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人物的励志故事篇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郑成功:一位中华民族历史上名垂青史又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郑成功一位明末清初的伟人。平凡的他,却有着对国家,对人民非凡的功绩。
话说当时,明朝末年。郑成功驻军厦门。他登上附近的一座山头,临风眺望东南方向,问卫兵:“大海的那边是什么地方?”卫兵说:“是宝岛台湾呀!”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看到这儿,我看出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信心和坚定的信念。
郑成功在厦门做好收复台湾的准备……。在船楼上,郑成功察看自己的舰队:前后绵延十几里,风帆蔽空,战旗招展,纪律严明,军容整肃。便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郑成功的舰队在滔滔海浪中劈波斩浪,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的银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军冲去,我觉得在这生死一瞬间的时刻,这些官兵们还能驾着舰船镇定自若得的迎敌而上,毫不畏惧。正因为郑军官兵有着这种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慨,所以他们迅速地包围了敌舰,让敌军的大炮顿时失去了威力。这还不过只是颗“烟雾弹”,好戏才刚刚开始。随着“轰隆”一声响,所有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弹药库。敌军惊恐万分,乱作一团。郑军官兵乘势跳上了敌舰。迅速地将敌人制服,取得胜利。“漂亮!”我读到这儿不禁拍案叫绝。
其实,从郑军的英勇无畏、镇定自若、沉着机智与敌军的傲慢轻敌、惊恐万分、乱作一团,便可看出郑军这仗的必死无疑。而且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曹禺。
古代人物的励志故事篇二
相信我们班很多同学听过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故事。
先说齐桓公,我很喜欢他。因为他有大志,他让齐国强大了起来。他会用人,齐桓公位于春秋五霸之首,是因为他信任管仲。他和管仲在交谈时,管仲的第二句话是指责前任国君,按理说别的国君听见这句话就会把说话的人杀掉,但齐桓公没有,他选择继续和管仲交谈下去,最后他发现了管仲是一个治国的之才,重用了管仲,最终成就了霸业。
管仲我也好喜欢,因为他有过人的胆量,他有出众的口才,他有智慧的头脑,他有远见的学识,还有过人的胆量。管仲之所以能被齐桓公重用,跟他的口才脱不了关系,但是他的胆子很大,他说指责前任国君的话,幸亏齐桓公能够容忍,不然管仲早就是刀下之鬼了,而且他说出了一句很震惊的话:“王,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乃之天之天者,司可以”。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管仲的胆子大得没边了,因为天昰什么呀?天是君王、天子。普通百姓居然能成天,管仲的胆子,未免太大了。而且我给管仲心里起了个外号,“春秋第一厚脸皮”。因为他最后说了一句非常厚脸皮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这样说,“您爱吃,不可怕,可怕的是您遇到大才不用他,用他您还让小人来管他”。
鲍叔牙,我不是太喜欢,但鲍叔牙是齐国的大功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鲍叔牙把管仲这位大才推荐给齐桓公,在他和管仲的双重辅佐下,让齐桓公登上了春秋五霸之首的宝座,让齐桓公名垂青史。
这就是我对齐桓公、管仲、鲍叔牙的看法。
古代人物的励志故事篇三
韩世忠(1090年1月26日-1151年9月15日),字良臣,晚年自号清凉居士。延安(今陕西省绥德县)人,南宋名将、词人,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
韩世忠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出身贫寒,十八岁应募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乱中也作出重大的贡献。他为官正派,不肯依附奸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韩世忠逝世,年六十三。追赠太师、通义郡王。宋孝宗时追封蕲王,位列七王之一。淳熙三年(1176年),谥号“忠武”。后配飨宋高宗庙廷。有词作《临江仙》、《南乡子》等传世。
韩世忠在抗击西夏和金国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炎三年(1129年),于黄天荡之战中以八千兵力堵截金将完颜宗弼部十万人,相持四十八日,对金军造成了重大损失。绍兴四年(1134年),在大仪镇(今江苏扬州西北)伏兵,击破金军前锋,俘金将挞孛也等二百余人,大挫其锐气。
韩世忠在平定各地的叛乱中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除参与平定方腊叛乱外,还为朝廷平定了建安范汝为、广西曹成等地的流民叛乱,立下卓着战功。
苗刘兵变时,韩世忠联络重臣吕颐浩、张浚,与张俊、刘光世等起兵勤王,使宋高宗赵构得以复辟。
韩世忠治军严整,所部号称“韩家军”,与“岳家军”齐名。他对兵器设计独具匠心,曾首创或改进了克敌弓、连锁甲及骑马跳涧、洞靶射箭等武器、方法。
有一年,二郎山跑来一匹野马,袭击过往的路人。官府贴出告示,说只要能降服这匹野马就能得到重赏。韩世忠正好路过,揭下榜文,赤手空拳直奔山上而去。不多时,只听见山梁后长嘶一声,山梁上果然跃出一匹白鬃野马。野马一看见韩世忠,便直扑过来。韩世忠待那马冲下山坡,纵身一跃骑上了马背。野马见状前蹄腾空,想要把他掀下来。韩世忠两腿紧夹,双手抓住马鬃。野马狂奔乱跳,一直跑到了一道山崖前。眼看连人带马就要跌下深沟,韩世忠朝马背上连捶几拳,野马竟停在了离深沟只有一步的地方。
黄天荡之战,南宋初年抗金战役之一。高宗建炎三年(1129)冬,金完颜宗弼率军渡江,连破临安(今浙江杭州)、越州(今绍兴)。次年,宋将韩世忠率水师八千,乘海舰从海口(今上海)进趋镇江,截击其归路。韩夫人梁红玉亲自击鼓指挥,使金兵不得渡。
古代人物的励志故事篇四
无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名人是一个光茫四射的榜样,其相应的人物传记是最好的心灵慰藉,能带给我们无限的精神力量。小朋友阅读名人传记,见贤思齐,发奋图强,可以参照着名人的所思所学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成功的路,可以让孩子们找到人生的榜样和学习的典范。经典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言教,而名人故事就是留给我们的身教。章衣萍的《中国古代人物故事》让人眼前一亮。
此书作者为民国时期章衣萍,民国时期的著名作家、翻译家、出版家。在众多儿童读物中,文学类居多数,历史人物传记类的书广而不精。作者章先生本着一个“不唐突古人,不贻误少年读者”的心态,就已远胜其它《古人故事》。而且该书目标明确,目的不仅仅是博少年读者一乐,而是使少年读者真正的认识古人。
章衣萍先生和夫人其同编撰的《中国古代人物故事》,精选了管仲、孔子、苏轼、郑成功等十位历史人物。每位人物的描写,都是通过几个历史事件不知不觉地让读者在短时间内纵观历史人物的一生。以管仲为例,书中分别讲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管鲍之交、鲍叔举贤、助齐称霸、北战山戎、推举宁戚、晚年荐人等故事,从不同角度,无缝地将管仲一生串了起来。得遇鲍叔牙这位知音的包容和赏识,管仲在齐国并不是一上来就扩充齐国的版图,而是通过立四维安定国家、爱惜百姓稳根基、三法五教强兵力,流通用物强国力,分层管理内政等种种举措,逐步提升了齐国在春秋时的地位。
书中不仅从正面描述了管仲的各项强国举措,也通过曹刿论战的“一鼓气盛、再鼓气衰,三鼓则气竭”的军事理论,侧面描述管仲的军事眼光和政治谋略。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刻画的非常清晰。
语言简洁也算本书的一个特点,读完一个历史人物能很清晰的了解他的一生,适合小朋友们竖立自己人生目标,为自己设定人生目标而努力。相信每一位读完此书的读者,会更觉清晰认识了各位历史人物及他们所在朝代的相关事件,有助于引领更深层次的阅读和学习。
古代人物的励志故事篇五
“安史之乱”爆发前,曾先后有三位高官向唐玄宗说过安禄山会谋反。据《旧唐书》记载,张九龄因为讨厌安禄山的“狡黠”,所以告他“面有逆相”且有“狼子野心”;王忠嗣因为李林甫对自己“日求其过”,于是告他的亲密同伙安禄山日后“必反”;杨国忠因为担心安禄山与自己争夺相位,因此多次“上前言其悖逆之状”。
在古代,把“谋反”的帽子强扣在别人头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政治斗争手段。在个人喜恶、个人利益、个人权欲面前,无论是风度翩翩的张九龄,异常奸诈的李林甫,还是粗鲁霸道的杨国忠,都把颇受皇帝宠爱的安禄山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都欲除之而后快。因为没有真凭实据,所以他们的说法均属主观臆断和恶意诬陷。
其实,最早预见安禄山谋反的人是李白。天宝十一年(752)十月,李白在游历途中去了一趟范阳,即幽州,也就是安禄山的大本营,亲眼目睹了安禄山的嚣张气焰,客观地预见了安禄山谋反的必然性。离开幽州后,李白写了一首诗,题为《幽州胡马客歌》,诗中的“胡马客”暗指安禄山,“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写出了安禄山的飞扬跋扈,“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则道出了自己的忧国之思。
李白之所以有这种敏锐觉察和正确判断,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其一,李白经过两次官场上的失败,政治警惕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其二,李白被“赐金还山”后身处局外,更容易清醒地认识问题;其三,李白与安禄山都具有胡人血统,更容易洞悉同族人的心思。流放夜郎遇赦后,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中也回忆了当年他在幽州的所见所闻。“戈”和“鋋”均为古代兵器,李白用一句“戈鋋若罗星”,犀利地揭露了安禄山跃跃欲试的狼子野心。
对于如此重要的军事情报,李白既没有上报朝廷,也没有密奏皇帝。应该说,李白有难言之隐。当时,安禄山正红得发紫,昏聩的唐玄宗对他百般信任和恩宠,连御史大夫和当朝宰相都扳不倒他,李白一个被谗逐的文人,所说的话又有多少分量呢?再者,王忠嗣、杨国忠因为说过安禄山的坏话,一个被贬职,一个遭白眼,如果换了李白,恐怕只有被砍头的份了。所以,一句“心知不得语”,反映出了李白当年心存畏惧、有话难诉的矛盾和尴尬。
把话放在心里面,把预见写在作品中,是李白的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一种选择。此后,李白继续他的游山玩水,继续他的求仙访道,甚至想用“栖蓬瀛”的方式来避世。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后,剑法高超的李白不但没有投军报国,反而和普通百姓一样选择了仓皇“南奔”,甚至认为“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国难当头,李白这一系列退撄逃避的做法,既反映了李白在政治上的消极和绝望,也反衬出了“盛唐”表象下的昏暗和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