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新发现教学反思篇一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尝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教学时我以“发新书”这一生活情境引入两位数加两位数得进位加法,体会计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法算式的过程,通过操作、思索、交流,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课本的“发新书”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的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其次,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最后,我针对在前面所学内容中学生比较常出现的一些错误设计了改错题,让学生做啄木鸟医生给大树治病,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看到自己平时常出现的一些错误,加深了对这些错误的印象,避免了在今后的学习作业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教完本节课,我本人觉得总体目标落实比较到位,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初次接触到进位加法,计算中容易忽略向前一位进位,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还需要针对这样的问题练习,在保证正确率的基础上逐渐提出熟练程度的要求。
新发现教学反思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学生刚刚又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都为本课的学习铺平了道路,发新书教案于反思。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估算意识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满十进一的道理,并能用竖式正确计算。
2、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师:我们先来解决19+18这一问题,算一算答案是多少。请每个同学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你是怎么想的。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3.全班交流算法学生可能有如下的方法:1、我是这样算的:19+10=29,29+8=37。所以19+18=37。师提问。(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能解释一下吗?)指名生回答,教案《发新书教案于反思》。(他的意思是把18分成了10和8,先用19+10,再加上8,等于37。)师问。(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有很多学生举手表示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的还有吗?)2、老师,我的方法与他的差不多,我也是把18分成了10和8,但是我是先算19+8,又加10,结果也是37。师小结。(你们的方法一样,只是加的次序不一样。)
3、老师,我觉得我的方法跟他的也差不多,我的是把19分成10和9,9+18=27,27+10=37。师小结。(你听得很认真,也很爱思考,你们的方法都是把一个数拆开,变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这种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的方法叫转化方法。)
4、老师,我的也跟他们差不多,他们是拆了一个数,我是拆了两个数,19分成10和9,18分成10和8,10+10=20,9+8=17,20+17=37。师提问。(你真棒!能发现自己的办法跟他们的差不多。还有与他们的方法不一样的吗?)
5、我是先算20+18=38,38-1=37。师提问。(谁听懂了?能不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呢?)指名生回答。(他是把19看成20,用20+18=37,因为多加了1,所以再减掉1。)评价。(说得真有道理!)
6、我的跟他的有点一样,我是20+20=40,40-1-2=37。师提问。(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又减1又减2?谁听明白了?谁来替他回答?)指名生回答。(因为他是把19看成20,多加了1,把18看成20,多加了2,所以要再减1减2。)评价。(你讲得真好,长大了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谁还有不同的算法?)
7、我是用竖式算的。请你到黑板上写一下你的竖式,并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算的。生(边写边说)要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评价。(你这个小老师当得真好,说得很清楚。)注意竖式算完要把横式补充完整(课件演示)
(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方法,又增长了新的本领,高不高兴?在计算时,大家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不过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老师要求你们要掌握。
(六)板书设计。发新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19+18=37(本)19+1837答:一共40本,每人1本,40本书够发。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良好,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
下面谈谈我的感触。
我希望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氛围,所以课的一开始我就采用发新书的完整情境,让学生来思考40本书够发吗?让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与注意,进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我希望创设一个民主的课堂氛围,所以我尽可能摒弃自己的权威意识,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唱主角,但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的关注不够,这一方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我想创设一个互相接纳、欣赏的课堂氛围,所以我和我的学生一同去学会耐心地等待、倾听及正确地评价他人的发言,我认为大家能以一种相互尊重的、清晰的以及有见解的方式来直接交换彼此的看法,会更有助于建立相互间的信任、愉快地合作。
新发现教学反思篇三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挂图。
教学设计: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这个问题。
3、试着列式解决。
4、估计商是多少。
5、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三、拓展应用:
1、756÷7÷6624÷6×5
801÷(3×3)960÷6×4
2、按要求连一连。
48×232×5前一题的得数是后一题
160÷2240÷5的第一个数!
96÷380×3
课后反思:
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
正确计算。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发现教学反思篇四
我喜欢发新书。
在我们考完期末试以后我们就开始发新书了我很期待我们的新书,因为我想看看看看新书是长什么样子的我们先发语文书在发数学书、英语书・・・・・・我觉的挺好的,一发就行书我的心情就变好了,每次发书我就这样子。
这就是我的最好的表情了。
新发现教学反思篇五
核心提示:在本节课中,学生提出问题后,我把19+18等于几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四人小组合作,把计算过程记录在纸上,同学们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出现了多种算法:摆小棒、凑十法、利用上节学过的知识先把它转化成两位数加...
在本节课中,学生提出问题后,我把19+18等于几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四人小组合作,把计算过程记录在纸上,同学们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出现了多种算法:摆小棒、凑十法、利用上节学过的知识先把它转化成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再算、竖式计算等;接着,由学生自己到黑板说说小组讨论的结果,本组的同学补充说明,其他组的同学针对他的发言发表自己见解。这样既吸引同学注意,又锻炼了学生自己,发展了数学语言,同时也让孩子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一举三得。当黑板上写满学生研究出的方法后,引导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熟练计算,同时还把最普遍、最常用的竖式计算方法进一步扎实训练。我告诉学生,黑板上列出你们这么多想法,你们真棒!在今后的计算中你们喜欢哪一种,用哪一种算得快,就选择哪一种,因为在今后的计算中,我们会经常用到竖式,所以我们再来重点看一下竖式好吗?这样即夯实了双基,又没有使学生产生只要会竖式就行了的错觉。