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是一种常见的书面形式,用于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学术研究、商业管理、政府机构等。报告帮助人们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初中生物研修观课报告篇一
20xx-20xx年度生物教研组在学校领导下,在教务处、科研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全组教师团结协作、钻研业务、勤奋工作,现就本年度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教研组内培训活动4次,内容涉及高效课堂、怎样听评课、教师如何备课、课堂评价标准,考试大纲等。
2、每位教师听课节数均达到或超过20节。其中青年教师听课达到30节以上。
4、完成高考试题及模拟题共5套,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研讨,对今年的高考试题作出预测。
5、高一、高二作为基础学年在教研时侧重教材的知识梳理和学案的制作,共完成38份学案的制作。
6、高三在教研时侧重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时期、不同心理特点随时改变教学策略,以求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1、教研活动常抓不懈
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学期之初,我们就制定了较详尽的教研组工作计划,确立了整个学期较为明确的教学教研工作目标。明确提出并做到了教研常态化:坚持每周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包括业务学习、教学研讨、集体备课、互听课、互评课等方面。注重教研的实效性,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主题、有组织、有效果。通过有计划的教研活动,老师们的业务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2、集体备课认真进行。
教学中本组教师做到备课时坚持每周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作业、备实验。同时做好备课活动记录。无论是教研组的听课、评课都认真对待。在活动中,坚持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力争每堂课上得让学生满意、让自己满意。除此之外,不定时的讨论常常进行,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现有状况,大家及时交流,使教学少走弯路。高一、高二生物教学始终坚持使用学案。收到较好的效果。
3、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教师收获颇多。
本学期共进行4次培训,内容分别内容涉及高效课堂、怎样听评课、教师如何备课、课堂评价标准、导学案的制作等。通过培训为全组教师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指明了方向。
4、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本学期各学年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的不同的,开展了生物手抄报展、生物学科知识竞赛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拓宽了视野。
5、加强教研组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做好新教师带教工作
作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韩伊华为全组教师做出了榜样,她备课在前,批改作业在前,深入班级在前,在教学上一丝不苟的精神,经常带病工作,是所有青年教师学习的楷模。刘金厂老师总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授课教师准备好实验药品仪器,为生物实验课的按时进行做好了保障。张丽丽、刘金玲、李丹、谭秋菊、宋洁等年轻教师在工作中积极上进、勤勤恳恳、努力向老教师学习,深受学生的爱戴。韩钊老师承担教务处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高三繁重的教学任务,她的工作态度在全组中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1、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中有个别内容没有如期进行。
2、试卷讲评的模式应改进,在今后的教研中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3、每人一课的活动可以继续进行,但授课的内容不应自选,可改为针对某一主题的授课比赛,这样更能增强教师的积极性。
一学期结束,总结教研组的工作,可以概括为,"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短短的12个字充分概括了我们教学教研的方向与精髓,唯有我们在这浩瀚的教海中乘风破浪、勇于开拓,才能在课程改革的瞧石上激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
初中生物研修观课报告篇二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能力应与传授知识并举,也就是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人们常把观察能力称为智力的门户。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一) 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分析显示,我校七年级学生科学观察能力一般,观察的全面性、思维参与度和观察记录水平急需提高。
二) 教学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 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利用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改变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 学生的观察兴趣浓厚,掌握了基本的观测方法。
2、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学习成绩较前有很大进步。
1、 因受教学进度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时间有限。
2、 学生的观察兴趣有逐渐减退的现象。
3、 学生观察的耐心不足,出现蜻蜓点水的现象。
1、 精心备课,挖掘每节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机会,分步进行。
2、 深化新课程改革,以全新的学生易接受的教育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3、 经常引导学生进行野外观察和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初中生物研修观课报告篇三
调查目的:部分了解生物种子和它的传播途径,增长知识
调查方法:和家人一起去乡下调查。
调查结果:下表
植物名称传播途径观察情况
1苍耳每当秋天它的果实成熟后,就会找机会用自己身上的小钩子牢牢钩在碰到它的人或动物身上,借机远行,掉落在其他地方生根发芽。一般生长在田埂,山道旁,草丛中,长得很矮小,很常见,苍耳子外形是椭圆的绿色球体,外面长满了小刺,就像刺猬一样,刺的.顶端长了很小的钩子,威力非常大,只要稍稍一碰,就会沾上衣服,成熟的种子听说附着力更强。
2凤仙花:
一种常见的家庭室外栽培花卉。蒴果,果实成熟开裂之际会产生弹射的力量,将种子弹射出去,属自体传播。自体传播种子的散布距离有限,但部份自体传播的种子,在掉落地面后,会有二次传播的现象发生,鸟类、蚂蚁、哺乳动物都是可能的二次传播者。
3蒲公英:
菊科植物蒲公英的瘦果,成熟时冠毛展开,像一把降落伞,随风飘扬,把种子散播远方。借风力传播。4谷子:
靠鸟类传播的种子。鸟类啄食的种子可能漏下或将种子吐出或排泄。靠鸟类传播种子的植物是比较先进的一群,因鸟类传播种子的距离是所有方式中最远的。
结论:各种植物自身生存繁衍因为必须适应环境,通过漫长的进化和演变,其种子发展出各不相同的传播途径。
初中生物研修观课报告篇四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材料用具:
显微镜、e字玻片(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永久玻片、擦镜纸、纱布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也可以用印有“e”字的薄纸片制成)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1、注意安全,不要损伤显微镜、目镜和物镜。2、材料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将玻片压好。3、下降镜筒时,不要注视目镜,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镜头。
4、取下玻片标本时要小心;
5、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4.根据观察,概述组织的共同特点,形成组织的概念。材料器具:
显微镜;扁平上皮、立方上皮、柱状上皮等上皮组织玻片;横纹肌、骨骼肌、心肌等肌肉组织玻片;骨、软骨、血液、韧带、肌腱、脂肪等结缔组织玻片;神经组织的玻片。
1.根据教师提供的玻片,逐个在显微镜低倍镜下认真观察,注意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细胞间的联系特点。
1.上皮组织一般都分布在人体的什么位置?想一想,上皮组织有什么主要的
功能?
2.神经组织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构成神经组织的细胞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与这种功能相适应?3.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给组织下定义。
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并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二、对光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2、转动遮光器,选择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3、一眼注视目镜内,一眼睁开,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通过目镜看到白亮视野后并报告教师。
1、取下涂片并复位。2、用纱布擦拭显微镜外表。
3、转动转换器,让两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降至最低位置。4、将显微镜放回镜箱。
1.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2.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尾鳍色素少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
1、检查实验材料用具
2、仔细检查实验材料用具是否齐全3、取放、组装、调试显微镜
4、取放显微镜的步骤、方式是否正确;组装、调试显微镜的方法是否科学。
1、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2、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并在尾鳍上放载玻片。3、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4、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注意观察血液在这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5、注意观察管径最小的血管是由什么血管分支而来的,它最终又汇入什么血管中。
1将显微镜复原,放回显微镜箱。
2将培养皿、滴管等冲洗干净并清洁实验桌面。
1、是否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2、是否露出小鱼的口和尾部。3、小鱼的尾鳍是否平贴在培养皿上。4、是否在小鱼的尾鳍上放载玻片。
引课:提起鱼,大家都不陌生,鱼在水中能自由自在的游动,既能向前游动,又能上浮,下潜,还能转弯以及停留在一定的水层。那么,鱼在游泳中各种鳍起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方法一:模型模拟法(当不能用直接实验法做实验时,可以用模拟实验代替实验法,即用模型代替实验对象进行实验,模拟实验的缺点是:其研究结果易受模型的局限,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可靠。一般来说模型与实验对象的相似程度越高,实验的效果越好。)方法二:剪除鱼鳍法(太残忍)方法三:捆扎鱼鳍法注意事项:(对实验材料用具的选择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如对鱼体大小的选择,捆绑鱼体的夹板和线绳的选择等。经实践证明鱼体大小以6~10cm长为宜,捆绑鱼鳍用纱布较佳,捆绑鳍用轻且不易滑脱的材质为宜,如用轻的木片、塑料片等。要鼓励学生自行完成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验探究鳍对鱼运动的作用时,应引导学生想办法只对单一因素进行观察,而限制其他因素的干扰,即分别探讨某一种鳍对鱼的作用,并作好实验记录。)下面我们就来开始我们的探究过程:
用,背鳍能防止鱼体侧翻;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决定运动的方向。
实验材料及用具:四个玻璃缸、四条大小相同的鲫鱼、轻的木片或塑料片、细绳子、纱
布。
1、在四只大玻璃缸上分别标上a、b、c、d,然后注水,水的高度为缸高的三分之二左右。2、对三条鲫鱼做如下处理:
现象:a缸中的鲫鱼能够向前运动,但左右摇摆不定,不能转向,不能掌握平衡。
b缸中的鲫鱼能够向前运动,但鱼体侧翻,不能维持鱼体的直立状态。c缸中的鲫鱼能保持鱼体平衡,但基本上没有前进。d缸中的鲫鱼既能平衡身体,又能自由自在向前游动。
臀鳍: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若失去,身体轻微摇晃。
腹鳍起到稳定流经身体的水流的作用,也有平衡和稳定的作用。
初中生物研修观课报告篇五
听了康老师的课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的亮点:
1.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把握到位,知识目标明确,知识目标在授课的过程中实行的较好,同时注重了学生的能力培养,较好地发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安排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内容合理,严谨,对教学内容分析、处理恰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环节连贯、紧凑。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难点把握准确。课堂结构能按学生的实际而设计,并能有创新精神,内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对学生有吸引力,这充分体现了康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严谨的教学态度。
3.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适时、适度,提高了教学效率,课件的使用,节省了很多时间,还进行了板书设计,明了的体现了本节课的'重点。
4.课堂效果:教学任务按时完成;课堂气氛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主动参与和配合教师教学。
5.教师素质:生物学基础理论扎实,教学中无科学性错误;仪表端庄,教态自然,举止大方;语言准确、生动、严谨,形体语言自然、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