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汪曾祺鉴赏家读后感篇一
8.我喜欢“六七开吊”,那是戏的顶点。我们那里开吊都要“点主”。点主,就是在亡人的牌位上加点。白木的牌位上事先写好了某某人之“神王”,要在王字上加一点,这才成了“神主”,点主不是随随便便点的,很隆重。要请一位有功名的老辈人来点。点主的人就位后,生喝道:“凝神——想象,请加墨主!”点主人用一枝新墨笔在“王”字上点一点;然后再:“凝神——想象,请加朱主!”点主人再用朱笔点一点,把原来的墨点盖住。这样,那个人的魂灵就进了这块牌位了。“凝神——想象”,这实在很有点抒情的意味,也很有戏剧性。我小时看点主,很受感动,至今印象很深。
汪曾祺鉴赏家读后感篇二
汪曾祺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学者、文化评论家,他以批评、评论杂文闻名于文坛。尤其是他关于戏剧的观点和心得,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誉。他对戏剧的独到见解,让人受益匪浅。在他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戏剧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下面,我将结合他的观点,谈谈我对戏剧艺术的体会与感想。
首先,汪曾祺先生提到的“观者即戏中角色”这一观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认为观众在观看戏剧时,会将自己视为其中的角色,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与互动。在我的体验中,我发现当我看到一个有趣、有吸引力的戏剧时,我不禁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到戏剧中去,体验戏剧带给我的情感体验,与主角一同经历起伏,快乐与悲伤。这种观者将自己代入到戏剧中的现象,不仅让观众们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戏剧的魅力,同时也使得戏剧的意义和价值得以更好地传达。
其次,汪曾祺先生提到了戏剧的“虚实结合”这一核心要素。他认为戏剧是现实与虚幻的结合,戏剧中的故事情节虽然虚构,但其背后所承载的情感和思想却是真实的。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戏剧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和表达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就如同他在《理性看戏》一文中所说,“戏剧是决未真切的东西。正因为戏剧人物是拿我们自己人作出来的,所以我们看他不会有距离感。好的状绘,远胜于自己和生活中的亲戚朋友,可是也更能认同和接受他们。”汪先生的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我,也让我更加认识到戏剧的独特价值。
再次,汪曾祺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了戏剧的“启示性”。他认为优秀的戏剧作品应当能够引导人们思考,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情感。反观现实社会,人们的思维和情感常常被各种琐事和压力所束缚,没有机会去反思生活的意义和真相。而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舞台上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够打破人们的常规思维,激发他们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感悟。在我看来,戏剧的启示性不仅在于提出问题,更在于唤醒人们对于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最后,汪曾祺先生还强调了戏剧的娱乐性与观赏性。他认为戏剧不仅仅是一种能够传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能够给人们带来娱乐和观赏的文化活动。在他的文章中,他提到看戏就像去旅行一样,不仅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景色和风情,也可以结识各种各样的人物和故事。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戏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追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综上所述,汪曾祺先生对戏剧的观点与心得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对戏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戏剧的观者与角色融为一体,虚实结合,启示思考,娱乐观赏,这些都是戏剧艺术所独有的魅力和价值。通过欣赏和理解戏剧,我们可以体验到戏剧所带来的震撼与启迪,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深信,戏剧将会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持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汪曾祺鉴赏家读后感篇三
书画自娱(代序)
自报家门
谈谈风俗画
传神
张大千和毕加索
字的灾难
王磐的《野菜谱》
“无事此静坐”
沙岭子
七十书怀
写字
我的祖父祖母
随遇而安
我的家乡
我的家
自得其乐
我的父亲
徐文长论书画
我的母亲
谈题画
岁朝清供
看画
文章杂事
创作的随意性
文人与书法
题画二则
张郎且莫笑郭郎
潘天寿的倔脾气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当代才子书》序
论精品意识
---与友人书
汪曾祺鉴赏家读后感篇四
汪曾祺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评论家和文化研究者,他对戏剧艺术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在他的一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戏剧的热爱和对戏剧创作的独到认识。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汪曾祺在戏剧评论中的几个重要观点和对戏剧的体会。
首先,汪曾祺强调了戏剧的观众导向。他认为,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为观众提供艺术享受。他反对纯为艺术而追求的戏剧,认为戏剧必须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才能吸引观众并产生艺术的价值。他说:“戏剧是以观众为中心的艺术形式,只有观众喜欢、接受和认同,才能称之为好戏。”他的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也使人们重新思考了戏剧艺术的本质。
其次,汪曾祺强调了戏剧的社会性和反映现实的功能。他认为,戏剧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形式,它应该展示出社会矛盾、人民生活和人性的复杂性。他说:“戏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批判和思考社会现实的方式。”他通过对戏剧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揭示了其中蕴含的社会问题和思想内涵,使人们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然后,汪曾祺讨论了戏剧中的角色塑造问题。他认为,一个好的角色必须具备鲜明的个性特点,生动的形象形态和精彩的表演技巧。他说:“戏剧中的角色是戏剧作品的灵魂,只有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精彩的演绎,才能真正打动观众。”他通过对一些经典戏剧作品中的角色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对于优秀角色塑造的要求和技巧,为戏剧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最后,汪曾祺谈到了戏剧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价值。他认为,戏剧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他说:“戏剧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应该被我们珍爱和传承,不断创新和发展。”他在一些文章中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强调了戏剧对于民族文化和传统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汪曾祺的戏剧评论充满了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他对戏剧艺术的观众导向、社会性和反映现实的功能、角色塑造问题以及戏剧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价值等方面的论述,都对我们理解和欣赏戏剧有着积极的影响。他的戏剧观点和体会,不仅为戏剧创作指明了方向,也激发了人们对戏剧艺术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汪曾祺在戏剧评论中的杰出贡献将长久地影响和启示我们对戏剧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汪曾祺鉴赏家读后感篇五
汪曾祺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文化学者和评论家,他在一生中对于文学、戏剧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关于“汪曾祺说戏心得体会”这个主题,其实是把汪曾祺的观点、见解和感悟整理出来,探讨他对戏剧表演艺术的理解和体会。下面将以五段式的形式来展开。
第一段:引言(引出“说戏心得体会”的主题)
汪曾祺是一位文学家和评论家,他以其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给予了戏剧表演艺术新的理解和认识。他对于戏剧,尤其是舞台表演的解读,与传统意义上的“戏曲评论”不同,他更从人类心灵的深处触及到戏剧的本质,用他独特的眼光来解读和体悟戏剧。下面将介绍汪曾祺的“说戏心得体会”。
第二段:“说真话”的反叛精神
汪曾祺在他的文章中曾谈到一个观点,他说“演员首先要明白这个问题:主观地感到自己在说真话。这是话的精神结构”。汪曾祺认为,戏剧表演艺术的核心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达真实和真诚的情感,只有做到“主观地感到自己在说真话”,才能真正打开观众的心扉,唤起他们的共鸣和思考。他的这种观点,不同于一些表演者只讲究技巧而忽略了真诚和真实性的观点,是对于戏剧表演艺术的一次反叛和革新。
第三段:强调内在表演的重要性
汪曾祺在他的论述中也强调了内在表演的重要性。他认为,戏剧表演艺术的关键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和技巧,而是在于内在的情感和心灵的表达。他说“表演者如果没有把自己最真切、最本真的爱、恨、怨、乐等复杂情感完全投入到表演中,仅仅展示一种外在的技巧和形式给观众,无法触动到观众的心灵”。汪曾祺的这番言论,对于表演者而言是一次很好的提醒,也是对于观众的一种启示,使他们更加注重演员内在情感的表达,更能体会到戏剧的魅力所在。
第四段:戏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汪曾祺在他的文章中也谈到了戏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他认为,戏剧表演艺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现实生活相互关联的。他说“戏剧文学是一个连贯的系统,它离不开现实生活,又能超越现实生活,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思给予观众以启示和思考”。汪曾祺的这种观点,表明了戏剧的意义应该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思考现实生活,而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这也给予了演员更大的责任和使命感,要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思考通过表演艺术传递给观众。
第五段:对戏剧表演艺术的反思与展望
汪曾祺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但他的观点和思考却依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对于戏剧表演艺术,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继承汪曾祺的观点呢?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思考和论述,不断探索和实践,使戏剧表演艺术得以创新和发展,更好地展现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注重演员的内在情感和表达,让观众能够在戏剧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和共鸣。通过汪曾祺的观点和论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戏剧表演艺术的真谛和内涵,让它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汪曾祺鉴赏家读后感篇六
农业科学研究是寂寞的事业。作物一年只生长一次。搞一项研究课题,没有三年五载看不出成绩。工作非常单调。每天到田间观察、记录,整理资料,查数据,翻参考书。有了成果,写成学术报告,送到《农业科学通讯》,大都要压很长时间才能发表。发表了,也只是同行看看,不可能产生轰动效应。因此农业科学研究人员老得比较快。刚入所的青年技术员,原来都是胸怀大志,朝气蓬勃的,几年磨下来,就蔫了。有的就找了对象,成家生子,准备终老于斯了。
生活条件倒还好。宿舍、办公室都挺宽敞,设备也还可以。所里有菜园、果园、羊舍、猪舍、养鸡场、鱼塘、蘑菇房,还有个小酒厂,一个漏粉丝的粉坊。鱼、肉、禽、蛋、蔬菜、水果不缺,白酒、粉丝都比外边便宜。只是精神生活贫乏。农科所在镇外,镇上连家小电影院都没有。有时请放映队来放电影,都是老片子。晚上,大家都没有什么事。几个青年技术员每天晚上打百分,打到半夜。上了年纪的干部在屋里喝酒。有个栽培蘑菇的技术员老张,是个手很巧的人,他会织毛衣,各种针法都会,比女同志织得好,他就每天晚上打毛衣。很多女同志身上穿的毛衣,都是他织的。有一个学植保的刚出校门的技术员,一心想改行当电影编剧,每天开夜车写电影剧本。一到216次上行夜车〈农科所在一个小火车站旁边)开过之后,农科所就非常安静。谁家的孩子哭,家家都听得见。
只有小魏来的那几天,农科所才热闹起来。小魏是省农科院的技术员。她搞农业科学是走错了门(因为她父亲是农大教授)。她应该去演话剧,演电影。小魏长得很漂亮,大眼睛,目光烁烁,脸上表情很丰富,性格健康、开朗。她话很多,说话很快。到处听见她大声说话,哈哈大笑。这女孩子(其实她也不小了,已经结了婚,生过孩子)是一阵小旋风。她爱跳舞,跳得很好。她教青年技术员跳舞,把他们一个一个都拉下了海。他们在大食堂里跳,所里的农业工人,尤其女工,就围在边上看。她拉一个女工下来跳,女工笑着摇摇头,说:“俺们学不会!”
小魏是到所里来抄资料的,她每次来都要住半个月。这半个月,农科所生气勃勃。她一走,就又沉寂下来。
这个所里有几个岁数比较大的高级研究人员一一一技师。照日本和台湾的说法是“资深”科技人员。
一个是岑春明。他在本地区、本省威信都很高。他是谷子专家,培养出好几个谷子良种,从“冀农一号”到“冀农七号”。谷子是低产作物。他培养的良种都推广了,对整个专区的谷子增产起了很大作用。他一生的志愿是摘掉谷子的“低产作物”的帽子。青年技术员都很尊敬他。他不拿专家的架子,对谁都很亲切、谦虚。有时也和小青年们打打百分,打打乒乓球。照农业工人的说法,他“人缘很好”。他写的论文质量很高,但是明白易懂,不卖弄。他高个外号,叫“俊哥儿”,因为他年轻时长得很漂亮。这外号是农业工人给他起的。现在四十几岁了,也还是很挺拔。他穿衣服总是很整齐,很干净,衬衫领袖都是雪白的。他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冬天也不戴帽子。他的夫人也很漂亮,高高的个儿,衣著高雅,很有风度。他的夫人是研究遗传工程的,这是尖端科学,需要精密仪器,她只能在省院工作,不能调到地区,因为地区没有这样的研究条件。他们两地分居有好几年了。她只能每个月来住三四天。每回岑春明到火车站去接她,他们并肩走在两边长了糖槭树的路上,农业巨人就啧啧称赞:“啧啧啧!这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岑春明会拉小提琴,以前晚上常拉几个曲子。后来提琴的e弦断了,他懒得到大城市去配,就搁下了。
另外两个技师是洪思迈和顾艳芬。他们是两口子。
洪思迈说话总是慢条斯理,显得很深刻。他爱在所里的.业务会议上作长篇发言。他说的话是报纸刊物上的话,即“雅言”。所里的工人说他说的是“字儿话”。他写的学术报告也很长,引用了许多李森科和巴甫洛夫的原话。他的学问很渊博。他常常在办公室里向青年技术员分析国际形势,评论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得失,甚至市里开书法展览会,他也会对“颜柳欧苏”发表一通宏论。他很有优越感,但是青年技术员并不佩服他,甚至对他很讨厌。他是蔬菜专家。蔬菜研究室主任。技术员叫岑春明为老岑,对他却总称之为洪主任。洪主任大跃进时出了很大的风头:培养出三尺长的大黄瓜,装在特制的玻璃盒子里,泡了福尔马林,送到市里、专区、省里展览过。农业工人说。“这样大的黄瓜能吃吗?好吃吗?”这些年他的研究课题是“蔬菜排开供应”,要让本市、本地区任何时期都能吃到新鲜蔬菜。青年技术员都认为,这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意义。什么时候种什么菜,菜农不知道吗?“头伏萝卜、二伏菜”!因为他知识全面,因此常常代表所里出去开会,到省里,出省,往往以去二来十天、一个月。
顾艳芬是研究马铃薯的,主要是研究马铃薯晚疫病。这几年的研究项目是“马铃薯秋播留种”。她也自以为很有学问。有次所里搞了一个“超声波展览馆”。布置展览馆的是个下放在所里劳动的诗人兼画家。布置就绪,请所领导、技术人员来审查。展览馆外面有一块横匾,写着“超声波展览馆”。顾艳芬看了,说“馆”字写得不对。应该是“舍”字边,不是“食”字边。图书馆、博物馆都只能写作“舍”字边,只有饭馆的馆字才能写“食”字边。在场多人,都认为她的意见很对,“应该改改,改改。”诗人兼画家不想和这群知识分子争辩,只好拿起刷子把“食”字边涂了,改成“舍”字边。诗人兼画家觉得非常憋气。
顾艳芬长得相当难看。个儿很矮,两个朝天鼻孔,嘴很鼓,给人的印象像一只母猴。穿的衣服也不起眼,干部服,不合体。整年穿一双厚胶底的系带的老式黑皮鞋,鞋尖微翘,像两只船。
洪思迈原来结过婚,家里有媳妇。媳妇到所里来过,据工人们说。头是头,脚是脚,很是样儿。他和原来的媳妇离了婚,和顾艳芬结了婚。大家都纳闷,他为什么要跟原来的媳妇离婚,和顾艳芬结婚呢?大家都觉得是顾艳芬追的他。顾艳芬怎么把洪思迈追到手的呢?不便猜测。
她和洪思迈生了两个女儿,前后只差一岁。真没想到顾艳芬会生出这么两个好看的女儿。镇上没有幼儿园,两个孩子就在所里到处玩。下过雨,泥软了!她们坐在阶沿上搓泥球玩,搓了好多,摆了一溜。一边搓,一边念当地小孩子的童谣:
圆圆,
弹弹,
里头住个神仙。
神仙神仙不出来,
两条黄狗拉出来。
拉到那个哪啦?
拉到姑姑洼啦。
姑妈出来骂啦。
骂谁家?
骂王家,
王家不是好人家!
岑春明和洪思迈家的宿舍紧挨着,在一座小楼上。小楼的二层只他们两家,还有一间是标本室。两家关系很好,很客气。岑春明的夫人来的时候,洪思迈和顾艳芬都要过来说说话。
顾艳芬怀孕了!她已经过了四十岁,一般这样的年龄是不会怀孕的,但也不是绝对没有。已经怀了三个月,顾艳芬的肚子很显了,瞒不住了。
洪思迈非常恼怒,他找到所长兼党委书记去反映,说:“我患阳痿,已经有两年没有性生活,她怎么会怀孕?”
所长请顾艳芬去谈谈。顾艳芬只好承认,孩子是岑春明的。(我猜到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件事真是非常尴尬,三个人都是技师,事情不好公开。党委开了会,并由所长亲自到省里找领导研究这个问题。最后这样决定:顾艳芬提前退休,由一个女干部陪她带着两个女儿回家乡去;岑春明调到省农科院,省里前几年就要调他。
顾艳芬在家乡把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孩。
对于这回事,所里议论纷纷:
“真没有想到!”
“老岑怎么会跟她?!”
“发现怀了孕不做人流?还把孩子生下来了。真不可理解,她是怎么想的?”
岑春明到省院还是继续搞谷子良种栽培。他是省劳模,因为他得了肺癌,还坚持研究,到田间观察记录。省电视台还为他拍了专题报导片。
顾艳芬四十几岁就退休,这不合乎干部政策,经省里研究,调她到另一个专区,还是研究马铃薯晚疫病。
洪思迈提升了所长,但是他得了老年痴呆症。他还不到六十,怎么会得了这种病呢?他后来十分健忘,说话颠三倒四,神情呆滞,整天傻坐着。有次有电话来找他,对方问他是哪位,他竟然答不出,急忙问旁边的人:
“我是谁?我是谁?”
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七日
汪曾祺鉴赏家读后感篇七
汪曾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以其温婉细腻的笔触和对乡土生活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于世。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亲爱的安德烈》、《老地主》等,以及随笔集《故乡情》、《经年的故事》等。汪曾祺的作品充满着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第二段:对汪曾祺作品的思考和体悟
汪曾祺的作品常以农村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智慧和善良。他深入人物内心,传递着对人性的关怀和对善良品质的赞美。在汪曾祺笔下,即使是平凡的村民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生活观。他的作品中有许多温馨而感人的故事,让读者产生共鸣。通过阅读汪曾祺的作品,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实细腻,同时也能更好地关注身边的人。
第三段:汪曾祺作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汪曾祺通过作品传达着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坚信人性是善良的,生活是美好的。他将对人性的赞美融入到短篇小说中,展现着那些普通人的善良和智慧。他在作品中关注农民,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意和对贫困生活的思索。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呼唤着人们回归朴素、善良的生活。
第四段:汪曾祺作品对当代人的启示
汪曾祺的作品虽以农民为主角,但其中蕴含的启示和教益适用于任何时代的读者。在如今物质丰富而精神匮乏的社会,我们渴望重新找回内心的善良和真实。汪曾祺的作品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通过他的笔触,我们可以看到坚持与勤劳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的艰辛和快乐。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思索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第五段:我对汪曾祺作品的个人感受
汪曾祺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不仅仅是风景的描绘,更是内心的一次抒发。通过他的作品,我体会到了生活中平凡而珍贵的点滴。同时,通过汪曾祺对人性的洞察和赞美,我也被他的作品所感动,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我读完他的作品之后,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更加珍惜每一个时刻,用心去倾听身边的人,尊重每一个劳动者。通过读汪曾祺的作品,我明白了,生活中的每一个平凡人都有着丰富而动人的故事。
汪曾祺鉴赏家读后感篇八
孔老夫子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食色性也”。这说明,吃东西和喜欢漂亮的事物是人的本性。因此,吃,也就成了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
古往今来,关于描写吃的文章多矣,然吾独喜汪曾祺先生的风格。究其根本,在于其文字中充满了对这世界的赞美与感激,对生活的热爱与真诚。
在《故乡的食物》里,作者重点写了一样平常不过的食品—炒米。文章一开头,作者引用了《板桥家书》中的一段话:“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此句一出,顿时让人觉得很亲切!处于社会最下层的人民,用一碗炒米,温暖着彼此的身体与心灵!
在《野鸭、鹌鹑、斑鸠、鵽》里面,作者描绘了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场景:“忽然,砰,——枪声一响,斑鸠应声而落。猎人走过去,拾起斑鸠,看了看,装在猎袋里。他的眼睛很黑,很冷”。短短数十字,充满了对弱者的悲悯,对鲜活生命消逝的愤懑与无奈,只有心中有大爱,才能流露出如此恳切的情怀!
《豆汁儿》描写的则是北京城底层人民鲜活的生活画面:“豆汁儿是制造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很便宜。有了豆汁儿,这天吃窝头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这是贫民食物。豆汁儿摊上的咸菜是不算钱的”。最有趣的一段在结尾处:有保定老乡坐下,掏出两个馒头,问“豆汁儿多少钱一碗”,卖豆汁儿的告诉他5分钱。“咸菜呢?”“咸菜不要钱。”“那给我来一碟咸菜。”寥寥数语,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顿时让人感到这世界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可爱,如此的让人留恋!
在《端午的鸭蛋》里,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与骄傲,甚至带一点狡黠的童趣:“我的家乡是水乡,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字里行间,若有若无地透着一点淡淡的乡愁,宛如茉莉清茶的芬芳,淡淡地弥漫在空气里。
在《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蚬子》以及《栗子》里,除了谈吃,还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剥蚬子的人家附近堆了好多蚬子壳。有一年修运河堤,按工程规定,有一段堤面应铺碎石,包工的贪腐了款子,在堤面铺了一层蚬子壳。前来检收的委员,坐在汽车里,向外一看,白花花的一片,还抽着雪茄烟,连说:很好!很好!”还有这一段:“河北的山区缺粮食,山里多栗树,乡民以栗子代粮。栗子当零食吃是很好吃的,但当粮食吃恐怕胃里不大好受。”这两段文字,疏放中透出凝重,为国忧思之情,为民慨叹之感,跃然纸上,将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作者自称)”的心灵,抒发的淋漓尽致!
相对于西式快餐的标准化、流程化和工业化,中餐更加像一门艺术。而凡属艺术,都大抵逃不掉绝响的宿命。在《肉食者不鄙》中,作者就抒发了对逝去的时光无比怀念的情怀。其中,作者提到了昆明的锅贴乌鱼时,便大发追慕之情:“护国路原来有一家本地馆子,叫东月楼,有一道名菜锅贴乌鱼,乃以乌鱼片两片,中夹火腿一片,在平底铛上烙熟,味道之鲜美,难以形容。前年我到昆明去,向本地人问起东月楼,说是早就没有了,锅贴乌鱼遂成《广陵散》。”其中,对于往昔岁月的.怀念,对美好事物的追思之情溢于言表。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真正的美食家,绝对不会暴殄天物。罗马暴君尼禄,经常在会见群臣时,手里拿着一个硕大的火鸡腿。我认为,这不是贪吃,而是放肆!西太后慈禧,每餐必有一百道菜,这也不是在吃,而是在摆排场!在《手把肉》里,作者一段话,道出了个中情怀:“蒙古人用刀子割肉真有功夫。一块肉吃完了,骨头上连一根肉丝都不剩。有小孩子割剔得不净,妈妈就会说:吃干净了,别像那干部似的!干部吃肉,不像牧民细心,也可能不大会使刀子。牧民对奶、对肉都有一种近似宗教情绪似的敬重,正如汉族的农民对粮食一样,糟踏了,是罪过。”真正爱吃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体恤民生的!
在汪老关于谈吃的系列散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五味》这一篇。这篇文章,以极其平民化的视角,以一个热爱生活的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味蕾,带着我们尝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文章中,不仅道出了酸甜苦辣的个中滋味,而且,为我们展开了一幕幕活生生的生活画卷。
写到山西人喜醋时,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一段蒙太奇式的描写来定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吃醋过年,真是一绝!
谈及南方人爱吃甜食,作者顺便纠正了一个人们心目中普遍存在的认识偏差:“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这段文字,足以为苏州菜正名,岂不美哉!
说到吃苦,作者特举一例:“有一个贵州的年轻女演员上我们剧团学戏,她的妈妈不远迢迢给她寄来一包东西,是择耳根,或名则尔根,即鱼腥草。她让我尝了几根。这是什么东西?苦,倒不要紧,它有一股强烈的生鱼腥味,实在招架不了!”看来,就算是在口味上兼容并蓄的汪老,也有消受不了的东西,实在令人莞尔!
在叙述吃辣时,作者追忆了西南联大的峥嵘岁月:“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然自得其乐,真个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最后,于酸甜苦辣咸之外,作者特写了一段中国人独爱的口味:臭。关于各种臭菜的做法与吃法,都写得妙趣横生,而最妙的就是一段关于臭豆腐的佳话:“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因为一个大人物年轻时常吃而出名。这位大人物后来还去吃过,说了一句话: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
汪老说过:“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在作者谈吃系列散文中,用疏朗清淡的笔调,写出了人世间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处处透着对这世界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惟有这份爱,才能撑起我们的内心世界,在纷繁芜杂的人世中,始终保持一份清明,一份淡定,不至于迷失了自己。用汪老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尽管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