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首先必须开头要开门见山,既要一下子抓住听众又要提出你的观点,中间要用各种方法和所准备的材料说明、支持你的论点,感染听众,然后在结尾加强说明论点或得出结论,结束演讲。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演讲稿,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演讲稿,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法官事迹报告会演讲稿篇一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当一个老人悄然离去,魂归故里,去拥抱属于他的那块热土、那座青山时;当胡锦涛牵挂他、肯定他、全国各地在称赞他、学习他时;当人们触摸着他栽下的树,望着他披绿的林海时;当人们走进他栖身的油毛毡棚、掂量着那简陋的栽树工具时……。这些无不引发我们太多的思绪。
一切的一切只因为杨善洲老书记的于人之大诚,于党之大忠,于民之大爱,这些也成就成就了他的大善,而他的这种大善是骨子里固有的,更是后天在实际工作熔炼出来的。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谈风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孩子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关心、热爱孩子是教师最基本的天职。在活动中,以尊重孩子、热爱孩子为出发点,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使孩子们愉快茁壮地成长。
总之,只要每位教师都负起应负的责任,遵循教师规章制度,多奉献一点爱心,像善洲老书记一样,甘于清贫,经受考验,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切都将美好起来。我坚信只要承担了我所承担的责任,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法官事迹报告会演讲稿篇二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针对党内大量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现象,以解决作风问题入手,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杨善洲同志在为民务实清廉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务实是他的工作作风,是他的优秀品格,他的一生政绩就是干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如何发扬杨善洲的务实作风,结合自身和工作实际,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学习杨善洲恪守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在推动科研转型中,发扬务实的作风
社科事业是党的事业,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学习杨善洲就是要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各项工作。务实的基础在于求真。要规划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发展,首先要非常了解实情,把握存在问题的真实性、解决问题的环境和条件,才能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和目标。社科院从性质来看是务虚的机构,怎样做到务实,怎样发挥好智库的作用,我们提出通过建机制,促开放来进一步转变科研发展方式,使科研工作进一步从基础研究为主向有学理支撑的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转变;从单纯的理论研究向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转变;从满足自身爱好的研究向为党委政府和社会服务的研究转变。更加注重研究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加强前瞻性、战略性问题,以及有地方特色的理论问题研究。
二、学习杨善洲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在创新基层调研中,发扬务实的作风
务实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和实施群众路线的过程。要有好的科研成果,好的工作思路和建议,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听取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总结我院30多年科研经验,优秀的科研成果都是有大量的田野调查和省情、国情调查支撑的。如:50年代的少数民族大调查,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识别做出了贡献;80年代末和90年代的东南亚研究,推动了gms的合作;90年代的省情调查,提出了云南“四高四低”的省情特征;90年代末本世纪以来的孟中印缅地区合作和南亚国情研究,催生出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概念。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要进一步转作风,创新开展基层调研,加强省情国情研究。积极开展周边国家情势调研,派出科研人员到周边国家,深入实地,获取第一手资料,获得有价值的调研成果。全院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与洲、市、县联合共建“社会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基地”的建设,在我院已有的9个科研与社会服务基地和13个洲市县分院和所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基地,启动“智库专家走基层活动”,力争在新农村建设、兴边扶贫、沿边开放、民族和谐示范、县域经济、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再出一批创新成果。
三、学习杨善洲反对形式主义、空谈阔论,在正学风改文风中,发扬务实的作风
针对一些科研人员存在的学习不认真、调查不深入、分析不到位、研究不透彻,研究成果针对性、时效性、可操作性和影响力不够、空谈理论等学风问题,我们要求党员、干部精研理论原文,不能满足于当二传手。坚决防止浮皮潦草、蜻蜓点水式的学习。要做到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并重,学术创新力和科研生产力并重,要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上有所创新,提供有深厚学理支撑和基层实践支持的研究成果。正学风的关键是增强科研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研业务素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院创建云南智库学习交流平台以来,已为全院和省直机关提供了有关“形势与政策”、“理论和方法”、“读书学习”、“基层宣讲”、“青年学术沙龙”等五大板块的学习交流活动。要进一步完善智库学习交流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加强社会科学阵地建设,为提升科研人员素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发挥积极作用。
向杨善洲学习,对于自己来说,就是坚定理想信念,以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矢志不渝的精神做好社科事业的各项工作。前行的路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要通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有为有位”。要把个人的抱负与所从事的社科事业联系起来,不抱怨、不埋怨,重在实践,贵在行动;身体力行,身先士卒、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要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刻警醒自己,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目的。
法官事迹报告会演讲稿篇三
20xxx年,交通运输部以我们一位普通邮车驾驶员的名字将康定至德格邮路命名为“其美多吉雪线邮路”。在这段全长604公里的邮路上,沿途要翻越5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最艰难的是翻越主峰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其美多吉就在这条路上跑了30年,只为将每一份信任与爱的邮件送达。
其美多吉今年56岁,19xx年进入邮政企业。30年来,其美多吉平均每年行驶5万公里,行车总里程140多万公里。他圆满完成了每一次邮运任务,从未发生过一起责任事故。
过去,雪线邮路是一条距离死神最近的路,车辆的每一次换挡、加速、转向都是在与死神博弈,而且艰险的不只是路况,劫匪和野狼也时常威胁着驾驶员的安全。但其美多吉说:“没有邮车翻越不了的高山,没有我们邮车驾驶员克服不了的困难。”
20xx年以来,其美多吉多次进京,代表雪线邮路接受荣誉,他感到非常自豪。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在去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美多吉说:“我是一个地道的康巴人,懂得感恩,我要听党的话,跟党走!”
“时代楷模”其美多吉是邮政战线的一面旗帜,我们要以他为榜样,甘当雪线邮路的幸福使者,坚定不移地弘扬“两路”精神,保障邮路畅通,使这条路永远成为民族团结之路、文明进步之路、共同富裕之路!
雪线邮路是我一生的路
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县邮政分公司长途邮车驾驶员、驾押组组长 其美多吉
在我年幼时,家庭十分贫困,初中没读完,我就回家干农活了。18岁那年,我买了一本汽车修理的书,慢慢琢磨着学会了修车和开车,因此,我在19xx年被选中成为德格县第一个邮车驾驶员。
10年后,单位把我调到甘孜,跑甘孜到德格的邮路,这是我们甘孜海拔最高、路况最差的邮路。这条路,大半年都被冰雪覆盖,我们每一个邮车驾驶员都被大雪围困过。被困山上时,为了取暖和驱赶狼群,我们只有生火。我们始终坚信,人在,邮件在。紧急情况下,除了邮件,什么都可以烧,最困难的时候甚至连备胎和货箱木板都拆下来烧过。
在邮路上,孤独是最难受的,特别是临近春节,更为想家。30年来,我只在家里吃过5次团年饭,因为我知道,乡亲们渴望从我们送去的报纸上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盼望亲人寄来的信件和包裹。
30年来,我从邮车和邮件上,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我的邮车从最开始的4吨,到今天的12吨;邮车上装过孩子们的教材和录取通知书、报刊和机要文件,还有堆积如山的电商包裹,我知道这些都是乡亲们的期盼和藏区发展的希望。
20xx年5月和2017年4月,我两次到首都北京,代表康定至德格邮路车队领取奖牌。今年,我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并在人民大会堂作报告,感到无比光荣。
跑了30年的邮路,虽然寂寞、艰辛,但这是我的选择,我从来没有后悔过。雪线邮路是我一生的路!
法官事迹报告会演讲稿篇四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孙伟这样评价杨善洲:杨善洲的六十年告诉我们: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依然是党员干部的根本。
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和杨善洲一起踏上大亮山,并肩战斗,第二任林场场长自洪学认为杨善洲“最让人敬佩的就是以身作则,干什么艰难险重的事都冲在最前面。跟着老书记,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艰苦奋斗。”林场副场长周波清楚记得杨善洲因为家人动用林场的车子向财务上交汽油费的事:“不占公家一点便宜,像老书记这样的共产党员太难得了。”他们称赞他是清正廉洁的符号,艰苦朴素的代名词,是深深扎根基层、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老一辈党员干部的杰出代表;他们称赞他常思民生不懈怠,绿水青山立口碑。
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
法官事迹报告会演讲稿篇五
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的地厅级干部,几十年如一日,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义无反顾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艰苦创业,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他,就是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
我是在《蓝天访谈》的节目中认识杨善洲同志的,这位面容清瘦、身穿中山装、精神矍铄、语言朴素的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曾经荣膺“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学习了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我深受感动。
他有着先人后己的高风亮节。“当权”多年没有为小山窝里浑身尘土的妻子孩子们捞上一本“农转非”户口,曾有工作人员主动为他的妻子制作了“农转非”报告,但被他坚决卡住。他也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他常对家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当记者问起杨老书记现在的生活情况,为何谢绝到省城生活,为何不接受县委、县政府奖励他的10万元时,杨老书记这样说道:“我过得好的,有吃的,有穿的,我过得很好。”多么朴素的话语啊,正是这朴素的话语,集中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他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恪守信念,一心为民,忘我工作,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了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
他说:“我为的不是钱,我上山种树尽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和责任,图的是家乡变绿,百姓得利、国家受益,个人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21年过去了,杨老书记建成了7.2万亩林场,价值过亿元。12月,杨善洲将林场无偿上缴国家,施甸县委、县政府要奖给他10万元,但他坚决不要。
12月,保山市委、市政府给予杨善洲20万元一次性奖励,5月5日他向保山一中捐款10万元,用于资助高中部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在物欲横流的二十一世纪,到处充斥着追求房子、车子、票子的人生价值取向,我们不得不感叹杨老一贯的精神世界,低标准、为他人多付出就是幸福。杨善洲同志用毕生精力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忠贞不渝地坚守了一名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一辈子不为权力所累、不为地位所累、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私情所累,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他这种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精神,真正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
10月13日上午,杨善洲的骨灰从保山送回家乡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
中午12时30分左右,载着杨善洲骨灰的灵车,开到了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路口,这里距离杨善洲的家,还有近500米路程。路口周围都是人,所有的车辆都停了下来,目送着杨善洲的骨灰盒慢慢送进他家的小道。小道两边也都站满了人,人们默默地迎接着老书记的归来。
自发前来悼念杨善洲的当地群众说:“我们这些老百姓不能忘记老书记对我们的恩情,是他植树造林为我们架设水管、接通了电,修通了道路,这样一位大好人,再远也要来看他最后一眼!”
10月14日中午,一支护送着杨善洲部分骨灰的车队2缓缓驶向大亮山。
就在车进入林场范围的时候,大家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一个高大的辕门立在路上方,辕门上方是“沉痛哀悼杨善洲同志”的横副,两边是一副挽联:“举世吊英灵呜呜秋雨哭书记;神州垂典范湛湛青山慰国魂。”过了辕门,在距离安葬地点7公里的路两边,每隔15米左右的树上都对称地挂上了洁白的花朵,到安葬地点后才知道,所有这些白花是林场的职工们天还刚亮就开始忙碌的结果。
“那是为老书记引路的,怕他老人家回来的时候迷路了。”说完这句话的时候,这位和老书记共事了多年的林场工人已经泣不成声。
这无疑是广大群众对他廉洁奉公、全心为民一辈子做出的诠释,也是对他22年辛勤劳作,铸就绿色王国的最真挚的感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者,我们应该将老书记的精神落实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刻苦学习,不断创新,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而不懈努力,为党的事业甘于奉献自己的一切。执着总有收获,任何时候人格最重要,钱财身外之物,恪守“人格重如山,名利淡似水”的人生准则是我学习的目的,并将之作为人生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