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成比例线段教案篇一
本节课由学生牵拉细绳的活动出发,抽象出数学模型,引申出线段的概念,进而利用flash动态演示由线段得到射线和直线的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联系;学生还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进一步发现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得出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整堂课上下来,有很多不足之处,设计练习的层次不明,训练不到位,课堂调控不够灵活,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在现实中找不到直线”这样的问题,事先并没有好好地去思索,自己的几何语言教学不够精炼、准确等等。虽然课堂上学生对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很好,但还是有少数学生对它们的几何语言表示稍显困难,往往用一个大写的字母或者一大一小的两个字母就表示线段、射线、直线;在按语句画图的练习中,仍有少数学生读不懂题目的要求,不知从何下手。也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在小学已有的对直线、射线、线段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再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性质及表示方法,有吃“夹生饭”的感觉,教材能否一次性安排完直线、射线、线段的内容,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重复性的教学。
成比例线段教案篇二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本节课改变了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而是从直接描述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中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让学生直观了解什么是线段,并通过与曲线的对比知道线段“直”的特征,从而逐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从实物到联想,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引起质疑提出疑问,通过讨论来提高认识。整节都是让学生从观察实物到想像、推理、讨论。如对线段属性“端点”的认识,让学生联想到细细的自来水,雨线等。整节课学生想像、质疑、讨论,我没有以知识垄断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参与研究,师生互动,互相启发,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能力,学生在课上兴趣盎然,喜欢数学。
成比例线段教案篇三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是几何中的重要定理,也是一条重要轨迹,在几何证明、计算、作图中都有重要作用。一节课下来,反思自己的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创设情境
从实际问题建水电站问题,即将水电站建在何处到在河同一侧的两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短?出发引出课题。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首先从“画一画”活动开始让学生动手操作,接着学生自己去测量、猜测结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验证定理的正确性并引导挖掘出逆定理,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
3、注重学生几何语言的训练
在学生总结出定理和逆定理后,引导学生根据文字结合图形写出它相应的几何语言,为做证明题时的推理打下基础。
通过几何语言的表述强调今后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存在,证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时,直接用这个定理即可,不用再证三角形全等而得出,防止学生应用时走弯路。
1.课堂时间分配上,前松后紧。为了让学生理解两个定理内容和几何语言叙述,在判断题和辨析题上花时间较多了点,而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应用上,时间较紧张。
2.练习设计上,有关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基本作图涉及的内容少。
3.在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逆定理进行证明时,由于证明的思维方法平时很少接触,所以没敢让学生自主探究,而是老师提示方法,缺少了学生对逆定理证明的思维,一部分学生的错误思维没有暴露出来,不利于学生对逆定理的理解。
成比例线段教案篇四
本节我没有按照课本顺序讲解而是设计了以下过程:
1、讲解垂直平分线尺规画图的方法开始,然后让学生探究理论依据;
2、练习画垂直平分线,然后动手测量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进而得到性质;
3、还是利用尺规作图,让学生找到画图最关键是保证半径相等,也就是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根据理论依据得到点在线段平分线上的判定方法。同时解决证明直线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要同时证明两点都在垂直平分线上。
通过做练习来看整体效果较好。
成比例线段教案篇五
一、说教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2、难点:角的形成。
学生准备:活动角、一副三角尺。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说教学程序:
1、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2、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初步认识角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三、说教学程序
一、评价欣赏线条美
1、同学们,你觉得今天老师穿的衣服怎么样?漂亮在哪里?
(分析:教师创设学生喜欢的线条情景图,引出了直线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射线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贝,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手电筒)
你用数学的眼光看它是一条什么线?
你能把这条线段画下来吗?
介绍一下线段。
2、打开手电筒,请看,这线穿过窗户、透过云层、射向宇宙
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能想象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吗?
你能把他画下来吗?(指名画出不同的)
你觉得谁画的比较合理,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到过这种线吗?
我们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线叫-------射线。
三、认识直线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宝贝,想知道是什么吗?(另一把手电)
你猜猜老师会怎么玩这两个宝贝?能玩出什么来?
1、拼、打开成一直线,有什么想说的吗?(两端无限延长)
2、你能画下来吗?
3、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三种线,你能用动作和语言相结合把他们表示出来吗?大家一起来做一做。
4、在你看过的书或看过的电影中有没有象直线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的情况?
四、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
1、看黑板上的图说一说,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
2、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3、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板书:
图形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线段
都是
直的
2个端点
有限长
射线
1个端点
无限长
直线
没有端点
无限长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5、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1)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经过一点能画几条直线呢?
学生动手操作。说明: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那么经过两点能画几条直线呢?
学生动手操作。说明:过两点只可以画出一条直线。
(3)打开书16页,了解这个知识的实用性,并指名说说生活中的例子。
(分析: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6、完成想一想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中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7、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
五、认识角
老师还要玩这两个手电筒,你再猜猜老师还会玩出什么?
1、拼成角。打开电筒。
2、你想象得出这个图形吗?(板书: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5、画角时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教师演示
6、学生练习画角(指导学生画不同方向的角)
7、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8、角的两边可以延长吗?为什么?角的大小改变了吗?
9、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
10、学生练习书写。
(三)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分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判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了新的比较方法。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长方行去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设计让学生在身体上找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四、课堂小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成比例线段教案篇六
本节课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并注重数学知识和生活的紧密相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一开始就在创设的学生数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探索问题,自然的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线段的大小比较;在比较的方法上也有时让学生得出比较方法,此时设计了一个“两个同学的身高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一些办法,教师适当引导就可以得出比较方法;课中让学生反复动手操作,熟悉掌握方法,恰当引出“线段中点”的定义,让学生在动手中摸索并熟悉工具的运用,和线段和、差作图的策略和方法;在一组练习题中让学生加深理解;并在思维上进行升华拓展,为以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也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让学生情调动手操作去主动地获得性质方法,并学习用语言描述出事实结论;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探索;小结交流所学所获所感。整节课呈现一种层层推进的节奏,环环相扣的衔接,也让学生经历了“实际问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解释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过程。
整节课的设计中既注重了平面几何的.起步,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强调“知识源于生活”,从直观经验到理性验证,问题的设置都体现了这一点;反复让学生动手操作试图强化知识的形成与过程的体验,让学生在动手中去摸索方法,并归纳形成理论。在动手中去体会工具的使用和表述,结论方法的得出使学生能够理解并体验深刻的。符合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平面几何刚刚起步的基础性工作,做好中小学的衔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