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童谣公开课教案篇一
小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热爱仅处于模仿,往往只注重打球的观赏性,基本功相对粗糙。怎样去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又掌握一定的篮球技术,应该是篮球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节课以篮球的传球,三步上篮基本步伐练习为教学内容,通过游戏的形式,在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基本技术。通过“学中玩,玩中练,乐中育”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体验成功。培养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的态度和行为,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
在课程设计上,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练习的同时也了解篮球的相关的知识。准备活动改变以往的课堂常规模式。带学生饶篮球场的各边线跑动,首先熟悉球场,并对球场的区域讲解。在传球练习之前设计了一个传球接力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球感及团队协作意识。通过游戏导入到本节课内容。三步上篮的教学这节课主要强调步伐的节奏。效果应该比较明显,80以上同学通过这节课能掌握上篮基本步伐。
下面谈几点上完课后的几点反思:
1.在分组练习时分组要合理。在传球游戏的时候,运动能力比较强的女生都
集中在第一组,这样导致了第二组的女生做练习时没有积极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兴趣打了折扣。以后应采用调队的形式或随机选组员的形式分组,提高后进生的积极性。
2.考虑学生基础的差异。上课时出现个别同学积极性不高。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样,身体能力,接受能力都有差异。男生平时接触球较多,在上篮练习中就显的比较轻松,很容易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后在备课中,应该做更多的考虑。
3.加强自身的体育基本素质。
童谣公开课教案篇二
本学期,期中检查已经拉下帷幕,这说明,半学期已经过去。时间真叫快啊!
本次我园的期中检查内容是上一节体育活动,目标由教研组长定:如自选一节体育活动;投掷;一物多玩;以自身为中心上一节体育活动。分了三个等次来进行的。而我呢?属于第二等次,为此我的内容就是投掷,这个内容我是提早一星期拿到的,一拿到这内容,首先,我对投掷进行分析,什么是投掷?在体育活动中投掷是如何定位的?接着我的选择是在小班上,小班下学期幼儿的实际水平如何呢?我又进行分析,然后找资料,最后我的选择上的活动内容是小班体育活动《快乐的流星球》。选择这节活动时,我是这样想的,体育活动吗?我就是根据幼儿园的体育器械来进行选材,有什么材料,我在设计活动时就往这方面考虑,让我们的体育器械真正发挥它地作用。
整个活动下来,我感觉上得不够理想,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教师的提问;细节问题的`考虑欠缺,如队伍的排列及站位;投掷地内容过多,如对一个点进行练习。这样活动下来效果会好点吧!我想,只能说,教师考虑不周,各环节只是心里想着,可操作起来与心里想着有点出入,为此也就出现了与我想得不一样的情景。
一星期体育活动下来,听了大家的活动,从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没想到也不是我一个人这样,大多数的老师也是这样的,大家也有很多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吧!可最终一点,什么是体育活动,怎么样上才是一节体育活动,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好好地考虑一下,在以前的教学中应该如何改正,希望大家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
童谣公开课教案篇三
执笔:吕雪芳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少不了提问,提问是成人与孩子共同阅读并交流互动的重要途径之一。缺少了有效的交流,就无法了解孩子的阅读需求与现状,更无法推动孩子继续阅读与思考。因此,在各类阅读活动中,提问的设计始终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对于中班孩子而言,怎样的提问才是最为有效的呢?通过多次的阅读活动教学,我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总结出来与大家共享:
1.“步步推进”式的提问。
即将复杂的情节点进行梳理,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设计一连串有联系的提问,帮助孩子逐步深入理解,最终拨开云雾,理清头绪。如在阅读故事《第二块蛋糕》的第二个情节点时,我们可以以这样一组提问,来启发孩子思考。“小动物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做蛋糕?”“这次小狐狸抢走了蛋糕,小动物们为什么都笑了呢?”“猜猜,狐狸的下场会是怎样的呢?”,通过一连串的问题,有效分解了故事理解中的难点,不仅使不同能力的孩子最终都能理解这个故事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梳理了思绪,习得了有序思维的方式。
2.“天马行空”式的提问。
考虑到中班幼儿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占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阅读后的交流中,还是应以开放性的提问为主,提供幼儿大胆讲述不同见解,且不会受到太多思维局限的表达机会。如:故事“《贪吃的哈罗德》中的提问:“小动物在哈罗德的肚子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图画故事《幸好只是一个梦》中的提问:“小刺猬看到大苹果会怎么想呢?”等等,这类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也就不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又而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已有经验,大胆的想象和猜测,并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不同于他人的看法。这样的提问方式有助于幼儿用想象来补充故事发展中的空间。
3.“旁敲侧击”式的提问。
童谣公开课教案篇四
捏面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贴近大自然,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他不仅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传统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教育,还能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及创造性,使孩子健康活泼地成长,在面团中寻求到快乐。但它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已经对我们现在的孩子们来说越来越陌生,我想通过这一活动让孩子萌发对民间艺术的一点热爱。
从活动中我们也看出,孩子们对捏面人活动是很感兴趣的,能提高幼儿小肌肉群的灵活性, 和一定的美学素养,并能使幼儿积累一些初步的立体雕塑技能。以往的活动都以实物范例为主来引导幼儿操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独立创造性,违背了当代幼教界提出的自主学习,幼儿被动地学,学得辛苦。这次活动,我们试图在指导方面突破以往的“范例+临摹”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用启发引导的方法,以一种新技能为主线,让幼儿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喜欢的、拿手的,逐渐掌握一些基本造型。从而促使幼儿自主地尝试,学习,积累。
整个活动是宽松、自由的,活动中有自由的(原有基础),也有要把握的(提升),这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种提升。
我们不是正在研究活动中的.“趣中求效”吗?“趣”字,那本次活动的这个主题就很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其次活动的材料:染有颜色的面团、铅笔。利用这些材料和工具进行立体创作,孩子们觉得很有趣,还有把桌子排成一长排,会给孩子感觉就像在一个作坊里创作、非常宽松、自由,也会使孩子们觉得很有趣、很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效”字,第一,我想从孩子们对活动的热情就可以体现这个字,其次是对新技能的习的,也能体现出活动的有效性。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通过以儿歌的形式进行相互介绍、欣赏,并通过老师的肯定,为孩子们树立了更大的自信,也积累了更多的捏面人经验。
童谣公开课教案篇五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幼儿的周围,大自然中,处处都表现出生机勃勃,变化万千:红红的花、绿绿的草,枝头的嫩芽、飞舞的蝴蝶和暖暖的阳光、柔柔的春风,到处充满春天特有的景象。幼儿置身在春天的自然景物之中,真切地感知春天来了,春天多么美!
在《春天来了》这个主题中,我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通过看、摸、闻、听等多种途径与春天互动,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逐步地亲近和喜爱大自然,并学习用多种途径表达、表现出自己对春天的情绪、情感、感知和体验。
在开展的过程中,我开展了《下春雨了》这个内容,它是一个诗歌内容,主要以动物在春雨中的不同的活动分为两段,小鸭、小青蛙、小鱼儿生活在水里,喜欢雨水。通过动物形象,形象地简单地描述让孩子们感受春雨所带来的快乐气氛。
在开展的过程中,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活动目标设计为:1、通过欣赏诗歌,初步了解下春雨时,小动物不同的活动,感受春雨带来的快乐气氛。2、学习用身体动作,大胆地表现小动物和小朋友们的活动。3、让孩子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春雨。重点:通过欣赏诗歌,初步了解下春雨时,小动物不同的活动,感受春雨带来的快乐气氛。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主要分成三步:理解——欣赏——迁移。一、根据动物不同的特点,了解它们在春雨中不同的表现。这里教师主要采用活动式的教具,将诗歌的内容分解化了,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孩子的操作,以及教师用儿歌的语言进行小结,带给孩子初步的感受。二、运用投影仪,让孩子完整地欣赏儿歌,感受春雨带来的快乐气氛。这里我们结合实际注重了对幼儿自我保护的教育。师:“你们喜欢春雨吗?那你们到春雨中去玩的时候,该学哪些小动物?为什么?”提醒幼儿要学会保护自己。三、讨论:让孩子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春雨。教师可以现场将幼儿选择的图片用诗歌的语言来表述。
我对这个活动设计的思考:1、活动内容的选择能结合现在的主题活动与季节,有一定的适宜性。2、采用图示分解法能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又注重给孩子完整的欣赏,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3、能借助动物的形象适时地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以及互相帮助的情感引导。我还将形象的语言、动作、表情把幼儿的思维纳入到诗歌丰富的内涵中去,帮助幼儿把描述的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生动的书面语言上,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当然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活动开始前的导入,我的目的是让幼儿感知小雨点,我先让幼儿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雨声),然后请他们来说,但很多小朋友都听不出是雨声,有的说是大海发出的声音,有的说是哗啦啦的风声,还有的说厂里的机器声,这真让我大吃一惊,因为我根本就没考虑到孩子们会这样回答,其实孩子们回答的都很有道理,但怎样把这些声音引导到是下雨时发出的声音,由于我比较急促,所以没能给孩子更多的时间来说,而是直接通过做了一个下雨的动作,提醒孩子说出答案,教学机智显得不够灵活,这是一个不足;另一个遗憾的环节是最后的创编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雨点,沙沙沙,它像个调皮的小娃娃,唱着歌儿还会落到哪呢?”小朋友们纷纷高举小手,有的说会落到草地上,有的说会落到树林中,还有的说会落到小动物的身上,气氛十分活跃,这时我想,如果我事先能准备好几幅图,可以是树林或者是草地的,然后将新编的诗句组成到新的诗歌里来,最后再完整地读一读,那该多好呢!
反思到自己不足的地方,相信自己会在接下来的活动中逐步改进,使自己有一个逐步的提升。由于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幼儿有更多的尝试机会,来体验不同的学习,相信我和孩子们会更积极的去完成每一个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是相互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