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实践论心得报告篇一
实践论是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所著的一本著名的文学理论书,它在文学界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本文通过对研读实践论的心得体会,反思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实践理论的领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探讨实践论的实用性和启示性,以期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第二段:实践的本质
实践论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渠道和基础,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真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出。而实践不仅包括物质世界的实践,还包括人们在思考、创新和反省中的实践。这种实践本质上是主体性、创造性和历史性的,它能够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三段:实践的价值
实践论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著名观点,实践的价值在于它能够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实践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和社会,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为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四段:实践的挑战
然而,实践并非一帆风顺,它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在实践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难题,需要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实践也会让人们面临失败和挫折,需要具备顽强的毅力和决心。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乐观的心态,不断探索和学习,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第五段:实践论的启示
通过研读实践论,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和帮助。首先,实践是推动自身发展和进步的基石,只有经过实践才可能获得成长和进步。其次,实践需要不断的反思和总结,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最后,实践论告诉我们,理论和实践互为依存,只有理论通过实践得以检验和完善,实践通过理论得以指导和推动。
结论:
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实践的本质和价值,以及实践中的挑战和困难。通过研读实践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实践的意义和价值,并通过实际的生活实践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实践论启示我们走向成功的路途,坚定了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步的信念。
实践论心得报告篇二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十分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仅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仅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到达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必须要使自我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我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贴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资料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必须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必须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必须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必须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一样,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构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本事(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构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可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细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子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我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景,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构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构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人类的活动,本质上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认识的过程。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没有认识过程的提高和积累,人类的实践永远是猴子的实践生存过程。没有实践的提高和积累,人类的认识只能是天上漂移的云。所以,正确对待实践与认识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才是观看人类及自然无穷真理的前提。
曾有学者读了《实践论》后,感慨之余,写了一首诗,形象的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行路要识道,道通在于行。行后要知理,理通便于行。”
实践论心得报告篇三
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近段时间,本人认真学习了《实践论》,这编文章是毛泽东同志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写的。《实践论》主要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首先,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活动的实践,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
其次,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我想对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就应该有这种实践态度。
《实践论》对于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要明确实践的重要性,要以实际行动去获得对外界的认知,更好地运用我们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就算失败了,我们也能从中得到教训和经验。而下次碰到同种问题就不会在犯同样的错,才能离成功更进一步。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功。
实践论心得报告篇四
实践论是中国现代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于1911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演讲,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篇章。实践论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对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读了实践论后,深受启发,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二、实践论对学习方法的启示
在实践论中,黄炎培先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真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确认。这个观点对于我的学习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前,我总是过多地依赖于书本知识,但是通过读实践论,我明白了实践才是真理的源泉。因此,我开始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知识。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增强了我的实际技能,还使我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三、实践论对学业和工作的指导意义
实践论所强调的实践理念对于我的学业和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前,我总是将学业和工作当作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是通过读实践论,我意识到学习和工作是相互关联的。我开始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拓展自己的技能。同时,我也将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作为学习的机会,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种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提高了我的学业和工作表现,也加深了我对实践论理念的理解和认同。
四、实践论对人生观的影响
实践论不仅对我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我的人生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读实践论之前,我对人生的目标和意义缺乏明确的认识,总是追求表面的名利和物质。但是通过读实践论,我认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去追求真理和价值,才能过上有真正意义的人生。因此,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注重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五、实践论的当代意义
实践论虽然诞生于一百年前的中国,但是它的当代意义依然不可忽视。实践论所提出的实践至上的观点,对当代的教育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知识更新迅速,只有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并实践实践论的哲学思想,将实践理念贯彻于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读实践论给我带来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它不仅改变了我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态度,也影响了我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看法。实践论所强调的实践至上的观点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实践理念的学习和理解,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实践论心得报告篇五
导言:
实践论是一本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撰写的书籍,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巅峰之作。它深入探讨了人类理性的边界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我有幸读过这本书,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思考与体会。下面我将分享我对实践论的读后感和心得体会。
第一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康德在实践论中明确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在书中,康德通过辩证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只会是纸上谈兵,而没有理论的实践则是盲目的行动。实践是一种主体对外界的积极反应,通过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本质,丰富自己的见识。我深刻地认识到实践与理论的互动是求知的关键,只有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才能达到认识的最高境界。
第二段:实践的目的是人的实质
康德在实践论中提出了“人是目的自身”的思想。他认为,人不应成为任何目的的手段,而应将人自身看作最高的价值。实践的目的应该是追求人的实质,提升人的自由和尊严。在不同时代,人们对实践的理解和追求方式各不相同,但人的本质和价值是恒久不变的。这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以提升人的素质和尊严为出发点,实践的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整体发展。
第三段:实践的重要性和挑战
康德在实践论中明确指出,实践具有重要性和挑战。实践不仅目的多元,方式也多样,还存在着道德的约束和人性的考验。实践中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实践目的,并不断反思,检视自己的实践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准则。实践需要我们有勇气和智慧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去克服自身的局限和阻力。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对我们的人格修养和心智发展是一种磨砺,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我从康德的实践论中明白到,实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增长见识和开拓自己。
第四段:实践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康德在实践论中提供了一些指导实践的正确态度和方法。他强调,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保持理性的思维和行为,尊重他人的自由和尊严。在实践中,我们应当主动寻求理性思考的机会,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智慧。此外,我们还应当以个人实践的经验为基础,结合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通过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实践的作用,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第五段:实践论带给我的启示
《实践论》这本书让我深入思考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和目的。它启发了我对理性思考与道德行为的追求,使我更加珍视实践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我希望自己能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通过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语:
《实践论》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的作品,更是一本指引人们实践之道的宝贵著作。读完这本书后,我的认识和思维得到了深刻的提升,对人的实践活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实践论的核心理念将继续指引我的思考和实践,并使我成为更加全面发展的个体。
实践论心得报告篇六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除了完成日常学业以外,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并且要养成写读后感又俗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读后感是对于一句话,一段文字,一本书的感想和见解。好的读后感应该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锋,在文学修养上的一次升华。前不久我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该文写于1937年7月,是毛主席最杰出的哲学论著之一。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的分析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与行”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层面上的重点知识,并且取得了深刻的影响,有相当的历史意义。
我们查查文章的写作背景,不难看到,在当时毛主席写这本论著应该是带着一种端正党内思想的目的,因为当时党内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一种是经验主义倾向,另一种是教条主义倾向。有经验主义思想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而教条主义者,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是生吞活剥马克思列宁主义书籍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毛主席意识到必须要清算这两种错误的倾向、端正思想才能对付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于是亲自执笔,写了这篇在中国无论是革命历史还是哲学历史上都享有盛名的经典论著。于是《实践论》应运而生了。
《实跃论》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我们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今天,对于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们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能够了解这篇文章,了解这一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武装自己,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反省,自我改进的机会。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着重提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作为一名舞蹈生,我非常认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观点。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通过肢体语言完成各种高难度及优美的肢体动作,并伴随着音乐,进行有节奏的肢体艺术表演,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二者的结合影响着舞蹈技巧和技能的熟练程度,所以舞蹈理论教学在舞蹈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舞蹈理论为舞蹈实践指明方向,不仅能够提高舞蹈实践效率和质量,更能够克服舞蹈实践中的盲目性,增强实践的主动性,使舞蹈实践中能够有条不紊。然而,许多高校在舞蹈理论教学中难以取得预期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滞后与学生审美取向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因此我以为接受美学融入高校舞蹈理论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在我国舞蹈行业中很多舞蹈学者或导师认为舞蹈只要把肢体动作做的标准、协调就可以展示出舞蹈的美,只注重舞蹈实践训练技巧,而忽视了理论学习。这一现象虽然体现了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重视,不过也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学院对于教学中理论知识传授的不足,教师教学方式有待加强。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识别能力与个人素质的思想教育手段,而实践训练是熟悉动作的要领,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同时进行才能完全展现舞蹈的美。只有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对舞蹈艺术进行更深刻的了解和分析,注重学习理论知识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作用。运用理论理性科学的指导实践。
另外,《实践论》也指出理论,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若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在日常的舞蹈学习与教学中,舞蹈教学理论的理性化思维就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工作的理论依据。用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多年来,舞蹈教学方法在其传承的过程中,教学理论应当成为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而不应该成为其在探索过程中的羁绊。教师欲求教学方法设计和控制的科学化,必须对其教学内容的本质具有科学的认识,一旦认识有了偏差就势必得不出科学的方法论,更谈不上科学的指导和控制舞蹈教学,相反,会导致教学的盲目性。
读了《实践论》我受益匪浅,写下了这篇读后感。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应尽量营造一个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们需要时常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论心得报告篇七
说句心里话,毛主席的文章,我读过的并不多。除了那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以外,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应当算是《实践论》了。
《实践论》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它引人深思,虽然时光流逝,可这个话题却依然是如此新鲜,值得我们讨论。
《实践论》曾这样总结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在毛泽东看来,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有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
首先,让我们看看《实践论》的产生:
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开始传播和发展。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威力,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了迅速传播。
实践论心得报告篇八
实践论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百科全书”,它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近期,我有幸读完了这本重要的著作,并且从中收获了许多启发与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和大家分享我对于这本书的读后感,并且总结了我在实践论中获得的几个主题,希望能够给读者们带来一些启发。
首先,我在实践论中感受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实践论涵盖了较为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农业、科学等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知识的广度是多么的重要,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而且,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只有不断学习和读书,才能保持与时俱进,跟上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其次,我在实践论中发现了学问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关系。实践在实践论中是至关重要的,书中提到,“凡道无其实,学问无以至者也”。这句话告诉了我学问是实践的基础,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学问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实践也需要学问的指导和支持,只有通过学问的启迪,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和判断,避免犯错和走弯路。
第三,实践论中强调了重视细节的重要性。作者篇章中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一段文字让我深感作者在强调社会整体利益的同时,也注重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这也给我提醒,平时的生活中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也更加美好。
第四,实践论中还强调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道德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悦纳、诚实守信的重要准则。在实践论中,作者多次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他说道:“物有恶,则人患之,人有恶,则天诛之”。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才能够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同时,在实践中注重道德伦理,也能够在人际关系中建立良好的信任基础,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最后,实践论中还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个人修养是一个人内心素质和品德的反映,实践论中提到,“敦慈以容众,不求益人而犯欺,能善敦笃欺众谓之不德”。这句话告诉了我个人修养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只有通过个人修养的提升,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享受到成功和幸福带来的成就感。同时,个人修养也能够滋养内心,增强个人的内心力量,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
总的来说,读《实践论》让我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知识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学问与实践、细节与道德伦理、个人修养都是实践论中的重要主题,它们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成长和进步。我相信,在今后的实践中,我将会更加注重学问修养,关注细节,践行道德伦理,并提升个人修养,做一个有价值、有力量的人。
实践论心得报告篇九
党课实践是培养和锻炼党员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践行矛盾论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参加党课实践,我深刻领悟到了矛盾论的重要性,明白了矛盾即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都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下面,我将结合个人的党课实践体会,谈谈我对矛盾论的认识与理解。
二、矛盾论的内涵和基本原理
矛盾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组成的。矛盾是普遍的、普遍贯穿于事物发展的一切环节中的。在党课实践中,我遇到了许多矛盾,比如工作中的领导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等等。通过学习矛盾论,我明白了矛盾不可避免,正确的态度是要把矛盾转化为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三、党课实践论矛盾论的应用
在党课实践过程中,导师引导我们将矛盾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经过反复实践和总结,我逐渐培养出一种善于发现矛盾、剖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能力。在以前,我对待矛盾常常是回避或者逃避,无法主动应对。而现在,通过矛盾论的训练,我能够通过分析矛盾双方的利益关系、研究各种解决方案,找到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这不仅让我在工作中取得了更好的成效,也提高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矛盾论的启示与帮助
矛盾论的核心思想是要正确处理矛盾关系,避免矛盾的激化和转化,促进矛盾的统一和发展。在党课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要处理好矛盾,必须保持发现矛盾的敏锐性,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身的调查研究能力,实事求是地解决矛盾。这些都对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帮助。
五、结语
通过参加党课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矛盾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学习矛盾论让我转变了对待各种矛盾的态度,从以往的回避和逃避,到如今的敢于迎接和解决。矛盾论使我具备了把矛盾转化为发展动力的能力,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我将继续努力,继续积极参与各类党课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