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读童年有感篇一
在以前,每当我遇到一些小挫折时,我一定会大喊叫苦,但现在,我就感觉我的挫折只是小小的考验,这种感觉是在我读了《童年》后才有的。
《童年》反映高尔基先生在父亲去世后,在外祖父家度过的岁月。他在那里看到舅父们为了家产争吵斗殴,那些令人作呕的丑事。
这不仅让我想起《三毛流浪记》中的主人翁三毛,他的遭遇比高尔基先生的童年更加悲惨。三毛从小就在上海流浪,饱受饥饿,惨遭富人的欺凌,同时体现当时上海嫌贫爱富、见钱眼开的社会,也体现出三毛善良、诚实、有同情心的高尚品质,让我们每个都为三毛的遭遇而感到同情。
他们不幸的遭遇让我联想到我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从小就过着无有无虑的生活,可以说是要什么有什么,不愁吃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高尔基先生虽然可以说也不用为吃饭而烦恼,但舅父们的斗争让他们吃饭都吃不香,还为随时挨打而担忧。
我们住在宽敞明亮的房间,夏天可以开空调,冬天可以盖着厚厚的棉被。我们可以睡在柔软舒适的床上,而高尔基先生只能睡在阁楼,睡在硬硬的床上。
我们可以毫无顾虑地安心学习,进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而高尔基先生只能在空余的时间学习,如果不符合外祖父的要求,还要挨打挨骂。
我们与高尔基先生的童年相比,真是幸福得多。因此,我应该珍惜我们眼前的幸福。
读童年有感篇二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作家,生于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饱尝人间的辛酸。他来自社会底层,自学成才,登上文学圣坛,成为前苏联最著名的作家。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一部,是他中期创作的代表作,内容包括了高尔基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
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的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点性特征,特别是描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基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仅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社会底层普通人物的美好心灵,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辉煌,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
《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就是阿廖沙的成长。他三岁丧父,被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他性格暴躁,自私贪婪;两个舅舅也粗野不堪,自私至极。在这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家庭中,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压得幼小的阿廖沙喘不过气来。但仍有许多善良、正直的人给了他正确的指引和支持,使他看到了光明。他们都是阿廖沙的良师益友。正是这些善良、平凡的人哺育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和反抗精神。
《童年》是一部展现俄罗斯一代新人成长过程的作品,今天我们阅读这部作品,对于认识十九世纪俄罗斯劳动人民经受的苦难,认识人性的善与恶,对于培养审美情趣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读童年有感篇三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很多中外名著,其中有一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就是高尔基写的《童年》,故事主要叙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从父亲死后到被外祖父抛弃的那段悲惨的童年生活。
阿廖沙的父亲早亡,他跟随母亲来到外祖父家。可是外祖父不喜欢他,还经常打他,只有外祖母像天使一样照顾他疼爱他。后来母亲再嫁,外祖父家渐渐衰落。阿廖沙不得不和别的孩子一起去偷木板养活自己和家人。弟弟和母亲的去世这件事情让阿廖沙再次体验到失去亲人的悲痛。外祖父也变得越来越暴力,越来越无情无义,最后外祖父嫌弃他是个累赘,将他赶出了家门,从此阿廖沙过上了四处漂泊的生活。
阿廖沙这种遭遇也令我很难过。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丑陋:外祖父吝啬、专制、暴力,动不动就把孩子和外祖母暴打一顿。阿廖沙的两位舅舅为了争夺家产反目成仇,还想杀掉自己的亲生父亲,继父凶狠残忍常常对母亲进行毒打。阿廖沙对继父充满了仇恨。阿廖沙生活的那个小家庭其实就是当时德国社会的缩影:残酷、黑暗、充满着暴力。外祖父始终自私冷酷对亲人的苦难他无动于衷。随着母亲的去世阿廖沙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儿,过上了更加悲惨的童年生活。
我很同情阿廖沙,他才那么小,就承受那么大的压力:被家里人欺负、被家里人打,想看书的时候,就只能偷偷的在没有人的情况下看,如果看见了,就要被打,唉。如果我生话在那个年代,肯定也会像高阿廖沙那样被大人们虐待,不过幸好我生活在21世纪,哈哈!我暗暗庆幸自己生活在21世纪。看看我们,丰衣足食,不愁吃不愁穿,多幸福啊,而我们却生在福中不知福,有时犯错了,向爸爸妈妈发发嗲,就蒙骗过关了。生活得像个小皇帝、小公主一样。上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个考上北大的大学生,20几岁了,什么事情都要依靠父母,连日常的事情都不会做,早上吃饭的时候,鸡蛋都是妈妈在剥,记者问他:“你为什么不自己剥鸡蛋呢?”而他却很淡定地说:“我不会剥鸡蛋。”他们被父母溺爱的失去了自理能力。
《童年》这本书个我很大的启发,我建议大家也可以看看,里面的内容可真是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读童年有感篇四
《童年》这本书是由高尔基先生先生写的作品。此书介绍了一个名叫阿辽什卡的小男孩的童年,下面是我的读后感。
阿辽什卡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这令他的母亲伤心不已,而且也很少跟啊阿辽什卡讲话了,在那段时间,只有他的外祖母对他还是那么温柔可亲,于是他准备去外祖母家——尼日尼。
到了外祖母家,他见了外祖父,外祖父非常瘦小,胡子是金黄色的,鼻子是弯的,眼睛是绿的。他还认识了米哈咯舅舅、雅可夫舅舅、娜塔莉娅舅妈,两个都叫萨沙的表哥,还有卡杰琳娜表姐,这些都是他的家人。
书中有一处地方令我很感动:有一次,阿辽什卡和他的小伙伴茨冈犯了错,要挨外祖父的打。茨冈拿自己的胳膊挡,如果把树枝挡断的话,趁外祖父去拿第二根树枝的时候他就可以拉阿辽什卡走了,可没想到树条太软,根本挡不断,外祖父猜透了他的心思,生气了,就暂时放过阿辽什卡,把茨冈暴打了一顿。唉,都说好人有好报,现在变好人无好报了。要换做我是茨冈,我不会去替阿辽什卡挡的,我觉得茨冈长大后一定是个讲义气,有担当的人。
这本书我非常喜欢,它使我懂得如何珍惜友情,如何珍惜亲情。以前,我很自私,不愿帮妈妈做家务,有好吃的也不愿与大家分享。现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决心向小主人公学习,以后帮妈妈分担哭苦累,跟大家和睦相处,不再自私。
读童年有感篇五
上三年级时,我们读过一篇课文,题目是《小摄影师》。
这文章让我了解到了高尔基是个非常有耐心、非常热爱、关心下一代的大文豪。曾想当然地认为,高尔基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著名的大作家,之所以有着这样的品质,无疑是他的童年一定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接受着高等教育,同时,有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陪伴着。直到今年暑假读了他的《童年》,颠覆了我当时的`猜想。
《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捧着《童年》一书,细细阅读着高尔基爷爷写下的文字,我无时无刻不是被里面的一个个粗暴残忍的画面所压抑……高尔基出生在俄国斯下诺夫哥罗德市的一个木工家庭,三岁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有一天,高尔基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外公先去打萨沙,把萨沙身子打得起了一道又一道的红杠杠,让萨沙逼供出了事实。外公正准备开始打他,外婆阻止了外公的举动,可粗暴的外公,把外婆撞倒在地,将高尔基一把夺过,带到长椅边,高尔基挣扎着,外公又把他扔到椅子上,把他的脸摔破了,外公接着打,直到把他打得昏死过去。在这本书中,这样的记录比比皆是,处处是抽打的场面。有人说,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同时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高尔基从小就在恶劣的环境中生活,一般人绝对因此而堕落,可高尔基不但没被生活压垮,反而当上了流芳百世的大文豪,是他的那颗光明的心没有动摇,没被这黑暗的生活所污染、吞噬。我们来分析一下,高尔基的生活环境非常地恶劣:重婚的妈妈、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的外公。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高尔基打得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一场。在这样的环境下,高尔基幼小的心灵能不觉得恐慌和不安吗?但高尔基却没有任何叛逆行为,这么强硬的心理,才是高尔基真正的成功关键所在,但成功者的背后总站着一个给予他力量的人,外婆就是其中之一。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她经常在床头给阿廖沙将故事,为了保护高尔基,外婆也遭了不知多少次外公的毒打,有一次发卡都被外公狠狠地打进肉里。外婆给了他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高尔基始终保持着不灭的信心,他因此创造了一个神话。
正如高尔基所说的那样——我一生所主张的,就是生活,对人们必须抱持积极的态度。与高尔基相比,我的童年是那么充实有趣,在家中有亲人的宠爱,学校有老师的关爱与教导,以及同学们的陪伴。许多孩子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做“打”,更谈不上被鞭子抽打的滋味。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给自己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读过这本书之后,我的心中不免又增添了一股对高尔基深深的崇敬之情。
《童年》,我找到了答案,高尔基关心下一代,或许正是因为他悲惨的童年生活,更使得他加倍喜爱那些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希望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