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有条理的行动步骤。那关于计划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计划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六年级山东教育出版社篇一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册共有26课,包含“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游踪”和“艺术乐园”四个单元。内容具有活动性、趣味性。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因入学不久,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处于形成的初步时期。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很高。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能大体了解其意思。
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能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4.初步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5.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古迹等,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参加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6.逐步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7.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
1.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大体了解其意思。
2.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3.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初步具有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的意识。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鳄鱼吃人”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九 月:唐诗
十 月:宋词
十一月:元曲及名人长廊
十二月:三孔 长江
一 月:谜语 谚语
每课一课时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六年级山东教育出版社篇二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领导下,在各任课教师的积极配合下,较好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经过了一年的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存在着差距。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在今后的活动中探索知识,了解知识,学习知识。
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善于动脑,勤与思考,乐于动手的好习惯。学会观察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方法,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态度。
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弟子规》、《增广贤文》,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由于地方课程教材没有参考书,老师们备课时经常要收集大量的资料,教学难度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同伴间的互助尤其重要。特别是同年级的老师更应相互切磋,互相交流。在这点上,大家做得很好,一个个学而不厌,潜心钻研,经常与组内的骨干教师交流教学方法,共享教学资源,确实让人感动。
具备一点反思能力,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针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如“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地方课程的活动性、整合性、评价性的三条原则”以及“落实地方课程的多元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老师们认为,本课程可以不进行书面考试,但要加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相关教材可以设计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或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的参与记录、学生自己的自我报告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其目的不是给学生评分,而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进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促成课程目标的达成。本课程评价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为倡导评价目标先行的原则,所以,需要教师在上课前,结合课程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目标的分析与准备,设计评价形式及评价标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我的努力,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别人相比,我的收获甚少,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对课程的研究还欠深入,教学成果寥寥无几,但我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三级课程之一的地方课程一定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12
小学“传统文化”教科书共分六册,其中二年级学习第一册,课本共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经典驿站;第二单元艺术乐园。共分为18课。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共17课。学习本单元,就要让学生明白,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当然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中国人。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这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
第二单元
艺术乐园:只有18课,学习这一课,要学生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1、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使学生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3、当学生知道这一切,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做一个中国人,真好!
二年级孩子年龄小,活泼好动,兴趣保持时间短,因此课堂设计要生动有趣,内容要精短而浅显,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将学习的兴趣保持到课外。
大部分学生遇到问题能积极动脑思考。总的来说学生学习风气浓厚,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动脑,主动大胆的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能够背诵课文,并能司出其中的道理。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自愿的学、主动的学。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优生帮助差生学习。
2、采取读、诵、记、背的方法,读熟了,背过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道理来。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六年级山东教育出版社篇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对于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为切实搞好这一工作,特定教学计划如下: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共有学生42人,其中女生22人,男生20人。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初步时期。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很高。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在古诗的朗诵、欣赏和背诵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册共有26课,包含“经典驿站”、“人物长廊”、“名胜游踪”和“艺术乐园”四个单元。本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内容具有活动性、趣味性。本册教材内容如下:
1.“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2.“名人长廊”: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领悟其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3.“名胜佳境”:展示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了解山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4.“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学期我们只学前两部分。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能大体了解其意思。
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能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4.初步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5.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古迹等,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参加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6.逐步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7.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
教学重点
1.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大体了解其意思。
2.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3.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初步具有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的意识。
难点:过了解古代的名人志士,引导学生领悟他们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1.教学形式多样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各种形式相结合。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3.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多媒体,课件等。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第1周《南园十三首》
第2周《无题》
第3周《问刘十九》
第4周《塞上听吹笛》
第5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第6周国庆放假
第7周《生查子》
第8周《望江南·超然台作》
第9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第10周《诉衷情》
第11周《扬州慢》
第12周《寿阳曲·渔村夕照》
第13周《南仙吕傍妆台·无题》
第14周《蔡文姬》
第15周《陶渊明》
第16周《李白》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六年级山东教育出版社篇四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规定“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还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确,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民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教师认为,语文课程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虽然根深蒂固。但是传统文化的教育并非是语文教师的全部职责。如:我们在美术课上,可以很好地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的剪纸、陶瓷等是我国传统优秀的民间工艺;又如:小学数学课上教学“圆的周长”,提示其内在的规律性,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是一个定值时,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圆周率这一概念,这时只讲清圆周率的本质属性及近似值是不够的,应该从数学史的角度讲清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是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计算到小数点后6位的人,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借此契机把我国古文化成就展示给学生,从而渗透了德育,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科学的热情。所以,不管是任何学科,教师要准确挖掘数学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教育,达到了巩固知识、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双重目的。
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多采,民族艺术更是五彩缤纷。学校应该开展一些活动来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一辈子有用。我们可以组织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学生就会去收集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对收集的古诗词进行整理和记忆,这样,学生就会逐步了解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例如:中国画讲求哲理性、诗性、书写性、精神性,学校美术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国画比赛活动,还可以当地老年聘请书画协会成员开展送文化进校园活动,让书画协会前辈现场进行作画,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激励学生的参与感。通过学生参与活动,不仅有助于中国绘画特色的弘扬,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磨砺中华魂、牢固民族根。
社会生活复杂多样,一些西方不良文化和社会不良风气总会对中华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作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学校主阵地改怎么办呢?学生不是每天都在学校,还要参与社会生活,所以,学校及教师有必要有目的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学校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应尽职责。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开展扫墓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扫墓实践活动从而了解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还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清明或其他传统节日的来历、诗歌或活动,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知道节日也是一种文化,每一次参与传统节日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作为牛场小学的政教处主任,我在组织学生参加清明节祭奠先烈时,除了向同学们介绍烈士的先进事迹外,我还作了一首诗献给学生:一年一度的清明,传统节日铭刻心。教诲子孙重孝道,千年万载敬亲人。我想,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吧!中国除了传统节日之外,还有许多传统民俗民间活动,学校应因地制宜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人文修养,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和学校领导一起协商,并向全校教师征集金点子。因此学校的校本教材《民间体育进校园》和校刊《柳滩园》幸运而生。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学校,大部分学校已经拥有远程教育资源接受设备,有的学校除了远程设备之外还连接了互联网,有效的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技术,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如:在边远的农村小学,需要了解北京故宫情况,我们就可以利用远程教学资源下载相关故宫方面个图片、视频或课件,让远在千里的学生了解故宫的宏伟与壮观。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在语文教科书里,渗透到教科书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电教手段,注重落实“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个目标,在学语文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中华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如在学习反映我国古代建筑与园林技术的《赵州桥》、《颐和园》、《圆明园的毁灭》等篇目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图片,感受古代建筑园林艺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我们引以自豪和骄傲的.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学校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要起中坚作用,切实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起到继承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让学生内在文化底蕴和谐丰实,让学生成为中华民族艺术的传承者、创新者。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六年级山东教育出版社篇五
我班共有学生46人。他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差异很大,况且,本班男孩子较多,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家事,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前段时间,学生对《三字经》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这一学期,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
“名人长廊”: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四、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888淫888,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五、教法学法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六、课时安排
略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六年级山东教育出版社篇六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一年级,学生对《弟子规》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民间传说、历法与生肖、诗词诵读(一)、娱乐体育、曲艺与杂技、诗词诵读(二)、中华河流、政治人物、诗词诵读(三)共十个单元,35个课时。
(三)教材编排原则: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多媒体,课件等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每课均一课时。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六年级山东教育出版社篇七
三年级共有三个班,学生153人。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及其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本学期,我们重点学习“名胜佳境”“艺术乐园”这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诗画揽胜”(呈现关于中国名胜的诗歌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4.欣赏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
5.领略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2.要注重学习方式的主动性。
3.要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周次日期教学进度备注
12.25——2.26总体了解本学期内容。1课时
22.29——3.4黄河胜景1课时
33.7——3.11黄河号子1课时
43.14——3.18黄河精神1课时
53.21——3.25黄河颂歌1课时
63.28——4.1泰山美景1课时
74.5——4.8泰山日出1课时
84.11——4.15登山抒怀1课时
94.18——4.22泰山典故1课时
104.25——4.29准备经典诵读比赛1课时
115.3——5.6经典诵读比赛1课时
125.9——5.13来自生活的语言艺术1课时
135.16——5.20生肖歇后语1课时
145.23——5.27成语接龙活动歇后语大比拼1课时
155.30——6.3百姓创造的歌谣1课时
166.6——6.10童谣1课时
176.13——6.17组织童谣大赛1课时
186.20——6.24童谣大赛1课时
196.27——7.1复习考试1课时
207.4——7.6复习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