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陋室铭教学简案篇一
刘禹锡和萍乡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曾经来过萍乡,至今在我市的杨岐普通寺仍旧保留着他为唐代杨岐寺乘广禅师撰写碑文,并由他篆刻的唐碑(该碑建于唐元和二年,此碑高2.8米,宽0.9米,字数1350个是我省仅有的全国著名的唐碑),所以,和学生一起学习他的《陋室铭》倍感亲切。《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尝试仿写。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比较成功的地方是联系《五柳先生传》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五柳先生传》中化身五柳先生的陶渊明家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可是,他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体现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此作为佐证,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在教学中,我由刘禹锡和萍乡的关系导入课文,导入对刘禹锡的介绍,拉近了学生和刘禹锡的距离,这其实是对课程资源的一种创造性开发。
另外,平时,不少学生喜欢调侃一句话“分不在高,及格就行”,所以,我就干脆安排了一次仿写训练,并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仿写如下,供学生参考:
数学铭:算不在快,准确则灵。理不在多,精炼则行。斯是难题,惟吾细心。计算要准确,条理要清晰。不懂要请教,难题动脑筋。可以阅公式,览分析。无英语之费解,无体育之劳形。爱国华罗庚,陈景润。精确人生,数学之旅。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课设计还是很是很成功的。
陋室铭教学简案篇二
没有反思,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飞跃。反思是思想者的灵魂,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既可以及时弥补教学中的“遗憾”和修正“失误”,又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优化下一轮的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专业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气氛枯燥,学生沉闷,而现在新课程的实施给老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使我们能摆脱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陋室铭》一课的教学中,因为是文言文,我总担心学生不理解,学不来,因此整节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精打采,一堂课下来往往成效不大。课后我作了反思: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包办太多,缺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培养,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而且我还忽略了本课的一个重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诵读文章中体会文章的意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让学生的读中体会,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陋室铭教学简案篇三
周一下午第一节,我上了一节公开课《陋室铭》。课件是我在假期里做的,正好用上。我体会到平时一定要多准备,多积累。
这是一堂文言文的教学。我用了一课时。课上完以后,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教学任务完成。教学顺利。
但是今天改完该课的基础训练册,发现学生的作业错误率很多,生字词全对的只有一个同学,问答题有几个没写的,中间对课文内容需要掌握的,也写错了。全对的寥寥无几。
看来,这是一堂失败的课。
失误在那里呢?
1、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内容多。幻灯片一个一个,学生说放的太快了。像生字词学生没有背诵的少,图片也看不清。
2、课文知识点如描写陋室生活情趣的句子,几乎全部学生答错了。这说明学生们也不能主动地思考。
3、体现课文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品格的特点是什么?也有不少学生不会答,他们对于课文看来就不懂。学生没有探究,课堂只是让个别学生会了。
所以:以后说设计问题要精,组织课堂的能力要加强。图片要清晰。我的声音也需要美化,语文教师尤其美丽的语言是一种享受。
陋室铭教学简案篇四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练工整的语言表达出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浦道的情趣。如何让刚刚接触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级孩子透过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后,将朗读作为了这节课教学的一个抓手,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安浦道的品质。
朗读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抓手,朗读和课文理解是互为补充的,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文理解之后,朗读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一次让学生朗读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这次朗读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对学生提哪些要求?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提高,自然也就渗入了对课文的理解。
导入之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读,对学生的要求是大声,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学习文言文的氛围。接下来我特意挑了一个朗读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站起来读课文,并提醒其他学生仔细听,挑出他读错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课文的正音正字。但我还是忽略了一点,应该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写“馨”、“鸿”等字,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写字的基础还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词之后我又让一个声音洪亮的学生带领全班齐读了课文,并进一步提出“整齐、准确、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读,三次要求,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在重点读析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陋室为什么会被称为陋室?你认为它陋还是不陋?”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并在文中圈画相关词句。我给了学生将近三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这也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可能是学生的课前预习比较充分,在“陋”和“不陋”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学生能找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认为和作者交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见刘禹锡的平时生活很充实;而且课文中还举到了诸葛亮和杨雄的例子,刘禹锡将自己的房屋和他们的放在一起,孔子也说了他们的房屋不陋,所以学生认为“陋室”是“不陋”的。在这里我又提醒学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也是音乐,“素琴”也是音乐,有何区别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大了一点,所以我还是主动给了学生答案,“素琴”是不加装饰的琴,弹奏出来的是清新高雅的音乐;而“丝竹”是指乐队演奏的音乐,一般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这里也能看出刘禹锡不喜欢荣华富贵,而是喜欢过自己有精神追求的生活。
在分析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句时,有学生认为台阶上长满了青苔,房屋的外面也长了很多青草,所以可以看出陋室是“陋”的。我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认为这一句应该是表现出陋室的自然环境很清幽,是表现“不陋”的,但是听到学生这样理解,我觉得似乎也可以,于是就顺着他的理解讲了下去。现在看来,这一处课堂上的处理还是有问题的,这两句应该是表现出环境的清幽,正是因为刘禹锡追求的是简单、朴素、朴实无华的生活,所以这样的环境,他是喜欢的,在他眼里是不陋的。当时在课堂上应该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没有做到正是因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通透。
对于文章的前四句,我也是用了一个问题来处理的,“前四句和陋室无关,似乎多余,你怎么看?”学生都说不多余,但似乎可以意会不多余的原因而无法言传。于是我提醒他秘注“山”、“水”、“仙”、“龙”和“陋室”的共通之处,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他们说出“仙”、“龙”对“山”、“水”来说才是重要的,正如在“陋室”中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人”,我又追问:“是人的什么呢?”“品德高尚。”说出这一点,我知道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了,可以做总结了,“外表看起来非常简陋的房屋,因为有了优雅的环境,儒雅的友人和高雅的生活,在刘禹锡看来不陋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这个人的品质非常高尚,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一个词‘德馨’,德馨也就成了支撑这个房屋的一个横梁。”我的板书也设计成了一个房屋的形状,屋顶部分写上陋的表现,房屋的根基是不陋的表现,而横梁就是“德馨”二字。这个板书设计比较形象,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对课文进行了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提问学生刘禹锡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他们基本可以说出安浦道的意思,只是无法准确表达。于是,我给了他们“安浦道”这个词,并作了解释。有一个学生提到了“宽容”,我也不假思索地认同了他的观点,现在想来这和我在文本解读时所理解的“豁达”还是有区别的,课堂上没有及时发现还是说明我在解读时没有通透地理解文本。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读课文,并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动,有感情”。学生的朗读较整体感知时有了提高。重点读析部分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一个大问题的设计基本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较清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了“德馨”、“上”、“鸿儒”、“白丁”、“劳”等词的意思。在这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重点字词的落实还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反复敲打;在分析课文时虽然有朗读,但对一些重点句的朗读还缺乏细致的指导以及示肥读,这也是自身功力不够的表现,亟待学习和提高。
在拓展迁移部分,我让学生谈读了此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并写成叙议结合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将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文以载道,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也是一个内化。
以有感情的背诵课文作为整节课的结尾,达到巩固的目的。
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大的环节没有问题,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也调动得不错,媒体的适时使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节课也是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重点字词的敲打落实上。
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敲打和落实,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实实在在;其次是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及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工具书的使用,课文注释的关注等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次要关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让学生的发言为我所用。
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关注,其实最终都要归结于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解读,只有将这两者都解读通透了,并有机结合,才能上出精彩的课,才能上出真正适应学生的课。
陋室铭教学简案篇五
《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习,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习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陋室铭教学简案篇六
要求: 1. 针对一堂课堂教学内容完成(2学时教案)。2.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3. 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4.建议:在完整学习视频课程后,将所学内容在教学中实践,并在教学设计与反思版块中体现你的实践效果。
注意事项: 1. 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表格从网页上复制到word中,在word中进行填写,注意要删除内容说明(蓝色部分)。再上传到网上,为了方便辅导老师批阅大家的作业,请大家将内容全部粘到页面上,不要以单一附件形式上传。2. 如教学设计与反思中用到图片,上传到编辑器时不能直接粘贴,必须用插入的方式,如图:
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注:填写表格时,请您删除蓝色部分 篇二: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篇三: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四:《我是什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水是会变的,知道雨、雪、冰雹是水变成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然界的因果关系。
2.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懂得“我”是指水,了解水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难点: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猜谜语。
(1)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他就走。(云)
(2)线儿有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雨)
(3)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源自天上来。(雪)
(4)大小珍珠光又亮,霹雳啪啦从天降,小蛙拾起捧在手,慢慢变成水一洼。(雹)2.开小火车读字并扩词。3.齐读词语。
4.读多音字并组词。5.(出示孙悟空图片)师:认识它吗?它会——72变。今天,老师还请来一位小魔术师,它就藏在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师指课题问:瞧!我是什么呢?),相信会读书的孩子一定能找到答案。
6.生自由读课文,找答案,我是什么? 7.师:原来小魔术师就是“水”啊!瞧!多可爱的小水珠呀!(板书:水),它还会变呢!你们愿意做水宝宝吗?(愿意)那好,今天咱们都是可爱调皮的水宝宝了。
二、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看看能变什么?反馈,并说说是怎么变的?
我们变成了“云”,太阳一晒,我就变成了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了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
2.我们什么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来打扮自己?反馈后看图片。3.指名读出喜爱之情。
学习第二自然段 1.除了变成“云”,还能变什么?(指名读)2.指名说。(雨、雹子、雪,并相机板书)3.思考:变成了“雨”,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变成了“雹子”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变成了“雪”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落、打、飘)4.联系文本,思考:能不能给它们调换一下位置呢? 5.师总结:我们为了能用词更形象更准确,所以用雨是落下来,雹子是打下来,雪是飘下来。再让学生填空。
学习第三自然段
导朗读。
3.师:我们的生活真丰富啊!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试一试。4.指名读---评价---小组比读。
总结:将学过的内容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我是什么
水
云 雨 雹子 雪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语第三册第七单元《我是什么》是一篇新编科普短文,它与《四季的脚步》、《清清的溪水》、《植物妈妈有办法》一同向学生介绍动植物知识、自然常识,进行环境教育。其中,本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进行设计。
一、魔术激趣,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特点第一人称描写手法和抓住“水”是会变化的一个过程。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学生很感兴趣的请来魔术师来吸引大家。然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从而,让学生明白小魔术师就是“水”。本节课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让学生和我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着大家一起“变”魔法。这样设计导容易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按课文特点进行教学,仅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紧扣主线,理解朗读
文章的主线是作者的写作思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细读课文,不难看出:本文的重心落在一个“变”字上,全文路,理清思路,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围绕“变”字进行说明介绍,先写水的形状变化,接着写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状态变化。根据水的形态变化,我从变“云”,让学生理解云的变化过程,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老师参与到我会变“云”,激发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学生的兴趣。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变化,重点抓字词,“落”“打”“飘”,这三个不同的现象,由不同的方式从天上下来,通过理解朗读,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要重点;读“雪”“飘下来”要轻点,慢慢的;读“雨”“落下来”不慢不快。让学生明白,用词的准确性。接着继续引导“我还有什么变化?”自然过渡到下两部分,使学生思考“我在池子、小溪、江河、大海的状态有什么不同?”第三段虽然短小,但是文字优美,为了能让学生读好,读懂这一段,我抓住了几个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通过拟人化的比喻,让学生自己通过生活中的的感知,知道了池子里的水是很平静的,小溪里的流的水很缓慢,江河里流的水非常的湍急,而海洋是波涛澎湃。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能体会不同状态的水是有不同的变化的。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益
卫民路小学 姓名: 周旭朝
学习内容:教材p52~53例
1、例2及练习十二第1、3、7、8题。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现实生活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学习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难点: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学习方法:观察、比较、思考、交流
学习准备: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入:你今年几岁了?再过两年呢?再过三年、四年、n年呢?
学生回答自己的年龄,根据教师的问题回答:过几年就用年龄十几,n年就加n。2.质疑:这里的n表示的是什么?(一个数)3.揭题:今天咱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互动新授
(一)教学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1.出示教材第52页例1。
引导:图中小红和爸爸也在探讨年龄的问题,从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小红1岁时爸爸31岁;爸爸比小红大30岁。2.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
通过表格,学生能很快列出式子:小红的年龄+30=爸爸的年龄 追问:“小红的年龄”写起来有些麻烦,谁能想个办法让我们的书写更简便? 小组交流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小红”“红”代替小红的年龄,也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一个字母或一个符号来代替。
4.重点引导学生用字母来代替。
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可能用n+ 30表示,n表示小红的年龄,n+30就表示爸爸的年龄;也有可能用a+30,用a代表小红的年龄,因为爸爸比小红大30岁,所以用a+30就是爸爸的年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代数式)
(都表示小红的年龄。)(板书:小红的年龄)
追问:是不是只能用这些字母表示?还能用其他字母表示吗?
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任意字母来表示小红的年龄。
质疑:这些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呢?能表示200吗?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汇报:这里的字母能表示从1开始的自然数,但是不能表示太大的数,不能表示200,因为人不可能活到200岁。
引导学生小结:用字母表示数时,在特定的情况下,字母表示的数是有一定取值范围的,比如表示年龄时。
5.质疑:这些含有字母的式子都表示什么呢?
(表示爸爸的年龄,也表示小红比爸爸小30岁。)
归纳: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多媒体出示)
6.提问:如果用a表示小红的年龄,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
学生自主计算,汇报:a+30=11+30=41(岁)
当a=12时呢?学生汇报:a+30=12+30=42(岁)
(二)教学教材第53页例2。 1.引导: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月球上到底有什么秘密呢?让我们一起来瞧瞧。
(出示教材第53页例2):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在月球上,人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球上的6倍;在地球上我只能举起l5kg。
你们知道为什么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物体的质量是地球上的6倍吗?
出示:教材第53页的表格。
通过刚才的列式,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入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学生自主思考,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把人在地球上能举起的质量用字母表示(以用x 表示为例):
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就是x ×6千克。3.简写乘号。
直接教学:x ×6,我们可以写成6x,中间的乘号省略不用写。在省略乘号时,一般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列式汇报:3x。教师提示乘号简写的注意事项。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题。
先让学生回忆厘米、千克用什么字母表示(厘米:cm;千克:kg),再自主完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1.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可以用字母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一个结果以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在特殊情况下,字母的取值是有一定范围的。2.在省略乘号时,一般要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
作业: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7、8题。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1)对于相同字母相乘,用“平方”表示,强调不够,教学时,只具体针对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2)数字写在字母前面,1可以省略,在做练习时强调的,教学时忽视了这一点。(3)练习设计中通常对第一、第二层次的练习关注较多,如何把握第三层次的练习——即综合运用这一部分,以更好的体现教学目标。
陋室铭教学简案篇七
竹根滩镇小学
刘磊 教学目的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领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综合素养要求之一)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唐朝的歌曲。(播放闽南语《渭城曲》)2.师:xx同学你起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有渭城、有朝雨、也有故人)
3.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读?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 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2.抓字眼,明诗意。(含本诗赏析视频)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4)最后来欣赏一首现代歌曲《渭城曲》。
三、课外拓展
1.讲故事,说唐朝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故事,明白古人学问的广博。游记故事,讲述诗歌唱诵的方法。(穿插在古诗讲解中)。
四、教学反思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歌从理解文字,意思到一经的理解模式并不适合传统文化学习方式,而是现代教学手段中硬性追加的教学方法,所以导致一代人没有学问。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将自己会唱得诗歌唱给家长听。
陋室铭教学简案篇八
上周五我执教了课文《普罗米修斯的故事》第二课时,本课是一篇古希腊神话故事,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让人类过上幸福、温暖、文明、健康的生活,不惜触犯天规,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惜牺牲一切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这个故事情节生动、感人,语言准确,结构清楚,在课文中,还非常注意人物的个性描写,特别是其中的主人公——普罗米修斯,他的善良、无私、勇敢、坚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教学中,我首先复习导入了新课,利用课文中难读的人名引导学生概括了课文情节 ,通过回顾上节课普罗米修斯帮助人类过上有火的日子的情景为学下文,激发学生情感做了铺垫。然后进入本课的重点环节“品读课文。深刻感悟英雄受难”。在课堂上,我采用抓住关键词句、语段的悟情方法,配乐引领孩子们激情朗读,体现长文短教。我们知道,一篇文章中往往有几个句子是文章的关键句,从中能够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一句话中,很多时候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往往又在个别重点词上。在教学中,我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句子中又抓住重点词语,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学习,我适当的引导、创设情景,取得的教学效果较好。
在这堂课上,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
1、指导学生进行了个性化朗读。英雄受难部分,既能让学生产生对普罗米修斯的同情,还有对宙斯残暴无情的痛恨,更有对英雄坚强不屈的敬佩。学生用读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图文结合,让学生体会普罗米修斯高大的形象和高贵的品质,加上音乐的渲染,勾起了学生说和朗读的愿望。
2、通过《普罗米修斯的赞歌》这首诗,再次感悟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勇于奉献的高贵品质,感情再次升华!对于英雄行为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刻的理解。
3、小练笔:在悟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书法对英雄的赞美之情,并进行了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文章的重要部分虽然学生有所感悟,但由于背景资料课前补充不够,学生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其次,本节课情感性较强,由于个人语言素质之原因,上完后总觉得情感投入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努力的。
陋室铭教学简案篇九
课堂练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和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强化了余数比除数小的概念。先单项练习后综合练习,逐步提升,在学生完成前三题的基础上出现了“我会用”这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到有余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渗透学习的重要性。设计的练习题既有基础知识的练习也有开放性习题,最后的“我能行”就是多种答案的练习题,这些又利于不同层次的孩子的发展。一节课上下来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基本掌握,当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缺少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课堂密度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能进一步改正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01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