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古诗词公开课评课篇一
在本次党员示范课活动中,xx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下册《数星星的孩子》一课,聆听了这节课的老师都能感受到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十分清晰,教学过程也是步步深入,紧凑、扎实。低年段的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是重中之重,x老师的这节课又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完成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目标,我想这堂课为低年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起到了一个成功的示范作用。本节课有一下几个环节让人印象深刻。
1、在课堂导入环节,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以及自己查找的资料了解张衡,学生在汇报资料时,能够清晰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对张衡的了解也非常全面,这一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实属不易,透过学生的表现,也让我看到了李老师平时对学生语言表达及收集资料能力的训练非常有效。
2、识字教学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认字形式丰富、识字方法多样、科学。
实际上,从学生第一次读课文开始,就进入了生字的学习。从读准字音到读准词语,再到拆开词语认单字,然后去掉拼音认读,在这样由浅入深的步骤中学生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字形以及字义。老师引导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也很多样:自由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齐读、抽读;做动作识记、通过组词识记、编字谜识记、把生字放到句子中通过语境识记等等,这些方法虽然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熟知和常用的,但在李老师的这节课中实施得却更为恰当、有效。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给生字组词时的词汇量丰富,学生预习本上给每个生字组的词都不少于两个。学生能在课堂上说出那么多的新词好词,这与他们平时的预习习惯是分不开的。
3、老师能通过直观的课件图片理解词语的意思,降低了学生理解词语的难度,这一教学设计是非常巧妙的。因为,这一设计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词意、句意(句子是文章的重点句),练习了说话,体会了句子的表达效果,也做到了图文的巧妙结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直观、清楚,得到了美的熏陶。
这堂课也完成了写字的任务,老师逐个指导生字的写法,强调了每个生字书写的要点,保证了学生书写的时间。
整堂课读文、认字、写字相结合,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能力也得以训练、提高和展示,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有亲和力,学生学得积极、轻松、充实。
对这堂课的评价,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
小学古诗词公开课评课篇二
聆听了迟xx老师执教的《鲸》这一课,我感受到一个鲜明的特点:用“找找说说读读”方式领悟说明方法。由于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迟老师在本课教学时,着力于让学生辨析文中哪些语言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的。确落实比较到位,也比较明显地区分了说明文与其他文体课文学习的不同。比如在学习说明方法非常集中的第一自然段时,她先让孩子们回顾曾经学过的说明方法,然后从文中找出相关句,说明理由,以此对学过的说明方法进行巩固,然后再引出新的说明方法,最后进行朗读训练,一步一个脚印。在“找找说说读读”中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值得商榷的是,说明文这一文体,其实在三年级时学生已有接触,对于列数据、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学生都不陌生,在本课学习中,迟睿老师把重点落实于寻找句子区分运用何种方法,个人认为有点定位太低。是否可以在辨析哪些语言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之后重点体味说明方法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然后在拓展写话时,让学生学习运用说明方法写,而不是训练把文本的第三人称式表述改成第一人称式表述。
小学古诗词公开课评课篇三
听《阅读与演讲》,总的感觉是老师用语文的规律和特点教语文,体现了真语文的特点。一是教师把语文知识融入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如问学生有的人说一堆话也不行,有人说一句话就让人记住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又如一个人演讲大家分析等等。二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归纳,让学生自己归纳自己的学习方法。三是最可贵的老师将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和人文色彩的内容自觉融入到教学中。比如,一个同学答的并不好,但全班同学都举手让他留在台上示范,教师问大家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师说:“某某同学平常特别爱帮助人,所以他的人缘就好,大家都爱帮助他!”这样不经意的点评有润物无声的效果。
这堂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一课一得的理念体现不明显,尤其是对学生活动还不能很好驾驭,把握不够得当。
讲课者辛苦,评课者真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便是最好的回报了。
小学古诗词公开课评课篇四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修订教材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因而,教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师在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上着力不少。例:在指导学生读长廊的长时,教师利用不失时机的`渲染,巧妙地范读,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抓住“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进行指导训练。再有,录像、图片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家可以看出,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能自读、自悟,较为真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同层次的读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
第4、5自然段的处理:教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例:在小组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教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学生也乐学好用,效果不错。
另外,这堂课基本体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重点落实顺序的问题,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师将在第二课时中侧重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并结合课后练习学以致用。
最后,我想说,井老师毕竟还年轻,学美术专业的她以往也没有这样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课堂的调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我为今天看到井老师的进步而高兴,相信她会越来越好。同时我更希望,我们槐荫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更快、更新的发展!
小学古诗词公开课评课篇五
学展示及知识素养现场答题,不仅对于参赛教师是一种考验与砺炼,而且对听课教师也是一种心灵的冲击,它引起我们对语文教学更多的思考。
2、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核心。
2.罗城老师善于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不同,文体的不同,三个事例的不同,再引导学生找出三个事例共同点,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再逐个突破第一个事例中的'各个问题,适时地拓展课外阅读,丰富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在理解中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议论文的特点。
3.罗老师的课堂是扎实高效的。对文本的把握到位,教学环节的丝丝入扣,使本篇课文重难点上的突破水到渠成。这是对教材的有效解读。其次,课堂上孩子们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高效的。从论点出发,通过自主探究,梳理出三个事例,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不着痕迹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第三,老师的点拨是有效巧妙的。本课中,老师巧妙地穿行于文本与学生之间,起着非常好的连接引导的作用。在对第一个事例的学习中,老师并没有扮演牵引者灌输者的角色,通过设疑,采访,自主解疑等方式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课末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法,这是学法上的点拨,相信今后孩子在学习议论文时就更加游刃有余了。(董丽菡)
4.《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是我听了罗城老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所想到的。议论文文体的把握和拿握实属不易,不小心就囿于枯燥无味,因此,正如薛法根老师所说:至少要用五十种方法教一篇课文,而不要用一种方法教五十篇课文。罗老师从问号和感叹号入手引入课文,引导从例子中和作者一起走发现之旅,在创造性的运用中获得辩证的思维和活用语言的能力。建议对“司空见惯”的学习可联系生活实际。审问: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引导学生想象教授如何进行研究。地点,时间,反复研究。补充提供谢皮罗教授的研究资料,师模仿采访,引发思辩。我认为罗老师在明辩和笃行两方面还可进行拓展,宣传科学精神,鼓励探究。作者思有路,有路识斯真,老师还是应该抓住提出论点,如何论证,学习运用处多下功夫,见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