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月夜古诗刘方平教案篇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我最喜欢的南宋杰出的军事家,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反映农村生活的词。这首词语言比较朴素,内容简单易懂,但意境非常美好。它描写了作者在夏天的晚上路过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辛弃疾的一生,是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忠君爱国的一生,是至死豪情万丈丝毫不减一分的一生,他不但有军事上的才华,还是继苏轼之后,把豪放词发扬光大的人。我对他钦佩有加,强烈地想要把这种情绪传达给学生。于是在介绍作者这一块,我没有让学生站起来读他们搜集的材料,而是自己做了关于辛弃疾的一生的简介,展示给他们看。虽然我的概括更简明扼要,既有对他一生各个不同的阶段的经历的介绍,又有对他的.词的分类及取得的成就赞颂,但是我忘记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不能大包大揽,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来认识辛弃疾,他们说得不全面的,我再来补充。这样既锻炼学生搜集、概括资料的能力,又尊重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的把他们当作了课堂的主体。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而不是简单地教给他们一大堆知识。
简单提问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如果提示学生们去想象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就能让学生对作者的喜悦之情感受更为深刻。学生是有无穷的想象力,但是如果没有老师巧妙的引导,智慧的点拨,也许这些想象力会一直沉睡。
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理论联系实际的差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努力,用新的课程理念来打造自己的课堂,做学生的倾听者,欣赏者,做他们的引导者,领路人,让他们在课堂中学会学会学习,体验成功。
月夜古诗刘方平教案篇二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诗歌遗产光辉灿烂,而古典诗词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古诗词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而小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词)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词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距甚远,而我们的多数古诗词教学仅仅满足于诗词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却忽视了对诗词意境的体味及其情趣和韵味的鉴赏,属于诗词的那些特质被一个个简单的符号所替换,对其美感的体验当然也就无从说起;还有的只重视理性分析,忽视感性体验和自我领悟,介绍一下时代背景、诗人生平就认为能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诗词了,至于诗词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
我依据这样的学情进行了教学设计,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赏析,在表达中再现意境,做到:扣住语言、想象画面、体会意境,语言表达,达到情语互促的目的。
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学习活动:
1、课前背诵已学过的词,复习词的知识。这一个学习活动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心中对于古诗词的沉淀,在词的情境中陶醉,让学生在深情投入的吟诵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2、读通诗词。“书不读熟不开讲”,面对文本,有急于理解与分析,以读入手,让学生先从整体上认知文本。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这首词的节奏,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3、读懂诗词。要让学生通过读、交流、讨论与作者建构对话的空间,而且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感受、体验黄沙岭的美妙夜色,并由此感悟词人的心境,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得到情感熏陶。在读懂词的环节上,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新方式。
4、读透诗词。读透是古诗词学习的最高境界。它既可以引领我们去领略古诗词中所展现的无限风光,又可以使我们徜徉在这种浓浓的古诗词的氛围中与时空对话。甚至是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历史,走进诗词人,走进他们的心灵。把诗词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
5、课外拓展。
读辛弃疾的豪放派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他的豪放词风。
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一些可喜之处,达到了要实现的教学效果。
如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探究式阅读,本着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课堂上学生对“别枝”一词的解释产生了歧义,借用此契机,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词人深夜行走在黄沙岭的山间小道上,此时月亮已升得很高,但由于月光为山岭所挡,词人所处的位置和鹊儿所在的枝头还是比较昏暗的。随着月亮的上升,月光越过山顶泻向词人,词人忽然觉得眼前一亮,抬头一看,一轮皎洁的明月已然挂上了枝头,树枝上的鹊儿也因突然受到月光的刺激而惊动不安。适时地让学生进入情境,诵读诗词,在一片读书声中,学生走进了词人所描绘的词的意境中,见词人之所见,感词人之所感。
实践之后,感觉每个学生对诗词都有了自己不同程度上的新的收获,但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之处。在本节课上学生都能对诗词读得入情入境,但是在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文章时,有一些同学能想象到,却表达不出来,或表达得不好。教学时间显得紧张,总觉得有太多的东西要探究,课上的时间又不能让我们面面俱到,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协调、解决好这个问题。
月夜古诗刘方平教案篇三
这节课按照简溢铸校长提出的““设疑、探索、评价、生成、运用”模式尝试进行教学,开放了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体现了以学习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习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也存在一些反思:
1、应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质疑。
2、应关注后进生,词句的理解就给予充分的时间学习和反馈。
理解词的句的意思是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节课教学中,学生都能汇报已懂的和不懂的,但是给予学生单独思考和质疑的时间不够,未能给予中下生一个充分学习和提出质疑的时间,照顾中下生,并且再提高中下生,了解他们掌握词句意思的情况,这样学生更扎实。
3、应充分利用图片感悟诗句的意境。
本文的教学突出的特色是采用了情境教学,特别是以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句的意思,但是学生在理解词句意思时是孤立地理解的,如果能结合出示的相关诗句图片,学生理解会更容易,更到位。
以上是这节课的一些收获和反思,有得有失,有喜悦也有改进的地方。感谢学校领导和同行的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希望以这课为例,及时摸索和总结教学经验,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后探索出更佳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月夜古诗刘方平教案篇四
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写的是作者在夏夜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色,表达了此人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热爱农村生活的思想感情,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的风格,让人不仅看到一幅鲜活逼真的田园风光,而且产生一种身历其境的美妙感觉。
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方法引导,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拓展延伸几个教学环节,希望引导学生在疏通、理解古词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搜集整理的资料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在理解古词意思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这一环节基本上完成了预设,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词的意思。但在理解“七八个星”“两三点雨”时,我没能及时指出这里的七八个,两三点都是虚指,造成了错误,在课后也及时进行了纠正。体会意境这一环节本想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谈谈自己有没有过词人那种“路转溪桥忽见”的感受,可是因为前面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上课时就把这部分给略过了,造成了这点没有讲透。
新课标规定,对诗词的学习应该是由诵读开始,到体会意境,最后在落实到诵读,但整堂课我只在第一个环节扎实了诵读,没有进行诵读的指导,还是读得不够。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反思,今后我会继续学习怎样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争取讲好每一首古诗词。
文档为doc格式
月夜古诗刘方平教案篇五
每次完成一项任务,我就会觉得好像放下了很大的担子,很轻松。我以为这次紧张的十分钟讲课也会是一样的。因为在讲课之前的一周,我确实是处于极度紧张的状 态,我以为我会在讲课结束后释然很多,轻松很多。可是事实告诉我,这次是个例外。在走下讲台的那一刻,我一如平时的心静,踏出教室的那一瞬,也是一如平 时,没有诧异的思绪。直到静下心来,回顾整个讲课的过程,从选择要讲的篇目一直到结束展示内容写反思,我突然明白了:课堂十分钟的结束并不是一项任务的完 结,而是开始。这项任务就是教学,这是我在踏进实习讲台的一次演练,依旧在紧张的准备过程中,当然不会有完成任务之后的欣喜与轻松。教学,这项没有结点的 任务,终究会变成习惯,我希望它会变成好习惯,在不断反思之后成长起来的好习惯。
回顾讲课十分钟的展示,不论教学课文的选择,还是教学设计的编排,教学展示内容的.选择,抑或是教学实践展示,课后自我评价反思,都给我很大的启发。几位老师的点评指导,更使我受益颇多。我从教学设计、课程实践、课后回顾等方面反思,总结以下几点问题。
梳理学 生总结出来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视听触嗅等感官感受时,不自觉地放入了图片。本来只是想在学生作画或写作文段之前给他们一点总结提示,而事实是图 片的放置不仅没有起到这个作用,反而弄巧成拙了。这些图片在他们写作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进入他们的脑子中了,无形中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 重要的是诗词中的这些景物景象是根本无法用统一的语言或图画描述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的人对同一诗词、同 一意象的理解是不同的,特别是对诗词中的这些意象及场景的解读应该是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来的个性化亮点,如果让这些预先设计的他人的理解阻止了学生的创 造力,就真的是有悖于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这个问题上,我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化创作的需求,让学生自己来说,自己体验,自己写作。为此,我 将此环节改成小组讨论交流,“说说我心目中的夏夜黄沙道之行”,让学生相互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加 深对诗词的理解。
这种强权的思想也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完词后的感受、心情,预设学生会答“喜悦”或者“焦虑着 急”等感受。当学生说出自己“惬意”的感受时,我不自觉地将其拉到自己的预设“喜”字上。“惬意”,“称心、满意,舒服、舒心”,转换为“喜”之“愉快、 高兴”虽谈不上扭曲,但确实有些突兀。这一点问题唐同学和林老师都给了我提示,非常感谢他们。我的突兀的做法是我太依赖预设,没有考虑到灵活处理课堂变动 的结果。其实,以后的教学活动就是灵活的展现,以学生为主导,就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让学生自由的思考发言。学生的思想变化多端,这就要考验老师的应变 能力。我觉得这是我今后需要加强的能力——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二,亮点太多,不能舍,舍不得。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说 说自己从词中获得的感受。说到听觉感受,学生很容易找到“蝉鸣”“风声”“说丰年”“蛙声”,但是却容易忽略“鹊啼”,这就要老师说明“明月别枝惊鹊,清 风半夜鸣蝉”的对偶互文句式,指导学生理解这里的“惊”和“鸣”不是分别指“鹊”和“蝉”,而是说“鹊蝉惊鸣”;在提到“说丰年”时,学生容易将“说丰 年”的主体理解为农人或者作者,而往往会忽略蛙声作为主体的存在,这就需要提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倒装句式,“稻花香里,蛙声一片,如说 丰年”。这样的设计看起来很充实,仔细想来确实有点问题,知识简单一提,学生只是知道互文和倒装的概念,至于说掌握多少,真的很难说。好的愿望反而达不到 预期的效果,这就叫做过犹不及。就像郑老师说的:一个文本的价值可以有很多,我们应该考虑到实际教学的限制,自觉选择有所取舍,选择一个点突破,其他的点 可以利用其它文本展现。是的,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选择一个点能突破,远胜过平铺多个点而无所得。语文老师要做到这一点,有选择性地选择文本中的 价值进行教学,如何才能找出有价值的点来教学?这对语文老师又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三,单个亮点,整体布局。我觉得《西江 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说丰年”的解读很有亮点,于是就在学生体验声音“说丰年”时设置一个小组讨论——“究竟是谁在‘说丰年’”。这个小组讨论单看好像 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个性解读能力,但是与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感受的能力”结合起来看,就显 得格格不入,也就说这个小组讨论落在此处不合时宜。这是我没有把握全局的结果。后来,在听了林老师的意见之后,我又进行了思考,重新调整一下各个环节,将 这个“说丰年”的亮点弱化,集中力量达成目标“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感受的能力”,把原本的小组讨论换成“说说你心目中的夏夜黄沙道”,与前面学生 反复朗读体验、在老师引导下的情景体验相承继,一步步将学生的激情激发出来,从朗诵接触到思考再到表达,直到不能自已,想把这种感受写出来,这也就达到了 有意识记录感受的目标。由此思路,我也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偶互文句式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倒装句式转换为“稻花香里,蛙 声一片,如说丰年” 的解读提到了理解句式的环节,为学生理解情景交融时扫清障碍。
刚才提到语文老师可以自主的选择有价值的文本 价值进行教学,这看似赋予语文老师很大的权利,有很大的灵活性,但是这种选择并不是无限制地乱选,而是有意识的选择,是建立在语文老师对整体布局的把握基 础之上的选择。只有有把握全局的姿态,才能游刃有余地充分利用文本将各种价值充分挖掘出来。这就是对语文老师的一个全局观念的考验。
这 个全局观念也体现在诗歌教学中。正像郑老师说的,诗歌教学有一个层次:话语——形象——意蕴。讲的太细太碎会使诗歌丧失美感、意蕴。我一直钦羡程翔老师的 吟诵教学,想通过吟诵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设计课程时,我有意识地将这种整体吟诵中体验感受的观念融入教学中,一节课至少利用一半时间诵读,通过指导诵 读,体会作者的感情。但是实际设计中仍有出入,更加之它有太大的灵活性,必须要放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尝试,去磨合才能看出效果,它对教师基本的朗诵水平要求 很高等各方面的限制,如果要进行尝试,仍需一个很艰难的历程。
第四,体验中的坚持与收获。从选课到准备教案,选要将的段落、讲课 到反思,这个过程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收获。不管结果如何,它就是我对自己的交代。想到王广杰师兄谈到他的经历时曾说过一段话,对我启发很大:教学要有自己 的个性教法,即使不被认可也要坚持,即使将来发现一直坚持的东西是错的,也会收获很多,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认真思考了,你始终保持着自我,这就是你的收 获。教学本来就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如果一味儿地模仿,依附于别人,模仿的没了自我,真的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是更不要太自我,能从别人的批评中思考自 我,找到自己的不足,查漏补缺才是重要的。
在这次教学实践中我有一个意外的收获:我的声音终于不再飘了。虽然教学实践中有很多的缺点,但 是当我听到同学对我说“我在教室外面就听到你的声音了,压过了对面教室的男老师的声音”时,我确实很高兴。我去北国练声,坚持一段时间果有成效。高兴的原 因不仅于此,更在于这让我明白了,平时好好锻炼自己,真正用到时方不急,当进取变成一种习惯时,就不会有太多的借口。就像这教学反思,当它变成一种习惯 时,便不会那各种各样的藉口反驳,一点一滴的成长总会在其中。反思不生动,有一点可以肯定,我正走在把它变成一种习惯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