:原教案选自幼儿园建构课程指导《上学歌》。教材中的上学歌对于成人来说应该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歌曲中的小朋友去上学,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在,歌词中处处洋溢着一种欢快的气氛,有一种快快乐乐上学校的气氛。歌词内容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不难。对原教案没有做过多的修改,只将第二和第三环节做了对调,考虑到先熟悉歌词内容,再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有一个难度上的递增。在第四环节引导幼儿在每一句的第一小节拍手表示,感受歌曲的四个乐句,考虑到这样操作的实际意义不大,将这一环节做了摒弃处理。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表达上小学的愉快心情。
2.和同伴一起尝试用多种方式表现歌曲。
活动准备:
磁带及录音机(教研室提供)
活动过程:
1.引出歌曲。
解析:本个环节中,教师运用了直接导入的方式,让幼儿通过聆听音乐来了解歌词。
2.第一次倾听歌曲录音。
交流歌曲内容,对歌词进行熟悉。
——教师:你听到了什么?(幼儿回答后教师用简笔画画出相应的内容,太阳、花儿、小鸟,背着书包的小朋友。
解析:环节中需要教师的简笔画要熟悉,在课前就要准备好。并且简笔画可以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歌词的内容。
3.第二次欣赏教师自弹自唱。
——教师:你听了歌曲以后觉得歌曲里的小朋友上学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解析:帮助幼儿理解上小学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4.教师唱歌,请幼儿为歌曲伴奏。
(1)用各种身体动作为歌曲伴奏。
——教师:现在请你为老师的演唱伴奏,你可以用各种身体动作,比如拍肩、跺脚、拍手,请你们开动脑筋想出各种优美的动作来打节奏。
(2)用“啦”为歌曲伴奏。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的身体动作都想得很棒,接下来,我想请你们用“啦”来哼唱歌曲。
解析: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伴奏,帮助幼儿理解歌词的节奏。
5.幼儿完整学唱歌曲。
(1)跟着录音演唱1~2遍。教师用黑板上的简笔画提示幼儿学唱歌曲。
——教师:请你们看着老师画的图谱一起来唱一唱这首歌曲。
(2)跟着钢琴演唱。请幼儿边唱歌曲边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歌曲内容。
——教师:请你们起立,找一个空地方,用自己优美的动作边唱边表演。
解析:各种不同的方式帮助幼儿更加快地学会歌曲。
大班艺术课活动反思总结篇四
春天是一曲动听的歌,春天是一幅美丽的画,春天是一首优美的诗,春天是一年当中最美好的季节。随着这美丽季节的到来,我们幼儿园的多功能厅也是春意盎然,因为这两周内,我们正在开展以“春天”为主题的园级“双高课”评选活动。我们以抽签的形式决定了每位老师的上课次序,我是本次活动第一天中进行的一个教学活动,我执教了一个大班语言活动《春天是一本书》,这是一首孩子眼里的“春之歌”,这首诗歌以它优美的节奏和朴素的语言,赞美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字行间里充满着春天的特征;很适合大班孩子欣赏。我想通过这一活动,希望能萌发孩子们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激发他们对事物的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感受力、想像力、观察力,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并能用优美的语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活动一开始,我以简单的提问:“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你知道春天里有些什么?”的形式直接导入主题,孩子们说的挺多的,如:春天里桃花开了,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小乌龟也出来玩了等等,当我说道:“谁用好听的话来说一说,”孩子们回答的句子明显长了,也完整了,而且用的词语也比较丰富了,他们大胆地表达着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同时,也为下面的环节作好了铺垫。第二环节,让孩子们完整欣赏诗歌,让他们在欣赏中初步体验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朗诵时我用了较轻柔的声音,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他们听得特别的认真;可是我在朗诵诗歌时,却忘记了打开背景音乐,致使孩子们没有较好地感受到诗歌的优美意境,这是本次活动最大的遗憾。第三环节,我让孩子们分段学习诗歌,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我以“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春天是一本会唱歌的书”“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三本书分三段的形式,让孩子们逐一理解每本书的内容,我又根据孩子们的回答出示相应的课件,让孩子们有较好的直观感受,同时,让他们用诗歌中的语言说一说,并且通过我的范读、和孩子们齐读、请个别孩子朗读等,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诗歌的内容。在欣赏第三本书的过程中,我以让孩子们找酒窝的形式,让他们明白酒窝长在哪里,再逐步过渡到小池塘的酒窝是怎么来的,有一位孩子马上想到了“风吹到了小池塘里,小池塘就会有酒窝了,”于是,我趁机根据孩子的回答做了简单的小结,还告诉他们小雨点落下来掉进了小池塘,小池塘里就有层层水波,就像小酒窝一样;这样使孩子们更清楚的了解了在什么情况下小池塘会出现酒窝。第四环节,我让孩子们再次完整欣赏诗歌,并鼓励他们一起完整朗诵,当我问道:“读了这首诗歌你感觉怎样?”时,孩子们的回答是很开心、很快乐、很舒服;于是,我又让孩子们朗诵一遍诗歌,并配上了柔和音乐伴奏;我想,如果在柔和的音乐中朗诵完后,再让他们说说感觉怎样,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可是,我没有让孩子们说,而是直接进入到了下面的环节,这也是导致了孩子们没有较好地体会到诗歌的意境美。接着,我出示了三本书的图片,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的书进行朗诵,本以为孩子们会选择一本书站起来朗诵,没想到当我一本一本说下去,请喜欢该书的孩子站起来朗诵时,有的孩子第一本朗诵完后,第二本书又站起来,有更多的孩子站起来了三次,都分别朗诵了三次,就如他们所说的“我三本书都喜欢。”像这样让孩子自主选择的形式,充分激起了孩子们朗诵的兴趣。最后,在孩子们了解诗歌的基础上,把三本书合并成一本大书,以“我们一起到外面再去找一找春天里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并把它们画下来,也藏到这本大书里”的话语,激起孩子们进行诗歌内容的创编,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从而去发现春天里更多的秘密。
整个活动,我为孩子们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他们都能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兴趣也较浓,他们在活动中学习了诗歌,较快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但我总感到诗歌的意境美在活动中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在朗诵诗歌时,虽然,我一直鼓励孩子们用暖暖的、甜甜的、柔柔的声音朗诵,可是,还是感觉不到那种优美的意境,我想,这可能是自己本身在朗诵时的情感不够好,才没有体现出诗歌的意境美。课后,刘老师也给我提了一些建议,如:第三环节分段学习诗歌,形式比较单一,在读第二本书,在课件中可插入小燕子、小青蛙的叫声,这样更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还有,针对我班孩子对诗歌内容理解较快的基础上,可让孩子们进行仿编诗歌,使孩子们更多的去发现春天一些特征,等等。所以,我想,在诗歌教学方面,真的还要不断地去实践、学习,特别是朗诵诗歌方面,要多练习,多听一些诗朗诵的录音等等,把诗歌的优美意境充分地表达出来,让孩子们真正的感受到诗歌的优美意境。
大班艺术课活动反思总结篇五
活动目标:1.欣赏故事,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复述故事。
2.初步感知礼物不在于礼物的大小,发自内心的祝福就是最好的礼物。
活动准备:1幼儿用书。
2.挂图,青蛙,蛤-蟆,礼物若干个。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受过生日礼物了吗?那你有没有收到过生日礼物?
幼:收到过,师一张贺卡。
师:那你有没有送过别人生日礼物
幼:送过。
师:老师今天讲的故事中的青蛙,要送给好朋友蛤-蟆一个礼物,因为再过几天蛤-蟆就要过生日了,青蛙提前准备了一块布,小朋友们认为可以做什么呢?如果你是小青蛙,你会用这块布做成什么礼物送给蛤-蟆?(幼儿自由猜想)
二.欣赏故事。
1.教师讲解故事,幼儿认真听。
2.提问:故事的题目叫什么?故事中都有谁?
3.教师出示挂图讲故事,幼儿思考问题。
师:小青蛙想把布做成什么礼物送给蛤-蟆?做成了吗?
幼:衣服,衣服剪坏了.
师:衣服剪坏了,布变小了,怎么办呢?小青蛙将错就错想把剪坏的衣服做成什么?
幼:、背心,结果也剪坏了。
师:小青蛙心里怎样?会说些什么?(幼儿学学小青蛙难过的样子)
背心又剪坏了,布又变小了,怎么办呢?
幼:小青蛙又想把背心做成帽子。
师:哎呀,小青蛙的运气太不好了,帽子又剪坏了,心里怎样?
幼:非常难过,伤心了。
师:最后青蛙会送什么礼物给蛤-蟆呢?
幼:送了一个小手绢
师:蛤-蟆收到礼物的心情是怎样的?
幼:非常高兴。
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懂得了什么?
幼:懂得了礼物虽然很小也很珍贵。(幼儿自由发言,有理即可)
三、表演并复述故事。
1.找两名幼儿上黑板带上头饰来表演故事。
2.老师拿着图片引导全体幼儿复述故事。
3.请一位幼儿上黑板用图片来复述故事。
四.请幼儿把《送给蛤-蟆的礼物》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这堂课总的来说,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高。我的语言教学设计主要有三个大环节一.谈话导入新课二.欣赏故事,三.表演并复述故事。在幼儿学习故事的环节中,我利用问题一环扣一环,引导孩子,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角,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幼儿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能力。通过幼儿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我让幼儿上黑板表演故事,更加深入的理解故事,从而达到复述故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